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0014发布日期:2019-04-03 04:51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贴胶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贴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胶机。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器件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中,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作为显示器件的重要组成部件——光学膜片也向着反射、匀光、固定等多功能方向发展,进行加工生产时,通常使用双面胶固定光学膜片,现有的制造方式为采用手工粘贴,但手工粘贴的误差高,一致性较差,极易造成双面胶的贴胶精度差,致使光学膜片发生变形、曲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贴胶机,能够保证光学膜片的贴胶精度,贴胶一致性好,防止光学膜片发生变形、曲翘等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贴胶机,包括:

机座,所述机座设有贴胶工位;

贴胶台,用于固定待贴胶的光学膜片,所述贴胶台设置于所述机座上并位于所述贴胶工位处;

移位驱动装置,所述移位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座上,可根据预设的贴胶路径输出相匹配的直线动力;及

贴胶装置,所述贴胶装置与所述移位驱动装置驱动连接,并能够在直线动力的驱动下沿预设的贴胶路径对所述光学膜片完成贴胶作业。

采用上述贴胶机对光学膜片粘贴双面胶时,将待贴胶的光学膜片装设到贴胶台上,之后将贴胶台复位至贴胶工位。紧接着,由于在控制装置内预先根据光学膜片的形状设定的贴胶路径,由此移位驱动装置便可以根据该贴胶路径输出相匹配的直线动力带动贴胶装置同步移动,并最终由贴胶装置对光学膜片完成贴胶作业。相较于传统的手工贴胶方式,本技术方案的贴胶机能够消除手工误差带来的精度问题,保证光学膜片具有较高的贴胶精度,且每次贴胶作业的一致性好,可有效防止光学膜片发生变形、曲翘等问题。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座上的抽真空器,所述机座开设有与所述抽真空器连通的真空通道,所述贴胶台开设有抽气通道及与所述抽气通道连通的吸附孔,所述真空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抽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位置切换机构,所述位置切换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座上的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一驱动件、及可往复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贴胶台连接;所述机座还设有装膜工位,所述贴胶台包括相邻接的第一台面和第二台面,所述第一台面和所述第二台面可一一轮换地进入所述贴胶工位和所述装膜工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胶装置包括第一贴胶头,所述移位驱动装置包括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第二驱动件、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上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贴胶头与所述第二传动件驱动连接并可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胶装置还包括第二贴胶头,所述移位驱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导轨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三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三导轨上的第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导轨上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连接的第三传动件、及可往复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导轨上并与所述第三传动件驱动连接的龙门桁架,所述第二贴胶头设置于所述龙门桁架上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贴胶头与所述第二贴胶头处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不同直线路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位驱动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龙门桁架上的第四导轨、设置于所述第四导轨上的第四驱动件、及设置于所述第四导轨上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驱动连接的第四传动件,所述第二贴胶头与所述第四传动件驱动连接并可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极限传感器和第二极限传感器,所述第一极限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两端的极限位置、并可与所述第一贴胶头触发配合,所述第二极限传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四轨道两端的极限位置、并可与所述第二贴胶头触发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胶头与所述第二贴胶头的结构完全相同,且均包括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的第五驱动件、及与所述第五驱动件驱动连接的贴胶机构,所述贴胶机构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膜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胶机构包括固定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第六驱动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并与所述第六驱动件旋转驱动连接的胶盘、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并与所述胶盘配合的送胶组件、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切胶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胶组件包括送胶驱动件、与所述送胶驱动件驱动连接的托胶体,所述托胶体的移动轨迹与所述光学膜片呈夹角设置;所述切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切胶驱动件、及与所述切胶驱动件驱动连接的切刀;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抚压驱动件、及与所述抚压驱动件驱动连接的抚压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贴胶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贴胶机的右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贴胶头或第二贴胶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贴胶头或第二贴胶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第一贴胶头或第二贴胶头的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座,11、贴胶工位,12、装膜工位,20、贴胶台,21、吸附孔,22、第一台面,23、第二台面,30、移位驱动装置,31、第二导轨,32、第二驱动件、33、第三导轨,34、第三驱动件,35、龙门桁架,36、第四导轨,37、第四驱动件,40、抽真空器,50、位置切换机构,51、第一导轨,52、第一驱动件,60、第一贴胶头,70、第二贴胶头,80、第一极限传感器,90、第二极限传感器,100、安装板,110、第五驱动件,120、贴胶机构,121、固定板,122、第六驱动件、123、胶盘,124、导轮,125、压紧轮,126、送胶驱动件,127、托胶体,128、压板,129、切胶驱动件,130、切刀,131、辅切块,132、抚压驱动件,133、抚压轮,134、吹气嘴,200、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贴胶机,包括:机座10,所述机座10设有贴胶工位11;贴胶台20,用于固定待贴胶的光学膜片,所述贴胶台20设置于所述机座10上并位于所述贴胶工位11处;移位驱动装置30,所述移位驱动装置30设置于所述机座10上,可根据预设的贴胶路径输出相匹配的直线动力;及贴胶装置,所述贴胶装置与所述移位驱动装置30驱动连接,并能够在直线动力的驱动下沿预设的贴胶路径对所述光学膜片完成贴胶作业。此外,贴胶机还包括一套控制装置200,该控制装置200与移位驱动装置30、贴胶装置电性连接,能够实现整个设备的自动化工作,降低人力参与的劳动强度。

