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22144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热风无纺布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其结构及其生产方法均已为公知,但是热风无纺布的性能还有待提高。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其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效快速导流吸液和抑制细菌的效果,更加健康,通风透气,实用性强的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

本发明的其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洁高效地加工前述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的生产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复合在一起的上纤维层、纤维复合层和下纤维层,所述纤维复合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复合在一起的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和下乳胶层;所述上纤维层由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所述下纤维层包括处于上层的致密纤维层和处于下层的稀疏纤维层,所述稀疏纤维层由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所述致密纤维层由比所述稀疏纤维层更加致密的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所述混合纤维层由竹炭纤维和热塑性合成纤维均匀搅拌混合而成;所述上乳胶层形成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上透孔,所述下乳胶层形成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下透孔;所述上乳胶层和下乳胶层的融化温度处于所述粘合粉末的熔点和所述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熔点之间;使均匀夹带粘合粉末的加热空气反复透过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此时加热空气的温度低于所述粘合粉末的熔点10-15℃,当粘合粉末随着加热空气均匀分布于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中后,将加热空气加热至温度高于所述粘合粉末的熔点但低于所述上乳胶层和下乳胶层融化温度10-15℃,并使加热空气反复透过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使粘合粉末融化并使所述上透孔和下透孔打通,而将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粘结在一起。

所述上乳胶层和下乳胶层的厚度为0.5-1.5mm,所述上透孔和下透孔的孔径为0.5-1.5mm,相邻的所述上透孔之间的间距为1-3mm。

一种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1)利用热塑性合成纤维制成所述上纤维层,利用较短且较多的热塑性合成纤维制成所述致密纤维层,利用较长且较少的热塑性合成纤维制成所述稀疏纤维层,利用乳胶层打孔后制成所述上乳胶层和下乳胶层,利用竹炭纤维和热塑性合成纤维均匀搅拌混合制成所述混合纤维层,利用所述上乳胶层和下乳胶层将所述混合纤维层夹在中间制成所述纤维复合层;

(2)利用无纺布热风加工机将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粘结在一起;

所述无纺布热风加工机包括加工筒体和输送承载装置;

所述加工筒体包括上下设置且横截面为方形的筒主体,上下密封滑动设于筒主体内的第一水平活塞板和第二水平活塞板,以及设于第一水平活塞板上方的第一粘合粉料桶和设于第二水平活塞板下方的第二粘合粉料桶;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处于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的下方,所述筒主体的侧壁内设有加热层;

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配设有处于第一水平活塞板上方并驱动第一水平活塞板升降的第一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形成有第一内空腔,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均匀分布并与所述第一内空腔连通的第一喷孔;

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配设有处于第二水平活塞板下方并驱动第二水平活塞板升降的第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形成有第二内空腔,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均匀分布并与所述第二内空腔连通的第二喷孔;

所述第一粘合粉料桶内装有所述粘合粉末;所述第一粘合粉料桶包括设于下端的第一端盖,设于内部可上下密封滑动的上水平活塞板,设于内部对粘合粉末进行搅拌的第一搅拌叶片,对上水平活塞板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三升降驱动装置,对第一端盖进行转动驱动的第一转动驱动装置,对第一搅拌叶片进行转动驱动的第二转动驱动装置,和对第一粘合粉料桶进行供料和充气的第一供料充气装置;

所述第二粘合粉料桶内装有所述粘合粉末;所述第二粘合粉料桶包括设于上端的第二端盖,设于内部可上下密封滑动的下水平活塞板,设于内部对粘合粉末进行搅拌的第二搅拌叶片,对下水平活塞板进行升降驱动的第四升降驱动装置,对第二端盖进行转动驱动的第三转动驱动装置,对第二搅拌叶片进行转动驱动的第四转动驱动装置,和对第二粘合粉料桶进行供料和充气的第二供料充气装置;

所述第一粘合粉料桶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的上表面平行密封接触,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内空腔连通并与所述第一端盖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端盖形成有多个与各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端盖受所述第一转动驱动装置驱动而使各所述第二通孔与各所述第一通孔对应导通或相错开;

所述第二粘合粉料桶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的下表面平行密封接触,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内空腔连通并与所述第二端盖相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端盖形成有多个与各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端盖受所述第三转动驱动装置驱动而使各所述第四通孔与各所述第三通孔对应导通或相错开;

所述输送承载装置包括支架,滑动设于支架上靠近或远离所述加工筒体的承载板,和驱动承载板滑动的滑动驱动装置;所述承载板呈长方形,包括朝向所述加工筒体的靠近端和朝向另一端的远离端;所述承载板包括对所述上纤维层、纤维复合层和下纤维层的四边依次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边框、第二定位边框、第三定位边框和第四定位边框;所述第一定位边框处于所述靠近端;所述第一定位边框上设有夹紧所述上纤维层、纤维复合层和下纤维层相应边缘的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所述第二定位边框上设有夹紧所述上纤维层、纤维复合层和下纤维层相应边缘的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所述第三定位边框上设有夹紧所述上纤维层、纤维复合层和下纤维层相应边缘的第三上夹板和第三下夹板,所述第四定位边框上设有夹紧所述上纤维层、纤维复合层和下纤维层相应边缘的第四上夹板和第四下夹板;

