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94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后阻力操作结构。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用来操作布置在选择绕线轮的绕线轮单元后部上的后阻力机构的后阻力机构操作结构。
背景技术
采用传统的旋转绕线轮,已经广泛地采用用来操作布置在绕线轮单元后部上的后阻力机构的后阻力操作结构。
传统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包括手柄安装部分、第一后阻力手柄和第二后阻力手柄(见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出版物3-5259,图1)。手柄安装部分包括管状部分和阳螺纹部分。管状部分具有从绕线轮单元后部向后伸出的管状形状,并且阳螺纹部分形成在管状部分的外周上。第一后阻力手柄用来细微调节后阻力机构的阻力并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的后端部分上。第二后阻力手柄包括杆构件和螺母构件。杆构件布置在绕线轮单元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螺母构件安装在杆构件上,使得螺母构件不可转动地安装其中,但可以相对其前后运动。另外,螺母构件旋在手柄安装部分的阳螺纹部分上。当所述的第二后阻力手柄的杆构件枢转时,螺母构件将和杆构件一起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转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杆构件和螺母构件将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并且将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通过操作第二后阻力手柄,可以快速实现阻力的调整。
采用用于传统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当第二后阻力手柄的杆构件枢转时,后阻力机构的阻力通过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杆构件和螺母构件来进行调整。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将需要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之间以及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提供间隙,使得杆构件不与绕线轮单元的后部或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接触。这些间隙变得越大,例如污物和尘土的外界物质越容易从间隙进入绕线轮单元,并且在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轮廓中形成从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到第一后阻力手柄的不均匀表面,因此该结构变得不可靠。
为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从此说明书中明白需要一种克服传统技术的所述问题的改进的后阻力操作结构。本发明满足现有技术中的此需要以及其他需要,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此说明书中将得以明白。

发明内容
在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中,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外界物质难以进入绕线轮单元内部,并改善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设计。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用来操作布置在绕线轮单元后部上的后阻力机构,并包括手柄安装部分、第一后阻力手柄和第二后阻力手柄。管状安装部分包括管状部分和阳螺纹部分。管状部分适用于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上,以便以管状形状从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向后伸出。阳螺纹部分形成在管状部分的外周表面上。第一后阻力手柄用来细微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并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的后端部分上。第二后阻力手柄用来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并包括杆构件和螺母构件。杆构件适用于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杆构件可与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接触。螺母构件安装在杆构件上,使得螺母构件相对其中不可转动,但相对其中可前后运动。另外,螺母构件旋在手柄安装部分的阳螺纹部分上。
采用旋转绕线轮的这种后阻力操作结构,当第二阻力手柄的杆构件枢转时,螺母构件将和杆构件一起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转动。此时,当杆构件与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接触时,螺母构件将相对于杆构件和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并且将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通过操作第二后阻力手柄,可以快速实现阻力的调整。
这里,通过杆构件接触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限制杆构件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的前后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枢转第二后阻力手柄相对于杆构件和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旋在手柄安装部分上的螺母构件,可以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因此,不再需要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之间以及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提供间隙,从而给出杆构件运动的空间。因此,外界物质难以进入绕线轮单元。同样,可以改善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轮廓。
按照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是本发明第一方面披露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中螺母构件具有形成在螺母构件的后端部分外周上以便向前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凹口,并且杆构件包括管状杆部和形成在管状杆部的内周上以便与第一凹口接合的第一突出部。
在此构造中,由于形成在杆构件的管状杆部的内周上的第一突出部可与形成在螺母构件的外周上的第一凹口接合,杆构件可便于定位在螺母构件的后部上。另外,当第二后阻力手柄枢转时,杆构件的第一突出部将与螺母构件第一凹口接合,并且螺母构件将和杆构件一起旋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螺母构件的第一凹口在杆构件的第一突出部上前后滑动,并且螺母构件将相对于杆构件和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因此,通过相对于杆构件和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螺母构件可以调整阻力机构的阻力。以此方式,不再需要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之间以及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提供间隙,从而给出杆构件运动的空间。因此,外界物质难以进入绕线轮单元。同样,可以改善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轮廓。