采用上述贴胶机对光学膜片粘贴双面胶时,将待贴胶的光学膜片装设到贴胶台20上,之后将贴胶台20复位至贴胶工位11。紧接着,由于在控制装置内预先根据光学膜片的形状设定的贴胶路径,由此移位驱动装置便可以根据该贴胶路径输出相匹配的直线动力带动贴胶装置同步移动,并最终由贴胶装置对光学膜片完成贴胶作业。相较于传统的手工贴胶方式,本技术方案的贴胶机能够消除手工误差带来的精度问题,保证光学膜片具有较高的贴胶精度,且每次贴胶作业的一致性好,可有效防止光学膜片发生变形、曲翘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机座10为立方体箱体结构,采用浮动减震设计,能够消除各部件运动造成的振动对贴胶精度的影响。机座10的底部装设有滚轮组件,因而贴胶机具备较强的机动能力,便于在不同工作场合间进行切换。同时,机座10的底部还装设吸盘支脚,用于贴胶机移动到目的地后实现在位固定,提高使用可靠性。

机座10的顶面区域构成贴胶工位11所在的区域,贴胶台20装设在该贴胶工位11处。贴胶装置和移位驱动装置30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机座10的支撑架设置于贴胶台20的上方,这样使得贴胶装置能够在光学膜片的上方直线移动,更容易进行贴胶作业。

可以理解的,贴胶机所贴的胶为双面胶,通过贴胶头粘贴的方式,双面胶的一面粘贴在光学膜片上,另一面仍就覆盖有保护层,待光学膜片需要组装到显示器件上时,才撕去给保护层。

由于光学膜片对贴胶精度要求较高,通常贴胶的位置误差需控制在±0.05mm,因而光学膜片是否装夹稳固,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贴胶精度产生影响。贴胶台20上安装有定位尺,定位尺呈l型,且两条边可相对滑动和转动。定位尺的转角坐标值与光学膜片的加工定位原点坐标值一致,因而安装时,将光学膜片的相互垂直的两条边(或弧形边、菱形边等)分别与定位尺贴紧,即可保证安装定位精度。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贴胶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座10上的抽真空器40,所述机座10开设有与所述抽真空器40连通的真空通道,所述贴胶台20开设有抽气通道及与所述抽气通道连通的吸附孔21,所述真空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抽气通道的另一端连通。具体地,该抽真空器40为抽风机,通过抽风机对真空通道内的空气高速抽出,便会在贴胶台20的吸附孔21处产生真空吸附效应,进而能够牢牢吸附固定光学膜片。该固定方式可靠性高,光学膜片装拆方便,且不会对光学膜片造成损坏。

