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70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身的转向结构有特点的,诸如插秧机和水田直播机之类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更具体的说,涉及具有下列各种部件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能自由地进行转向的左、右前轮;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操纵上述左、右前轮的方向的转向手柄;分别限制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以及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它借助于用上述转向手柄操纵上述左、右前轮的方向超过设定角度,启动上述与转弯内侧的后轮相对应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依靠两个后轮之间所产生的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向。
背景技术
在有代表性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乘用型插秧机中,装备了侧离合器和侧制动器作为限制左、右两个后轮的限制推进动力的装置,而且,它与操纵前轮超过设定角度的动作联动,以启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所以,依靠左、右两个后轮之间所产生的推进动力的差异,产生机身转弯力的自动转向机构,已经在实际中应用了。
上述自动转向机构,只要用转向手柄操纵前轮的方向,就能在左、右后轮上产生使机身转弯的力量,进行小转弯。按照这种结构,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分别踏下左、右一对侧离合器踏板和侧制动器踏板,也能够进行小转弯半径的转弯。特别是,对于四行或者六行规格之类的行数少(作业的宽度小)的小规格机种,这种自动转向机构还能使机身在两畦之间进行U形转弯时,能有效地发挥连续而且快速地从转弯开始运动到符合下一个行程的行驶位置的特点。
可是,对于八行或者十行规格之类的行数多的大型机种,上一个行程的机身行驶位置与下一个机身行驶位置之间的横向间隔很大。为此,当如图14中的S1所示的那样,在两畦之间转换机身方向时,转弯半径小时,就很容易转弯过头,从转弯开始转换到符合下一个行程的机身行驶位置(行对齐),要花费很多功夫。这样,就很难充分利用上述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
作为限制自动转向机构转弯过头的手段,可以考虑把前轮的最大转向角度设定得小一些,也就是把自动转向机构转弯时的转弯半径设定得大一些,如图14中的S2所示,使它与上一个行程的行驶位置与下一个行程的行驶位置的距离相对应。这样,在两畦之间转换机身的方向时,只要操作前轮,使其进行最大的转向,从转弯开始到与符合下一个行程的机身行驶位置的运动,就是一个圆弧形的运动轨迹,就能连续而快速地完成。可是,这样做的不利的一面是,为了让作业宽度很大的机身以半径很大的圆弧轨迹转弯,在两畦之间形成的转弯间隔(地头)M的宽度(离开田埂的距离),要比全部插秧行数的宽度还大。其结果是,在以全部插秧行数转弯后,剩下的地头,就不能使用机械,而必须用手工作业来插秧,在实用方面不够恰当。
因此,提出了这样的方案,即,在自动转向机构工作时,在松开转弯内侧后轮的侧离合器的小转弯状态的中途,踏下取消踏板,强制处于松开状态下的侧离合器结合,进行工作,撤除左、右后轮时机身转弯的力量。这样,在踏下取消踏板的时间内,只用前轮转向,机身能以比较大的转弯半径转弯,就很容易按照大致呈コ字形的轨迹转弯(例如,参见本申请人的2002年9月18日公开的2002-264835号日本专利公报。不过,这一件公报并未在本申请的优先权日2002年9月13日前公开)。
可是,按照以上所提方案中的结构,与前轮的转向联动,使之进行自动松开操作的侧离合器,必须要有为不合理的结合动作用的弹性失效机构,这样,联结结构就变得很复杂。此外,由于必须进行进行与弹性失效对抗的操作,踏板的操作要很用力,操作性能方面有缺点。
此外,还存在以下那样的问题。在乘用型水田作业机中,它的自动转向机构还联结着下列一系列部件设置成与前轮的转向臂联动的操作件;在机身前后方向中间附近,用推拉联杆与能绕着纵轴线周围摆动的中继臂的自由端联动连接,并与中继臂一起摆动的天平臂的左、右端部;以及用联杆把对应的侧离合器的操作臂联动连接后,与转向臂和左、右侧离合器联结的操作臂。而且,上述操作件与推拉门联杆的联结,通过在操作件上形成的长孔完成,以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的松开,与前轮转向到超过规定的转向角的操作联动(可参见,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278094)。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使机身在农地地头进行转弯的小转弯过程中,当将前轮转向到超过设定角度时,与这种转向联动的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就被松开,转弯内侧的后轮便从驱动状态转换为从动状态。因此,就能顺利地使机身以小的转弯半径进行小转弯。可是,在行驶阻力大的场合下,随着前轮转向到超过规定的角度,转弯内侧的后轮转换成从动状态后,由于受到农地场地很大的制动,机身将一面拖着停止转动的转弯内侧的后轮滑动,一面急剧地转弯,产生剧烈破坏农地那样的不适当的情形。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用自动转向机构把转向臂和左、右侧离合器联结的操作臂联系起来时,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的前轮转向角的大小,是用在上述操作件上形成的长孔来设定的。因此,在发生以上所说的不恰当的情况下,在前轮转向到转向角小于规定的转向角的直线前进的一侧,只有让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再一次结合,没有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这样,在行驶阻力大的场地上,虽然能使机身以比松开侧离合器之前的转弯半径更小的转弯半径转弯,可是却无法回避剧烈破坏农地的难题。
特别是,对于四行或者六行规格之类的行数少(作业宽度小),规格小,推进动力也小的小型机种,还存在下列问题。
如上所述,具有自动转向机构的乘用型插秧机,在使自动转向机构实施其功能的小转弯时,处于左、右前轮和转弯外侧的后轮三轮驱动的状态。可是,特别是对于原来推进动力就比较小的小型机种,在耕种的深度深,而且是粘性土质的农地中,其推进动力就不够大了。
因此,为了提高小型机种在农地内的推进动力,要在左、右后轮上安装一个或两个辅助车轮。即使这样,在行驶阻力大的两畦之间和烂泥地的农地中,当前轮转向角度很大时,在前轮有浮起来的趋向的状态下,转向内侧的才活期便松开。在这种情况下,左、右前轮几乎不发挥推进动力,必须只凭转弯外侧的后轮的推力来行驶。这样,由于推进动力不够,机身就有停止不前的危险。
因此,提出了设置这样的踏板,即,在三轮驱动的小转弯过程中,它能让由自动转向机构强制松开的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恢复到结合状态(参见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2-187568)。在这种方案的构成中,只有在踏下这块踏板的时候,不合理地让转弯内侧的后轮侧离合器结合,才能使左、右后轮共同驱动。
此外,还提出了这样的方案,即,装设能任意取消自动转向机构的功能的操作件,以便能对以下两种转向状态进行选择当前轮进行大转弯时,自动松开转弯内侧的后轮的侧离合器的操作状态;以及,即使前轮进行大转弯时,后轮的侧离合器也不松开的操作状态(参见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0-351386)。
可是,在按照前一种方案的结构中,为了让自动转向机构把已经松开的侧离合器结合,就要让处于侧离合器操作系统中的强大的弹簧变形,同时对操作状态的侧离合器进行不合理的结合,踏板的踏下操作变得很沉重。
此外,在按照后一种方案的结构中,在取消自动转向机构后的转弯过程中,完全不能对后轮的侧离合器进行操作了,不使前轮恢复到直线前进状态,自动转向机构就不能恢复到发挥功能的状态,这在实用上是一个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这一课题的发明,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性能优良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这样的特点,能使机身进行所要求的转弯,即,只要让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同时,在必要时,也能进行转弯半径很大的转弯。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转弯性能优良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即使在行驶阻力很大的场地上,也能避免对农地的剧烈破坏,而且,还能使得机身以比用自动转向机构松开侧离合器之前的转弯半径还要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更进一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以充分强大的推进动力进行穿越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即使在上述小转弯过程中,不论作业场地的土壤条件如何,也能以轻快的操作,从三轮驱动状态恢复到正规的四轮驱动状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在上述左、右前轮的转向幅度超过设定角度的范围内,设有两个转向位置使得与上述转弯内侧的后轮对应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转向位置;和不使该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转向位置。
借助于上述结构,虽然在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以上,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的限制装置便工作,能进行小转弯;但,如果在超过设定角度的操作范围中,使前轮转向到超过规定的转向位置的话,限制推进动力的装置就不工作。在推进动力限制装置不工作的情况下,转弯内侧的后轮可以停止,或者以低速驱动,就能让前轮转向到更大的角度进行转弯。
因此,在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只要使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弯半径大的转弯。这样,就能提高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转向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在上述左、右前轮的转向幅度超过设定角度的范围内,依次设有下列转向位置使得与上述转弯内侧的后轮对应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转向位置;不使该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转向位置;使该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转向位置。
借助于上述结构,虽然在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以上,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的限制装置便工作,能进行小转弯;但,如果在超过设定角度的操作范围中,使前轮转向到超过规定的转向位置的话,就能在前轮大幅度转向的状态下,造成以同样的动力驱动左、右后轮的转弯状态。与此同时,如果使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就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转变为小转弯状态。
因此,在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只要使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弯半径大的转弯,能提高其转向性能。这样,就能提高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转向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上述左、右前轮在转向到最大程度后,又进行转向操作,从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工作的推进限制状态返回时,取消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的动作。
借助于上述结构,如果将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便成为限制转弯内侧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小转弯的状态,当使得转向到最大程度的前轮稍微回到直线前进的一侧时,转弯内侧的后轮就变成平常的推进状态,就能在前轮大幅度转向的状态下驱动后轮,进行转弯。
因此,在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只要使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弯半径大的转弯。这样,就能提高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转向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在通过将上述左、右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取消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的动作的同时,还设有对此时的前轮转向操作施加阻力的阻力施加装置。
借助于上述结构,如果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以上,便成为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的小转弯状态。另一方面,当将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时,转弯内侧的后轮便处于平常的推进状态,就能在前轮大幅度转向中驱动左、右后轮进行转弯。而且,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使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的操作阻力很大,所以驾驶员能很容易地根据操作前轮力量的大小,了解到是否处于左、右后轮都驱动的转弯状态。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进行由自动转向机构执行的小转弯。与此同时,如果在小转弯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前轮强力转向到极限位置的话,便进行左、右后轮便一起驱动的转弯。从而提供了能根据农地的条件和机身的规格,进行适当转向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还具有在上述超过上述设定角度的前轮操作范围内的预定转向位置上,低速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的强制驱动装置。