按照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是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披露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中螺母构件具有形成在螺母构件前端部分的外周上以便向后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凹口,并且杆构件包括管状杆部和形成在管状杆部的内周上以便与第二凹口接合的第二突出部。
在此构造中,由于形成在杆构件的管状部分的前部上的第二凹口可与形成在螺母构件的外周上的第二突出部接合,杆构件可便于定位在螺母构件的前部上。另外,当第二后阻力手柄枢转时,杆构件的第二凹口将与螺母构件的第二突出部接合,并且螺母构件将和杆构件一起旋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螺母构件的第二突出部将在杆构件的第二凹口上前后滑动,并且螺母构件将相对于杆构件和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因此,通过相对于杆构件和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螺母构件可以调整阻力机构的阻力。以此方式,不再需要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之间以及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提供间隙,从而给出杆构件运动的空间。因此,外界物质难以进入绕线轮单元。同样,可以改善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轮廓。
按照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是本发明第一到第三方面任一方面披露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中第一后阻力手柄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上,使得第一后阻力手柄可以转动但不可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第二后阻力手柄适用于布置成使得第二后阻力手柄大致接触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
在此构造中,即使第一后阻力手柄转动,由于第一后阻力手柄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上以便可以转动但不可前后运动,第一后阻力手柄将不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因此,可以防止第二后阻力手柄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的间隙增加尺寸。另外,尽管第二后阻力手柄的前部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以及第二后阻力手柄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大致相互接触,在其中始终具有微小间隙。间隙变得越小,外界物质越难以进入绕线轮单元。那么,可以改善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轮廓。
按照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是本发明第一到第四方面任一方面披露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还包括当第二后阻力手柄在预定枢转范围内枢转时产生声音并布置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手柄安装部分之间的声音产生机构。声音产生机构包括多个发声凹口、安装凹口、发声销和压迫构件。多个发声凹口按照枢转范围周向隔开地形成在第二后阻力手柄的内周上。安装凹口在与发声凹口相对的位置上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的外周上。发声销安装在安装凹口内,使得发声销与发声凹口接合。压迫构件布置在安装凹口内并向发声凹口压迫发声销。
采用旋转绕线轮的这种后阻力操作结构,当第二后阻力手柄枢转时,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内的发声销通过压迫构件朝着形成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内的发声凹口一侧受到压迫,并且发声销与多个发声凹口接合并产生声音。因此,即使声音产生机构布置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手柄安装部分之间,可通过相对于杆构件和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螺母构件来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以此方式,不再需要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之间以及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提供间隙,从而给出杆构件运动的空间。因此,外界物质难以进入绕线轮单元。同样,可以改善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轮廓。
按照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是本发明第一到第五方面任一方面披露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中手柄安装部分具有形成在管状部分的内周表面上的阴螺纹部分,并且第一后阻力手柄包括与手柄安装部分的阴螺纹部分接合的加压构件,使得加压构件可转动并可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从以下详细说明中将变得清楚,该说明结合附图披露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现对于形成此原始披露一部分的附图进行参考图1是按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截面图;图2是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部的放大截面图;图3是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第一后阻力手柄的放大截面图;图4是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保持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5是表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第二后阻力手柄的放大截面图;图6是表示按照本发明实施例安装在旋转绕线轮上的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的放大截面图;图7是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手柄安装部分的示意图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截面图;图8是沿图1线VIII-VIII看到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安装在旋转绕线轮上的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