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装夹方式对光学膜片进行固定,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此外,贴胶机还包括位置切换机构50,所述位置切换机构50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座10上的第一导轨51、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51上的第一驱动件52、及可往复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51上并与所述第一驱动件52驱动连接的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贴胶台20连接;所述机座10还设有装膜工位12,所述贴胶台20包括相邻接的第一台面22和第二台面23,所述第一台面22和所述第二台面23可一一轮换地进入所述贴胶工位11和所述装膜工位12。由于机座10上支撑架的支撑作用,贴胶装置和移位驱动装置30能够与机座10顶面之间间隔形成空间足够大的空腔,该空腔可容置位置切换机构50;而机座10的相对方向的两个侧端外部构成装膜工位12,便于工人或机械手放置待贴胶的光学膜片。在本实施例中,贴胶台20进行了双工位设计,即第一台面22和第二台面23可分别装夹一张光学膜片,通过第一驱动件52输出动力,可驱动第一传动件沿直线方向往复移动,使得当第一台面22装夹好光学膜片时,可首先移动到贴胶工位11进行贴胶作业;而第二台面23则恰好移动到机座10外的装模工位,方便工作人员安装另一张光学膜片;待第一台面22上的光学膜片贴胶完成后,可将第二台面23切换到贴胶工位11,此时第一台面22同步移动到装模工位,工作人员可将贴好胶的光学膜片取下,并重新装上另一张待贴胶的光学膜片。如此循环往复,相较于传统的单贴胶工位11,本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双台面的轮换贴胶作业,可有效消除装卸光学膜片的等待耗时,大大提高贴胶效能。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贴胶装置包括第一贴胶头60,所述移位驱动装置30包括第二导轨31、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31上的第二驱动件32、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31上并与所述第二驱动件32驱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贴胶头60与所述第二传动件驱动连接并可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因而通过第二驱动件32输出直线动力,能够通过第二传动件同步带动第一贴胶头60移动,可完成对光学膜片在第一方向上的持续贴胶,该贴胶作业延续性好,一次贴胶就能完成作业目标,使用性能好。例如,当光学膜片为矩形时,第一贴胶头60从光学膜片的一个顶点为起点,随着第一贴胶头60的移动,双面胶可沿着光学膜片的边缘长度或宽度方向持续粘贴到光学膜片预设的贴胶路线上。可以理解的,该第一方向可以是x轴方向或y轴方向。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所述贴胶装置还包括第二贴胶头70,所述移位驱动装置30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导轨31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三导轨33、设置于所述第三导轨33上的第三驱动件34、设置于所述第三导轨33上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34驱动连接的第三传动件、及可往复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导轨33上并与所述第三传动件驱动连接的龙门桁架35,所述第二贴胶头70设置于所述龙门桁架35上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贴胶头60与所述第二贴胶头70处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不同直线路径上。该第二贴胶头70的设置方式,使得其跟随龙门桁架35的移动路径与第一贴胶头60平行且相同,能够与第一贴胶头60形成组合贴胶结构,能够对具有特定贴胶需要的光学膜片的不同贴胶路径进行作业,例如需要对边缘部位和中心部位同时或分步贴胶,或不同贴胶部位的长度需求不同,都能够进行有效贴胶作业,进一步提升贴胶机的工作能力。