所述筒主体具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定位边框平行对应,所述第一侧壁形成有供所述承载板穿入的水平条形口,所述第三侧壁的内侧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定位边框卡入的条形卡槽;所述水平条形口与所述承载板密封接触,所述条形卡槽与所述承载板密封接触;

在制造过程中,准备第一油毡纸层和第二油毡纸层,并在第一油毡纸层和第二油毡纸层上形成多个透气孔;在所述承载板上放置相应尺寸的所述第一油毡纸层,将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依次由上至下罗列在所述第一油毡纸层上,然后在所述上纤维层上方再放置相应尺寸的所述第二油毡纸层,然后利用所述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将所述第一油毡纸层、第二油毡纸层、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的相应边缘夹紧固定,利用所述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将所述第一油毡纸层、第二油毡纸层、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的相应边缘夹紧固定,利用所述第三上夹板和第三下夹板将所述第一油毡纸层、第二油毡纸层、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的相应边缘夹紧固定,利用所述第四上夹板和第四下夹板将所述第一油毡纸层、第二油毡纸层、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的相应边缘夹紧固定;利用所述滑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承载板朝所述筒主体滑动并从所述水平条形口滑入到筒主体内,使所述第一定位边框与所述条形卡槽密封卡合在一起,使所述第三定位边框与所述水平条形口密封接触在一起;

利用所述第一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端盖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所述第二通孔与各所述第一通孔相错开,将所述第一粘合粉料桶的筒底封堵;利用所述第一供料充气装置向所述第一粘合粉料桶中填充粘合粉末和空气,利用所述第二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搅拌叶片转动对所述第一粘合粉料桶中的粘合粉末和空气进行搅动,使粘合粉末均匀分布在第一粘合粉料桶中的空气中;

利用所述第三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端盖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所述第四通孔与各所述第三通孔相错开,将所述第二粘合粉料桶的筒底封堵;利用所述第二供料充气装置向所述第二粘合粉料桶中填充粘合粉末和空气,利用所述第四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搅拌叶片转动对所述第二粘合粉料桶中的粘合粉末和空气进行搅动,使粘合粉末均匀分布在第二粘合粉料桶中的空气中;

初始时,利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进行升降移动,使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与所述第二油毡纸层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利用所述第一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端盖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所述第二通孔与各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然后利用所述第三升降驱动装置对所述上水平活塞板进行向下驱动,挤压所述第一粘合粉料桶中的粘合粉末和空气的第一均匀混合物经各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进入所述第一内空腔,在所述第一内空腔中均匀扩散后再由各所述第一喷孔向下均匀喷出,在此第一均匀混合物从所述第一喷孔喷出到所述筒主体内的同时,根据第一均匀混合物喷出的体积利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同步上升,使第一均匀混合物喷出的体积与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至所述第二油毡纸层之间的第一空间体积相应;当喷出第一均匀混合物的量达到需求量时,利用所述第一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端盖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所述第二通孔与各所述第一通孔相错开,将所述第一粘合粉料桶的筒底封堵;

同时利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进行升降移动,使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与所述第一油毡纸层的下表面接触;然后利用所述第三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端盖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所述第四通孔与各所述第三通孔一一对应;然后利用所述第四升降驱动装置对所述下水平活塞板进行向上驱动,挤压所述第二粘合粉料桶中的粘合粉末和空气的第二均匀混合物经各所述第四通孔和第三通孔进入所述第二内空腔,在所述第二内空腔中均匀扩散后再由各所述第二喷孔向上均匀喷出,在此第二均匀混合物从所述第二喷孔喷出到所述筒主体内的同时,根据第二均匀混合物喷出的体积利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同步下降,使第二均匀混合物喷出的体积与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至所述第一油毡纸层之间的第二空间体积相应;当喷出第二均匀混合物的量达到需求量时,利用所述第三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端盖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所述第四通孔与各所述第三通孔相错开,将所述第二粘合粉料桶的筒底封堵;