的截面图;图9是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的放大截面图;图10是按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第二后阻力手柄的放大截面图;图11是按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第二后阻力手柄的放大截面图;以及图12是按照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的第二后阻力手柄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所选择的实施例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此说明书中将明白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只出于说明目的,而不作为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图1表示按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旋转绕线轮。
如图1所示,旋转绕线轮主要包括可转动地支承摇把10的绕线轮单元1、转子2、卷筒3、第一后阻力手柄50和第二后阻力手柄51。
绕线轮单元绕线轮单元1包括绕线轮主体1a和从绕线轮主体1a向上和向前对角线延伸的杆连接腿部1b。容纳空间形成在绕线轮主体1a的内部。结合摇把10的转动来转动转子2的转子驱动结构5和前后运动卷筒3以便均匀卷绕鱼线的摆动机构6布置在容纳空间内。
如图2和4所示,包括从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向后伸出的管状部分52g的手柄安装部分52布置在后部1c上。多个第一接合凹口52b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距离隔开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管状部分52g的后端表面上。另外,第一阴螺纹部分52a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管状部分52g的内周表面上,并且第三阳螺纹部分(阳螺纹部分)52e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管状部分52g的外周表面上。环形的第一环形凹槽52c和环形的第二环形凹槽52d以预定隔开的关系形成在第三阳螺纹部分52e的后部上。接着,第二接合凹口52f形成在径向延伸通过第二环形凹槽52d的手柄安装部分52的后端上。第二接合凹口52f以预定隔开的关系形成在周向上,并且其深度比第二环形凹槽52d的深度更深。
如图1所示,定位凹口96靠近手柄安装构件52的第三阳螺纹部分52e布置,以便定位第二后阻力手柄51。定位凹口96在转动方向上的两个侧表面从定位凹口96的周向底部到其开口形成为扇形锥形。另外,第二安装凹口72布置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第三阳螺纹部分52e的前部上以便安装第二发声销73和第二螺旋弹簧74,如下所述。
转子转子2可转动地支承在绕线轮单元1的前部上。如图1所示,转子2包括转子圆柱形部分30、第一转子臂31和第二转子臂32。第一和第二转子臂31和32布置在转子圆柱形部分30的相对位置上。转子圆柱形部分30和第一和第二转子臂部31、32例如由铝合金制成,并且与转子圆柱形部分30形成整体。第一和第二转子臂31、32连接到转子圆柱形部分30的圆周表面上,使得第一和第二转子臂31、32的底部在周向上在转子圆周形部分30的圆周表面上延伸。第一和第二转子臂31、32从转子圆柱形部分30向外伸出,并接着弯曲并向前延伸。第一钩环支承构件40枢转地安装在第一转子臂31的尖端上。用于将鱼线引导到卷筒3上的鱼线滚轮41安装在第一钩环支承构件40的前端上。第二钩环支承构件42枢转地安装在第二转子臂32的前端上。作为弯曲成大致U形的线材构件的钩环43固定地保持在鱼线滚轮41和第二钩环支承构件42之间。第一钩环支承构件40、第二钩环支承构件42、鱼线滚轮41和钩环43形成将鱼线引导到卷筒3上的钩环臂44。钩环臂44可在图1所示的鱼线引导位置和从鱼线引导位置翻转的鱼线释放位置之间枢转。
转子驱动机构如图1所示,转子驱动机构5包括平面齿轮11和小齿轮12。平面齿轮11和连接到摇把10上的摇把轴10a一起转动,并且小齿轮12与平面齿轮11啮合。小齿轮12形成为管状,并且其轴向的中央部分和后端部分经由轴承14a和14b可转动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1a上。小齿轮12的前部穿过转子2的中央部分并向卷筒3延伸。卷筒轴14穿过小齿轮12的内周部分,并沿着小齿轮12的转动轴线前后滑动。
卷筒卷筒3将鱼线围绕其外周表面卷绕,并如图1所示安装在转子2的前部上,使得卷筒3可前后移动。卷筒3包括卷筒单元7、边缘8和边缘固定构件9。卷筒单元7包括筒体4a和裙部4b。筒体4a形成管状,并且鱼线围绕其外周卷绕。裙部4b形成使其直径大于筒体4a的外直径,并与筒体部分4a的后部形成整体。边缘8安装在筒体部分4a的前部上,并且通过筒体安装构件9固定到卷筒单元7上。
摆动机构如图1所示,摆动机构6是造成连接到卷筒3上的卷筒轴14前后运动并造成卷筒3在相同方向上运动的装置。摆动机构6包括平行布置在卷筒轴14下面的螺杆15、沿着螺杆15前后运动的滑动件16、平行于卷筒轴14布置的引导轴(附图未示出)以及固定连接到螺杆15前端上的中间齿轮(附图未示出)。这里,滑动件16不可转动地安装在卷筒轴14上。
后阻力机构后阻力机构45示造成阻力施加到卷筒3上的机构。如图2所示,后阻力机构45包括圆柱形第一套筒18、包括多个摩擦板19a、20a的第一和第二摩擦接合部分19、20、用于压靠第一摩擦接合部分19的第一摩擦板19a的螺旋弹簧21以及压迫第一摩擦接合部分19的摩擦板19a的第一加压构件22和压迫第二摩擦接合部分20的摩擦板20a的第二加压构件25。
第一套筒18形成管状,其外周表面具有相互平行的斜切部分。第二套筒18a不可转动并不可滑动地固定在第一套筒18内周的前部上。第二套筒18a也形成管状,其外周表面具有相互平行的斜切部分。第二套筒18a例如由可以高度滑动的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卷筒轴14不可转动但可滑动地安装在其内周上。因此,通过在第一套筒18和卷筒轴14之间布置高度滑动的第二套筒18a,卷筒轴14可在第一和第二套筒18、18a的内周部分内平稳滑动。
凸缘部分23布置在第一套筒18的后部的外周表面上。第一摩擦接合部分19的摩擦板19a布置在凸缘部分23的前部和后部上。螺旋弹簧21布置在凸缘部分23的前部和后部上。螺旋弹簧21布置在第一摩擦接合部分19的后部上。第一加压构件22串联到螺旋弹簧21的后部上。第一加压构件22的前部22a形成圆柱形形状,并且第一阳螺纹部分22b布置在其外周上。另外,第一加压构件22的后部22c形成闭合端部的管状,其具有小于第一加压构件22的前部22a的直径,并且后部22c的外周表面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斜切部分。
不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套筒18的外周上的板构件20b被第二摩擦接合部分20的摩擦板20a插入。与发声弹簧81(下面描述)接合的突出部20c形成在板构件20b的外周表面上,以便在周向隔开预定距离。第二加压构件25布置在第二摩擦接合部分20的后部上,并与第二后阻力手柄51的接合部分25b接合(下面描述)。
第一加压构件22的第一阳螺纹部分22b可转动地安装在形成在手柄安装构件52的内周表面上的第一阴螺纹部分52a上。第一加压构件22可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内部转动,同时前后运动,并压缩并解压缩螺旋弹簧21。第二加压构件25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套筒18的外周上。当第二加压构件25转动并压在第二摩擦接合部分20的摩擦板20a上时,摩擦板20a压靠板构件20b的两个表面。
第一后阻力手柄第一后阻力手柄50用来细微调节后阻力机构45的阻力,并如图3和4所示,包括第一手柄构件55、第二手柄构件56和环形构件57。第一手柄构件55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形成为管状。第一手柄构件55包括第一管状部分55a、第二管状部分55b和第三管状部分55c,并且第一到第三管状部分55a、55b、55c相互形成整体。