请继续参阅图1,更进一步地,所述移位驱动装置3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龙门桁架35上的第四导轨36、设置于所述第四导轨36上的第四驱动件37、及设置于所述第四导轨36上并与所述第四驱动件37驱动连接的第四传动件,所述第二贴胶头70与所述第四传动件驱动连接并可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方向指代x轴方向时,该第二方向指代y轴方向;当第一方向指代y轴方向时,该第二方向指代x轴方向。因而,通过第四驱动件37驱动第二贴胶头7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能够与第一贴胶头60形成进一步协同配合,针对不同形状的光学膜片,能够采用同步或接力的方式更加高效的完成预设路径的贴胶作业,贴胶质量好,效率高。并且,当第三驱动件34和第四驱动件37同步或先后输出动力时,龙门桁架35和第二贴胶头70能够同时或分别沿x轴和/或y轴方向移动,因而第二贴胶头70可形成直线、弧线等各种不同移动轨迹,可进一步满足特殊结构光学膜片对于特殊贴胶路径的需求。

进一步地,通过第二导轨31、第三导轨33、第四导轨36以及龙门桁架35的设置,由控制装置200驱控同步或先后移动,可使第一贴胶头60和第二贴胶头70的移动路径更加灵活,移动区域更加广泛。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更进一步地,贴胶机还包括第一极限传感器80和第二极限传感器90、并均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极限传感器8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31两端的极限位置、并可与所述第一贴胶头60触发配合,所述第二极限传感器9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四轨道两端的极限位置、并可与所述第二贴胶头70触发配合。因而第一极限传感器80和第二极限传感器90能够对第一贴胶头60和第二贴胶头70的移动位置实时监测,当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可及时反馈信号给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输出指令即时在位停止,防止发生碰撞,提高贴胶机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

以上,第一驱动件52至第四驱动件37可选为电机,例如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等;相应地,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可选为丝杠组件,能够将电机输出的旋转动力稳定、有效转化为直线动力。

如图3所示,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胶头60与所述第二贴胶头70的结构完全相同,且均包括安装板100、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00上的第五驱动件110、及与所述第五驱动件110驱动连接的贴胶机构120,所述贴胶机构120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光学膜片。为了便于安装光学膜片并使其跟随贴胶头移动到贴胶工位11,为避免发生碰撞干涉,第一贴胶头60和第二贴胶头70初始时应移动到离贴胶头较远位置。当光学膜片进入贴胶工位11时,第五驱动件110能够驱动贴胶机构120快速贴近光学膜片,完成初定位,利于提高贴胶效率。此外,贴胶机构120上还装设有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距离传感器,用于获取第一贴胶头60和第二贴胶头70与光学膜片的距离,具有止停功能,避免移动过快、由于距离过近发生碰撞。

请继续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所述贴胶机构120包括于安装板100连接固定的固定板121、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的第六驱动件122、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并与所述第六驱动件122旋转驱动连接的胶盘123、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并与所述胶盘123配合的送胶组件、及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的切胶组件。因而第六驱动件122旋转带动胶盘123转动,配合送胶组件的牵拉和张紧作用可将双面胶按预设速率平稳送出,使双面胶可靠粘贴到光学膜片上,并在预设路径贴设完后,由切胶组件快速、精准切断,保证贴胶精度高。

当初始状态下或中途暂停贴胶时,第六驱动件122不工作,导致胶盘123处于松弛状态,为避免胶盘123意外旋转导致双面胶松弛,对贴胶质量造成影响,所述贴胶机构120还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连接于所述第六驱动件122的驱动轴和所述胶盘123之间。阻尼器能够对胶盘123形成预紧,防止胶盘123受外力或振动影响发生非必要转动。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5,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送胶组件包括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送胶驱动件126、与所述送胶驱动件126驱动连接的托胶体127,所述托胶体127的移动轨迹与所述光学膜片呈夹角设置。胶盘123输送的双面胶依靠托胶体127稳固承托,送胶驱动件126输出直线动力使托胶体127带动双面胶以斜向方向贴近光学膜片,使双面胶更容易在初始起点与光学膜片粘贴牢固,并且当第一贴胶头60和第二贴胶头70向前移动时,双面胶的伸出轨迹始终与光学膜片呈锐角倾斜设置,这样设置不仅可以使贴胶行程缩短,利于提高贴胶效率,并且双面胶与光学膜片的接触阻力最小,可有效避免双面胶被拉伸变长,导致贴胶完成后发生收缩引起托胶或光学膜片褶皱曲翘。