然后利用所述加热层对所述筒主体内的第一均匀混合物和第二均匀混合物进行加热,使第一均匀混合物和第二均匀混合物的温度升至低于所述粘合粉末的熔点10-15℃;然后利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进行向下移动,同时利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进行向下移动,使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向下挤压第一均匀混合物,同时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起到向下抽吸的作用,使第一均匀混合物中的空气夹带粘合粉末依次透过所述第二油毡纸层、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稀疏纤维层和第一油毡纸层并逐渐进入到第二空间内与第二均匀混合物混合,此时第一均匀混合物中的粘合粉末会粘结在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内部;当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油毡纸层的上表面接触后,利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进行向上移动,同时利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进行向上移动,使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向上挤压第二均匀混合物,同时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起到向上抽吸的作用,使第二均匀混合物中的空气夹带粘合粉末依次透过所述第一油毡纸层、稀疏纤维层、致密纤维层、下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上乳胶层、上纤维层和第二油毡纸层并逐渐进入到第一空间内与第一均匀混合物混合,此时第二均匀混合物中的粘合粉末会粘结在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内部;当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油毡纸层的下表面接触后,重新利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进行向下移动,同时利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第二水平活塞板进行向下移动,以此上下往复同步驱动所述第一水平活塞板和第二水平活塞板重复多次,对所述上乳胶层上的所述上透孔和下乳胶层上的所述下透孔进行打通,所述第一均匀混合物和第二均匀混合物中的所有粘合粉末会均匀粘结累积分布在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内部;然后利用所述加热层对所述筒主体内的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以及处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使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以及处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的空气的温度升至所述粘合粉末的熔点以上,但低于所述上乳胶层、下乳胶层、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的最低熔点,使粘合粉末完全融化并将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粘结在一起;

然后利用所述滑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承载板从所述筒主体中滑出,将粘结完成的所述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取出。

利用模板制作所述上乳胶层和下乳胶层;所述模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柱钉,所述柱钉的高度大于1.5mm,所述柱钉的直径为0.5-1.5mm,相邻所述柱钉之间的间距为1-3mm;

将乳胶液体铺设在模板上,待降温凝固后将凝固的乳胶层取下制成带有上透孔的所述上乳胶层和带有下透孔的下乳胶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突破传统热风无纺布的构造形式,上纤维层、纤维复合层和下纤维层复合在一起,同时纤维复合层由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和下乳胶层复合在一起形成,且下纤维层由处于内部的致密纤维层和处于外部的稀疏纤维层复合在一起形成,混合纤维层由竹炭纤维和热塑性合成纤维均匀搅拌混合而成,成型后的下纤维层因稀疏纤维层具有较强的通透性且致密纤维层具有较强的毛细现象,稀疏纤维层可对水分等液体进行快速导流,致密纤维层可将水分等液体迅速吸收并抓牢,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相互配合达到高效快速导流吸液的目的;而混合纤维层具有竹炭纤维的抑菌、抗菌环保和高吸液吸湿效果,而且热塑性合成纤维可作为混合纤维层的骨料,并依靠粘合粉末融化后进行牢固粘合,对竹炭纤维进行抓牢加强固定,避免长久使用后发生脱落情况。粘合粉末在低于熔点10-15℃时可确保粘合粉末处于软化但未完全融化的状态,具有轻度的粘连和移动效果,在触碰到其它纤维后可抓住而不易脱落,但是当多层粘合粉末接触后易因粘结力不足而在流动空气的作用下分离,可使粘合粉末处于分散状态,不会堆积于某一点,确保粘合粉末在整个无纺布中分布均匀,确保热风无纺布整体的粘结效果,不易出现断裂和分层情况。而且上乳胶层和下乳胶层在使整个热风无纺布保持透气性的同时还具有柔韧性。进一步地,使加热空气反复透过上纤维层、上乳胶层、混合纤维层、下乳胶层、致密纤维层和稀疏纤维层可将堵塞的孔打通,避免诸如上透孔和下透孔被堵住,使整个热风无纺布的具有高效的通透性,同时粘合粉末的积累和分布更加重复和均匀。而且上乳胶层和下乳胶层的乳胶材料具有抗菌抑菌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其具有高效快速导流吸液和抑制细菌的效果,更加健康,通风透气,实用性强。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加工前述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的生产方法,步骤简洁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工机械的第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加工机械的第二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加工机械的第三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加工机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纤维层2-纤维复合层21-上乳胶层211-上透孔22-混合纤维层23-下乳胶层231-下透孔3-下纤维层31-致密纤维层32-稀疏纤维层

4-加工筒体41-筒主体411-加热层412-第一侧壁4121-水平条形口41211-第二密封斜面413-第三侧壁4131-条形卡槽41311-第五密封斜面41312-第六密封斜面

42-第一水平活塞板421-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22-第一内空腔423-第一喷孔424-第一通孔

43-第二水平活塞板431-第二升降驱动装置432-第二内空腔433-第二喷孔434-第三通孔

44-第一粘合粉料桶441-第一端盖4411-第二通孔442-上水平活塞板443-第一搅拌叶片444-第三升降驱动装置445-第一转动驱动装置446-第二转动驱动装置447-第一供料充气装置