环形的第三环形凹槽55d布置在第一管状部分55d的内周表面的前部内。第一接合构件58a安装在第三接合凹槽55d以及手柄安装部分52的第一环形凹槽52c内。这里,采用例如O形圈作为第一接合构件58a。第二管状部分55b与第一管状部分55a的后端形成整体,并且第二管状部分55b的外直径小于第一管状部分55a的外直径。第三管状部分55c与第二管状部分55b的后端形成整体,并且第三管状部分55c的外直径小于第二管状部分55b的外直径。第二阳螺纹部分55e布置在第三管状部分55c的外周表面上。
保持接合表面55g布置在第三管状部分55c的后端上。保持接合表面55g形成大致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平面形状。垫片59布置在保持接合表面55g的后端上。垫片59包括圆形部分59a和突出部59b。圆形部分59a于保持接合表面55g接触。突出部59b形成使其从圆形部分59a的内周表面向内伸出,并与多个第二接合凹口52f接合。垫片59通过第二接合构件58b定位。第二接合构件58b与垫片59的后表面接触,同时插入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52内的第二环形凹槽52d。这里,采用例如C形保持环作为第二接合构件58b,并且其外直径大于垫片59的圆形部分59a的内直径。
第二手柄构件56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形成为闭合端部的管状。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56e、56f设置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闭合端部上。第一接合部分56e是形成在其中央底部内的椭圆形孔。第一加压构件22的后部22c在其外周表面平行斜切,并与第一接合部分56e接合。第一加压构件22的后部22c在第一接合部分56e内不可转动,但可在其中前后滑动。第二接合部分56f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闭合端部的外周上形成为环形凹入形状。发声构件61(下面说明)与第二接合部分56f接合。另外,第一安装凹口63形成在形成为环形凹入形状的第二接合部分56f的底部内,并且第一发声销64和第一螺旋弹簧65(下面说明)布置在第一安装凹口63内。
环形的第四环形凹槽56b和第二阴螺纹部分56d布置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内周表面上。第四环形凹槽56b形成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闭合端部一侧,并具有大于下面描述的发声机构61的外直径的直径。第二阴螺纹部分56d形成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开口侧上。通过将第二阴螺纹部分56d和第一手柄构件55的阳螺纹部分55e旋在一起,将第二手柄构件56连接到第一手柄构件55上。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环形构件57将布置在第一手柄构件55和第二手柄构件56之间。环形构件57例如由铝制成。注意到第一后阻力手柄50的结构可通过在第一手柄构件55和第二手柄构件56之间安装环形构件57来进行改进。
第二后阻力手柄第二后阻力手柄51用来比第一后阻力手柄50更快地调整后阻力机构45的阻力,并且布置在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和第一后阻力手柄50的前部之间。如图5所示,第二后阻力手柄51包括第一杆构件(杆构件)90、第二杆构件(杆构件)91、定位销92和第四螺旋弹簧93、固定构件(杆构件)94和管状构件(螺母构件)95。第一杆构件90形成为管状形状,并且包括从第一杆部分90a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伸出的第一杆部分90a。第一杆部分90a包括在向前方向开口的容纳部分,并且第二杆部分91a(下面描述)可容纳在该容纳部分内。另外,第一接合突出部(第一突出部)90b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的关系形成在第一杆构件90上,并朝着其内周部分伸出。另外,在第一杆构件90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50的前部之间设置小间隙。接着,当第二后阻力手柄51枢转时,第一杆构件90的后部可与第一后阻力手柄50的前部接触。第二杆构件91形成管状形状,并布置在第一杆构件90的内周一侧上。第二杆构件91包括形成为径向向外伸出的第二杆部分91a,并通过将第二杆部分91a容纳在第一杆部分90a的容纳部分内,第二杆构件91将不相对于第一杆构件90转动。另外,第二接合凹口(第二凹口)91c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的关系形成在第二杆构件91的内周表面上。第四安装凹口91b形成在第二杆部分91a上,并且第四安装凹口91b布置成使得其中的开口面向向前的方向。定位销92和第四螺旋弹簧93安装在第四安装凹口91b内。
定位销92包括第四头部92a、第四安装部分92b和第四轴部92c。第四头部92a和第四安装部分92b整体形成颠倒L的形状。第四头部92a形成为指向转动轴方向上(如图5所示向下),并且第四安装部分92b形成为指向水平方向上(大致平行于转动轴)。第四头部92a形成方柱形状,并且其尖端部分的两个侧表面倾斜。第四安装部分92b的前端与第四安装凹口91b的底侧表面(如图5所示的右手侧表面)接合。第四轴部92c是连接到第四安装部分92b上的轴形部分,并且第四螺旋弹簧93可围绕其外周布置。第四螺旋弹簧93的底端与第四安装凹口91b的侧表面(如图5所示的上侧)接触,并且尖端(如图5所示底端)与第四安装部分92b和第四轴部92c之间的阶梯部分接触。第四螺旋弹簧93在压缩状态下存储在第四安装凹口91b内,并且朝着定位凹口96压迫定位销92。因此,如果定位销92和第四螺旋弹簧93布置在第四安装凹口91b内,当第二后阻力手柄51枢转时,定位销92将到达与形成在手柄安装构件52的上部内的定位凹口96相对的位置,并且定位销92的头部92a将与定位凹口96接合。
固定构件94用来防止定位销92和第四螺旋弹簧93从第四安装凹口91b中脱落,并且例如通过螺栓固定到杆构件91上。这使得第二后阻力手柄51从定位在前部的构件开始顺序组装,并由此向后进行。另外,在固定构件94的前部和绕线轮单元1a的后部1c之间提供小间隙。接着,当第二后阻力手柄51枢转时,固定构件94的前部可与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接触。
管状构件95的前部的外直径形成大于其中央部分的外直径,并且前部和中央部分之间的阶梯部分形成为锥形形状。第二接合突出部(第二突出部)95a从前端向后形成在管状构件95的前外周表面上,并且多个第二接合突出部95a周向隔开地布置在管状构件95上。用来将第二后阻力手柄51的运动传递到第二加压构件25上的接合部分95形成在管状构件95的前内周缘上。另外,第一接合凹口(第一凹口)95c从后端向前形成在管状构件95的后外周表面上,并且多个第一接合凹口95c周向隔开地布置在管状构件95上。管状构件95的第二接合突出部91c与第二杆构件91的第二接合凹口91c接合,并且第一接合凹口95c与第一杆构件90的第一接合突出部90b接合。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管状构件95的阶梯部分和中央部分将与第二杆构件91的内周表面接触。因此,管状构件95将安装成使其不相对转动但可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相对前后运动。另外,第三阴螺纹部分95e布置在管状构件95的内周表面上,并且通过将第四阴螺纹部分95e旋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第四阳螺纹部分52e上,管状构件95将可转动地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
在第二后阻力手柄51内,用于第一杆构件90和固定构件94的材料不同于用于第二杆构件91的材料。例如,第一杆构件90和固定构件由ABS树脂制成,并且第二杆构件91由合成树脂制成。金属板层99镀覆在第一杆构件90和固定构件94的表面层一侧上。通过由不同于第二杆构件91的材料形成第一杆构件90和固定构件94,当通过镀覆工艺镀覆镀层99时,可防止由厚度变化造成的缩痕。
