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43092阅读:1157来源:国知局
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移动宽带的快速发展,基站天线对网络性能乃至用户体验的影响越来越大。
[0003]基站天线通常包括反射板和固定在反射板上的若干双极化振子,对于相邻两双极化振子来说,同极化方向上信号的相互干扰直接关系到系统隔离度的优劣。而隔离度指标是反应基站天线性能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因此如何减小基站天线同极化方向上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隔离度成为本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旨在减同极化方向上信号的相互干扰、提高隔离度。
[0005]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反射板、若干固定在反射板上的振子以及馈电结构,振子具有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均具有两个振子臂,馈电结构具有第一馈电臂和第二馈电臂,第一馈电臂和第二馈电臂分别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两振子臂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两振子臂馈电。对一振子馈电的馈电结构的第二馈电臂与第一馈电臂和对相邻的振子馈电的馈电结构的第二馈电臂与第一馈电臂在相对反射板远近的位置上相反设置。
[0006]作为对上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改进,所述第一馈电臂具有第一馈电部、连接部和第二馈电部,第一馈电臂的第一馈电部用于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一振子臂馈电,第一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用于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另一振子臂馈电,第一馈电臂的连接部连接在第一馈电臂的第一馈电部和第二馈电部之间;所述第二馈电臂具有第一馈电部、连接部和第二馈电部,第二馈电臂的第一馈电部用于对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一振子臂馈电,第二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用于对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另一振子臂馈电,第二馈电臂的连接部连接在第二馈电臂的第一馈电部和第二馈电部之间,所述对相邻两振子馈电的第二馈电臂的连接部与第一馈电臂的的连接部在相对反射板远近的位置上相反设置。
[0007]作为对上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固定在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相应振子臂上;所述第二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固定在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相应振子臂上。
[0008]作为对上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焊接固定在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相应振子臂上;所述第二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焊接固定在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相应振子臂上。
[0009]作为对上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和所述第二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均呈方片状。
[0010]作为对上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馈电结构的第一馈电臂的连接部和第二馈电臂的连接部呈增大距离的反向弯折的弧形。
[0011]由于对相邻两振子馈电的馈电结构的第二馈电臂与第一馈电臂在相对反射板远近的位置上相反设置,这可以减小同极化方向上信号的相互干扰,进而提高了隔离度。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立体组合图;
[0013]图2为图1中Π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4]图3为图1中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17]请参阅图1和图2,其揭示了本实用新型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的一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呈长方板状的反射板1、若干固定设置在反射板I上的振子2以及设置在振子2上的馈电结构3。
[0018]振子2具有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1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2。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1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2均具有两个振子臂23,且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1的两个振子臂23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2的两个振子臂23分别交错设置。
[0019]馈电结构3用于对振子2进行馈电,该馈电结构3具有两个馈电臂,该两个馈电臂分别定义为第一馈电臂31和第二馈电臂32。
[0020]第一馈电臂31用于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1馈电,该第一馈电臂31具有第一馈电部311、连接部312和第二馈电部313。第一馈电部311呈长片状,用于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1的一振子臂23馈电。第二馈电部313呈方片状,该第二馈电部313焊接固定在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1的另一振子臂23上,用于对该振子臂23馈电。连接部312连接在第一馈电部311和第二馈电部313之间。
[0021]第二馈电臂32与第一馈电臂31的结构相似,该第二馈电臂32具有第一馈电部321、连接部322和第二馈电部323。第一馈电部321用于对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2的一振子臂23馈电。第二馈电部323焊接固定在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22的另一振子臂23上,用于对该振子臂23馈电。第二馈电臂32的连接部322连接在第一馈电部321和第二馈电部323之间,该第二馈电臂32的连接部322与第一馈电臂31的连接部312呈横跨设置。
[0022]在本实用新型中,对相邻两振子2馈电的馈电结构3的第二馈电臂32的连接部322与第一馈电臂31的连接部312在相对反射板I远近的位置上相反设置,亦即设置在一振子2上的馈电结构3的第一馈电臂31的连接部312呈临近反射板I设置,相应的第二馈电臂32的连接部322呈远离反射板I设置;则设置在另一相邻振子2上的馈电结构3的第一馈电臂31的连接部312呈远离反射板I设置,相应的第二馈电臂32的连接部322呈临近反射板I设置。
[0023]由于相邻两振子2的第二馈电臂32的连接部322与第一馈电臂31的连接部312在相对反射板I远近的位置上相反,这可以减小同极化方向上信号的相互干扰,进而提高了隔离度。
[0024]为进一步减小同极化方向上信号的相互干扰,馈电结构3的第一馈电臂31的连接部312和第二馈电臂32的连接部322呈增大距离的反向弯折的弧形,亦即馈电结构3的第一馈电臂31的连接部312和第二馈电臂32的连接部322的一个呈向远离反射板I的方向弯曲的弧形,而另一个呈向反射板I方向弯曲的弧形。
[002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反射板、若干固定在反射板上的振子以及对振子馈电的馈电结构,振子具有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均具有两个振子臂,馈电结构具有第一馈电臂和第二馈电臂,第一馈电臂和第二馈电臂分别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两振子臂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两振子臂馈电; 其特征在于:对一振子馈电的馈电结构的第二馈电臂与第一馈电臂和对相邻的振子馈电的馈电结构的第二馈电臂与第一馈电臂在相对反射板远近的位置上相反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馈电臂具有第一馈电部、连接部和第二馈电部,第一馈电臂的第一馈电部用于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一振子臂馈电,第一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用于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另一振子臂馈电,第一馈电臂的连接部连接在第一馈电臂的第一馈电部和第二馈电部之间; 所述第二馈电臂具有第一馈电部、连接部和第二馈电部,第二馈电臂的第一馈电部用于对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一振子臂馈电,第二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用于对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另一振子臂馈电,第二馈电臂的连接部连接在第二馈电臂的第一馈电部和第二馈电部之间; 所述对相邻两振子馈电的第二馈电臂的连接部与第一馈电臂的连接部在相对反射板远近的位置上相反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固定在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相应振子臂上;所述第二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固定在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相应振子臂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焊接固定在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相应振子臂上;所述第二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焊接固定在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相应振子臂上。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和所述第二馈电臂的第二馈电部均呈方片状。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结构的第一馈电臂的连接部和第二馈电臂的连接部呈增大距离的反向弯折的弧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提高隔离度的双极化基站天线,包括反射板、若干固定在反射板上的振子以及馈电结构,振子具有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均具有两个振子臂,馈电结构具有第一馈电臂和第二馈电臂,第一馈电臂和第二馈电臂分别对第一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两振子臂和第二极化方向振子臂对的两振子臂馈电。所述对相邻两振子馈电的馈电结构的第二馈电臂与第一馈电臂在相对反射板远近的位置上相反设置,这可以减小同极化方向上信号的相互干扰,进而提高了隔离度。
【IPC分类】H01Q1/52, H01Q1/50
【公开号】CN205355253
【申请号】CN201520944096
【发明人】吴亮, 黄泽勤, 曾进荣
【申请人】东莞市云通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