45-第二粘合粉料桶451-第二端盖4511-第四通孔452-下水平活塞板453-第二搅拌叶片454-第四升降驱动装置455-第三转动驱动装置456-第四转动驱动装置457-第二供料充气装置

5-输送承载装置51-支架52-承载板521-第一定位边框522-第二定位边框523-第三定位边框5231-条形密封板52311-第一密封斜面524-第四定位边框525-密封条53-滑动驱动装置

6-模板61-柱钉62-凸起边7-第一油毡纸层8-第二油毡纸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的一种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如图1-5所示,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复合在一起的上纤维层1、纤维复合层2和下纤维层3,纤维复合层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复合在一起的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和下乳胶层23;上纤维层1由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下纤维层3包括处于上层的致密纤维层31和处于下层的稀疏纤维层32,稀疏纤维层32由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致密纤维层31由比稀疏纤维层32更加致密的热塑性合成纤维构成,混合纤维层22由竹炭纤维和热塑性合成纤维均匀搅拌混合而成;上乳胶层21形成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上透孔211,下乳胶层23形成有多个均匀分布的下透孔231;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的融化温度处于粘合粉末的熔点和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熔点之间;使均匀夹带粘合粉末的加热空气反复透过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此时加热空气的温度低于粘合粉末的熔点10-15℃,此时加热空气的温度低于粘合粉末熔点的具体温度可为10、11、12、13、14或15℃,优选为12-13℃;当粘合粉末随着加热空气均匀分布于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中后,将加热空气加热至温度高于粘合粉末的熔点但低于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融化温度10-15℃,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在低于熔点10-15℃时可确保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处于软化但未完全融化的状态,可在保持形状的基础上与融化的粘合粉末及其它纤维结合,增强结合强度,并使加热空气反复透过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使粘合粉末融化并使上透孔211和下透孔231打通,而将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粘结在一起。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纤维层1、纤维复合层2和下纤维层3复合在一起,同时纤维复合层2由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和下乳胶层23复合在一起形成,且下纤维层3由处于内部的致密纤维层31和处于外部的稀疏纤维层32复合在一起形成,混合纤维层22由竹炭纤维和热塑性合成纤维均匀搅拌混合而成,成型后的下纤维层3因稀疏纤维层32具有较强的通透性且致密纤维层31具有较强的毛细现象,稀疏纤维层32可对水分等液体进行快速导流,致密纤维层31可将水分等液体迅速吸收并抓牢,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相互配合达到高效快速导流吸液的目的;而混合纤维层22具有竹炭纤维的抑菌、抗菌环保和高吸液吸湿效果,而且热塑性合成纤维可作为混合纤维层22的骨料,并依靠粘合粉末融化后进行牢固粘合,对竹炭纤维进行抓牢加强固定,避免长久使用后发生脱落情况。粘合粉末在低于熔点10-15℃时可确保粘合粉末处于软化但未完全融化的状态,具有轻度的粘连和移动效果,在触碰到其它纤维后可抓住而不易脱落,但是当多层粘合粉末接触后易因粘结力不足而在流动空气的作用下分离,可使粘合粉末处于分散状态,不会堆积于某一点,确保粘合粉末在整个无纺布中分布均匀,确保热风无纺布整体的粘结效果,不易出现断裂和分层情况。而且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在使整个热风无纺布保持透气性的同时还具有柔韧性。进一步地,使加热空气反复透过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可将堵塞的孔打通,避免诸如上透孔211和下透孔231被堵住,使整个热风无纺布的具有高效的通透性,同时粘合粉末的积累和分布更加重复和均匀。而且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的乳胶材料具有抗菌抑菌效果。热塑性合成纤维可为涤纶、锦纶或丙纶,优选为涤纶,粘合粉末可为比其它纤维熔点低的低熔点粘结纤维粉碎成的粉末,也可为改性聚丙烯或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或改性聚乙烯可通过聚丙烯或聚乙烯引入具有一定极性化学反应性的基团,这样可增加聚丙烯或聚乙烯对极性材料的粘结力,具体可通过引入马来酸酐单元破坏聚丙烯或聚乙烯的链规整性,降低熔点且增强在被粘结纤维表面的湿润能力,进而增强粘结性能。用自由基引发剂在聚丙烯或聚乙烯主链上产生自由基,首先连接含有多个双链的低聚物作为助接枝剂,将聚丙烯或聚乙烯上产生的一个反应点,变成低聚物上的若干个,接下来自由基引发剂引发这些双链与马来酸酐单体进行共聚,产生接枝。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选取融化温度处于粘合粉末的熔点和热塑性合成纤维的熔点之间的橡胶材料。

