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行距小麦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1057阅读:10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行距小麦播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无行距硬腿式小麦播种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小麦播种机种类的研究设计及制造这个课题上,都是在常规的有行距范围内的有一般性研究与分析。引证文件由河南长葛农业机械制造厂编写硬腿式七行谷物播种机性能简要说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小麦播种机技术中关于行距及播深等方面的缺点,从根本上解决小麦播种机播种的小麦行距,在20厘米左右及播深不够稳定——农田(小麦田块)的实际利用率不够充分、单茬产量低,提供一种无环境污染、使现有耕地面积的实际利用率和小麦产量双提高,旱涝保收的小麦无行距硬腿式播种机。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原有的1米宽播种机的播幅宽度——(即现有技术中的7行小麦播种机)范围内,按照原7行播种机种子箱内的排种孔的各种尺寸及数据,在原排种孔与排种孔之间的空间,另外增加两倍(即14个)相同的排种孔——即由原7行播种机设计成型为21行无行距播种机。型号大于该型或小于该机型的,按照此比例设计,增加或减少新增排种孔的数量。
拨(排)种子齿轮及其它小附件的数据与原播种机的相同。播(排)种量的计算——排种数量指示扳在原计量刻线的500g时,21行无行距播种机即时的实际每亩播种量便是1500g,当原7行播种机每亩播种量的排种量指示杆在7斤(即3500g)时,21行无行距播种机此时的实际每亩播种量便是21斤(即10500g)。型号大于该机型或小于该机型的,增、减比例则按上述比例设计制造。
播种腿——又名输种管(即输种软管下面紧接的下种硬管及播种机在工作状态时的入地部分),现有技术上基本上都采用带有弹簧作用的软腿式,而软腿式的缺点是当土壤海绵层比较深厚时,因弹簧张力作用,使人为的无法控制播种深度而播种过深,当遇到土地表面比较坚硬时又因弹簧收索作用而使播种深度过浅。无行距硬腿式播种机采用无弹簧腿式构造。21行无行距硬腿式播种机的输种管,均应采用内孔直径在4至5厘米的厚壁钢管,钢管的长度、成形形状及其它数据等都应与原7行硬腿式小麦播种机相同。这样既保证了播种机在工作状态时,人为的完全可以控制(即通过液压升降杆的操作)播种深度,达到深浅一致,又达到了小麦种子的株距分布均匀,种子覆盖质量好,有较高的出苗率。
据实验,采用本发明——无行距硬腿式小麦播种机播种小麦,可使现有耕地(种植小麦田块)面积的实际利用率达到成倍或数倍的增长,可破常规的突破现有农田国土资源瓶颈约束。同时可使小麦单茬亩产及平均亩产增产率达到成倍或数倍的增长、旱涝保收。在成倍或数倍增产率的相对含义中,节约小麦种子效果也是很明显的,目前国内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5亿亩,小麦可播种面积10亿亩左右,每年仅国内可节约小麦种子约300亿斤至400亿斤。
与同一地区相同自然条件下,采用现有常规小麦有行距播种机播种的麦田面积及单茬亩产量相比较,农田(麦田)面积的实际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提高了五分之四。(注关于采用该发明技术播种在节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明显效果及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其它方面的技术要求,可参见“小麦无行距种植法”)。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本发明在小麦种植地区播种小麦的方法步骤如下在小麦种植地区用无行距硬腿式播种机播种小麦,先使用旋耕机将种麦田块一次性深旋耕,深度必须达到33至36厘米,再将播种机旋挂于拖拉机的液压施挂升降臂上,麦种子装入播种机的种子箱,调整好播种深度,调整好亩排种量,进行播种。用现有技术播种的小麦,出苗期都在7天左右;采用该发明播种机播种的小麦出苗期为10至14天,播种深度一致,株距均匀,麦田裸露土壤自身绿色覆盖效果特别明显,抗旱蓄涝效果特别突出。亩节水可达360至380立方米,如果在极其广大的小麦种植区域实施,可远远突破我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瓶颈约束。节种效果也很明显。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发明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无行距小麦播种机在相同的地理位置,相同的自然条件下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在小麦全生育期内大旱220天,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也无需)浇一次水,小麦平均穗粒50颗、千粒重55g,获得了平均亩产超过2000斤的高产优质好收成。人类小麦播种面积数十亿亩,水资源相对短缺,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逾日减少,采用本发明在小麦种植区域种植小麦将会获得大面积的双丰收。
权利要求
1.一种无行距小麦播种机,包括使用前用旋耕机深旋土壤,其特征在于播种机的播种行距为无;1米宽的播幅宽度范围内,由内孔直径为4至5厘米的21个输种管组成;型号大于或小于1米宽播幅机型按此比例增减。
全文摘要
涉及一种无行距小麦播种机,包括使用前用旋耕机深旋土壤,播种机行距无,无行距硬腿式播种机播种,节种效果明显,旱涝保收。发明人采用本发明在相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下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在小麦生育期内大旱220天,没有(也无需)浇一次水,小麦平均穗粒50颗、千粒重55g,获得平均亩产超过2000斤。其在节水、增产、麦田面积实际利用率等方面,都可远远突破我国现有农田国土资源、可利用淡水总资源的瓶颈约束。
文档编号A01B49/00GK1586101SQ200410060180
公开日2005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9日
发明者雷思忠 申请人:雷思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