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包括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60(当第一后阻力手柄操作时使用的声音产生机构)、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70(当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操作时使用的声音产生机构)以及第三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80(当阻力操作时声音的声音产生机构)。
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如图6和7所示,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60布置在手柄安装部分52和第二手柄构件56之间,并且通过手柄安装部分52和第一后阻力手柄50的相对转动产生声音。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60包括发声构件61、保持构件62、第一安装凹口63、第一发声销64以及第一螺旋弹簧65。
发声构件61包括形成为环形的盘部分61a、在转动方向时隔开布置在盘部分61a的一个表面上的多个发声凹口61b以及与盘部分61a的另一表面形成整体的接合部分61c。发声构件61的盘部分61a与第二手柄构件56的第二接合部分56f接合,并可相对于第二手柄构件56转动。另外,盘部分61a的外直径形成为小于第四环形凹槽56b的内直径。接合部分61c形成为朝着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后端表面内的第一接合凹口52b伸出,并与第一接合凹口52b接合。保持构件62布置成防止发声构件61脱落。保持构件62例如是C形保持环,并且布置在第四环形凹槽56b内。保持构件62的内直径形成为小于发声构件61的盘部分61a的外直径。第一安装凹口63形成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闭合端部上,其位置与多个第一发声凹口61b相对。
第一发声销64安装在第一安装凹口63内以便能够前后运动,并且与发声构件61的第一发声凹口61b接合。第一发声销64包括第一头部64a、连接到第一头部64a上的第一安装部分64b以及连接到第一安装部分64b上的第一轴部64c。第一头部64a形成使其前端是平滑突出形状。通过反复冲击第一发声凹口61b,前头部64a的前端产生咔哒声音。这里,第一发声销64的第一头部64a的前端形成平滑的突出形状,并且因此第一发声销64以小阻力产生咔哒声音。第一安装部分64b形成具有大于第一头部64a直径并小于第一安装凹口63的内直径的直径。第一轴部64c是形成具有小于第一安装部分64b直径的直径的轴形部件,并且第一螺旋弹簧65围绕第一轴部64c的外周布置。因此,通过形成具有小于第一安装部分64b直径的直径的第一轴部64c,第一螺旋弹簧65的前端可与第一安装部分64b和第一轴部64c之间的阶梯部分接触。
第一螺旋弹簧65布置在第一发声销64的第一轴部64c的外周上。因此,第一螺旋弹簧65的底端与第一安装凹口63的底部接触,并且第一螺旋弹簧65的前端与第一安装部分64b和第一轴部64c之间的阶梯部分接触。第一螺旋弹簧65在压缩状态下容纳在第一安装凹口63内,并朝着第一发声凹口61b压迫发声销64。
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如图8和9所示,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70布置在手柄安装部分52和不可转动地容纳在第一杆构件90内的第二杆构件91之间,并且通过第二后阻力手柄51的枢转产生声音。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70包括第二发声凹口71、第二发声凹口72、第二发声销73和第二螺旋弹簧74。第二发声凹口71形成在轴向延伸的凹槽形状,并按照其枢转范围在第二杆构件91的向前方向上在周向上隔开地形成在内周侧表面上。第二安装凹口72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外周侧表面内,使其与第二发声凹口71相对。接合孔72a形成在第二安装凹口72的底部内。
第二发声销73安装在第二安装凹口72内,以便能够运动进出其中,并与第二发声凹口71接合。第二发声销73包括第二头部73a、连接到第二头部73a上的第二安装部分73b以及连接到第二安装部分73b上的第二轴部73c。第二头部73a形成使其前端是平滑突出形状。通过反复冲击第二发声凹口71,第二头部73a的前端产生咔哒声音。这里,第二发声销73的第二头部73a的前端形成平滑的突出形状,并且因此第二发声销73以小阻力产生咔哒声音。第二安装部分73b形成具有大于第二头部73a直径并小于第二安装凹口72的内直径的直径。第二轴部73c是形成具有小于第二安装部分73b直径的直径的轴形部件,并且第二螺旋弹簧74围绕第二轴部73c的外周布置。因此,通过形成具有小于第二安装部分73b直径的直径的第二轴部73c,第二螺旋弹簧74的前端可与第二安装部分73b和第二轴部73c之间的阶梯部分接触。另外,第二轴部73c在轴向上与形成在第二安装凹口72内的接合孔72a可滑动地接合。
第二螺旋弹簧74布置在第二发声销73的第二轴部73c的外周上。因此,第二螺旋弹簧74的底端与第二安装凹口72的底部接触,并且第二螺旋弹簧74的前端与第二安装部分73b和第二轴部73c之间的阶梯部分接触。第二螺旋弹簧74在压缩状态下容纳在第二安装凹口72内,并朝着第二发声凹口71压迫第二发声销73。
第三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当后阻力机构45操作时,第三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80产生声音。如图1和2所示,第三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80包括发声弹簧81和形成在板构件20b的外周表面上的突出部20c。发声弹簧81例如是形成大致L形并其一个端部固定保持在绕线轮主体1a上的板簧。发声弹簧81的另一端与突出部20c接合。以此方式,当后阻力机构45操作时,卷筒轴14和第一套筒18和板构件20b一起转动,并且板构件20b的突出部20c反复冲击发声弹簧81的另一端并产生声音。
旋转绕线轮的操作当使用所述的旋转绕线轮时,钩环43将推到鱼线放出的鱼线释放侧。接着,当鱼杆抛出时,鱼线从卷筒3放出。当收回鱼线时,钩环43返回到鱼线收回侧。当手柄10在此状态下在鱼线卷绕方向上转动时,转动力经由摇把轴10和平面齿轮11传递到小齿轮12上。传递到小齿轮12上的转动力在小齿轮12的前部转动转子2。另外,传递到小齿轮12上的转动力同时经由与小齿轮12啮合的中间齿轮(附图未示出)转动螺杆15。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与螺杆15的螺旋凹槽接合的滑动件16通过引导轴(附图未示出)引导并前后运动。当滑动件16运动时,卷筒轴14和卷筒3和滑动件16一起前后往复运动。由于转子2的转动和卷筒3的前后运动,从钩环43和鱼线滚轮41引导的鱼线均匀地围绕卷筒3的外周前后卷绕。当使用以所述方式操作的旋转绕线轮时,如果鱼上钩,并以超过预定拖曳力的力拉动鱼线时,卷筒轴14和卷筒3将相对旋转,并且后阻力机构45将启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第三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80内的板构件20b的突出部20c将反复冲击发声弹簧81并产生声音。
第一后阻力手柄的组装和操作如图6所示,为了组装第一后阻力手柄50,需要在第一后阻力手柄50的第二手柄构件56内安装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60。首先,第一发声销64和第一螺旋弹簧65布置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第一安装凹口63内。接着,发声构件61安装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第二接合部分56f上,使得第一发声销64的第一头部64a与发声构件61的第一发声凹口61b接触。接着,保持构件62安装在形成在第二手柄构件56内第四环形凹槽56b,以便保持发声构件61。
