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碳纤维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5321发布日期:2018-12-11 21:54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型碳纤维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纤维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型碳纤维布。



背景技术:

碳纤维布又称碳素纤维布、碳纤布、碳纤维编织布、碳纤维预浸布、碳纤维加固布、碳布、碳纤维织物、碳纤维带、碳纤维片材(预浸布)等 。碳纤维加固布是一种单向碳纤维加固产品,通常采用12K碳纤维丝织造,随着碳纤维布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运用到了碳纤维布,也有部门企业进入到了碳纤维布行业并发展,碳纤维布用于结构构件的抗拉、抗剪和抗震加固,该材料与配套浸渍胶共同使用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可构成完整的性能卓越的碳纤维布片材增强体系,适用于处理建筑物使用荷载增加、工程使用功能改变、材料老化、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设计值、结构裂缝处理、恶劣环境服役构件修缮、防护的加固工程。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面上需要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新型碳纤维布,而传统的碳纤维布无法满足特殊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型碳纤维布,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合型碳纤维布,包括碳纤维布层,所述碳纤维布层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复合层,所述第一复合层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薄膜,所述碳纤维布层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复合层,所述第二复合层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薄膜,所述碳纤维布层的表面开有透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复合层的材质为粘胶基,所述第一复合层的厚度为1-1.2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复合层的材质为树脂,所述第二复合层的厚度大于2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薄膜的材质为聚酯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薄膜的材质为低密度聚乙烯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透孔为椭圆形结构,所述透孔共设置有多组,所述透孔均匀分布且贯穿在碳纤维布层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布层为平纹布、斜纹布缎纹布或单向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设置有黏胶基的第一复合层,提高了碳纤维布层与附着物之间的粘性连接关系,通过设置有树脂材质的第二复合层,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直接通过树脂浸渍胶粘接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减少了操作工序,提高了作业效率,通过设置有聚酯薄膜的第一薄膜,利用聚酯薄膜的机械性能刚性、硬度及韧性高,耐刺穿性和耐高温性,提高了存储和搬运时的防护性,通过设置有低密度聚乙烯薄膜的第二薄膜,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热封性、耐水性和防潮性,便于对树脂的长时间密封,该实用新型操作简单,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的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复合层;2、第一薄膜;3、碳纤维布层;4、第二复合层;5、第二薄膜;6、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一种复合型碳纤维布,包括碳纤维布层3,所述碳纤维布层3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复合层1,所述第一复合层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薄膜2,所述碳纤维布层3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复合层4,所述第二复合层4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薄膜5,所述碳纤维布层3的表面开有透孔6。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层1的材质为粘胶基,所述第一复合层1的厚度为1-1.2mm。

其中,所述第二复合层4的材质为树脂,所述第二复合层4的厚度大于2mm。

其中,所述第一薄膜2的材质为聚酯薄膜,机械性能优良,刚性、硬度及韧性高,耐穿刺,耐摩擦,耐高温和低温,耐化学药品性、耐油性、气密性和保香性良好,可以对第一复合层1进行长时间密封。

其中,所述第二薄膜5的材质为低密度聚乙烯薄膜,成本较低,低密度聚乙烯薄膜是一种半透明、有光泽、质地较柔软的薄膜,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热封性、耐水性和防潮性,耐冷冻,可以对第二复合层4进行长时间密封。

其中,所述透孔6为椭圆形结构,所述透孔6共设置有多组,所述透孔6均匀分布且贯穿在碳纤维布层3的表面。

其中,所述碳纤维布层3为平纹布、斜纹布缎纹布或单向布。

需要说明的是,实用新型为一种复合型碳纤维布,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设置有黏胶基的第一复合层1,提高了碳纤维布层3与附着物之间的粘性连接关系,通过设置有树脂材质的第二复合层4,可以在使用过程中直接通过树脂和浸渍胶粘接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减少了操作工序,提高了作业效率,通过设置有聚酯薄膜的第一薄膜2,利用聚酯薄膜的机械性能刚性、硬度及韧性高,耐刺穿性和耐高温性,提高了存储和搬运时的防护性,通过设置有低密度聚乙烯薄膜的第二薄膜5,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热封性、耐水性和防潮性,便于对树脂的长时间密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实用新型范围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