优选地,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的厚度为0.5-1.5mm,具体可为0.5、0.7、0.9、1.1、1.3或1.5mm;上透孔211和下透孔231的孔径为0.5-1.5mm,具体可为0.5、0.7、0.9、1.1、1.3或1.5mm;相邻的上透孔211之间的间距为1-3mm,具体可为1、1.5、2、2.5或3mm。本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利用此尺寸的设计,可对内部的竹炭纤维等进行有效风挡固定的同时,可进行均匀顺畅的通风透气。

一种高效快速导流可抑菌热风无纺布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方法步骤:

(1)利用热塑性合成纤维制成上纤维层1,利用较短且较多的热塑性合成纤维制成致密纤维层31,利用较长且较少的热塑性合成纤维制成稀疏纤维层32,利用乳胶层打孔后制成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利用竹炭纤维和热塑性合成纤维均匀搅拌混合制成混合纤维层22,利用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将混合纤维层22夹在中间制成纤维复合层2;

(2)利用无纺布热风加工机将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粘结在一起;

无纺布热风加工机包括加工筒体4和输送承载装置5;

加工筒体4包括上下设置且横截面为方形的筒主体41,上下密封滑动设于筒主体41内的第一水平活塞板42和第二水平活塞板43,以及设于第一水平活塞板42上方的第一粘合粉料桶44和设于第二水平活塞板43下方的第二粘合粉料桶45;第二水平活塞板43处于第一水平活塞板42的下方,筒主体41的侧壁内设有加热层411,加热层411具体可为电发热部件如电热管等,筒主体41包括处于内侧的内壁和处于外侧的外壁,加热层411处于内壁和外壁之间;

第一水平活塞板42配设有处于第一水平活塞板42上方并驱动第一水平活塞板42升降的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21,第一水平活塞板42形成有第一内空腔422,第一水平活塞板42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均匀分布并与第一内空腔422连通的第一喷孔423;

第二水平活塞板43配设有处于第二水平活塞板43下方并驱动第二水平活塞板43升降的第二升降驱动装置431,第二水平活塞板43形成有第二内空腔432,第二水平活塞板43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均匀分布并与第二内空腔432连通的第二喷孔433;

第一粘合粉料桶44内装有粘合粉末;第一粘合粉料桶44包括设于下端的第一端盖441,设于内部可上下密封滑动的上水平活塞板442,设于内部对粘合粉末进行搅拌的第一搅拌叶片443,对上水平活塞板442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三升降驱动装置444,对第一端盖441进行转动驱动的第一转动驱动装置445,对第一搅拌叶片443进行转动驱动的第二转动驱动装置446,和对第一粘合粉料桶44进行供料和充气的第一供料充气装置447;第一供料充气装置447通过第一输送管道与粘合粉料桶连通进行输送;

第二粘合粉料桶45内装有粘合粉末;第二粘合粉料桶45包括设于上端的第二端盖451,设于内部可上下密封滑动的下水平活塞板452,设于内部对粘合粉末进行搅拌的第二搅拌叶片453,对下水平活塞板452进行升降驱动的第四升降驱动装置454,对第二端盖451进行转动驱动的第三转动驱动装置455,对第二搅拌叶片453进行转动驱动的第四转动驱动装置456,和对第二粘合粉料桶45进行供料和充气的第二供料充气装置457;第二供料充气装置457通过第二输送管道与粘合粉料桶连通进行输送;

第一粘合粉料桶44连接于第一水平活塞板42的上表面,第一端盖441与第一水平活塞板42的上表面平行密封接触,第一水平活塞板42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内空腔422连通并与第一端盖441相对应的第一通孔424,第一端盖441形成有多个与各第一通孔424相对应的第二通孔4411,第一端盖441受第一转动驱动装置445驱动而使各第二通孔4411与各第一通孔424对应导通或相错开;第一端盖441的圆心对应第一水平活塞板42的中心处,第一内空腔422沿第一水平活塞板42水平设置,厚度由边缘至第一水平活塞板42的中心处逐渐变厚,此结构可利于处于第一内空腔422边缘处的第一喷孔423和处于中心处的第一喷孔423具有均匀等量的喷气效果;

第二粘合粉料桶45连接于第二水平活塞板43的下表面,第二端盖451与第二水平活塞板43的下表面平行密封接触,第二水平活塞板43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内空腔432连通并与第二端盖451相对应的第三通孔434,第二端盖451形成有多个与各第三通孔434相对应的第四通孔4511,第二端盖451受第三转动驱动装置455驱动而使各第四通孔4511与各第三通孔434对应导通或相错开;第二端盖451的圆心对应第二水平活塞板43的中心处,第二内空腔432沿第二水平活塞板43水平设置,厚度由边缘至第二水平活塞板43的中心处逐渐变厚,此结构可利于处于第二内空腔432边缘处的第二喷孔433和处于中心处的第二喷孔433具有均匀等量的喷气效果;