在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60安装在第二手柄构件56之后,如图3和4所示,环形构件57首先布置在第一手柄构件55上,以便将第一后阻力手柄50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接着,第一手柄构件55的第三环形凹槽55d与布置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第一环形凹槽52c内的第一接合构件58a接合。接着,垫片59布置在第一手柄构件55的第三管状部分55c的后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垫片59的突出部59b从手柄安装部分52的后端与第二接合凹口52f接合,并且垫片59的圆形部分59a的前表面与第一手柄构件55的保持接合表面55g接触。这里,垫片59的突出部59b与手柄安装部分52的第二接合凹槽52f接合,并且因此限制垫片59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52的转动。接着,第二接合构件58b与垫片59的后表面接触,并与第二环形凹槽52d接合。通过第二接合构件58b经由垫片59调节第一手柄构件55的向后运动。另外,即使第一手柄构件55转动,第一手柄构件55的转动将不传递到第二接合构件58b上,这是由于垫片59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52的转动受到限制。因此,第二接合构件58b可保持在稳定位置上。最后,第二手柄构件56与第一手柄构件55连接。因此,安装在第二手柄构件56上的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60的发声构件61的接合突出部61c与手柄安装部分52的接合凹口52b接合以便将发声构件61不可转动地连接到手柄安装部分52上。
因此,在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60安装在第二手柄构件56上之后,通过将第二手柄构件56连接到第一手柄构件55上,更容易和第一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60一起将第二手柄构件56安装在第一手柄构件55上,并且从第一手柄构件55拆卸第二手柄构件56。因此,由于发声构件61安装在第二手柄构件56上,第一发声销64与发声构件61的第一发声凹口61b接合,并且发声构件61通过保持构件62保持,当试图将第二手柄构件56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时,第一发声构件64和压迫这种65将难以从第二手柄构件56上脱落,而不考虑第二手柄构件56所处位置。另外,即使将第一发声销64从手柄安装部分52取下,由于由保持构件62保持的发声构件61防止发声销61和压迫装置65从第二手柄构件56上拆卸,第一发声销64和压迫装置65将难以从第二手柄构件56上脱落。
当如上所述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的第一后阻力手柄50上紧时,插入第二手柄构件56的第一接合部分56e的第一加压构件33将转动并同时向前运动,并且连接到第一加压构件22上的螺旋弹簧21将向内推动。接着,施加到第一摩擦接合部分19的多个摩擦板19a上压力将大大增加。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第一套筒18的凸缘部分23的两个表面插入摩擦板19a之间,并且施加到凸缘部分23的两个表面上的压力大大增加。因此,将难以转动相对于第一套筒18不可转动的卷筒轴14,并加强施加在卷筒3上的阻力。另一方面,当第一后阻力手柄50放松时,第一加压构件22将转动,同时向后运动,并且将逐渐释放螺旋弹簧21的压缩状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插入摩擦板19a之间的凸缘部分23上的压力将释放。因此,将变得更容易转动卷筒轴14(相对于套筒18不可转动),并且施加在卷筒3上的阻力将减小。
另外,当第一后阻力手柄50上紧并放松时,第一手柄构件55在第一手柄构件55在轴向上不可运动的状态下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52转动。接着,不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手柄构件55上的第二手柄构件56将相对于不可转动地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的发声构件61转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布置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第一安装凹口63内的第一发声销64将通过第一螺旋弹簧65压迫,并且反复冲击多个形成在发声构件61内的第一发声凹口61b,以便产生咔哒声音。因此,通过第一螺旋弹簧65的压迫力将布置在第二手柄构件56的第一安装凹口63内的第一发声销64与发声构件61的多个第一发声凹口61b接合,当第一后阻力手柄50转动时,可以获得清脆的咔哒声音。注意到第一后阻力手柄50在轴向上不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52运动,并且因此在第一后阻力手柄50和第二后阻力手柄51之间难以形成不均匀表面。因此,可以改善第一后阻力手柄50和第二后阻力手柄51之间的轮廓结构。
第二后阻力手柄的组装和操作如图8和9所示,为了组装第二后阻力手柄51,需要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安装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70。首先,第二发声销73和第二螺旋弹簧74布置在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52内的第二安装凹口72内。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第二螺旋弹簧74围绕第二发声销73的第二轴部73c的外周布置,并且第二发声销73的第二轴部73c与形成在第二安装凹口72的底部内的接合孔72a接合。接着,第二发声销73的第二头部73a将处于与形成在第二杆构件91内的第二发声凹口71接触的状态。
因此,如图5所示,为了在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70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之后组装第二后阻力手柄51,第二杆构件91首先容纳在第一杆构件90的内周部分内。接着,定位销92和第四螺旋弹簧93放置在第二杆构件91的第四安装凹口91b内。固定构件9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到第二杆构件91上,使得定位销92和第四螺旋弹簧93将不从第四安装凹口91b脱落。接着,第二杆构件91的第二接合凹口91c和第一杆构件90的第一接合突出部90b分别从后部与管状构件95的第二接合突出部95a和第一接合凹口95c接合。
在将如上所述组装的第二后阻力手柄51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时,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的第三阳螺纹部分52e和布置在管状构件95的内周表面上的第三阴螺纹部分95e旋在一起。此时,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70的第二发声销73的第二头部73a将与形成在第二杆构件91内的第二发声凹口71接触。因此,第二后阻力手柄51枢转地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并且第二后阻力声音产生机构70布置在第二阻力手柄51和手柄安装部分52之间。