借助于上述结构,在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以上,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的限制装置工作,能进行小转弯。另一方面,在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的以上的范围内,还能造成以低速驱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状态,在使前轮大幅度转向时,能强制左、右后轮发挥转弯力量,进行转弯。
因此,在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只要使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弯半径比较大的转弯。这样,就能提高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转向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还具有在上述左、右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时,低速驱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强制驱动装置。
借助于上述结构,在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以上,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便处于能进行小转弯的状态。另一方面,当使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时,能以低速驱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在使前轮大幅度转向时,能强制左、右后轮发挥转弯力量,进行转弯半径比较大的转弯。
因此,在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只要使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弯半径很大的转弯。这样,就能提高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转向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还具有在上述左、右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时,间歇驱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强制驱动装置。
借助于上述结构,在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以上,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便处于能进行小转弯的状态。另一方面,当使前轮转向到最大程度时,能间歇地驱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此时,使前轮大幅度转向时,能强制左、右后轮发挥转弯力量,能以比较大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因此,在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只要使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弯半径很大的转弯。这样,就能提高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转向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上述左、右前轮在向转向到超过上述设定角度中联动,并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作间歇动作。
借助于上述结构,当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以上,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便处于能进行小转弯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前轮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的操作范围内,进行大幅度转向时,便造成限制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的状态,与平常的推进状态之间来回反复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使前轮大幅度转向时,能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左、右后轮发挥转弯力量,进行转弯。
因此,在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只要使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弯半径很大的转弯。这样,就能提高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转向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上述左、右前轮在向转向到超过上述设定角度中联动,并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作间歇动作,同时,根据这两个前轮的转向角度,改变上述间歇动作的周期。
借助于上述结构,当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角度以上,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便处于能进行小转弯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前轮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的操作范围内,进行大幅度转向时,便处于限制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的状态,与平常的推进状态之间来回反复。这样,即使在前轮大幅度转向的状态下,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左、右后轮的转弯力量,进行转弯。而且,由于间歇周期是根据前轮的转向角度变化的,所以能根据前轮的转向来选择在左、右后轮所造成的转弯力量。
因此,在灵活应用自动转向机构的特点,只要使前轮大幅度转向,就能进行小转弯的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弯半径很大的转弯。这样,就能提高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转向性能。
还有,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上述自动转向机构的上述转向手柄,和联动连接在上述左、右前轮上的操作机构部分,是与联动连接在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上的被操作机构部分分开构成的;并且,在上述操作机构部分上,设有能改变与上述左、右前轮的转向角度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转弯内侧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的工作条件的转换装置。
借助于上述结构,在行驶阻力小的场所进行小转弯时,当为进行这样的转弯,使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转向角度时,与这种转向联动的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便松开,随着这种松开操作,转弯内侧的后轮便从驱动状态转变为从动状态。由此,在减少由于机身的小转弯造成对农地的破坏的同时,能使机身顺利地进行转弯半径很小的小转弯。
另一方面,在转弯场所的行驶阻力大时,随着与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转向角度联动的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的松开,转变为从动状态的转弯内侧的后轮,会因为受到农地场地的制动而停止运动。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继续转弯,机身便拉着停止不动的转弯内侧的后轮,在滑动的同时急剧地转弯,会对农地产生剧烈的破坏。可是,按照本发明的结构,如果进一步使前轮向转弯的方向转向,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将重新结合,重新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这样,停止了对转弯内侧的后轮的制动,就能避免因强行拖拽而引起的农地的剧烈破坏。而且,因为前轮进一步向转弯的方向转向,就能使机身以比侧离合器松开之前的转弯半径更小的转弯半径转弯。
此外,在左、右后轮都驱动,直线前进性很高,转弯半径很大的情况下,在前轮转向到规定的转向角,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松开的状态,以及前轮转向到超过规定的转向角,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结合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下频繁地变换,就能间歇地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这样一来,就不会发生因制动而停止的转弯内侧后轮的拖拽的原因而造成的农地的破坏,以及因为两个后轮驱动转弯半径很大这些不恰当的情形,就能使机身以比侧离合器松开之前的转弯半径更小的转弯半径转弯。
这样,按照上述结构,为避免上述不恰当的情形的结构,只要在操作机构部分与被操作机构部分之间进行简单的处理就能完成。此外,借助于与利用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操作措施,即使在行驶阻力大的场所,在避免剧烈破坏农地的同时,还使机身以比侧离合器松开之前的转弯半径更小的转弯半径转弯。
因此,这是一种很方便地改进自动转向机构的措施。与此同时,由于这种改进,即使在行驶阻力大的场合,在避免剧烈破坏农地的同时,还使机身以比侧离合器松开之前的转弯半径更小的转弯半径转弯,能使得转弯性能更加优良。
上述结构中的变换装置,例如,可以在操作机构部分中安装凸轮,借助于这个凸轮,就可以把进行操作的被操作臂安装在被操作机构部分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这种凸轮的形状进行深入的研究,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与前轮向规定的转向角转向联动,使其松开,然后,由于前轮进一步向转弯方向转向,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再次结合,于是就能用简单的结构完成侧离合器与前轮的转向联动的转换操作。因此,就能根据农地的情况和作业者的爱好,用简单的结构,很容易地变更和设定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松开的前轮的转向角。
还有,在农地内整体行驶阻力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还能获得下列效果。即,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后,转换到从动状态的转弯内侧的后轮,由于对已经转向到超过规定的转向角的某一个角度的前轮再进行转向,受到农地场地的制动而停止运动,发生机身拉拽后轮,急剧转向,剧烈破坏农地的不恰当的情形时,可以利用转换装置,把设定变更为,如果不使前轮转向到超过此时的转向角,则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就不结合。如果利用这种转换装置,从下一次小转弯起,由于能尽量保持了使转弯内侧的后轮处于从动状态的转弯状态,所以就能有效地减少因机身的小转弯引起的对农地的破坏。因此,事先就能够避免由于转弯内侧的后轮制动停止而被拉拽,因而农地被剧烈破坏的不确当情况的发生。即,根据上一次转弯时所得到的结果,能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再次结合后的前轮的转向角,根据农地的状态等等来变化,以求进一步提高转弯性能。
因此,就能够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进其转弯性能的,通用性很高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的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松开的前轮的转向角,以及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再次结合的前轮的转向角,能根据农地的情况和作业者的爱好,变更其设定值。
上述转换装置也可以不设在操作机构部分上,而设在被操作机构上。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是,它还设有能任意取消上述自动转向机构的自动转向功能的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以及在取消上述自动转向机构的自动转向功能时,使得与转向内侧的后轮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限制推进的操作件;并且,只在用上述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取消自动转向机构的自动转向功能的同时,上述左、右前轮从直线前进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的情况下,才能借助于操作上述限制推进的操作件,用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限制转向后轮的推进动力。
按照上述结构,只要不进行取消自动转向操作件的操作,它就会发挥自动转向的功能,所以,在前轮大幅度转向时,与其联动的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就受到限制。这样,由于左、就能利用右后轮之间推进动力的差别,产生使机身转弯的力量,机身便能作小转弯。而且,在不取消自动转向解除操作件的操作的状态下,限制推进操作的件就不能发挥其功能。