输送承载装置5包括支架51,滑动设于支架51上靠近或远离加工筒体4的承载板52,和驱动承载板52滑动的滑动驱动装置53;支架51具体结构可为,包括处于上方对承载板52进行输送的输送带,滑动驱动装置53具体可为对输送带进行驱动的电机;承载板52呈长方形,包括朝向加工筒体4的靠近端和朝向另一端的远离端;承载板52包括对上纤维层1、纤维复合层2和下纤维层3的四边依次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边框521、第二定位边框522、第三定位边框523和第四定位边框524;第一定位边框521处于靠近端;第一定位边框521上设有夹紧上纤维层1、纤维复合层2和下纤维层3相应边缘的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第二定位边框522上设有夹紧上纤维层1、纤维复合层2和下纤维层3相应边缘的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第三定位边框523上设有夹紧上纤维层1、纤维复合层2和下纤维层3相应边缘的第三上夹板和第三下夹板,第四定位边框524上设有夹紧上纤维层1、纤维复合层2和下纤维层3相应边缘的第四上夹板和第四下夹板;具体结构可为,各下夹板与各相应的定位边框固定连接,各上夹板和各相应的下夹板通过沿下夹板延伸的转轴枢接在一起,使各上夹板可上下翻转,且各上夹板通过螺栓锁紧在各相应的下夹板上,通过螺栓的锁紧来使各上夹板和各相应的下夹板相配合对上纤维层1、纤维复合层2和下纤维层3相应边缘进行夹紧固定;

筒主体41具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412、第二侧壁、第三侧壁413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412与第一定位边框521平行对应,第一侧壁412形成有供承载板52穿入的水平条形口4121,第三侧壁413的内侧形成有供第一定位边框521卡入的条形卡槽4131;水平条形口4121与承载板52密封接触,条形卡槽4131与承载板52密封接触;

在制造过程中,准备第一油毡纸层7和第二油毡纸层8,并在第一油毡纸层7和第二油毡纸层8上形成多个透气孔;在承载板52上放置相应尺寸的第一油毡纸层7,将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依次由上至下罗列在第一油毡纸层7上,然后在上纤维层1上方再放置相应尺寸的第二油毡纸层8,然后利用第一上夹板和第一下夹板将第一油毡纸层7、第二油毡纸层8、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的相应边缘夹紧固定,利用第二上夹板和第二下夹板将第一油毡纸层7、第二油毡纸层8、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的相应边缘夹紧固定,利用第三上夹板和第三下夹板将第一油毡纸层7、第二油毡纸层8、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的相应边缘夹紧固定,利用第四上夹板和第四下夹板将第一油毡纸层7、第二油毡纸层8、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的相应边缘夹紧固定;第一油毡纸层7和第二油毡纸层8可对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进行均匀的平面式施压夹紧固定,对成型前的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进行有效的初始固定,避免各纤维移位甚至被吹落,并且第一油毡纸层7和第二油毡纸层8不与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粘合在一起,成型后易脱离,而且第一油毡纸层7和第二油毡纸层8上的透气孔可确保透气性,此透气孔的孔径为2-4mm,相邻透气孔之间的间距为2-4mm,此尺寸在确保封挡内部各纤维的基础上可确保透气性和粘合粉末的穿透性能;利用滑动驱动装置53驱动承载板52朝筒主体41滑动并从水平条形口4121滑入到筒主体41内,使第一定位边框521与条形卡槽4131密封卡合在一起,使第三定位边框523与水平条形口4121密封接触在一起,避免各定位边框与筒主体41的各内侧壁之间漏气,这样会造成粘合粉末的流失,进而在粘合粉末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会造成各纤维层中的粘合粉末量不足,影响粘结强度;

利用第一转动驱动装置445驱动第一端盖441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第二通孔4411与各第一通孔424相错开,将第一粘合粉料桶44的筒底封堵;利用第一供料充气装置447向第一粘合粉料桶44中填充粘合粉末和空气,利用第二转动驱动装置446驱动第一搅拌叶片443转动对第一粘合粉料桶44中的粘合粉末和空气进行搅动,使粘合粉末均匀分布在第一粘合粉料桶44中的空气中,这样当夹带粘合粉末的空气通过各纤维层时,可确保每个位置的粘合粉末的量是相等均匀的;

利用第三转动驱动装置455驱动第二端盖451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第四通孔4511与各第三通孔434相错开,将第二粘合粉料桶45的筒底封堵;利用第二供料充气装置457向第二粘合粉料桶45中填充粘合粉末和空气,利用第四转动驱动装置456驱动第二搅拌叶片453转动对第二粘合粉料桶45中的粘合粉末和空气进行搅动,使粘合粉末均匀分布在第二粘合粉料桶45中的空气中,这样当夹带粘合粉末的空气通过各纤维层时,可确保每个位置的粘合粉末的量是相等均匀的;

