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192216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猪苓菌种(Grifola umbellata)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的菌类植物中药材,野生猪苓资源已濒临灭绝,如何人工繁衍栽培猪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猪苓中药材的产量,满足药用市场的需求,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通过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因,提纯复制,人工培育一种猪苓菌种。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栽培繁育猪苓中药材的种源问题,从而达到人工繁衍栽培猪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猪苓中药材的产量,满足药用市场需求之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CGMCC No.0889。以野生猪苓菌核的组织分离物作为人工移转基因源,采取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因、提纯复制而成,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寄生菌核、人工培育的一种新型菌种;菌学特性母种成熟期菌丝体为环形链状或网状,并带原猪苓表色素红褐色,扶转后菌丝体呈白色网状,立体扁平,半透明粉条状,在母液中涉入适当激素,经培养可出现子实体原基,即菌核原基;将这种试管母种植入较粗放木质培养基中,即可在5-10天内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菌核原基便可随即形成;原基形成期为白色不规则绒毛状或球状,菌核表面出现无色水珠,若受直射光或散射光刺激则很快呈现为黄褐色;菌核成熟期受辐射或散射以及直射光的影响,其表面变为光滑状,表面色素随着菌龄的长短而由浅变深,直至变为黑色,菌核内部结构由白色海绵体变为半木质化菌核;由于猪苓属多年生多孔菌科生物;故其具有药用成分的递增聚缩特性;其生菌丝始终以雾状形态显现出猪苓特有的性态;由于多孔菌科菌丝体生长对氧较为敏感,在摄氧不足的情况下,便可先生成一种半木质化的棒状或半握拳状、带少数菌褶的肺样呼吸器官伸出料面,为料内营养菌丝生长提供充分的氧气,使其营养菌丝迅速生长,扭结结实;当菌丝迅速膨大时,这种呼吸器官随即退化。
①母种培养方法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 200gVB1215mg
琼脂 20g 二铵 5g50%葡萄糖 40ml 10%大麦芽糖侵出液 100mlVB610mg 水 1000gVB912mg PH值 6-6.5制作方法马铃薯去皮切片煮液滤汁,琼脂溶于马铃薯滤液中,50%葡萄糖直接加入上液中,VB6,VB9,VB12研磨后溶于上液中,二铵溶于上液中,10%大麦芽糖侵出液直接加入上液中,制成以上诸成份的混合液;培养方法将制成的混合液注装于试管1/5处,封口灭菌后放置于试管支架上使其形成母液斜面,然后取优选的野生猪苓分离块在无菌箱内接入试管培养基斜面前1/3处,封好试管口出箱存放在25℃恒温条件下培养发菌,10-15天菌丝即可布满培养基斜面,优选出菌丝生长纯真健壮无杂菌污染的试管菌种作为母种;②原种培养方法培养基配方为(重量)锯木削 60% 麸皮 10% 米糖10% 谷壳 17%石膏 1% 二铵 0.2% 多菌灵 125g 蔗糖 1.5%VB9 10g 高锰酸钾 15g 水 100-125% PH值 6-6.5制作方法将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石膏、二铵、多菌灵先干拌均匀,然后将蔗糖、VB9、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制成拌料液,再将上述拌好的干料加入拌料液中拌匀制成含水份约为65-70%的培养料;培养方法将培养料装入所需规格的菌袋,封口后置入1.5Kg/CM2压力锅内进行灭菌1-1.5小时,停止供温待压力锅指针归零后取出菌袋。常压100℃灭菌8-10小时、停火焖料至30℃以下即可取出,待料温冷却至10-15℃时便入接种箱接入母种,将接入母种的菌袋存放在25-28℃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发菌,45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原种;③栽培种培养方法培养基配方为(重量)与原种培养基的配方基本相同;制作方法与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培养方法与原种的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栽培种。
栽培方法椴木点种埋植法以各种阔叶椴木打孔点种,井字形埋入方形或长方形坑内,椴木材料要求易于腐朽的质底为佳,新鲜活料必须经风吹干、凉晒,使其水分保持在50-60%之间再点种埋植,埋植时每层可加入腐值土,隔层埋至地平,再覆土10-15厘米,高出地表,最好以北高南低的角度埋植,以构成斜面或弧形,便于提高菌料温度和防止过量进水侵泡。