另一方面,当进行了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的操作时,自动转向的功能就被取消了,即使前轮大幅度转向,也不再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因此,就能充分发挥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而且,即使取消了这种自动转向功能,如果前轮大幅度转向,通过操作限制推进的件,就能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小转弯。此外,如果取消了限制推进操作件的操作,也就取消了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的功能,左、右后轮恢复到同样驱动状态。
因此,在行驶阻力比较小的,即使用三轮驱动也能很好转弯的农地中,不取消自动转向操作件的操作,也能让自动转向机构其作用,进行轻快的小转弯。另一方面,在行驶阻力大,预先想到用三轮驱动很难进行转弯的农地中,就要取消自动转向操作件的操作,虽然小转弯稍微困难一些,但却能使用四轮驱动的动力,切实进行转弯。这样,根据需要,操作行驶用的操作件,就能获得发挥左、右后轮的转弯动力的的转弯状态。
因此,根据不同的农地情况,可以启动自动转向机构,或者取消它的作用,就能进行所希望的转向动作。这样,在阻力大的农地的两畦之间,就不会发生抛锚的事故,无论进行作业的土地上的土壤的条件如何,都能顺利地行驶。
另外,上述限制推进的操作件,既可以是单独一个对两个后轮都有效的操作件,也可以是分别对左、右后轮有效的一对操作件。
此外,上述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和限制推进的操作件,可以做成共用的操作件,也可以做成互相分开的操作件。
当把上述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和限制推进的操作件做成共用的操作件时,例如,可以这样设定,在不操作单一的操作件的状态下,取消自动转向机构的功能,而当操作该操作件时,自动转向机构就起作用,这样,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和限制推进的操作件就能共用化。这样,在达到结构简单化的同时,还提高了操纵性能。更进一步,在这种结构中,在把操作件靠向取消自动转向机构的自动转向功能一侧的同时,还有利于把它固定在发挥自动转向功能的操作位置上。借助于以上结构,平常,操作件是固定的,处于自由状态的操作件,可以临时作为小转弯用的,限制推进的操作件使用。因此,能明确地设定对自动转向机构有效状态和取消状态的选择,进一步方便了操纵。
另一方面,当上述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和限制推进的操作件,各自做成单独的操作件时,要用其它方式与所设置的限制推进的操作件的操作联动,以发挥限制作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前轮的大幅度转向与限制推进的操作件的操作,无论哪一个操作先进行,都能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因此,对于限制推进的操作件的操作时间没有限制。在任何时刻,都能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根据左、右后轮之间推进动力的差别,使机身转弯。与此同时,取消限制推进的操作件的操作,左、右后轮便能恢复一起驱动的状态。这样,就能提供操作性能优良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
在读了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作的说明之后,就会明了本发明的其他有特点的结构,以及这些有特点的结构所起的作用、效果和优点。


图1是作为按照本发明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一个例子的,一台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平面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行走系统的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作业系统的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图5是图1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后部传动箱的左侧部分的纵断面图;图6是图1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后部传动箱的右侧部分的纵断面图;图7是图1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自动转向机构的平面图;图8是图7中所示的自动转向机构中左侧的侧离合器在转弯时的动作的平面图;图9是图8中所示的左侧的侧离合器在直线前进返回时的动作的平面图;图10是侧离合器操纵结构的变型例图;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表示了该实施例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图12是用图11中所示的自动转向机构进行操纵的左侧的侧离合器的纵断面图;图13是本发明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平面图,表示了该实施例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图14是机身转弯动作的说明图;图15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平面图,表示了该实施例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图16表示图15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在向前行进状态时的要部;图17表示图15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在第一操纵角度状态下的要部;
图18表示第五实施例中,更换了凸轮后的展开图,表示通过更换凸轮能使侧离合器接入状态屡次出现的自动转向机构的要部;图19表示第五实施例中,图18中所表示的机构更换了其他凸轮,侧离合器的状态变化时,前轮的规定转向角变化的情况下,自动转向机构的要部;图20表示第五实施例中,图18和图19中所表示的机构更换了其他凸轮,侧离合器可能出现半离合状态的情况下,自动转向机构的要部;图21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平面图,表示本实施例中凸轮的角度能调节的自动转向机构的要部;图22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平面图,表示本实施例中摆动臂的长度能调节的自动转向机构的要部;图23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平面图,表示本实施例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图24表示在图23的自动转向机构中,前轮的转向角与侧离合器的接入断开状态的设定关系的一个例子;图25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整体侧视图,表示本实施例中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是与图1中所示的不同的乘用型插秧机;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平面图;图27是图25中所处的乘用型插秧机的行走系统的传动结构的示意图;图28是图25中所处的乘用型插秧机的转向结构的示意图;图29是第九实施例中的自动转向机构的侧视图;图30表示图29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在向前行进状态下的要部的侧视图;图31表示图29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在向前行进状态下的要部的平面图;图32是图29中所示的自动转向机构的要部的横断面图;图33是图29中所示的自动转向机构在自动操纵方向的模式时要部的侧视图;图34是图29中所示的自动转向机构在手动操纵方向的模式时要部的侧视图;
图35是图25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停止机身用的踏板的侧视图;图36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示意图,表示该实施例的自动转向机构在自动操纵方向的模式时的图;图37表示图36中的自动转向机构在手动操纵方向的模式时的图;图38是图36和图37中所示的自动转向机构要部的平面图,表示这种自动转向机构在手动操纵模式时的工作过程;图39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示意图,表示该实施例的自动转向机构在自动操纵方向的模式时的图;图40是图39中所示的自动转向机构要部的立体图;图41是图39中所示的自动转向机构要部的侧视图;图42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示意图,表示该实施例的自动转向机构在自动操纵方向的模式时的图;图43是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示意图,表示该实施例的自动转向机构;图44是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示意图,表示该实施例的自动转向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以乘用型插秧机作为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一个例子,说明其各种优选实施例。
在下面对附图的说明中,分别用“ON”表示左、右离合器45、134、215的结合状态,用“OFF”表示其松开(断开)状态,用“HALF”表示其半结合状态。
第一实施例图1、图2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其结构为,在四轮驱动的行走机身3上具有一对能自由操纵方向的左、右前轮1,和一对不能操纵方向的左、右后轮2,在机身3的后部连接着借助于液压缸5驱动的联杆机构6而能随意升降的,8行插秧规格的插秧装置4,同时,在机身后部还装备了8行规格的施肥装置7。
在上述行走机身3上的机架8的前部,固定连接着支承前轮1的变速箱9,并且在机架8的后部,支承着其上支承着后轮2的能随意滚动的后部传动箱10。此外,在变速箱9的前方装有横轴型的发动机11,并且,在位于发动机11后方的乘坐驾驶部分上,具有操纵前轮1方向用的转向手柄12,驾驶座13和台阶14。
上述秧苗插植装置4具有下列部件装有8行秧苗,在左右方向以规定的行程往复移动的秧苗装载台16;从秧苗装载台16的下端,每次把一颗秧苗分离出来,插在秧苗田里的8组旋转式插秧机构17;平整插秧部位地面的5个整地浮子18等等。若干个为装载收容向秧苗装载台16补充秧苗的预备秧苗装载台19布置在机身前部左右。
上述施肥装置7装在驾驶座13与插秧装置4之间的行走机身3上,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储存颗粒状肥料的肥料斗21;每次撒放上述肥料斗21中一定量的肥料的撒放机构22;通过供应管道23,用风力把撒放出来的肥料输送到装在整地浮子18上的开沟器24中的电动鼓风机25等。
在上述变速箱9的左侧面上,连接有用皮带与上述发动机11联动的,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构成的主变速装置31,为操纵该变速装置31的主变速杠杆32布置在上述转向手柄12的左侧附近。当操纵该主变速杆32使其从中间位置向前方摆动时,就能改变前进的速度,此外,当使其从中间位置向后方摆动时,就能改变后退的速度。
如图3、图4所示,在变速箱9内部,设有能使得从上述主变速装置31输出的驱动力在高、低两档之间变化的齿轮式副变速机构33;以及把从该副变速机构33中输出的驱动力传递给左、右前轮1的装有差速锁的差速机构34;并且还设有从行走传动系统分出来的,只把正转的动力传递给插秧装置4的单向离合器35;将上述动力进行6档变速的株距变速机构36;向插秧装置4传递动力用的PTO轴37;切断从PTO轴传递动力的插秧离合器38等等。
上述副变速机构33的结构能借助于齿轮换档变换到插秧作业时用的低速档,和移动行走用的高速档。用于操纵该副变速机构33的副变速杆39布置在驾驶座13左侧附近。此外,上述差速机构34可借助于踏下配备在驾驶部分的台阶14上的差速锁定踏板40将其锁定,使得左、右前轮1以等速驱动。
如图5~图7所示,驱动后轮用的后部传动箱10,由摆动自由地支承在机身框架8上的前后轴线X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横向传动箱10A,和分别连接在其两端的减速箱10B所构成。在该横向传动箱10A的内部,装有把从上述变速箱9向后延伸出来的主传动轴15(图1)传递过来的动力,向左、右分开传递的横向传动轴41,它通过伞齿轮与主传动轴1 5连接,并由其驱动。此外,在各减速箱10B中装有支承后轮2的车轴42,以及与上述横向传动轴41和车轴42连接,并进行减速的减速齿轮机构43。
而且,在横向传动轴41的两端与各减速齿轮机构43之间,装有作为限制各后轮2的推进动力的装置的摩擦式侧离合器45(限制推进动力的装置的一例)。这两个侧离合器45具有用花键与横向传动轴41联结在一起转动,而又能在轴向自由移动的套筒部件46,以及连接在减速齿轮机构43上一起运动的从动鼓47。于是,借助于套筒部件46向机身横向的外侧移动,互相压紧连接,并用摩擦力传动(离合器结合)。与此同时,由于套筒部件向机身横向的内侧移动而取消摩擦传动(离合器松开)的许多块摩擦板48,交错地配合安装在套筒部件46和从动鼓47上。此外,迫使套筒部件46向着离合器结合的一侧移动的离合器弹簧49嵌装在横向传动轴41的外部。
在右侧减速箱10B与右侧的侧离合器45的套筒部件46之间,设有停止机身运动的制动器50。该制动器50的结构,通过用花键嵌装在上述套筒部件46的外圆周上的摩擦板51与结合在减速箱10B的内圆周上阻止其转动的摩擦板52压紧接触,对套筒部件46及和它一起转动的横向传动轴41进行制动。使套装在套筒部件46上的杯状操作部件53向机身横向的外侧移动,这些摩擦板51、52便会压接在一起。
使机身停止用的上述制动器50,可借助于贯穿安装在减速箱10B上,能绕着纵轴线P1任意旋转的制动操纵轴54来操作。即,在制动操作轴54的插入箱体内的部分上安装着拨叉55,并且这个拨叉55布置成与上述操作部件53的端面相对,转动制动操作轴54,通过拨叉55移动操作部件53的位置,就能使套筒部件46制动。
然后,如图7所示,上述制动操作轴54的突出在箱体外部的操作臂54a通过联结杆57,与安装在驾驶部分中的台阶14的脚下右前方的踏板56联动的方式连接起来。一方面,随着踏下踏板56,向前拉动联结杆57,使其变位,制动器50便进行制动操作;另一方面,如果松开踏板,就取消了制动器50所进行的制动。此外,如果用锁定杆58(图2)使踏下的踏板50固定地保持在踏下的位置上,就能保持停车的状态。另外,联结着踏板56的支承轴56a的左端部,在机械结构上与上述主变速装置31的操作系统联结,当踏下踏板56时,便能强制正在操作到前进位置或者后退位置的主变速杆32返回中立的停止位置,但图中省略了这一部分的详细结构。