如上所述,当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的第二后阻力51上紧时,旋在手柄安装部分52上的管状构件95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以及手柄安装部分52转动,同时将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和手柄安装部分52向前运动。接着,第二加压构件25将经由接合部分95b压靠第二摩擦接合部分20。因此,施加到第二摩擦接合部分20的摩擦板20a上的压力将大大增加。此时,不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套筒18的外周上的板构件20b的两个表面被摩擦板20a插入,并且施加到板构件20b的两个表面上的压力大大增加。因此,还将难以转动相对于第一套筒18不可转动的卷筒轴14,并且施加到卷筒3上的阻力将加强。另一方面,当第二后阻力手柄51放松时,管状构件95将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以及手柄安装部分52转动,并同时将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以及手柄安装部分52向后运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由第二加压构件25造成的第二摩擦接合部分20的加压状态将逐渐释放。因此,卷筒轴14(相对于套筒18不可转动)将更容易转动,并且卷筒3的阻力将减小。
另外,当第二后阻力手柄51上紧和放松时,第二杆构件91将和第一杆部分90和固定部分94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52转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布置在手柄安装部分52的第二安装凹口72内的第二发声销73将通过第二螺旋弹簧74压迫,并反复冲击形成在第二杆构件91内的多个发声凹口71,以便产生咔哒声音。因此,通过第二螺旋弹簧74的压迫力将布置在手柄安装部分52内的第二安装凹口72内的第二发声销73与形成在第二杆构件91内的多个第二发声凹口71接合,当第二后阻力手柄51枢转时可以获得良好清脆的咔哒声音以及调制的咔哒感觉。
采用如上所述组装和操作的第二后阻力手柄51,当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和固定构件94布置在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和第一后阻力手柄50之间时,只有管状构件95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52前后运动。因此,可简单通过在固定构件94和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之间以及在第一杆构件90和第一后阻力手柄50之间保持小间隙,可平稳地枢转第二后阻力手柄51。另外,间隙越小,外界物质越难以进入绕线轮主体。那么,可以改善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轮廓结构。
其他实施例现在参考图10-11,现在将说明按照可选择实施例的后阻力产生机构。考虑到第一实施例和可选择实施例之间的类似性,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可选择实施例的部件将给以与第一实施例部件相同的参考标号。此外,出于简明目的,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部件相同的可选择实施例的部件的说明。不同于第一实施例部件的第二实施例的部件将以撇号(’)和双撇号(”)表示。
(a)在所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如下的实例,其中第二后阻力手柄51的固定构件94靠近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并且固定构件94的前部和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之间的间隙制成非常小。但是,其中间隙制成非常小的构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并可以其他方式体现。
例如,如图10所示,固定构件94前部和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之间的间隙通过在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上设置突出部1d来制成非常小。这里,突出部1d’从固定部分94的后部1c’伸出。可通过在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上形成一个和多个周向隔开的突出部1d’,或通过将一个环形的突出部1d’整体形成在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上,将突出部1d’和固定部分94的前部之间的间隙制成很小。
另外,如图11所示,当绕线轮主体1a”包括垫片1e”时,固定构件94的前部和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之间的间隙由于垫片1e”制成非常小。另外,如图12所示,当发声构件1f”安装在绕线轮主体1a”的后部1c”上时,其中图11中安装有垫片1e”,在图9的实施例中,形成在第二杆构件91内的多个第二发声构件71可形成在发声构件1f”的内周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二后阻力手柄51转动时,发声构件1f”还与第二阻力手柄51的转动同步地转动。
(b)在所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如下的实例,其中多个第一接合凹口95c和多个第二接合突出部95a周向隔开地布置在管状构件95上。对于布置在管状构件95上的第一接合凹口95c和第二接合突出部95a的数量作出限制,并且只要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定位在管状构件95上,可以设置任何数量的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并且管状构件95可以稳定方式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杆构件90、91前后运动。
按照本发明,通过杆构件与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接触,限制了杆构件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的前后相对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枢转第二后阻力手柄相对于杆构件和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旋在手柄安装部分上的螺母构件来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以此方式,不再需要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之间以及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提供间隙,从而给出杆构件运动的空间。因此,外界物质难以进入绕线轮单元。同样,可以改善后阻力操作结构的轮廓。
如这里所使用的,以下方向术语“向前、向后、之上、向下、垂直、水平、之下和横向”以及任何其他的类似方向术语指的是装备有本发明的装置的方向。因此,用来描述本发明的这些术语应该相对于装备有本发明的装置进行解释。
这里使用的术语“构造”描述的是装置的部件、区段或部分,其包括构造和/或编程执行所需功能的硬件和/或软件。
此外,权利要求中表示为“装置加功能”的术语应该包括用来实施本发明所述部分的功能的任何结构。