腐植物埋植法采集各类腐植物,如树木的枝、杆、叶,草本植物的杆、径、叶壳等较干材料均可作为腐植基料,采用层压、穴播、散播的方法将菌种粉碎埋植至腐植基料中。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1、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栽培繁育猪苓中药材的种源问题,从而达到人工繁衍栽培猪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猪苓中药材的产量,满足药用市场需求之目的。
2、本菌种系一种同步菌种,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子实体便可随即形成,无需其它菌类的扶助作用,性态稳定,菌核形成周期短、产量高,抗逆性、排杂性、食它性及耐受力均较强。
3、本菌种的最佳生产周期一般为2-3年,1-1.5年便可采收。椴木点种栽培,以50×50×50cm的小窝计算,1.5-2年期每窝单产平均为8-10kg,2-3年期每窝单产平均为15-20kg,基料中硬质材料越充足生长期越长,其产量也相应提高。
4、本菌种属地下寄生菌科,基本不受地表以上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栽培和采收不受季节的限制,栽培后不须施肥、除草、浇水,省时、省力、省钱,栽培简单,管理粗放,极易推广。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1、母种培养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 200g VB12 15mg琼脂 20g 二铵 5g50%葡萄糖 40ml 10%大麦芽糖侵出液 100mlVB610mg 水 1000gVB912mg PH值 6-6.5制作方法马铃薯去皮切片煮液滤汁,琼脂溶于马铃薯滤液中,50%葡萄糖直接加入上液中,VB6,VB9,VB12研磨后溶于上液中,二铵溶于上液中,10%大麦芽糖侵出液直接加入上液中,制成以上诸成份的混合液;培养方法将制成的混合液注装于试管1/5处,用药棉封口,置入1.5kg/CM2高压锅中灭菌25-30分钟,停止供温待压力锅指针归零后即可取出试管,放置于30度试管支架,使其形成母液斜面,然后取优选的野生猪苓分离块在无菌箱内接入试管培养基斜面前1/3处,封好试管口出箱存放在25℃恒温条件下培养发菌,10-15天菌丝即可布满培养基斜面。优选出菌丝生长纯真健壮无杂菌污染的试管菌种作为母种。
2、原种培养培养基配方为(重量)锯木削 60% 麸皮10%米糖10%谷壳 17%
石膏1%二铵 0.2%多菌灵 125g蔗糖 1.5%VB9 10g高锰酸钾 15g 水 125% PH值 6-6.5制作方法将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石膏、二铵、多菌灵先干拌均匀,然后将蔗糖、VB9、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制成拌料液,再将上述拌好的干料加入拌料液中拌匀制成含水份约为65-70%的培养料;培养方法将培养料装入所需规格的菌袋,封口后置入1.5Kg/CM2压力锅内进行灭菌1-1.5小时,停止供温待压力锅指针归零后取出菌袋。常压100℃灭菌8-10小时、停火焖料至30℃以下即可取出,待料温冷却至10-15℃时便入接种箱接入母种。将接入母种的菌袋存放在25-28℃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发菌,45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原种。
3、栽培种培养培养基配方为(重量)与原种培养基的配方基本相同;制作方法与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培养方法与原种的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栽培种。
4、栽培方法椴木点种埋植法以各种阔叶椴木打孔点种,井字形埋入30-50厘米深的方形或长方形坑内,椴木的长短一般以50-80厘米为宜,椴木材料要求易于腐朽的质底为佳,新鲜活料必须经风吹干、凉晒,使其水分保持在50-60%之间再点种埋植,埋植时每层可加入腐值土,隔层埋至地平,再覆土10-15厘米,高出地表,最好以北高南低的角度埋植,以构成斜面或弧形,便于提高菌料温度和防止过量进水侵泡。
实施例21、母种培养与实施例1相同。
2、原种培养与实施例1相同。
3、栽培种培养与实施例1相同。
4、栽培方法腐植物埋植法采集各类腐植物,如树木的枝、杆、叶,草本植物的杆、径、叶壳等较干材料均可作为腐植基料,采用层压、穴播、散播的方法将菌种粉碎埋植至腐植基料中即可。
权利要求
1.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CGMCC No.088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其特征是①以野生猪苓菌核的组织分离物作为人工移转基因源,采取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因、提纯复制而成,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寄生菌核、人工培育的一种新型菌种;②菌学特性母种成熟期菌丝体为环形链状或网状,并带原猪苓表色素红褐色,扶转后菌丝体呈白色网状,立体扁平,半透明粉条状,在母液中涉入适当激素,经培养可出现子实体原基,即菌核原基;将这种试管母种植入较粗放木质培养基中,即可在5-10天内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菌核原基便可随即形成;原基形成期为白色不规则绒毛状或球状,菌核表面出现无色水珠,若受直射光或散射光刺激则很快呈现为黄褐色;菌核成熟期受辐射或散射以及直射光的影响,其表面变为光滑状,表面色素随着菌龄的长短而由浅变深,直至变为黑色,菌核内部结构由白色海绵体变为半木质化菌核;由于猪苓属多年生多孔菌科生物;故其具有药用成分的递增聚缩特性;其生菌丝始终以雾状形态显现出猪苓特有的性态;由于多孔菌科菌丝体生长对氧较为敏感,在摄氧不足的情况下,便可先生成一种半木质化的棒状或半握拳状、带少数菌褶的肺样呼吸器官伸出料面,为料内营养菌丝生长提供充分的氧气,使其营养菌丝迅速生长,扭结结实;当菌丝迅速膨大时,这种呼吸器官随即退化。
