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磁爆弹体发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76975发布日期:2021-05-25 14:5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双磁爆弹体发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专利申请涉及远距离弹射武器装置,尤其涉及取代传统火药炮弹发射的电磁类发射器。



背景技术:

炮弹发射原理是:利用火药在密闭的炮膛中爆燃产生的推动力,快速推送药弹弹射出膛,存在危险性高、对装置安全性要求极高、使用寿命有限的技术问题,而且为产生更强大的发射推动力、实现更远射程,发射装置的体积势必随发射药量的增加而变的更为庞大,制造成本、发射消耗成本更为高昂;再者,还存在烟火污染严重、强弧光和噪声强大、易被敌人发现目标的技术问题。目前,既使采用取代火药的电磁发射装置,依然存在装置体积较大、发射强爆噪音、易被敌人发现目标的问题,而且其发射瞬间动力非理想,导致射程和高度有限等技术问题;再者,现有的电磁发射器对电气组成器件性能要求高、易损率高、工作稳定性不理想、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专利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强大的瞬间爆发动力、发射快而强劲、射程远而体积小、且无噪音、无弧光、使用寿命长的双磁爆弹体发射装置。

本专利申请提供的双磁爆弹体发射装置技术方案,其主要技术内容是:一种双磁爆弹体发射装置,包括发射弹筒和弹射单元,所述的发射弹筒由非软磁材料弹膛和弹膛周围的单元装置腔构成,所述的弹射单元组装于弹膛周围的单元装置腔中,其组成包括沿弹膛轴向相邻布置的永磁部和电磁部,其中的电磁部为弹膛作为线圈中心的电磁绕组,永磁部由同一径向位均布于弹膛四周、且由外夹板夹持固定的两两相对、且极性相斥的四永磁体构成,其中的一组永磁体的外夹板与单元装置腔的两软磁材料端盖导磁连接,另一组永磁体外夹板与前述的软磁材料外夹板、单元装置腔的两软磁材料端盖之间设有非导磁间隔。

上述整体技术方案的之一优选项,所述的弹射单元,其组成由依发射弹筒轴向相邻布置的中间电磁部和电磁部上、下两侧的永磁部组成。

上述整体技术方案的之一优选项,沿发射弹筒轴向设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弹射单元。

本专利申请提供的双磁爆弹体发射装置技术方案,具有发射响应快、瞬间爆发力强大、射程远、无噪音、无弧光、发射稳定而可靠、危险性小的技术优点,其发射响应时间可达到几十毫秒级,不受外部磁场干扰、电子器件不易受损、使用寿命长;本技术方案还具有体积小、能够承担更大的弹体发射负载,实现远射程、发射高命中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图2、图3、图5分别为本专利申请的四实施例构造图。

图4为图1、图2实施例中的单元骨架截面结构图。

图6为本专利申请的剖视结构图。

图7为以图6的弹射单元为例,弹体装弹后的结构图。

图8为发射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申请的双磁爆弹体发射装置,如图所示,包括发射弹筒2和瞬间推动弹体1发射出发射弹筒2的弹射单元。

所述的发射弹筒2,由非软磁材料弹膛21和弹膛21周围的单元装置腔20构成。弹膛21是容纳弹体1并为弹体1提供发射导向的管筒,由非软磁材料制成,其截面可为圆形或者四方形。所述的弹体1,至少弹体1外壳为软磁材料制成。

弹射单元,是产生高速弹射弹体1发射瞬间动力的装置组成,组装于设置在单元装置腔20中,其组成包括沿弹膛21轴向相邻布置的永磁部a、电磁部b及单元骨架22,单元骨架22为非导磁材料制成,或套装于弹膛21上,或单元骨架22的中心部分为弹膛21的一部分。单元骨架22上设有间隔永磁部a和电磁部b径向隔板23。

为满足远弹程、大射高及其对发射动力的技术需求,如图2、图3所示的实施结构中,弹射单元由沿发射弹筒2轴向相邻布置的中间电磁部b和电磁部b上、下两侧的两永磁部a1、a2构成;或者采用多弹射单元组成。

