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阻隔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6642发布日期:2018-10-02 19:35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双层阻隔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柔性材料在显示和太阳能领域的不断应用,对具有高的水汽、氧气阻隔性能的薄膜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常用的方法是用气相沉积(CVD)、等离子增加化学气相沉积(PECVD)或者磁控溅射(Sputter) 等方法将氧化物(如氧化硅、氧化铝等)镀在聚酯薄膜上。这些阻隔膜作为玻璃替代柔性材料在显示、照明和太阳能市场上具有多种应用。

因为在有机聚酯薄膜上快速镀无机氧化物,镀一层氧化物阻隔性能可达到水汽透过率(WVTR)和氧气透过率(OTR)在1g/m2.day左右,而在显示、照明和太阳能领域,对阻隔性能的需求在10-2-10-3g/m2.day 或者更高。如果氧化物层的厚度增加,不但会大大提高工艺难度,而且造成成本降低,且氧化物的附着性会变差,因此,现有的单层镀无氧化物膜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于阻梗性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阻隔性能的双层阻隔膜。

一种双层阻隔膜,所述双层阻隔膜由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复合形成;所述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之间设有一可变形粘接层;

所述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由外之内均依次由基材层、氧化物层和胶着层组成;

所述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连续的锯齿状;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通过锯齿的齿尖和齿槽实现配合;

所述可变形粘接层设于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之间。

优选的,所述基材层的材质为PET,厚度为20-30μm。

优选的,所述胶着层为聚酯、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有机硅类的一种;厚度为0.5-10μm。

优选的,所述氧化物层的材质为氧化硅,的厚度为20-80nm。

优选的,所述可变形粘接层的材质为环氧树脂,厚度为5-10微米;所述可变形粘接层均匀复合于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之间的接触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阻隔膜,通过胶着层之间的锯齿式配合,并辅助以可变形粘结层,将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紧密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相比现有的单层阻隔膜,大大提高了阻隔性能,而且降低了工艺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基材层 2、氧化物层 3、胶着层 4、可变形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图1所示,一种双层阻隔膜,所述双层阻隔膜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复合形成;所述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之间设有一可变形粘接层4;可变形粘接层4的材质为环氧树脂,厚度为6微米;

所述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由外之内均依次由基材层1、氧化物层2和胶着层3组成;其中,基材层1为PET,厚度为25μm;氧化物层2为氧化硅,厚度为30nm;胶着层3为聚酯材质,厚度为3μm;

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3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3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连续的锯齿状;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3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3通过锯齿的齿尖和齿槽实现配合;经过测试,对水汽和氧气的阻隔透过率达到10-2-10-3g/m2.day;

实施例2:图1所示,一种双层阻隔膜,所述由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复合形成;所述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之间设有一可变形粘接层4;可变形粘接层4的材质为环氧树脂,厚度为8微米;

所述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由外之内均依次由基材层1、氧化物层2和胶着层3组成;其中,基材层1为PET,厚度为25μm;氧化物层2为氧化硅,厚度为60nm;胶着层3为聚酯材质,厚度为8μm;

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3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3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连续的锯齿状;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3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3通过锯齿的齿尖和齿槽实现配合;经过测试,对水汽和氧气的阻隔透过率达到10-3-10-4g/m2.day;

实施例3:

图1所示,一种双层阻隔膜,所述由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复合形成;所述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之间设有一可变形粘接层4;可变形粘接层4的材质为环氧树脂,厚度为6微米;

所述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由外之内均依次由基材层1、氧化物层2和胶着层3组成;其中,基材层1为PET,厚度为25μm;氧化物层2为氧化硅,厚度为30nm;胶着层3为环氧树脂材质,厚度为5μm;

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3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3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连续的锯齿状;第一阻隔膜的胶着层3和第二阻隔膜的胶着层3通过锯齿的齿尖和齿槽实现配合;经过测试,对水汽和氧气的阻隔透过率达到10-2-10-3g/m2.day;

可以得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层阻隔膜的阻隔性能相比现有技术得到大大提高。本方案中的可变形粘接层在粘接时是根据胶着层之间的配合形状变化的,其功能是保证第一阻隔膜和第二阻隔膜的紧密温度复合。

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