3.猪苓“国首I号”菌种的培养方法,其特征是①母种培养方法培养基配方为(重量)马铃薯 200gVB1215mg琼脂 20g 铵 5g50%葡萄糖 40ml10%大麦芽糖侵出液 100mlVB610mg水 1000gVB912mgPH值6-6.5制作方法马铃薯去皮切片煮液滤汁,琼脂溶于马铃薯滤液中,50%葡萄糖直接加入上液中,VB6,VB9,VB12研磨后溶于上液中,二铵溶于上液中,10%大麦芽糖侵出液直接加入上液中,制成以上诸成份的混合液;培养方法将制成的混合液注装于试管1/5处,封口灭菌后放置于试管支架上使其形成母液斜面,然后取优选的野生猪苓分离块在无菌箱内接入试管培养基斜面前1/3处,封好试管口出箱存放在25℃恒温条件下培养发菌,10-15天菌丝即可布满培养基斜面,优选出菌丝生长纯真健壮无杂菌污染的试管菌种作为母种;②原种培养方法培养基配方为(重量)锯木削 60%麸皮 10% 米糖 10% 谷壳 17%石膏1% 二铵 0.2%多菌灵125g 蔗糖 1.5%VB9 10g 高锰酸钾 15g 水100-125%PH值 6-6.5制作方法将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石膏、二铵、多菌灵先干拌均匀,然后将蔗糖、VB9、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制成拌料液,再将上述拌好的干料加入拌料液中拌匀制成含水份约为65-70%的培养料;培养方法将培养料装入所需规格的菌袋,封口后置入1.5Kg/CM2压力锅内进行灭菌1-1.5小时,停止供温待压力锅指针归零后取出菌袋。常压100℃灭菌8-10小时、停火焖料至30℃以下即可取出,待料温冷却至10-15℃时便入接种箱接入母种,将接入母种的菌袋存放在25-28℃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发菌,45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原种;③栽培种培养方法培养基配方为(重量)与原种培养基的配方基本相同;制作方法与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培养方法与原种的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栽培种。
4.猪苓“国首I号”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椴木点种埋植法以各种阔叶椴木打孔点种,井字形埋入方形或长方形坑内,椴木材料要求易于腐朽的质底为佳,新鲜活料必须经风吹干、凉晒,使其水分保持在50-60%之间再点种埋植,埋植时每层可加入腐值土,隔层埋至地平,再覆土10-15厘米,高出地表,最好以北高南低的角度埋植,以构成斜面或弧形,便于提高菌料温度和防止过量进水侵泡。
5.猪苓“国首I号”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腐植物埋植法采集各类腐植物,如树木的枝、杆、叶,草本植物的杆、径、叶壳等较干材料均可作为腐植基料,采用层压、穴播、散播的方法将菌种粉碎埋植至腐植基料中。
全文摘要
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以野生猪苓菌核的组织分离物作为人工移转基因源,采取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因、提纯复制而成,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寄生菌核、人工培育的一种新型菌种。其培养方法是以马铃薯、琼脂、葡萄糖为主的母种培养基及以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为主的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培养,以椴木点种埋植法或腐植物埋植法栽培。本菌种系一种同步菌种,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子实体便可随即形成,无需其它菌类的扶助作用,性态稳定,菌核形成周期短、产量高,抗逆性、排杂性、食它性及耐受力均较强。且栽培和采收不受季节的限制,栽培后不须施肥、除草、浇水,省时、省力、省钱,栽培简单,管理粗放,极易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栽培繁育猪苓中药材的种源问题,从而达到人工繁衍栽培猪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猪苓中药材的产量,满足药用市场需求之目的。
文档编号A01G7/00GK1521256SQ03114499
公开日2004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12日
发明者刘德印 申请人:刘德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