上述侧离合器45的操作结构的构成如下。即,中间夹着推力环60布置成与上述套筒部件46的端面相对的离合器操作套筒61,套在横向传动轴41上,能够滑动。与此同时,离合器操作轴62安装成穿过减速箱10A的上面,能绕着纵轴线P2自由转动。此外,在这根离合器操作轴62的插入减速箱内的端部上形成的偏心凸轮63布置成与上述离合器操作套筒61的端面相对。这样,借助于转动离合器操作轴62,就能对侧离合器45进行结合或松开的操作。另外,偏心凸轮63的相位是这样设定的,即,如图5所示,从平面上看,当左侧的侧离合器45的离合器操作轴62向反时针方向转动时,离合器松开,而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离合器保持结合状态;此外,如图6所示,从平面上看,当右侧的侧离合器45的离合器操作轴6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离合器松开,而向反时针方向转动时,离合器保持结合状态。
此外,还装备了自动转向机构A,这种机构是只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45,在操纵前轮1,使其从直线前进位置转移到超过设定角度的范围(相当于“设定角度以上的操纵范围”,下同)时,与其联动而自动松开,使左、右后轮2的推进动力产生差异,从而产生让机身转动的旋转力。下面,描述这种自动转向机构A的具体结构。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转向机构A具有以下所述的构成由于转向手柄12的转动而绕着纵轴线Z左右摆动的转向臂65;由通过拉杆67联接起来的,各自在前轮1上的转向节臂66所构成的转向联杆机构68。与此同时,连接在该转向臂65上的操作零件65a,和布置在机身前后方向的中间下部能绕着纵轴线Y摆动的中介臂69,用推拉杆70连接,能够联动。此外,还具有与该中介臂69做成一体,能绕着纵轴线Y摆动的天平臂71。另一方面,在安装在后部传动箱10左右的托架76上,装有能绕着支点P3转动的凸轮联杆72(一种转换装置的例子)。左、右凸轮联杆72和天平臂71的左、右端部通过联杆73连接起来,能够联动。此外,连接在上述离合器操作轴62的箱体向外凸出部分上的操作臂62a的顶端辊子74,布置成与凸轮联杆72的外圆周相对。
在这里,上述推拉杆70的前端联结在操作零件65a的长孔75上,能够联动,在转向臂65摆动的角度未达到规定的角度时,由于长孔75有晃动量,所以推拉杆70不操作,自动转向机构A不工作。可是,如果转向臂65摆动的角度超过规定的角度时,推拉杆70便进行推或拉的操作,自动转向机构A开始工作。
此外,联杆73和凸轮联杆72通过在联杆73后端部上形成的长孔77和设置在凸轮联杆72上的销子78连接起来,能够联动。当一侧的联杆73向前拉,使这一侧的凸轮联杆72转动时,另一侧的联杆73虽然向后推动,但由于长孔77的晃动量吸收了这个运动量,所以转动操作的力就没有传递到另一侧的凸轮联杆72上。此外,虽然图中没有表示,但凸轮联杆72由于在其转动支点部位上安装的扭转弹簧,要迫使它向着向后方拉动的方向转动。即,通常当图7中左侧的凸轮联杆72被迫向反时针方向转动,而右侧的凸轮联杆72却被迫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自动转向机构A不工作时,各被迫转动的凸轮联杆72由于被挡块79挡住,都停止在基准位置上(参见图8a)。
正因为左右凸轮联杆的动作方向是左右对称的,其动作过程是相同的,下面,参照图8和图9,只说明左侧凸轮联杆的动作过程。
如图8(a)所示,在上述凸轮联杆72的外周上形成了小直径凸轮部分C1,第一大直径凸轮部分C2,凹进凸轮部分C3,以及第二大直径凸轮部分C4。当凸轮联杆72处于基准位置上时,处于离合器松开位置的操作臂62a的顶端辊子74与小直径凸轮部分C1相对。而第一大直径凸轮部分C2在离基准点角度α的局部位置上形成,凹进凸轮部分C3在离基准点角度β的局部位置上形成,第二大直径凸轮部分C4在离基准点角度γ以上的区域形成。
借助于上述构成,在通常的插秧作业中,前轮1的转向角度都很小,不到设定的角度,所以不论转向臂65如何摆动,天平臂71都不会摆动,所以左、右凸轮联杆也都保持在基准位置上,而左、右侧离合器45共同保持在结合状态,驱动左、右后轮2以等速转动。
为了在换畦时转换机身的方向,例如,当最大限度地向左侧操纵左、右前轮1的方向时,从前轮1的转向超过设定角度的时刻开始,自动转向机构A便开始工作,天平臂71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此时,只有和它联动的左侧的凸轮联杆72向反时针方向转动。首先,如图8(b)所示,由第一大直径凸轮部分C2推压顶端辊子74,使操作臂62a向反时针方向摆动,使得左侧的侧离合器45松开。然后,如图8(c)所示,随着前轮1的转向,凸轮联杆72进一步向反时针方向转动,使顶端辊子74落入凹进凸轮部分C3中。不过,此时的操作臂62a不会大幅度地回归摆动到离合器结合的位置,离合器仍保持松开的状态。然后,如图8(d)所示,随着前轮1的进一步转向,凸轮联杆72大幅度地向反时针方向转动,把顶端辊子74推到第二大直径凸轮部分C4上,使操作臂62a大幅度向反时针方向摆动,使得左侧的侧离合器45在充分的行程下松开。
这样,当前轮1以设定角度以上向左侧大幅度转向,在自动转向机构A工作状态下,处于转弯内侧的左侧的侧离合器45便自动松开,由左、右前轮1和处于转弯外侧的右侧的后轮2三个轮子来驱动,使得机身转动。此时,侧离合器45处于松开的自由状态的转弯内侧(左侧)的后轮2,随着机身的转动,在当地旋转,在机身进行转弯时不会对农地进行不合理的毁坏。
如图14所示,当8行插秧规格的插秧机在换畦时转变机身的方向时,要求机身进行在转向后的下一个行程上的行对齐,离开已经插秧的8行植株宽度的距离M不要太大或太小,因此,希望以大致呈“コ”字形的轨迹进行转向。所以,按照以上那样用三个轮子驱动进行小转弯,在机身转到某个程度时,就把转向手柄12稍微向右侧倒回一些,便如图9(e)所示,凸轮联杆72便向反时针方向转动,顶端辊子74便落入小直径凸轮部分C3中,于是左侧的侧离合器45便处于结合状态。
在使得经过这样大的转向操作之后的前轮1稍微倒回一些之后,让左右的侧离合器4 5都处于结合状态下,不再产生由于左、右后轮2的推进力的差别造成的转弯的力量,只是转向后的前轮1在使机身转弯。这种转弯半径就很大,很符合获得图14中的横向移动轨迹的情况。
然后,在横向移动接近终了时,再一次操纵前轮1,使其向左侧大幅度地转向,就又如图8(d)所示,使左侧的凸轮联杆72大幅度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得左侧的侧离合器45松开。通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利用三个轮子的驱动使机身转很小的弯,让机身转到下一个行程的起点,此后,又使前轮1回到直线前进,与所要求的插秧行对齐。
此时,在使已经转向到左侧极限或者接近左侧极限的前轮1回到沿直线前进时,如上所述,首先,如图(9e)所示,先让顶端辊子74落入小直径凸轮部分C3中,形成离合器的结合状态,然后,凸轮联杆72与手柄的返回联动,向反时针方向转动,如图9(f)所示,操作臂62a借助于第一大直径凸轮部分C2向顺时针方向摆动。这样,如上所述,在左侧的侧离合器45中,离合器操纵轴62对于顺时针的转动不会松开。然后,当与手把与退回松开联动,凸轮联杆72进一步向反时针方向转动,顶端辊子74越过第一大直径凸轮部分C2的时候,操作臂62a在复位弹簧80的作用下返回离合器结合的位置。即,在顶端辊子74落入小直径凸轮部分C3之后的直线前进的返回操作中,常常造成离合器结合状态。
此外,在三个轮子驱动的小转弯动作过程中,由于行驶中的负载而使得前进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让前轮1稍微退回松开一些,出现如图9(e)所示的状态,就能以充分的推力进行转弯。这种功能,在四行~六行规格的插秧机中使自动转向机构A动作,进行小转弯的过程中,对于行驶的负载来说推动力不足时,或者由于前轮1浮起来难以继续转弯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利用。
图10表示上述凸轮联杆72的一个变型例。本例的凸轮联杆72中,上述小直径凸轮部分C3设定在前轮1最大转向时的凸轮联杆72的转动位置附近,这样,从前轮1的最大转向状态稍微返回一些,就能使离合器出现结合状态,在前轮1处于比较大的转弯状态下,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的反复的结合—松开这样的微调转动操作就变得容易进行,能有效地用于行走负载大的农地上的小转弯。
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只在自动转向机构A的下列构成方面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如图11所示,从转向臂65到中继部分的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从天平臂71左右延伸出来的联杆73和左、右侧离合器45的操作臂62a,通过有晃量的长孔—销子连接起来,当自动转向机构A动作,天平臂71摆动时,只有作为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45的操作臂62a向离合器松开的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的左侧的侧离合器45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与从动鼓47一起转动的输出齿轮81,松套装在每隔规定齿数就缺少齿的间歇齿轮82的轴套82a上(强制驱动装置的例子,转换装置的例子)。与此同时,两个齿轮81、82同时与减速齿轮机构43的从动齿轮83啮合。然后,间歇齿轮82的轴套82a的端部,与松动套装在从动鼓47内侧的横向传动轴41上的弹簧压盘84的中心部分啮合,形成间歇齿轮82与弹簧压盘84一起转动的结构。
此外,在侧离合器45上的套筒部件46的端部上形成了啮合爪85,同时,在弹簧压盘84上形成能与该啮合爪85啮合的结合孔86。在操纵套筒部件46向图2中的左方移动,产生松开离合器的动作之后,进一步向左方大幅度地移动时,啮合爪85便结合在结合孔86中,于是,间歇齿轮82就与套筒部件46一起转动。
按照上述结构,在平常插秧作业中,前轮1的转向角度很小,不到规定的角度时,无论转向臂65是否摆动,天平臂71都不会摆动,左、右侧离合器45都保持在结合状态,左、右后轮2以等速驱动。在这种情况下,从横向传动轴41传递过来的动力,从侧离合器45的从动鼓47传递到输出齿轮81后,再传递给从动齿轮83。
在换畦时,为了转换机身的方向,例如要向左侧大幅度转向时,要从前轮1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的时刻起,开始自动转向机构A的动作,让天平臂71向图7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摆动。此时,与此联动的,只有左侧的侧离合器45的操作臂62a向反时针方向转动,使得套筒部件向图12的左方移动,松开侧离合器,切断向输出齿轮81传递动力。这样,借助于左、右前轮1和作为转向外侧的右侧后轮2这三个驱动轮,就能使机身转动,侧离合器45被松开的,处于自由状态的转向内侧(左侧)的后轮2,则随着机身的旋转动作,在地上跟着随意转动。
而且,在由三轮驱动作转向动作时,当以最大限度操作前轮1向左转向,套筒部件46进一步向左移动时,啮合爪85便结合在结合孔中,横向传动轴41的动力便通过套筒部件46和弹簧压盘84传递给间歇齿轮82。借助于上述间隙齿轮82和从动齿轮83的间歇传动,转向内侧(左侧)的后轮2,便以低于转向外侧(右侧)的后轮2,间歇地进行强制驱动。因此,相对于以规定的速度连续转动的后轮2,左侧的后轮2是以间歇的方式驱动的,在左、右后轮2上造成转弯的驱动力,使得机身能以四轮驱动作小转弯的动作。
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自动转向机构A在以下所述的各点的构成上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如图13所示,其构成为,转向臂65的摆动角度由电位计之类的角度传感器91检测出来,输入控制装置92中。与此同时,借助于控制装置92的控制而动作的电动工作缸之类的致动器93(一种强制驱动装置的例子,一种转换装置的例子),来操纵左、右后轮2的侧离合器45的操作臂62a的摆动。
在上述构成中,根据从角度传感器91发来的信息,检测到前轮1已经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时,致动器93便操纵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侧离合器45的操作臂62a,切断传递给转弯内侧后轮2的动力。这样,便能借助于转向后的左、右前轮1和转向外侧的后轮2这三个轮子的驱动,进行小转弯。
然后,当监测到前轮1转向到临近设定角度的极限时,致动器93进行间歇动作,转向内侧的侧离合器45便处于间歇结合松开的状态。与此同时,间歇的周期则根据前轮的转向角度自动变化。例如,如果前轮的转向角度很大,离合器的结合时间就长,在最大转向角度下,侧离合器便进入连续结合的状态。即,当自动转向机构A使得前轮转动到设定角度以上,而且接近最大转向极限时,左、右后轮2所产生的转向力便逐渐减小。
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自动转向机构A在以下所述的各点的构成上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自动转向机构A也是在用角度传感器91检测出前轮1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时,便由致动器93松开与其联动的转向内侧的后轮2的侧离合器45。
不过,在这里,当前轮1转向到转向极限时,自动转向机构A便又使得已经松开的转向内侧的后轮2的侧离合器45结合。此外,还装备了弹簧式、摩擦式、或者液压式的施加阻力的装置,但图中省略了这种装置。这种施加阻力的装置只在前轮1转向到使得侧离合器45达到转向的极限位置时,才对转向臂65起作用。
借助于这种构成,在平常转向时,在施加阻力的装置生效之前的范围内,很轻便地对前轮1进行转弯操作,就能松开转弯内侧的后轮的侧离合器45,进行小转弯。另一方面,在转向极限上,由于克服了施加阻力的装置的阻力,就能自觉加强前轮1的转向操作。由此,松开的侧离合器45又进入了结合状态,在左、右后轮2上处于没有转弯力的状态下,就能以比较大的转弯半径转弯。
第五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到第八实施例共同的主要特征是,上述自动转向机构A的构成分为两部分与转向手柄和左、右前轮联动连接的操作机构部分;与各侧离合器联动连接的被操作结机构部分。在上述操作机构中设有根据与左、右前轮的转向角度的关系来决定的,能改变设定限制转弯内侧的推进动力的装置的动作条件的转换装置。顺便提一下,第一实施例的凸轮联杆72,第二实施例的间歇齿轮82,以及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的致动器93,都是在被操作机构的一方设置转换装置的例子。
下面,参照图15~图20说明第五实施例。
如图15~图17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左、右离合器134通过自动转向机构A,连接在与转向手柄12(图1)联动的转向臂65上。
自动转向机构A的操作机构137由下列部件构成装成上下方向的第一支轴139周围,能与其一起摆动的,上、下一对凸轮140、140(一种转换装置的例子);以及把上方的凸轮140联动连接在转向臂65上的第一连杆141。
自动转向机构A的被操作机构138由下列部件构成装成上下方向的第二支轴142周围,能与其一起摆动的,上、下一对摆动臂143;安装在各摆动臂143的自由端上的辊子144;迫使摆动臂143向着上述凸轮140摆动,与其接触的左、右弹簧145,以使各辊子144能与相应的凸轮140接触;以及与各摆动臂143相应的侧离合器134的操作臂146联动连接的左右第二连杆147。
在各凸轮140上形成了第一凸轮部分148、第二凸轮部分149、第三凸轮部分150、和第四凸轮部分151。
第一凸轮部分148,在与各左、右前轮1的操纵角相当的转向臂65的以纵轴线Z为中心的摆动角,从直线前进状态到达相对应的摆动方向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之前的这一段间隔上,以及在不与转向臂65的摆动方向相对应的摆动方向上时,不对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进行压下操作,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状态。
