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10167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油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包括机座、安装在机座上的压榨机构和为压榨机构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压榨机构包括内部中空的榨膛和穿设于榨膛内的榨杆,榨杆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榨膛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漏油口,榨膛的右端开设有出渣口,所述漏油口由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漏油口由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构成,与传统的圆弧形漏油缝相比,能提高出油速度快、效率高,且随油流出的残渣较少。
【专利说明】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油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

【背景技术】
[0002] 家用的榨油机一般都是以螺旋榨油机为主,其原理是在榨杆外部套有榨膛,通过 驱动机构带动榨杆在榨膛里旋转,油料(如花生、瓜子等)在榨杆与榨膛之间的空间内一方 面被榨杆挤压、另一方面油料间互相挤压,使得油料中的油脂被压榨出来,沿榨膛流走,余 下的油渣继续在榨杆的带动下从榨杆末端送出。
[0003] 漏油口对榨油效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现有技术中的漏油口大多采用圆弧形漏油 缝,出油速度慢,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出油速度快、效率高的漏 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 榨油机,包括机座、安装在机座上的压榨机构和为压榨机构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压榨机构 包括内部中空的榨膛和穿设于榨膛内的榨杆,榨杆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榨膛的上端和 下端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漏油口,榨膛的右端开设有出渣口,所述漏油口由若干圆形孔或 圆台形孔构成。
[0006] 进一步的,所述漏油口由若干圆形孔组成,圆形孔的直径为2~8_。
[0007] 进一步的,所述漏油口由若干圆台形孔组成,圆台形孔的孔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 上圆孔的直径为2~4mm,下圆孔的直径为4~8mm。
[0008]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矩形阵列分布。
[0009]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三角形分布。
[0010]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榨膛的内壁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
[0012] 进一步的,所述榨膛的左端固定有与所述基座连接的固定座,固定座固定有四个 卡凸,卡凸外侧的圆弧长度大于内侧的圆弧长度。
[0013] 进一步的,所述出渣口的右端固定有断渣装置,断渣装置固定有刮刀。
[0014] 进一步的,所述榨杆包括杆体,杆体由首段、入料段、中段、尾段依次连成一体构 成,首段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连接部,入料段、中段和尾段的外表面固定有 螺纹,所述入料段的直径小于首段的直径,杆体的直径由入料段向尾段逐渐增大,螺纹的牙 深由入料段向尾段逐渐减小。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漏油口由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构 成,与传统的圆弧形漏油缝相比,能提高出油速度快、效率高,且随油流出的残渣较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 :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压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压榨机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0]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漏油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漏油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标记为:1 一机座、2-压棒机构、21-棒腔、211-进料口、212-漏油口、213- 出渣口、22-榨杆、221-首段、222-入料段、223-中段、224-尾段、225-连接部、23-固 定座、231-卡凸、24-断禮:装置、241-刮刀。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
[0024]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1飞对本实用新型作进 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5] 如图Γ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的实施例一, 包括机座1、安装在机座1上的压榨机构2和为压榨机构2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压榨机构 2包括内部中空的榨膛21和穿设于榨膛21内的榨杆22,榨杆22的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 榨膛2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开设有进料口 211和漏油口 212,榨膛21的右端开设有出渣口 213,所述漏油口 212由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构成。
[0026] 本实用新型的漏油口 212由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构成,与传统的圆弧形漏油缝 相比,能提高出油速度快、效率高,且随油流出的残渣较少。
[0027] 本实施例中,所述漏油口 212由若干圆形孔组成,圆形孔的直径a为2~8_。圆形 孔开设简单,且出油速度快。
[0028] 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矩形阵列分布。矩形阵列分布的设置 可以提高出油速度,可根据需要设置为2*3、3*4或4*5等方式。
[0029] 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三角形分布。三角形分布的设置可以 提高出油速度。
[0030] 本实施例中,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圆形或椭圆形分 布的设置可以提高出油速度。
[0031] 本实施例中,所述榨膛21的内壁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通过将榨膛21 的内壁设置成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结构,使胚料在压榨过程中能够挤压更加充分,保证榨 油机工作性能的可靠性,有效地提高了出油率、压榨速度,达到了良好的出油效果。
[0032] 本实施例中,所述榨膛21的左端固定有与所述基座连接的固定座23,固定座23固 定有四个卡凸231,卡凸231外侧的圆弧长度大于内侧的圆弧长度。机座1上对应四个卡凸 231的位置设置有四个卡槽,榨膛21安装时,将卡凸231嵌入卡槽中,再通过机座1上的螺 盖将榨膛21卡接固定。
[0033]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渣口 213的右端固定有断渣装置24,断渣装置24固定有刮刀 241。断渣装置24固定有刮刀241。刮刀241的设置用于将压榨后的胚料切碎。
[0034] 本实施例中,所述榨杆22包括杆体,杆体由首段221、入料段222、中段223、尾段 224依次连成一体构成,首段221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连接部225,入料段 222、中段223和尾段224的外表面固定有螺纹,所述入料段222的直径小于首段221的直 径,杆体的直径由入料段222向尾段224逐渐增大,螺纹的牙深由入料段222向尾段224逐 渐减小。榨杆22的螺纹首端设于入料段222处,安装于榨膛21中的榨杆22更容易入料, 入料段222把刚开始进入榨膛21的物料破料一部分,使大的物料变小,小的物料榨杆22更 容易在榨腔中被榨杆22移动和压榨,更利于榨油机的压榨出油。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定 螺纹前端和后端的牙深、螺距、杆体各段直径的参数,使本家用榨油机的性能更加稳定,达 到更高压榨效率,提高了出油率。
[0035]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的实施例二,与 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漏油口 212由若干圆台形孔组成,圆台形孔的孔径由 上至下逐渐增大,上圆孔的直径b为2~4mm,下圆孔的直径c为4~8mm。圆台形孔的孔径由 上至下逐渐增大,能大大提高出油速度,效率高。
[0036]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 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包括机座、安装在机座上的压榨机构和为压榨 机构提供动力的驱动机构,压榨机构包括内部中空的榨膛和穿设于榨膛内的榨杆,榨杆的 一端与驱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榨膛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漏油口,榨膛的 右端开设有出渣口,所述漏油口由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油 口由若干圆形孔构成,圆形孔的直径为2~8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油 口由若干圆台形孔构成,圆台形孔的孔径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上圆孔的直径为2~4mm,下圆 孔的直径为4?8mm。
4. 根据权利要求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矩形阵列分布。
5. 根据权利要求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三角形分布。
6. 根据权利要求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干圆形孔或圆台形孔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榨膛 的内壁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或正八边形。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榨膛 的左端固定有与所述基座连接的固定座,固定座固定有四个卡凸,卡凸外侧的圆弧长度大 于内侧的圆弧长度。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渣 口的右端固定有断渣装置,断渣装置固定有刮刀。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油口结构改良的家用榨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榨杆 包括杆体,杆体由首段、入料段、中段、尾段依次连成一体构成,首段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驱 动机构连接的连接部,入料段、中段和尾段的外表面固定有螺纹,所述入料段的直径小于首 段的直径,杆体的直径由入料段向尾段逐渐增大,螺纹的牙深由入料段向尾段逐渐减小。
【文档编号】B30B15/00GK203844270SQ201420054984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1日
【发明者】谢飞 申请人:东莞市维美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