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33阅读:49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食用菌菌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生产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菌棒的结构。
背景技术
食用菌栽培包括了如下过程将菌种接入培养基中,通过菌种在培养基上培养,菌丝体逐渐成熟,最后产生子实体,获得菇类产品的产量。在这个过程中,菌棒的结构对菌丝体的发育产生很大影响。目前生产上普遍运用的培养基,是一种由培养介质装填入塑料袋后形成的棒状的培养基质,俗称菌棒。由于食用菌菌丝体的是一种好气性菌丝,在缺氧条件下,菌丝体的发育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氧气补充,而用于制作菌棒的塑料袋是由不透气的薄膜制成,这就需要菇农在生产过程中需不断地检查菌丝发育状况,通过及时刺孔来解决菌棒内补氧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菇农在生产过程中工时付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保氧透气功能的菌棒。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的由养料层和保护膜构成棒状的食用菌菌棒,保护膜成长筒袋状,将养料层包裹其内,在保护膜的两端还各有一个透气盖,形成透气的两端,菌棒的中央还设有空腔。
透气盖为双层结构,外壳上留出若干小孔,内膜由透气膜制成,内膜贴于外壳内。
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了培养基内的氧气含量,大大改善了菌棒培养基内的透气状况,故在菌丝体培养过程中,可显著地提高菌丝体的生长质量,加快菌丝体发育速度,且还有效地减少了菇农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透气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塑料薄膜为保护膜,将塑料薄膜制成长筒状,在一端以透气盖1封口形成筒袋后,将培养介质3填入袋中,再以透气盖1封住长筒开口的另一端,形成一个长筒状的菌丝培养基菌棒。透气盖1为双层结构,外壳6上留出若干小透气孔2,内膜7由透气膜制成,内膜7贴于外壳6内。
实施例2以塑料薄膜为保护膜5,将塑料薄膜制成长筒状,在一端以透气盖1封口形成长筒状的筒袋。透气盖1为双层结构,外壳6上留出若干小透气孔2,内膜7由透气膜制成,内膜7贴于外壳6内。将培养介质3填入袋中,在培养介质3的中心插入一根带有空腔4的长棍,长棍的长度与筒袋相等,在长棍的垂直于直径的方向钻出若干横向的小孔,长棍的一端抵住透气盖1,另一端与袋口持平,再以透气盖1封住长筒开口的另一端,形成一个长筒状的菌丝培养基菌棒。
实施例3以塑料薄膜为保护膜5,将塑料薄膜制成长筒状,在一端以透气盖1封口形成长筒状的筒袋。透气盖1为双层结构,外壳上留出若干小孔,内膜由透气膜制成,内膜贴于外壳内。将培养介质3填入袋中,在培养介质3的中心插入一根长棍,长棍的长度与筒袋相等,在长棍的垂直于直径的方向钻出若干横向的小孔,长棍的一端抵住透气盖1,另一端与袋口持平,再以透气盖1封住长筒开口的另一端,形成一个长筒状的菌丝培养基菌棒。菌棒灭菌后,抽出长棍,在菌棒中心留出空腔4,接入菌种时,菌种就可直接注入空腔4中,接种后再以透气盖1盖封。
上述实施例仅给出了部分实施情况,并未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技术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食用菌菌棒,包括培养介质(3)和保护膜(5)构成,保护膜成长筒袋状,将培养介质(3)包裹其内,其持征在于在保护膜(5)的两端还各有一个透气盖(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菌棒,其特征还在于菌棒的中央还设有空腔(4)。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食用菌菌棒,其特征还在所述的透气盖(1)由外壳(7)与内膜(6)构成,在外壳(7)上有若干小透气孔(2),内膜(6)则为透气层,贴于外壳(7)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公开了一种由养料层3和保护膜5构成棒状的食用菌菌棒,保护膜成长筒袋状,将培养介质3包裹其内,在保护膜的两端还各有一个透气盖1,形成透气的两端,菌棒的中央还设有空腔4。由于本实用新型技术,可以有效地大大改善了菌棒培养基内的透气状况,增加了培养基内的氧气含量,故在菌丝体培养过程中,可显著地提高菌丝体的生长质量,加快菌丝体发育速度,且还有效地减少了菇农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A01G1/04GK2722604SQ200420082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7日
发明者许志鸣 申请人:许志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