第二凸轮部分149,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到达第一摆动角θ1,便使得装在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克服弹簧145的阻力,对其进行压下操作,使得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状态。
第三凸轮部分150,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越过第一摆动角θ1,到达规定的第二摆动角θ2时,便再次取消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的压下操作,再次使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状态。
然后,第四凸轮部分151,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越过第二摆动角θ2,到达规定的第三摆动角θ3时,克服弹簧145的作用力再次对装在对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进行压下操作,使得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再次处于松开状态。
由于以上的构成,在平常的旋转时,当操纵转向手柄12,使转向臂65从直线前进状态摆动到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之间时,左、右侧离合器134都保持结合状态不变,前轮1根据此时的转向臂65的摆动角,进行转向角度较大的转向。而且,能使机身根据此时前轮1的转向角进行转弯半径很大的转弯。
此外,在使机身在原地旋转等转弯半径很小时,当操纵转向手柄12,使转向臂65从直线前进摆动到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时,前轮1便转向到与转向臂65旋转方向的第一摆动角θ1相对应的,规定的第一转向角。与上述转向联动,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被松开,转弯内侧的后轮从驱动状态转换成从动状态。而且,由于转弯内侧的后轮2处于从动状态,有效地限制了随着机身的小转弯而对农地造成的破坏,同时也使得机身能以很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当操纵转向手柄12,使得转向臂65从上述小转弯状态,越过转弯方向的第二摆动角θ2,摆动到第三摆动角θ3时,前轮1便转向到与转向臂65旋转方向的第三摆动角θ3相对应的,规定的第三转向角。由于这一动作,在使转弯内侧的后轮2处于从动状态的同时,还能使前轮1的转向角向着转弯的方向进一步增大。而且,在有效地限制了随着机身的小转弯而对农地造成的破坏,同时也使得机身能顺利地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在上述小转弯时,由于转弯场所的行驶负载很大,转换成从动状态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由于受到农地上的制动力而停止运动。于是,机身便强拉着因制动而停下来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强行使其旋转,会产生剧烈破坏农地的问题。可是,在本发明中,在发生这种问题时,如果操纵转向手柄12,转向臂65便会摆动到旋转方向的第二摆动角θ,于是前轮1便转向到与转向臂65的第二摆动角θ2相应的规定的第二转向角,随着这种转向,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再次结合,重新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由此,就能避免由于转弯内侧的后轮2被强迫制动而停止所造成的农地的剧烈破坏。而且,此时,因为前轮1正转向到第二转向角,与侧离合器134松开后前轮1转向到第一转向角之前的情况相比,能使得机身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小转弯。此外,在驱动左、右后轮2直线前进的程度大,转弯半径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频繁地在以下两种状态下进行转换即,将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规定的第二摆动角θ2,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的状态;以及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或者第三摆动角θ3,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的状态,就能间歇地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如果进行这样的间歇动作,就不会导致转弯内侧的后轮2被强迫制动而停止所造成的农地的剧烈破坏,以及由于驱动左、右两个后轮2,转弯半径大的不适当的情况,能以比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的状态之前的转弯半径更小的转弯半径,使机身进行小转弯。
另外,在该第五实施例中,由于自动转向机构A分成操作机构部分137和被操作机构部分138这样两个部分,如果把操作机构部分137的各个凸轮140换成,例如,图18~20中所示的各种凸轮152~154(一种变换装置的例子),就能很容易地根据农地的状态和作业者的爱好,根据前轮1的转向角改变当前侧离合器134的状态。下面,具体说明各凸轮152~154。
首先,图18中表示了把操作机构部分137的各个凸轮140换成凸轮152的状态。在各凸轮152上都增加了上述第一凸轮部分148~第四凸轮部分151,形成了第五凸轮部分155。该第五凸轮部分155,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越过与相应的摆动方向所规定的第三摆动角θ3后到达第四摆动角θ4,由于再次取消了对安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的推压,相应的侧离合器134重新进入结合状态。
其结果是,当前轮1向着与转向臂65的第三摆动角θ3相对应的规定的第三转向角转向,进行小转弯时,随着与这种转向联动的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的松开,转换成从动状态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由于受到农地的制动而停止,于是,在机身一面强拉着这个后轮2,一面急剧地旋转,对农地进行剧烈破坏的情况下,借助于操作转向手柄12,转向臂65越过转弯方向的第三摆动角θ3,摆动到小于规定的第四摆动角θ4,就能够避免这种不适当的情况。即,借助于操作转向手柄12,前轮1就转向到与转向臂65的第四摆动角θ4相对应的,规定的第四转向角。随着这种转向,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再一次结合,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由此,在避免了由于转弯内侧的后轮2在制动停止后被强行拉动而造成的农地剧烈破坏的同时,还能比侧离合器134再次松开,将前轮1转向到第三转向角的情况,使得机身能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小转弯。
此外,当前轮1从向着与转向臂65的第一摆动角θ1相对应的规定的第三转向角转向的小转弯阶段,到转弯内侧的后轮2受到农地的制动而停止,在机身停止后,强行拉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进行剧烈的转向动作,发生农地受到剧烈破坏的不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于操作转向手柄12,转向臂65便会摆动到转弯方向上规定的第二摆动角θ2,以避免上述不适当的情况。即,借助于操作转向手柄12,前轮1就会转向到与转向臂65的第二摆动角θ2相对应的规定的第二转向角。由于随着这种转向,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再一次结合,再一次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在避免了由于转弯内侧的后轮2在制动停止后被强行拉动而造成的农地剧烈破坏的同时,还能比侧离合器134松开,将前轮1转向到第一转向角的情况,使得机身能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小转弯。从这种小转弯状态出发,操作转向手柄12,让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上规定的第四摆动角θ4,前轮1就会转向到与转向臂65的第四摆动角θ4相对应的规定的第四转向角。这样,就能在转弯内侧的后轮2被驱动的同时,进一步增大前轮1向转弯方向的转向角,因此,在避免了由于转弯内侧的后轮2在制动停止后被强行拉动而造成的农地剧烈破坏的同时,还能使得机身能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小转弯。
此外,在驱动左、右后轮2基本上直线前进,转弯半径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频繁地在以下两种状态下进行转换即,将转向臂65摆动到与此时的转向臂65的摆动角相对应的,转弯方向规定的第二摆动角θ2,或者第四摆动角θ4,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的状态;以及让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或者第三摆动角θ3,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的状态。这样间歇地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就不会导致转弯内侧的后轮2被强迫制动而停止所造成的农地的剧烈破坏,以及由于驱动左、右两个后轮2,转弯半径大的不适当的情况,能以比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的状态之前的转弯半径更小的转弯半径,使机身进行小转弯。
如上所述,不论行驶的负载如何,在限制随着机身的转弯对农地所造成的破坏的同时,还能让机身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接着,在图19中表示了把操作机构部分137的各个凸轮140换成凸轮153的状态。在各凸轮153上形成了第一凸轮部分156、第二凸轮部分157、第三凸轮部分158、以及第四凸轮部分159。
第一凸轮部分156,在与各左、右前轮1的操纵角相当的,从越过与转向臂65的摆动角的直线前进状态到相对应的摆动方向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到摆动角θ2之间这一段间隔上,以及在不与转向臂65的摆动方向相对应的摆动方向上时,不对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进行压下操作,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状态。
第二凸轮部分157,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到达第二摆动角θ2,便使得装在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克服弹簧145的阻力,对其进行压下操作,使得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状态。
第三凸轮部分158,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越过第二摆动角θ2,到达规定的第三摆动角θ3时,便取消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的压下操作,再次使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状态。
然后,第四凸轮部分159,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越过第三摆动角θ3,到达规定的第四摆动角θ4时,克服弹簧145的作用力,再次对装在对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进行压下操作,使得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再次处于松开状态。
在把各凸轮140更换成凸轮153的状态下,与装有凸轮140的情况相比,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进行结合和松开操作的前轮1的规定的转向角,分别将规定的转向角变得更大。
接着,在图20中表示了把操作机构部分137的各个凸轮140换成凸轮154的状态。在各凸轮154上形成了第一凸轮部分160、第二凸轮部分161、第三凸轮部分162、以及第四凸轮部分163。
第一凸轮部分160,在作为各左、右前轮1的操纵角的转向臂65的摆动角,到达从直线前进状态到相对应的摆动方向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之前的这一段间隔上,以及在不与转向臂65的摆动方向相对应的摆动方向上时,不对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进行压下操作,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状态。
第二凸轮部分161,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到达第一摆动角θ1,便使得装在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克服弹簧145的阻力,对其进行压下操作,使得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半结合(half-engaged cluchstate)的状态。
第三凸轮部分162,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越过第一摆动角θ1,到达规定的第二摆动角θ2时,便使得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克服弹簧145的阻力,对其进行压下操作,使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状态。
第四凸轮部分163,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越过第二摆动角θ2,到达规定的第三摆动角θ3时,减弱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的压下操作,使得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再次处于半结合状态。
然后,第五凸轮部分164,随着转向臂65的摆动角越过第三摆动角θ3,到达规定的第四摆动角θ4时,再次取消装在相应的摆动臂143上的辊子144的压下操作,使得相应的侧离合器134再次处于结合状态。