所述的电磁部b为电磁绕组3,弹膛21处于电磁绕组3的线圈中心。电磁绕组3连接在发射主回路中。多个弹射单元的电磁绕组可并联联接于发射主回路中。

所述的永磁部a,由同一径向位均布于弹膛21四周、由外夹板夹持固定的两两相对、且极性相斥的四永磁体41、411、42、422构成,同极性相对的两永磁体为一组,两组永磁体中心线呈十字、组装于所述的单元骨架22的中,永磁体外侧均由外夹板固定安装、布置于弹膛21四周的单元装置腔20中。其中一组永磁体41、411、的外夹板40、401为软磁材料制成,与单元装置腔20的两软磁材料端盖27导磁连接、固定组装;另一组永磁体42、422的外夹板44、441与前述的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和端盖27之间设有非导磁间隔。本组外夹板44、441的其一实施结构是:为非导磁材料板,制成与前述的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相同尺寸,其另一种实施结构是:为软磁材料板,其两端和两侧分别与端盖27和前述的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之间有磁阻间隙。

图8所示的是本发射装置发射电路。本发射电路由发射主回路和控制回路构成。其中的发射主回路为的工作回路,其组成包括外接交流电源的整流电路和启动电容c,连接电磁绕组3负载,主回路的电源线路上串联有发射继电器j2的触点开关kj2;所述的控制回路,包括启动继电器回路和发射继电器回路,两回路并联在由交流变压器和整流电路构成的直流电源输出端,启动继电器回路连接启动继电器j1,发射继电器回路由启动继电器触点开关kj1与发射继电器j2串联构成,控制回路的电源线路上串联有发射开关k、射出感应行程开关t和温控开关tc,所述的行程开关t设置于弹体1装载的弹膛21中的弹膛21段侧壁,为常开开关。

其工作状态为:

如图7所示,弹膛21内装载弹体1时,触压行程开关t至其闭合,当关闭发射开关k,电磁部b的电磁绕组3产生与永磁部a极性一致且向上的绕组磁通sb,弹体1受被极速提升的向上磁通推动力及螺管力综合作用,被瞬间强力直线推射出膛,其工作过程无噪音、无弧光,不易成为被发现目标,其推射力强大、速度快,发射用时仅为70毫秒,其弹体载重量大、耗电低、工作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结构紧凑,体积仅有现有的电磁类发射器二分之一。弹体1发射出膛后,行程开关t无触压释放、切断控制回路。

弹射单元组装结构实施例。所述的单元骨架22,由中心部分和其径向分隔板23构成。其中的中心部分可为弹膛21的一部分,或为弹膛21之外的套管,径向分隔板23是电磁部b和永磁部a之间的环形分隔。

如图3、图4所示,永磁体插置于单元骨架22插槽中。其中的一组插槽是与单元骨架22一体的非软磁体材料环绕式插槽50,另一组为开放式插槽51,其开放侧由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固定夹持封装永磁体,本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两端与同软磁材料的单元装置腔的端盖27导磁连接。为使整体结构更为简洁,开放式插槽51的槽口边缘处设有下沉式嵌槽53,所述的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嵌入嵌槽53中固定,使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外表面与槽口边缘外侧的外表面吻合衔接。

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单元骨架22的中心部分两侧设有一组开放式插槽51,开放式插槽51的槽口宽度大于开放式插槽51与弹膛21连接的宽度,其开放侧固定有与单元装置腔20等长的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两端与软磁材料端盖27导磁连接。置于本开放式插槽51的永磁体41、411由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牢固固定,保证永磁体在发射中无动作晃动;另一组永磁体42、422的横截面为“凸”型,其小头端及其两侧内陷角吻合置于由前组两开放式插槽51凸出角壁之间形成的槽体中,本组永磁体42、422外侧设有非软磁材料外夹板44、441,非软磁材料外夹板44、441与永磁体42、422外表面、前组开放式插槽51外壁相贴合固定,可以与前组软磁材料外夹板40、401牢固锁定,从而稳定固定本组横截面为“凸”型的永磁体42、422,保证永磁体42、422在发射中无动作晃动。本结构提高了弹体1发射瞬间四永磁体4向单元骨架22和弹膛21产生的强大内压作用力,“凸”型横截面的永磁体42、422除了有中心弹膛21的支撑,还有来自于相邻插槽凸角的支撑,两者综合大大提高了支撑强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