初始时,利用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21驱动第一水平活塞板42进行升降移动,使第一水平活塞板42与第二油毡纸层8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利用第一转动驱动装置445驱动第一端盖441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第二通孔4411与各第一通孔424一一对应;然后利用第三升降驱动装置444对上水平活塞板442进行向下驱动,挤压第一粘合粉料桶44中的粘合粉末和空气的第一均匀混合物经各第二通孔4411和第一通孔424进入第一内空腔422,在第一内空腔422中均匀扩散后再由各第一喷孔423向下均匀喷出,在此第一均匀混合物从第一喷孔423喷出到筒主体41内的同时,根据第一均匀混合物喷出的体积利用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21驱动第一水平活塞板42同步上升,使第一均匀混合物喷出的体积与第一水平活塞板42至第二油毡纸层8之间的第一空间体积相应,此操作可使此时夹带粘合粉末的空气不会穿过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而始终保持在上方;当喷出第一均匀混合物的量达到需求量时,利用第一转动驱动装置445驱动第一端盖441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第二通孔4411与各第一通孔424相错开,将第一粘合粉料桶44的筒底封堵,避免夹带粘合粉末的空气倒流;

同时利用第二升降驱动装置431驱动第二水平活塞板43进行升降移动,使第二水平活塞板43与第一油毡纸层7的下表面接触;然后利用第三转动驱动装置455驱动第二端盖451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第四通孔4511与各第三通孔434一一对应;然后利用第四升降驱动装置454对下水平活塞板452进行向上驱动,挤压第二粘合粉料桶45中的粘合粉末和空气的第二均匀混合物经各第四通孔4511和第三通孔434进入第二内空腔432,在第二内空腔432中均匀扩散后再由各第二喷孔433向上均匀喷出,在此第二均匀混合物从第二喷孔433喷出到筒主体41内的同时,根据第二均匀混合物喷出的体积利用第二升降驱动装置431驱动第二水平活塞板43同步下降,使第二均匀混合物喷出的体积与第二水平活塞板43至第一油毡纸层7之间的第二空间体积相应,此操作可使此时夹带粘合粉末的空气不会穿过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而始终保持在下方;当喷出第二均匀混合物的量达到需求量时,利用第三转动驱动装置455驱动第二端盖451朝相应时针方向转动,使各第四通孔4511与各第三通孔434相错开,将第二粘合粉料桶45的筒底封堵,避免夹带粘合粉末的空气倒流;

然后利用加热层411对筒主体41内的第一均匀混合物和第二均匀混合物进行加热,使第一均匀混合物和第二均匀混合物的温度升至低于粘合粉末的熔点10-15℃,此时均匀混合物的温度低于粘合粉末熔点的具体温度可为10、11、12、13、14或15℃,优选为12-13℃;粘合粉末在低于熔点10-15℃时可确保粘合粉末处于软化但未完全融化的状态,具有轻度的粘连和移动效果(当粘合粉末处于低于熔点12-13℃时,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在触碰到其它纤维后可抓住而不易脱落,但是当多层粘合粉末接触后易因粘结力不足而在流动空气的作用下分离,可使粘合粉末处于分散状态,不会堆积于某一点,确保粘合粉末在整个无纺布中分布均匀,确保热风无纺布整体的粘结效果,不易出现断裂和分层情况;然后利用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21驱动第一水平活塞板42进行向下移动,同时利用第二升降驱动装置431驱动第二水平活塞板43进行向下移动,使第一水平活塞板42向下挤压第一均匀混合物,同时第二水平活塞板43起到向下抽吸的作用,使第一均匀混合物中的空气夹带粘合粉末依次透过第二油毡纸层8、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稀疏纤维层32和第一油毡纸层7并逐渐进入到第二空间内与第二均匀混合物混合,此时第一均匀混合物中的粘合粉末会粘结在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内部;当第一水平活塞板42的下表面与第二油毡纸层8的上表面接触后,利用第二升降驱动装置431驱动第二水平活塞板43进行向上移动,同时利用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21驱动第一水平活塞板42进行向上移动,使第二水平活塞板43向上挤压第二均匀混合物,同时第一水平活塞板42起到向上抽吸的作用,使第二均匀混合物中的空气夹带粘合粉末依次透过第一油毡纸层7、稀疏纤维层32、致密纤维层31、下乳胶层23、混合纤维层22、上乳胶层21、上纤维层1和第二油毡纸层8并逐渐进入到第一空间内与第一均匀混合物混合,此时第二均匀混合物中的粘合粉末会粘结在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内部;当第二水平活塞板43的上表面与第一油毡纸层7的下表面接触后,重新利用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21驱动第一水平活塞板42进行向下移动,同时利用第二升降驱动装置431驱动第二水平活塞板43进行向下移动,以此上下往复同步驱动第一水平活塞板42和第二水平活塞板43重复多次,对上乳胶层21上的上透孔211和下乳胶层23上的下透孔231进行打通,第一均匀混合物和第二均匀混合物中的所有粘合粉末会均匀粘结累积分布在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内部;然后利用加热层411对筒主体41内的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以及处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使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以及处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的空气的温度升至粘合粉末的熔点以上,但低于上乳胶层21、下乳胶层23、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的最低熔点,使粘合粉末完全融化并将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粘结在一起,升温速度以1-3℃/min为宜,若升温过快,粘合粉末表面快速融化但内部还未融化,会导致粘合粉末未与其它纤维充分结合就因结合面积不够而脱落;若升温过慢,粘合粉末处于融化状态时间过程会出现流淌情况,影响粘结效果;以上操作可对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和下纤维层3上的粘合粉末进行定量,并在同一时间均匀施加在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和下纤维层3上,可有效确保粘合粉末量可控、均匀分布且性质相同,然后融化后可对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和下纤维层3进行均匀强度的粘合,不易出现粘结盲点,确保热风无纺布的质量;使加热空气反复透过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可将堵塞的孔打通,避免诸如上透孔211和下透孔231被堵住,使整个热风无纺布的具有高效的通透性,同时粘合粉末的积累和分布更加重复和均匀;