结果,在使机身进行小转弯的情况下,当操作转向手柄12,使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的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时,前轮1便转向到与转向臂65的第一摆动角θ1相对应的规定的第一转向角。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与这种转向联动,被操作到半结合状态,转弯内侧的后轮2从与转弯外侧的后轮2的等速驱动状态,转换到减速驱动状态。因此,通过使转弯内侧的后轮2减速,就能有效地限制随着机身的小转弯的对农地的破坏,使得机身能以比较小的转弯半径顺利地进行小转弯。
此外,当操纵转向手柄12,使得转向臂65越过转弯方向的规定的第一摆动角θ1,摆动到规定的第二摆动角θ2时,前轮1便转向到与转向臂65的第二摆动角θ2相对应的,规定的第二转向角。与这一转向联动,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松开,使转弯内侧的后轮2从驱动状态转变为从动状态。因此,由于转弯内侧的后轮2变成从动的,从而能有效地限制随着机身的小转弯而对农地造成的破坏,同时也使得机身能顺利地以很小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
在将前轮1转向到规定的第二转向角之后的小转弯时,由于转弯地点的行驶负载很大,随着前轮1的与规定的第二转向角的转向联动的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的松开而转变为从动状态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因为受到农地方面的制动而停止不动。由于这一原因,机身便在强行拉动因制动而停止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同时,急剧地转动,会不适当地剧烈破坏农地。可是,在本实施例中,在这种场合下,只要操纵转向手柄12,使转向臂65摆动,越过转弯方向的规定的第二摆动角θ2,直到到达摆动角θ3,就可以了。这样,前轮1便转向到与转向臂65的第三摆动角θ3相对应的,规定的第三转向角,随着这一转向,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便转变为半结合状态,使转弯内侧的后轮2变成减速驱动。这样,在由于行驶负载而取消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因制动而发生的停止时,就能够避免由于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制动和停止所产生的强行拉动造成的对农地的剧烈破坏。与此同时,比起在通过松开侧离合器134而是前轮1转向到第二转向角的情况,也能够使机身比较顺利地以更小的转弯半径作小转弯。
即使上述离合器为半结合工作状态,也存在没有取消由于行驶的负载造成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制动停止的情况,和因为将前轮1转向到第一转向角的小转弯阶段,转弯内侧的后轮2因受到农地的制动而停止,机身强拉着制动停止了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而急速转弯,剧烈破坏农地的情形。可是,在本实施例中,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操作转向手柄12,使得转向臂65越过转弯方向的规定的第三摆动角θ3,摆动到达规定的第四摆动角θ4就可以了。这样,前轮1便转向到与转向臂65的第四摆动角θ4相对应的规定的第四转向角,并随着这次转向,再次结合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再次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因此,就能避免由制动停止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被强行拉动所引起的农地的剧烈破坏。与此同时,与将前轮1转向到侧离合器134松开后的第二转向角的情况相比,能使机身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小转弯。
还有,在驱动左、右后轮2,基本上以直线前进,转弯半径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频繁地在以下两种状态下进行转换即,将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规定的第四摆动角θ4,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的状态;以及将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规定的第二摆动角θ2,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的状态。或者,换一种方式,也可以频繁地在以下两种状态下进行转换即,将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规定的第四摆动角θ4,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的状态;以及将转向臂65摆动到转弯方向规定的第三摆动角θ3,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半结合的状态。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当间歇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时,由制动停止的转弯内侧的后轮2被强行拉动所引起的农地的剧烈破坏,以及因驱动左、右后轮2而使转弯半径很大这两种不适当的情况就都不会发生,与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之前的转弯半径相比,能使机身以更小的转弯半径进行小转弯。
第六实施例图21表示作为第五实施例的变型例的第六实施例。
如图21所示,各凸轮140、152~154可以借助于花键结合,与上下方向的第一支轴139连接。此外,借助于调节在这种结合情况下的第一支轴相对于各凸轮140、152~154的角度,也可以构成能根据前轮1的转向角而改变当前侧离合器134的状态的结构。
第七实施例图22表示作为第五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型例的第七实施例。
在第七实施例中,在各摆动臂143的长度方向上,可以改变将各摆动臂143与上下方向的第二支轴142连接的位置。借助于这种连接位置的改变,就能调节各摆动臂143从第二支轴142延伸出来的长度,因此,就能根据前轮1的转向角改变当前侧离合器134的状态。
第八实施例自动转向机构A也可以具有如图23所示的第八实施例那样的结构。
这种自动转向机构A的操作机构部分137的结构是电动式的。具体的说,设置了由转向臂65的摆动操作量来检测前轮1转向角的,用电位计构成的转向角检测传感器168。根据转向角检测传感器168发出的检测信息,借助于用微机构成的控制装置169的控制,电动缸之类的电动致动器172,就能对安装在行驶机身3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上下方向第一支轴170周围,能够摆动的联接臂171进行操作,使其摆动。
当借助于这种操作机构部分137的联接臂171,使得与左、右一对摆动臂173中的一根摆动臂,绕着与其相对应的上下方向的第二支轴174周围摆动时,被操作机构138就能使通过联杆175连接在对应的摆动臂173上的操作臂146,操纵与其联接的左、右侧离合器134中的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这样,就形成了前轮1与规定的转向角的转向联动,以转换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的状态的结构。
此外,在这个第八实施例中,设有拨号盘状的转换装置176。借助于这种转换装置176,在前轮1转向到超过作为规定转向角的第一转向角的时候,自动转向机构A就能很容易地转换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的状态。
转换装置176,例如,如图24所示,设定了前轮1的第一~第四转向角与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的结合—松开状态之间的关系。即,根据农地等的状态,可以分别使用第一~第五状态。在图24中,“ON”表示侧离合器134的结合状态。“OFF”表示松开状态,而“HALF”表示半结合状态。
在图24的例子中,在第一状态下,自动转向机构A在操作前轮1超过第一转向角的同时,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状态。
在第二状态下,自动转向机构A在操作前轮1超过第一转向角,但没有达到第二转向角的这一段中,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状态,但随着前轮1转向到超过第二转向角,便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状态。
在第三状态下,自动转向机构A在随着前轮1转向到第一转向角时,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但随着前轮1的转向超过第一转向角向第二转向角转向时,便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再次处于结合状态,并且随着前轮1转向到超过第二转向角,向第三转向角以上转向时,又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松开状态。
在第四状态下,自动转向机构A在随着前轮1向第一转向角转向时,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在随着前轮1的转向角超过第一转向角向第二转向角转向时,便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再次处于结合状态。然后,随着前轮1转向到超过第二转向角,向第三转向角转向时,再次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而且,随着前轮1的转向超过第三转向角,向第四转向角转向时,又一次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状态。
然后,在第五状态下,自动转向机构A在随着前轮1转向到第一转向角时,使得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半结合状态,在前轮1的转向超过第一转向角向第二转向角转向时,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此后,随着前轮1转向到超过第二转向角,向第三转向角转向时,又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再次处于半结合状态,随着前轮1的转向超过第三转向角,向第四转向角转向时,又一次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134处于结合状态。
不过,图24中所示的各种关系只是一个例子。前轮1的规定的各种转向角的设定可以各种不同的变化。
第九实施例下面,依次说明的各个实施例,也是作为乘用型水田作业机的例子的乘用型插秧机。不过,在此之前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插秧装置4是8行规格的插秧机,而从第九实施例以后,插秧装置204是4行规格的插秧机。即,在此之前所描述的实施例,适用于比较大型的水田作业机(例如,8行或者10行规格的乘用型插秧机),而从第九实施例开始的实施例,则特别适用于比较小型的乘用型水田作业机(例如,4行、5行或者6行规格的乘用型插秧机)。但,又并不限于这些用途。
第九实施例到第十五实施例共同的主要特点是,它设有以下机构能任意取消上述自动转向机构A的自动转向功能的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以及在取消自动转向机构的自动转向功能时,为启动相应的转弯内侧的后轮的限制推进动力装置用的,限制推进操作件。而且,借助于上述自动转向的操作件,在取消自动转向机构的自动转向功能的同时,在左、右前轮从直线前进的姿态转变到向设定角度以上的方向转向的这样一种情况下,能借助于上述限制推进的操作件,由限制推进动力装置限制(抑制)转弯内侧的后轮的推进动力。其具体情况将在下面描述。
首先,参照图25~35说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
图25表示本发明的作为乘用型水田作业机一个例子的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而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平面图。这种乘用型插秧机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具有能自由转向的前轮1、1,和不能转向的后轮2、2的四轮驱动式行驶机身3的后部,通过由液压缸5驱动的平行四联杆结构的联杆机构6,连接着能自由升降的插秧装置204。
在图27中,表示了这种乘用型插秧机的行驶系统的传动系统。由图27可见,安装在行驶机身3的前部的空冷汽油发动机207,和支承着前轮1、1的变速箱208,用具有主离合器功能的,双重张力式皮带传动装置209联动连接起来。输入变速箱208的动力,通过能在移动用的高速档,插秧用的低速档,以和越过田埂用的超低速档之间转换的副齿轮变速机构210,以及能在前进档和后退档之间变换的主齿轮变速机构211,进行变速,然后,再通过能够差速锁定的差速机构212,传递给左、右前轮1、1。从差速机构212传给行驶系统的动力,通过机身下方的主轴213传递到机身后方的后部传动箱214之后,通过侧离合器215、215(一种限制推进动力的装置),传递给左、右后轮2、2。
在驾驶部分的下部,装有锁定上述差速机构212,驱动左、右前轮1、1以等速前进的差速锁定踏板216。这块差速锁定踏板216在踏下后的差速锁定位置上,可以用锁定件217将其固定住。即使在越过田埂时,在下落到地上后要驾驶机身行驶的情况下,前轮仍能保持差速锁定状态,使左、右前轮1、1始终以等速驱动前进。此外,也可以在农地内有意识地使前轮保持差速锁定状态,使插秧机以高速直线前进。
此外,从副齿轮变速机构210输出的经过变速的一部分动力,在分开后,传递给株距变速机构218,在这里经过三档变速,再通过扭矩限制器219和插秧离合器220,从减速箱208后方传出去。传递出来的插秧作业系统的动力,在通过机身下方的传动轴221传递到机身后方之后,再通过伸缩轴传动机构222,传递给插秧装置204。
独立地向左、右后轮2间歇地传递动力的侧离合器215、215,联动连接在前轮1、1的转向机构上。当前轮1、1从直线前进的姿态以大于设定角度(例如30度),向左方或右方转向时,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侧离合器215便自动松开。下面,说明具有这种结构的自动转向机构A。
如图28所示,借助于转向手柄12绕着支点P左右摆动的转向臂231,通过转向机构232联动连接在左、右前轮1上。
如图29~图32所示,从转向臂231向后方延伸的拉杆233,通过联接零件235,联动连接在布置在以横向支点X为中心,能自由转动的第一中间臂234(一种中间部件的例子)的下端。在该联接零件2 35的前后,通过长孔236a、236b,装有能前后移动的联接销237a、237b。从转向臂231向后方延伸的联杆233,则穿过这些联接销237a、237b。套在联杆233上的压缩螺旋弹簧238处于两根联接销237a、237b之间,把两根联接销237a、237b向互相离开的方向推动。此外,在前侧的联接销237a上,借助于固定在联杆233上的垫圈233a,被挡在前方。与此同时,后侧的联接销237b,借助于用螺纹固定在联杆23 3上的螺母239,被挡住并支承在后方。