这里使用的术语“大致”、“大约”和“近似”意味所修饰术语的偏差量,使得最终结果不显著改变。如果此偏差不否定其修饰词汇的含义,这些术语应看成包括所修饰术语的至少正负5%的偏差。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出版物2003-282562的优先权。日本专利出版物2003-282562的所有披露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在只选择所选实施例描述本发明的同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此说明书中将明白的是可进行不同的改型和变型而不超出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描述只用作说明,并不用于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用来操作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上的后阻力机构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包括手柄安装部分,其包括适用于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上以便从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以管状形状向后伸出的管状部分和形成在管状部分的外周表面上的阳螺纹部分;第一后阻力手柄,其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的后端部分上,并用来细微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以及第二后阻力手柄,其包括杆构件和螺母构件,杆构件适用于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以便能够与绕线轮单元和第一后阻力手柄接触,螺母构件安装在杆构件上,以便不可转动但可相对前后运动,螺母构件旋在手柄安装部分的阳螺纹部分上,通过枢转杆构件并由此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转动螺母构件来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螺母构件具有形成在螺母构件的后端部分的外周上以便向前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凹口;以及杆构件包括管状杆部和形成在管状杆部的内周上以便与第一凹口接合的第一突出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螺母构件具有形成在螺母构件的前端部分的外周上以便向后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凹口;以及杆构件包括管状杆部和形成在管状杆部的内周上以便与第二凹口接合的第二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后阻力手柄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上,使得第一后阻力手柄可转动,但不可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以及第二后阻力手柄适用于布置成使得第二后阻力手柄大致接触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声音产生机构,其布置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手柄安装部分之间,当第二后阻力手柄在预定枢转范围内枢转时,声音产生机构产生声音,声音产生机构包括多个发声凹口、安装凹口、发声销和压迫构件,多个发声凹口按照预定枢转范围周向隔开地形成在第二后阻力手柄的内周上,安装凹口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的外周内,其位置与发声凹口的相对,发声销安装在安装凹口内,使得发声销与发声凹口接合,压迫构件布置在安装凹口内以便朝着发声凹口压迫发声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绕线轮的后阻力操作结构,其特征在于,手柄安装部分具有形成在管状部分的内周表面上的阴螺纹部分;以及第一后阻力手柄包括与手柄安装部分的阴螺纹部分接合的加压构件,使得加压构件可转动,并可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
7.一种旋转绕线轮,其包括可转动地支承摇把的绕线轮单元;可转动地支承在绕线轮单元前部上的转子;安装在转子前部上以便前后移动的卷筒;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上以便造成阻力施加在卷筒上的后阻力装置;以及后阻力操作结构包括手柄安装部分,其包括适用于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上以便从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以管状形状向后伸出的管状部分和形成在管状部分的外周表面上的阳螺纹部分;第一后阻力手柄,其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的后端部分上,并用来细微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以及第二后阻力手柄,其包括杆构件和螺母构件,杆构件适用于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以便能够与绕线轮单元和第一后阻力手柄接触,螺母构件安装在杆构件上,以便不可转动但可相对前后运动,螺母构件旋在手柄安装部分的阳螺纹部分上,通过枢转杆构件并由此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转动螺母构件来调整后阻力机构的阻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螺母构件具有形成在螺母构件的后端部分的外周上以便向前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凹口;以及杆构件包括管状杆部和形成在管状杆部的内周上以便与第一凹口接合的第一突出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螺母构件具有形成在螺母构件的前端部分的外周上以便向后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凹口;以及杆构件包括管状杆部和形成在管状杆部的内周上以便与第二凹口接合的第二突出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第一后阻力手柄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上,使得第一后阻力手柄可转动,但不可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以及第二后阻力手柄适用于布置成使得第二后阻力手柄大致接触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后阻力操作结构还包括声音产生机构,其布置在第二后阻力手柄和手柄安装部分之间,当第二后阻力手柄在预定枢转范围内枢转时,声音产生机构产生声音,声音产生机构包括多个发声凹口、安装凹口、发声销和压迫构件,多个发声凹口按照预定枢转范围周向隔开地形成在第二后阻力手柄的内周上,安装凹口形成在手柄安装部分的外周内,其位置与发声凹口的相对,发声销安装在安装凹口内,使得发声销与发声凹口接合,压迫构件布置在安装凹口内以便朝着发声凹口压迫发声销。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手柄安装部分具有形成在管状部分的内周表面上的阴螺纹部分;以及第一后阻力手柄包括与手柄安装部分的阴螺纹部分接合的加压构件,使得加压构件可转动,并可相对于手柄安装部分前后运动。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绕线轮单元在其后部具有向后的突出部;以及第二后阻力手柄适用于布置成使得第二后阻力手柄大致接触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上的向后突出部以及第一后阻力手柄。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绕线轮,其特征在于,绕线轮单元在其后部具有垫片;以及第二后阻力手柄适用于布置成使得第二后阻力手柄大致接触绕线轮单元的后部上的垫片以及第一后阻力手柄。
全文摘要
后阻力操作结构包括手柄安装部分、第一后阻力手柄和第二后阻力手柄。手柄安装部分包括从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向后伸出的管状部分和形成在管状部分外周表面上的阳螺纹部分。第一后阻力手柄安装在手柄安装部分的后端部分上。第二后阻力手柄包括布置在绕线轮单元的后部和第一后阻力手柄的前部之间的杆构件和安装在杆构件上以便不可转动但可相对前后运动并且旋在手柄安装部分的阳螺纹部分上的螺母构件。
文档编号A01K89/00GK1582653SQ200410058769
公开日2005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30日
发明者北岛启吾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