然后利用滑动驱动装置53驱动承载板52从筒主体41中滑出,将粘结完成的上纤维层1、上乳胶层21、混合纤维层22、下乳胶层23、致密纤维层31和稀疏纤维层32取出。第一升降驱动装置421、第二升降驱动装置431、第三升降驱动装置444和第四升降驱动装置454具体可为油缸或气缸,并分别配设有固定架;第二转动驱动装置446和第四转动驱动装置456包括连接于相应搅拌叶片中心并贯穿上水平活塞板442或下水平活塞板452的第一传动轴,和对第一传动轴进行转动驱动的第一电机;第一转动驱动装置445和第三转动驱动装置455包括连接于相应端盖中心并滑动贯穿第一传动轴中心的第二传动轴,和对第二传动轴进行转动驱动的第二电机;第一电机可设于上水平活塞板442或下的上表面,第二电机设于第三升降驱动装置444或第四升降驱动装置454的固定架上。

在步骤(2)中,第三定位边框523的上表面形成有沿第三定位边框523延伸的条形密封板5231,条形密封板5231形成有由上至下逐渐朝第一定位边框521倾斜的第一密封斜面52311,水平条形口4121的上侧形成有与第一密封斜面52311相匹配对应的第二密封斜面41211,第一密封斜面52311覆设有第一弹性密封层;第一定位边框521形成有沿第一定位边缘延伸并朝向条形卡槽4131的密封凸条,密封凸条朝向条形卡槽4131方向逐渐变窄形成朝上的第三密封斜面和朝下的第四密封斜面,条形卡槽4131形成有与第三密封斜面相匹配对应的第五密封斜面41311和与第四密封斜面相匹配对应的第六密封斜面41312,第三密封斜面和第四密封斜面覆设有第二弹性密封层;第二定位边框522和第四定位边框524的外侧设有与筒主体41的内侧壁密封接触的密封条525;第一弹性密封层、第二弹性密封层和密封条525具体可为橡胶层;筒主体41内可设有供密封条525滑动和密封接触的密封滑道;

在制造过程中,当利用滑动驱动装置53驱动承载板52朝筒主体41滑动并从水平条形口4121滑入到筒主体41内时,第四密封斜面与第六密封斜面41312相对应,第三密封斜面与第五密封斜面41311相对应,第四密封斜面沿着第六密封斜面41312,第三密封斜面沿着第五密封斜面41311,使第一定位边框521的密封凸条顺势卡入条形卡槽4131中进行定位和密封;同时第一密封斜面52311与第二密封斜面41211相对应,第一密封斜面52311沿着第二密封斜面41211,使条形密封板5231顺势卡入水平条形口4121中进行定位和密封,然后通过锁紧定位装置将承载板52进行锁紧定位。以上操作可确保承载板52处不会出现漏气情况,进而确保粘合粉末定量精确。利用模板6制作上乳胶层21和下乳胶层23;模板6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柱钉61,柱钉61的高度大于1.5mm,柱钉61的直径为0.5-1.5mm,相邻柱钉61之间的间距为1-3mm;具体结构可为,模板6的上表面边缘还形成有围绕一周的凸起边62,凸起边62的高度大于1.5mm;

将乳胶液体铺设在模板6上,待降温凝固后将凝固的乳胶层取下制成带有上透孔211的上乳胶层21和带有下透孔231的下乳胶层23。柱钉61可形成上透孔211和下透孔231,凸起边62可对乳胶液体进行盛装。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