在上述第一中间臂234的上部,形成了长孔241。操作杆243的前端部,连接在能沿着该长孔241移动的销子242上。与此同时,上述操作杆243的后端部,用销子联接在左侧的侧离合器215的操作杆(一种操作部件的例子)244L上。此外,在通过支轴245与第一中间臂234成为一体的第二中间臂246(一种中间部件的例子)的下部,也形成长孔247。操作杆249的前端部就与沿这个长孔247能够移动联接的销248。上述操作杆249的后端部,与右侧的侧离合器215的操作杆244(一种操作部件的例子)244R联接。
此外,设置在驾驶座脚下的台阶225的右方,装有转向用的踏板250(一种限制推进操作部件的例子。一种取消自动转向操作部件的例子),该转向用的踏板250与上述自动转向机构A以下述方式联接起来。
即,在上述第一中间臂234的上部和第二中间臂246的下部,分别设有能沿着长孔251、252移动的支承销253、254(一种工作部件的例子),离合器钢绳255、256的外件后端就支承在各支承销253、254上。与此同时,这两根离合器钢绳255、256的内件后端分别穿过上述销子242、248,并借助于固定在内件后端上的挡块255a、256a,阻止它从前方拔出。此外,这两根离合器钢绳255、256的外件前端,则支承和固定在台阶下方的钢绳支承件257上。与此同时,这两根离合器钢绳255、256的内件前端联动联接在上述转向踏板250上,借助于踏下这块转向踏板250,就能将这两根离合器钢绳255、256的内件拉向前方。此外,在台阶225上,在上述转向踏板250踏下操作位置上,装有固定位置用的锁定件258。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选择两种工作模式用以发挥自动转向机构A的功能的“自动转向模式”,以及使用转向踏板250的“人工转向模式”。下面,说明这两种工作模式的工作过程。
另外,在图29-图35的各图中,左边是机身的前侧(踏板侧),右边是机身的后侧(侧离合器侧)。
(自动转向模式)要发挥自动转向机构A的功能,就要如图29中的假想线所示,踏下转向踏板250,并使它保持在该固定的位置上。在保持转向踏板250的这种踏下的位置不变的状态下,如图33(a)所示,将离合器钢绳255、256的内件向前方拉动,离开支承销253、254的内件的凸出长度就相对缩短,而支承着外件后端的支承销253、254则处于向长孔251、252的后端移动,或者移动到近处的状态。另外,在这种直线前进的状态下,联杆243、249前端的销子242、248的位置分别在长孔241、247的中间。
此外上述直线前进状态,例如,扳动转向臂231向左侧摆动,使前轮1、1向左边转向时,与这一操作联动的联杆233便向后方推压,压配在长孔236a前端的前方的联接销237a便推动联杆233的固定垫圈233a。这样,第一中间臂234和第二中间臂246便向图33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相反,当扳动转向臂231向右侧摆动,使前轮1、1向右边转向时,与这一操作联动的联杆233便向前方拉动,压配在长孔237b后端的后方的联接销238b便推动联杆233的螺母239。这样,第一中间臂234和第二中间臂246便向图33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
这里,如果转向臂231的摆动角度小,销子242、248就只在长孔241、247内移动,而支承销253、254则只在长孔251、252内移动。没有任何操作的力量作用在联杆243、249上,左、右侧离合器215、215保持“结合”状态。
然后,当转向臂231向左方的摆动角度大于规定的角度,联杆233大幅度向后方推压时,便如图3 3(b)所示,第一中间臂234和第二中间臂246大幅度地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支承销253被支承并挡在长孔251的后端。在这种状态下,第一中间臂234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强制被挡在长孔251后端的支承销253向前方移动。于是,凸出在支承销253后方的的整个内件就向前方移动,内件后端的挡块255a则使销子242向前方移动。即,联杆243向前方拉动时,左侧的侧离合器215便转换到“松开”状态。这样,就借助于向机身左方大幅度转向的左、右前轮1、1和成为转弯外侧的右侧的后轮2,这三个轮子的推动力向左方作小转弯。
然后,当将左侧的侧离合器215的操作杆244L扳动到极限程度之后,再进行向左的转向操作,大幅度向后推压联杆233时,前方的联接销237a在压缩螺旋压缩弹簧238,使它产生压缩变形的同时,也沿着长孔236a向后方滑动,以便吸收过剩的行程。
相反,当转向臂231向右方的摆动角度大于规定的角度,联杆233大幅度向前方拉动时,便如图33(c)所示,第一中间臂234和第二中间臂246大幅度地向图中的反时针方向转动,支承销254被支承并挡在长孔252的后端。在这种状态下,第一中间臂234进一步向反时针方向转动,强制被挡在长孔252后端的支承销254向前方移动。于是,凸出在支承销254后方的的整个内件就向前方移动,内件后端的挡块256a则使销子248向前方移动。即,联杆249向前方拉动时,右侧的侧离合器215便转换到“松开”状态。这样,就借助于向机身右方大幅度转向的左、右前轮1、1和成为转弯外侧的左侧的后轮2,这三个轮子的推动力,向左方作小转弯。
然后,当将左侧的侧离合器215的操作杆244R扳动到极限程度之后,再进行向右的转向操作,大幅度向前拉动联杆233时,后方的联接销237b在压缩螺旋压缩弹簧238,使它产生压缩变形的同时,也沿着长孔236b向前方滑动,以便吸收过剩的行程。
(人工转向模式)在这种人工转向模式中,必须取消自动转向机构A的功能,如图28中的实线所示,解除上述锁定件258的固定,让转向踏板250恢复原位。
在转向踏板250恢复原位时,如图34(a)所示,取消了离合器钢绳255、256的内件向前方的拉动。此时,从支承销253、254的内件凸出的长度相对地加长,支承外件后端的支承销253、254则处于向长孔251、252的前方移动的状态。另外,在这种直线前进的状态下,联杆243、249前端的销子242、248分别处于长孔241、247的中间位置上。
当在上述直线前进的状态下向左侧扳动转向臂231,使前轮1、1向左方转向到超过设定角度时,便如图34(b)所示,第一中间臂234和第二中间臂24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没有把联杆243拉到前方时,销子242在长孔241中移动,直到到达后端为止,左、右侧离合器215、215都保持在“结合”状态。因此,在这种转向操作中,由四轮驱动,在很大的推进动力下行驶,并且只能通过向左方转向的前轮1、1的转向功能,向左转弯。
此外,当在上述直线前进的状态下向右侧扳动转向臂231,使前轮1、1向右方转向到超过设定角度时,便如图34(c)所示,第一中间臂234和第二中间臂246转动,在没有把联杆243拉到前方时,销子248在长孔247中移动,直到到达后端为止,左、右侧离合器215、215都保持在“结合”状态。因此,在这种转向操作中,由四轮驱动,在很大的推进动力下行驶,并且只能通过向右方转向的前轮1、1的转向功能,向右转弯。
这样,在转向踏板250恢复原位的人工转向模式中,自动转向机构A的功能被取消了,即使让前轮1以大幅度超过规定的角度进行转向,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侧离合器215也不会自动松开。即,上述转向踏板250是作为取消自动转向机构A的功能的自动转向取消操作件共同使用的。
而且,如上所述,在这种人工转向模式中,前轮1、1在以超过设定角度向左转向的四轮驱动的左转弯过程中,踏下转向踏板250时,如自动转向模式情况下的图33(b)所示,离合器钢绳255从支承销253的内件凸出的长度缩短了。这样,支承销253在被长孔251后端挡住的状态下,内件被向前拉动,内件后端的挡块255a使销子242向前方移动。而且,因为联杆243被向前拉,左侧的侧离合器215转变为“松开”状态,成为由三轮驱动的向左进行小转弯。此外,在以上那样的踏下转向踏板250向左转弯的过程中,如果松开踏下的踏板250,便重新恢复到图34(b)的状态,恢复到四轮驱动的左转弯。
此外,在这种人工转向模式中,前轮1、1在以超过设定角度向右转向的四轮驱动的右转弯过程中,踏下转向踏板250时,如图33(c)所示,从支承销254的内件凸出的长度缩短了。这样,支承销254在被长孔252后端挡住的状态下,内件被向前拉动。内件后端的挡块256a使销子248向前方移动,联杆249被向前拉,右侧的侧离合器215转变为“松开”状态,成为由三轮驱动的向右进行小转弯。此外,在以上那样的踏下转向踏板250向右转弯的过程中,如果松开踏下的踏板250,便重新恢复到图34(c)的状态,恢复到四轮驱动的右转弯。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利用了离合器钢绳和钢丝的柔性,因此能以比较简单的结构,进行或不进行与前轮转向联动的自动转向,并且造成能借助于限制推进的操作件,操作与转弯内侧的后轮相对应的操作部件。因此,能以优良的机械结构,持久地发挥所期望的功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中。
另外,如图25、图26和图35所示,在脚下右前方的台阶225上,除了转向踏板250之外,还装有单一的停止踏板260。这个停止踏板260与上述皮带传动装置209的张力离合器209a联动连接,同时还与装在上述主轴213中的内扩式制动器261(见图27和图28)联动连接。踏下停止踏板260,就断开了皮带传动装置209的张力离合器209a,断绝了从发动机207传递给变速箱209a的动力。与此同时,使制动器261产生制动动作,对主轴213进行制动,从而对与主轴21 3联动的连接的左、右前轮1、1和后轮2、2进行制动。此外,从上述停止踏板260向前方伸出一根操作杆262,如果地上的障碍物压住操作杆262,就与踏下踏板的状态相同。此外,在停止踏板260的前方,还装有能用手扳动的,停车用的固定部件263,它可用于与操作杆262固定,把停止踏板260锁定在对制动器261进行制动的踏下位置上。
此外,在机身前端还设有以下端支点W(见图25)为中心,能前后起伏摆动的压紧臂264。这根压紧臂264,平时像图中所示的那样,以竖立的姿态收藏起来,当跨越田埂,或者要往运输车上装载之类的时候,驾驶员就下到地上,在驾驶的过程中将其向前翻倒下来。然后,在压下翻倒下来的压紧臂264,阻止机身前部浮起来的同时,就能让机身行驶了。此外,在以这种方式在地上驾驶时,在要让机身停止时,可以利用上述操作杆262。
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除第九实施例之外的其他实施例,下面,描述其中的一些实施例。
第十实施例如图36所示,在第十实施例的结构中,左、右侧离合器215、215的操作杆244L、244R,是借助于绕着支点a转动的中间臂270的左右两端来操作的。与此同时,这根中间臂270还通过联杆233联动连接在转向臂231上。此外,装在联杆233后端的联接销271结合在中间臂270上形成的三角形凸轮孔272中。与此同时,该联接销271还通过离合器钢绳273联动连接在布置在脚下的转向踏板250上。另外,与第九实施例相同,在转向踏板250被迫复位的同时,可借助于踏下状态时的锁定件258保持固定。
借助于这种结构,在踏下转向踏板250的操作状态下,如图36所示,联接销271的位置处于上述凸轮孔272横向的顶点(图36中凸轮孔272的左端)。在这种状态下,当转向臂231便从直线前进位置向左方或右方大幅度转向,超过设定角度时,联杆233便向前后拉动或推压,联杆233位置的变动,通过联接销271直接传递给中间臂270。与中间臂270的转动相联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侧离合器215便松开,进行三轮驱动的小转弯。
相反,在不踏下转向踏板250的操作状态下,便如图37所示,由于弹簧274的作用,联接销271的位置处于上述凸轮孔272的前后宽度大的部分(图37中凸轮孔272的右边缘部分),即使转向臂231便从直线前进位置向左方或右方大幅度转向,超过设定角度,使联杆233向前后拉动或推压时,也只能如图38(a)所示,联接销271只在凸轮孔27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部分中前后移动。因此,中间臂270不转动,左右后轮2、2的侧离合器215、215分别保持“结合”状态,进行四轮驱动的转弯。
然后,当在上述四轮驱动的转弯过程中,踏下转向踏板250,便如图38(b)所示,由于拉动了离合器钢绳273,便强制联接销271从凸轮孔272的前后方向的宽度部分向横向的顶点移动。此时,由于联接销271与凸轮孔272的倾斜的内边缘的凸轮作用,中间臂270便作相对的转动。此时,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侧离合器215便松开,进行三轮驱动的小转弯。此外,如果在这种三轮驱动的小转弯过程中,松开转向踏板250,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侧离合器215便结合,再次恢复到四轮驱动的转弯。
第十一实施例图39~图41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
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图39和图40所示,左、右侧离合器215、215的操作杆244L、244R的结构为,借助于装在绕着朝纵向的支点b转动的中间臂275上的操作部件276的左右两端,来进行靠接操作。与此同时,上述中间臂275还通过联杆233与转向臂231联动连接。
上述操作部件276用枢轴连接在沿着中间臂275后边缘的横向支点c上,能绕着该支点上下转动,同时,还通过离合器钢绳277,与布置在脚下的转向踏板250联动连接。操作部分276,由于组合在转动支点上的扭转弹簧(图中未示出),迫使它转动到倒伏的姿态,而由于离合器钢绳277的拉动,转动到起立的姿态。操作部件276在这种起立姿态下,呈现与侧离合器215、215的操作杆244L、244R互相相对的姿态。另一方面,操作部件276在倒伏的姿态下,则呈现不与操作杆244L、244R互相相对的姿态。此外,转向踏板250在踏下的状态下,可借助于锁定件258固定保持在其踏下状态。
如图41(a)所示,按照这种结构,在转向踏板250锁定在踏下状态下时,操作部件276呈起立的姿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使得转向臂231从直线前进位置大幅度地向左方或者右方转向,超过规定的角度,并且拉动或推压联杆233时,中间臂275便转动。由于中间臂275的转动,操作部件276便与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侧离合器215的操作杆244L或者244R,向着松开离合器的方向靠压,进行三轮驱动的小转弯。
此外,如图41(b)所示,按照这种结构,在转向踏板250没有踏下的状态下时,操作部件276呈倒伏的姿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使得转向臂231从直线前进位置大幅度地向左方或者右方转向,超过规定的角度时,即使中间臂275便转动,倒伏的操作部件276也不会靠压操作操作杆244L或者244R。左、右侧离合器215、215分别保持“结合”状态,进行四轮驱动的转弯。
然后,当在四轮驱动的转弯过程中,踏下转向踏板250时,由于离合器钢绳277的拉动,强制倒伏的操作部件276起立。由于起立转动操作部件靠压在与转弯内侧的后轮相对应的侧离合器的操作杆244L或者244R上,使侧离合器向松开的方向动作,便又进行三轮驱动的小转弯。此外,当在三轮驱动的转弯过程中,松开转向踏板250时,松开的侧离合器215又结合了,再次恢复到四轮驱动的转弯。
第十二实施例在上述第九实施例、第十实施例和第十一实施例中,取消自动转向机构A的功能的自动转向取消操作件,和在取消自动转向功能后的状态下,松开转弯内侧的后轮的侧离合器的限制推进动力的操作件,共同使用转向踏板250。与此相反,本发明也可以分开设置自动转向取消操作件和限制推进力的操作件。例如,像图42中所示的第十二实施例那样。