进一步地,所述送胶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和压板128,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装设于所述固定板121上,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压板128连接,所述压板128与所述托胶体127弹性抵接。因而能够对进入贴胶状态的双面胶形成夹持限位,避免发生偏移或松动,造成实际贴胶路径与预设贴胶路径发生偏斜,对贴胶精度造成影响。

请继续参阅图1,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贴胶机构120还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的导轮124和压紧轮125,由所述胶盘123送出的双面胶呈s型绕装于所述导轮124以及所述压紧轮125上。导轮124和压紧轮125可转动装设在固定板121上,充当胶盘123与贴胶部位之间的过渡导向作用,并通过s型绕接方式确保双面胶张紧,提高送胶有效性与贴胶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导轮124和压紧轮125的轮面应采用光面或者阵列凸点结构,以防止与双面胶的胶面发生非必要粘结,对双面胶造成损坏,进而影响贴胶质量。

如图2所示,此外,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切胶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切胶驱动件129、及与所述切胶驱动件129驱动连接的切刀130。控制装置内预存有预设贴胶路径的长度,当第一贴胶头60和第二贴胶头70走完预设的贴胶路径之后,控制装置随机输出指令时切胶驱动件129输出直线动力,推动切刀130快速切断双面胶,不仅保证贴胶精度,同时可避免双面胶发生粘连。

请继续参阅图5,进一步地,所述切胶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的辅切块131,所述辅切块131与所述切刀130配合。该辅切块131设有切刃,切刃与切刀130相对设置、并在横向距离上贴近设置,因而当切刀130下落时,能够与辅切块131交汇移动而对双面胶形成剪切效应,可进一步保证对双面胶的有效切断,保证贴胶质量。

请继续参阅图5,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贴胶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的抚压驱动件132、及与所述抚压驱动件132驱动连接的抚压轮133。该抚压轮133间隔设置于切刀130的下游,能够对已经粘贴到光学膜片上的双面胶进行轻压抚平,使双面胶粘贴更加平整和牢固。此外,一实施例中,用于装设该抚压轮133的轮轴上设置有弹性机构,使抚压轮133与光学膜片间形成弹性压紧配合,确保双面胶压紧的同时还可避免挤压力过大造成双面胶出现延压形变,影响光学膜片的贴胶质量。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抚压轮133上设置有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压力传感器,可实时获知抚压轮133与双面胶之间的接触压力,同样能够防止紧压力过大或偏小,确保双面胶粘贴牢固、可靠。

请继续参阅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贴胶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21上的高压气源、及与所述高压气源连接吹气嘴134。因而,该吹气嘴134用于与抚压轮133协同作用,即当抚压轮133柔性挤压双面胶后紧接着,吹气嘴134会向双面胶喷射出高压气体,通过气流作用进一步压实双面胶,提升粘贴牢固程度。并且,位于吹气嘴134与高压气源的气流通道内还可以装设加热丝,使吹气嘴134能够吹出一定温度的热气,该热气可致融双面胶上的黏胶介质,最大程度低发挥黏胶介质的粘性。

以上,第五驱动件110、第六驱动件122、送胶驱动件126和切胶驱动件129可选为气缸或现有技术中其它可以输出直线动力的装置、部件及其组合结构。

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移位驱动装置30和贴胶装置分别有两个,一个移位驱动装置30与一个贴胶装置为一组构成l型贴胶结构;两组l型贴胶结构装联构成矩形贴胶结构并围设于贴胶工位的上方。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两组l型贴胶结构可单独工作或协同工作,互为补充,任一组损坏时另一组仍能正常工作,可大大提升贴胶机的使用性能;此外,若两组l型贴胶结构同时工作,可对光学膜片完成相同路径的贴胶作业,大大提升贴胶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