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6639发布日期:2018-10-02 19:35阅读:9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板,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车厢上的重量轻且成本低的车厢复合板。



背景技术:

对于厢式货车而言,其车厢的板材通常采用瓦楞形的铁板。然而,上述瓦楞形的铁板存在重量大、易腐蚀的缺点,从而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厢式货车的实际需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厢复合板,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厢复合板,其包括:第一表面层、中间层以及第二表面层;

所述中间层为铝蜂窝芯层,所述第一表面层复合于所述中间层的一侧,所述第一表面层朝向车厢外部空间设置,所述第一表面层为玻璃钢板或者铝板,所述第二表面层复合于所述中间层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表面层朝向车厢的内部空间设置,所述第二表面层为玻璃钢板或者PP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的改进,所述第一表面层通过环氧胶水或者胶膜复合于所述中间层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的改进,所述第一表面层为玻璃钢板时,所述第一表面层的厚度为1.1mm-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的改进,所述第一表面层为铝板时,所述第一表面层的厚度为0.5mm-1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的改进,所述第二表面层通过环氧胶水或者胶膜复合于所述中间层的另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的改进,所述第一表面层为玻璃钢板时,所述第一表面层的表面涂覆有胶衣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的改进,所述第一表面层为铝板时,所述第一表面层的表面设置有辊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具有三明治式结构特征,其重量轻、平整度高、价格低廉、力学性能优异,可广泛应用于厢式货车的车厢上,有利于降低车厢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具有三明治式结构特征,具体地,所述车厢复合板包括:第一表面层1、中间层2以及第二表面层3。

所述中间层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的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层1和第二表面层3之间,为了实现车厢重量的降低,所述中间层2为铝蜂窝芯层,采用铝蜂窝芯层有利于车厢整体重量降低30%-50%。

所述第一表面层1和第二表面层3复合于中间层2上,其有利于保持本实用新型车厢复合板的平整度。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层1复合于所述中间层2的一侧,其朝向车厢外部空间设置,所述第一表面层1可以为玻璃钢板或者铝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表面层1为玻璃钢板时,所述第一表面层1通过环氧胶水或者胶膜复合于所述中间层2的一侧。为了避免车厢重量过重,所述第一表面层1的厚度为1.1mm-2mm。此外,为了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具有较为光滑的外观,所述第一表面层1的表面还涂覆有胶衣层。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表面层1为铝板时,所述第一表面层1通过环氧胶水或者胶膜复合于所述中间层2的一侧。为了避免车厢重量过重,所述第一表面层1的厚度为0.5mm-1mm。此外,为了使得所述第一表面具有较为光滑的外观,所述第一表面层1的表面设置有辊涂层。同时,当第一表面层1采用铝板时,废料回收率能达到99%,从而不污染环境,能达到环保的要求。

所述第二表面层3复合于所述中间层2的另一侧,其朝向车厢内部空间设置,所述第二表面层3可以为玻璃钢板或者PP板。所述第二表面层3可以根据车厢内部不同的位置,而选择采用玻璃钢板或者PP板。所述玻璃钢板或者PP板可以通过环氧胶水或者胶膜复合于所述中间层2的另一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复合板具有三明治式结构特征,其重量轻、平整度高、价格低廉、力学性能优异,可广泛应用于厢式货车的车厢上,有利于降低车厢的重量。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