请参阅图42,转向臂231和左、右侧离合器215、215的操作杆244L、244R都用离合器钢绳281、282分别联动连接起来。而且,当转向臂231从直线前进位置向左方或者右方转向到超过规定的角度时,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的侧离合器215便自动松开,构成了自动转向机构A。
离合器钢绳281、282的外件前端,支承在能绕着支点d前后摆动的取消用的杠杆283上(一种取消自动转向操作件的例子)。在这种结构中,当将取消用的杠杆283扳动到后方的“自动”位置上,外件前端向后方移动时,未造成内件松弛的失效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挥自动转向机构A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取消用的杠杆283摆动到前方的“取消”位置之后,外件前端向前方移动时,在内件中造成松弛的失效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即使转向臂231从直线前进位置向左方或右方摆动到超过设定角度,成为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215也不会自动松开。
此外,离合器钢绳281、282的外件后端,支承在能绕着支点e、f前后摆动的支承臂284、285上。与此同时,这两根支承臂284、285和布置在脚下的转向踏板250(一种限制推进操作件的例子),用离合器钢绳286、287联动连接起来。此外,离合器钢绳286、287的外件前端,支承在上述取消用的杠杆283的下方延长端部上。
在上述结构中,当取消用的杠杆283处于“自动”位置上的状态下时,使得离合器钢绳286、287的内件松弛了,即使踏下转向踏板250,支承臂284、285也不会动作。
另一方面,当取消用的杠杆283处于“取消”位置上时,由于离合器钢绳286、287的外件前端向后方位移,抵消了内件的松弛。在这种状态下,当踏下转向踏板250时,两根支承臂284、285便向前方摆动。此时,如果不使转向臂231从直线前进位置向左方或右方摆动到超过设定角度,由于取消用的杠杆283造成了离合器钢绳281、282内件的松弛,即使支承臂284、285向前方摆动,也只是吸收了一部分松弛,操作杆244L、244R不会把离合器操作到松开位置。因此,由四轮驱动行驶。
而且,在取消用的杠杆283在扳动到“取消”位置的状态下,当转向臂231,例如,从直线前进位置向左摆动到设定角度以上时,由于与左侧的侧离合器215相对应的离合器钢绳281被大幅度地向前方拉动,由取消用的杠杆283所造成的离合器钢绳281内件的松弛被吸收掉了。在这种状态下,当踏下转向踏板250,使支承臂284、285向前方摆动时,只有离合器钢绳281的内件进一步向前方拉,只把左侧的侧离合器215松开。于是,就造成三轮驱动的小转弯状态。此外,在这种三轮驱动的小转弯过程中,如果松开踏下的转向踏板250,支承臂284、285就摆动,回到后方,再次使得离合器钢绳2 81的内件失效,左侧的侧离合器215结合,又返回四轮驱动的转弯。
第十三实施例在自动转向机构A的取消自动转向的操作件与限制推进的操作件分别设置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左、右一对松开后轮的侧离合器的限制推进的操作件,通过分别操作这两个件,就能有选择地松开一个侧离合器。
例如,在上述笫十二实施例中,可以配备用钢丝绳连接在支承臂284、285上的,左、右一对转向踏板250。在这种结构中,把取消用的杠杆283扳动到“取消”位置,根据机身转弯方向,分别踏下左、右转向踏板250,就能有选择地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215。
第十四实施例本发明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前轮1以超过设定角度大幅度转向的情况下,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215。在图43的第十四实施例中,别是了这种结构的一个例子。
在该实施例中,左、右一对转向踏板250L、250R,和左、右侧离合器215、215的操作杆244L、244R,分别用离合器钢绳291、292联动连接起来。与此同时,支承离合器钢绳291、292的外件后端的支承臂293、294,通过转向臂231上的一对联杆295、296联动连接起来。
而且,在转向踏板250L、250R没有踏下的状态下,离合器钢绳291、292的内件处于松弛的失效状态。与此同时,当转向臂231从直线前进状态向左方或右方转向到超过设定角度时,借助于随之摆动的转弯内侧的支承臂293或294,与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215相对应的离合器钢绳291或292的外件后端便向前方移位。
借助于这种结构,在转向臂231没有从直线前进状态向左方或右方转向到超过设定角度的状态下,由于离合器钢绳291、292的内件是松弛失效的,即使踏下转向踏板250L、250R,侧离合器215、215也不会松开,仍由四轮驱动行驶。然后,在转向臂231从直线前进状态向左方或右方转向到超过设定角度的状态下,踏下转弯内侧这一侧的转向踏板,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便松开,以三轮驱动进行小转弯。
第十五实施例图44表示第十四实施例的一个变型例——第十五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单独一块转向踏板250和左、右侧离合器215、215的操作杆244L、244R分别与离合器钢绳291、292联动连接。与此同时,支承离合器钢绳291、292的外件后端的支承臂293、294,通过一对联杆295、296,与转向臂231联动连接。
在这种结构中,只在转向臂231从直线前进状态大幅度向左方或右方转向到超过设定角度的状态下,踏下转向踏板250时,就能松开转弯内侧的侧离合器215。但,在转向臂231没有从直线前进状态大幅度向左方或右方转向到超过设定角度的状态下,就不能用踏下转向踏板使侧离合器215松开。
其他实施例以上,虽然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是只限于这些实施例,它还能通过以下各种方式来实施。
(1)在上述各种实施例中,虽然都是以乘用型插秧机为基础进行说明的,但,本发明也可以使用于诸如水田直播机等等的其他各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
(2)在上述各种实施例中,只描述了装备侧离合器作为分别限制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的结构。即,废除了一直沿用的侧离合器,上述自动转向机构A只要操作转向手柄12,使左、右前轮1、1转向到超过规定的角度,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对应的侧离合器(45、134、215)动作,依靠两个后轮之间推进动力的差异,来使机身转弯。
换一种方式,本发明也可以在侧离合器的松开动作继续进行的状态下,使侧制动器进行制动动作,来制动无驱动的后轮。也就是说,安装所谓的侧离合器—制动器的方式,使得机身转弯。
(3)此外,还可以在通过差动机构驱动左、右后轮的同时,装备对左、右后轮进行独立的制动,以限制推进动力的侧制动器,来实施本发明。即,可以在通过差动机构驱动左、右后轮的同时,在左、右后轮上分别设置侧制动器,对作为转弯内侧的后轮进行制动的方式,实施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于限制负载使侧制动器进行间歇的动作,对转弯内侧的后轮进行半制动的控制。
权利要求
1.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左、右前轮(1)在上述设定角度以上的转向范围内,设有使得与上述转弯内侧的后轮(2)对应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的转向位置;和不使该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转向位置。
2.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左、右前轮(1)在上述设定角度以上的转向范围内,依次设有下列转向位置使得与上述转弯内侧的后轮(2)对应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的转向位置;不使该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转向位置;使该推进动力限制装置动作的转向位置。
3.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前轮(1)转向到最大程度后,从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工作的推进限制状态返回而又进行转向操作时,取消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的动作。
4.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在通过将上述左、右前轮(1)转向到最大程度,取消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的动作,并且还设有对此时的前轮转向操作施加阻力的阻力施加装置。
5.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设定角度以上的前轮操作范围内的预定转向位置上,低速驱动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强制驱动装置。
6.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左、右前轮(1)转向到最大程度时,低速驱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强制驱动装置。
7.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左、右前轮(1)转向到最大程度时,间歇驱动成为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强制驱动装置。
8.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与上述左、右前轮(1)的上述设定角度以上的转向联动,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作间歇动作。
9.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134、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与上述左、右前轮(1)的上述设定角度以上的转向联动,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作间歇动作,并且,根据这两个前轮的转向角度,设定成改变上述间歇动作的周期。
10.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134);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134)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转向机构(A)的上述转向手柄(12)和联动连接在上述左、右前轮(1)上的操作机构部分(137),是与联动连接在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134)上的被操作机构部分(138)分开构成的;并且在上述操作机构部分(137)上,设有能改变设定由与上述左、右前轮(1)的转向角度的关系所决定的转弯内侧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134)的工作条件的转换装置(140、152、153、154、176)。
11.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转向机构(A)的上述转向手柄(12)和联动连接在上述左、右前轮(1)上的操作机构部分,是与联动连接在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上的被操作机构部分分开构成的;并且在上述被操作机构部分上,设有能改变设定由和上述左、右前轮(1)的转向角度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转转弯内侧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的工作条件的转换装置(72、82、93)。
12.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对上述左、右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上述左、右后轮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215);以及通过用上述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21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它还设有能任意取消上述自动转向机构(A)的自动转向功能的取消自动转向操作件(250、283);以及在取消上述自动转向机构(A)的自动转向功能时,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相对应的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215)动作的限制推进操作件(250);并且,只在用上述取消自动转向操作件(250、283)取消自动转向机构(A)的自动转向功能的同时,上述左、右前轮(1)从直线前进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的情况下,才能借助于操作上述限制推进动力操作件(250),用上述推进动力限制装置(215)限制转弯内侧的后轮(2)的推进动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用型水田作业机,它具有下列各种部件能自由转向的左、右前轮(1)、(1);具有推进机身的动力的左、右后轮(2)、(2);对左、右前轮(1)、(1)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手柄(12);分别对左、右后轮(2)、(2)的推进动力进行限制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45);以及通过用转向手柄操作上述左、右前轮,使其转向到设定角度以上,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相对应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借助于在两个后轮之间产生推进动力的差异,使机身转弯的自动转向机构A。其特征在于,在左、右前轮(1)、(1)的转向幅度超过设定角度的范围内,设有使得与转弯内侧的后轮(2)对应的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的转向位置;和不使该推进动力限制装置(45)动作的转向位置。
文档编号A01B51/02GK1481662SQ03110219
公开日2004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13日
发明者木村浩人, 岸冈雄介, 田中政一, 中尾康也, 井上信一郎, 小池康三, 森本琢也, 一, 一郎, 三, 也, 介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