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出式钓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27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抽出式钓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接合部的抽出式钓竿,采用这种钓竿,能够对将小径侧竿体收纳在大径侧竿体内的收纳状态、和从上述的收纳状态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状态进行切换,并同时保持该拉出的伸长状态。
背景技术
作为构成上述接合部的结构,是在小径侧竿体的竿尾侧端部的外周面与大径侧竿体的竿前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了相互以抵接的状态进行压接的倾斜面。依靠此倾斜面彼此压接的状态维持着小径侧竿体的伸长状态。
这样,在采用通过压接状态来保持小径侧竿体的伸长状态的结构时,如果在压接面上存在水分等,则会出现所谓的固结状态。也就是说,即使要将小径侧竿体从伸长状态返回到收缩状态,由于在压接部分处两个倾斜面处于强力粘接的状态,所以,施加通常的返回力,也不能解除该伸长状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将小径侧竿体收纳在大径侧竿体内,这是在结束钓鱼时令人苦恼的问题。
考虑到如上的问题,有人做出了这样的结构,即,在作为小径侧竿体的小径竿管的后端的外周面上和在作为大径侧竿体的大径竿管的前端的内周面上形成小凸起,以便通过小凸起进行压接,在内外周面彼此之间形成排出路径,使该处不夹有水分(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实登第2569413号(第0009和0012段,图1))。

发明内容
虽然确实可以说,如果在接合部中夹有水分就会促进固结的现象的产生,但是,可以认为,固结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上述的原因。也就是说,正如上述现有技术也显示的那样,接合部是通过大径侧竿体的竿前侧的倾斜内周面和形成在小径侧竿体的尾端侧上的倾斜外周面成为压接状态而引起的。如果两倾斜面成为压接状态,那么,大径侧竿体的竿前端开口将受到沿着被扩展的方向上的力,而小径侧竿体的竿尾侧端部则将受到进行收缩的力,彼此将以弹性变形的状态进行压接。这样,由于以弹性变形的状态进行压接,所以,要返回到初始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
可以认为,这样的压接状态是由于使小凸起压接在其相对一侧的倾斜面上的状态导致的,这一点在现有技术中也不例外,在进行接合操作时,通过在较短的时间内且以较短的行程使小凸起强烈地推靠在与其相对一侧的倾斜面上,与未形成小凸起的情况相比,即使是难以陷入固结状态的结果,在进行接合操作时也不能解除成为压接状态这样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接合部进一步进行改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可以消除上述缺陷并减轻制作上的困难的同时,可以避免出现固结状态的钓鱼竿用竿体。
本发明技术方案1为一种拉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在大径侧竿体的竿前端的内周面上形成了3个倾斜面部,与大径侧竿体的主体部的内周面直径沿竿轴芯扩大的圆锥度相比,上述3个倾斜面部呈较平缓的圆锥度,并且在上述小径侧竿体的竿尾端的外周面上形成了倾斜抵接面和凸面部,在已将上述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状态下,形成了通过使上述倾斜面部压接上述倾斜抵接面和凸面部而保持在上述已拉出的伸长状态下的接合部,同时,将上述3个倾斜面部由倾斜阻止面、极小倾斜面、和倾斜引导面构成,所述倾斜阻止面以面接触状态来阻止上述倾斜抵接面,所述极小倾斜面是用于与上述凸面部相接触的面,其圆锥度很小,所述倾斜引导面用于将上述凸面部引导到上述极小倾斜面内,使上述倾斜引导面的圆锥度设定成小于上述倾斜阻止面的圆锥度,并且使上述极小倾斜面的圆锥度设定成小于上述倾斜引导面的圆锥度。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通过在接合部的一方上形成接近于直面的具有极小圆锥度的极小倾斜面,即使进行急速的拉伸操作,也显现出凸面部和该极小倾斜面相互进行接触的状态,所以,在操作力被凸面部和极小倾斜面之间的操作阻力缓和的同时,由于存在极小倾斜面,可以使钓鱼者感觉到一定的操作阻力处于持续的状态,所以将很少会陷入到突然固结的状态。
而且,由于作为与极小倾斜面相接触的相对一侧采用了由预浸渍材料构成的凸面部,所以,与由树脂等形成小突起的结构相比,耐磨损力等较强。
在此要说明的是,由于并不是单纯地由含有强化纤维的预浸渍材料形成了凸面部,而且还将强化纤维的拉齐方向设定为沿着竿轴线的方向,所以,与将强化纤维沿着圆周方向拉齐的情况相比,较容易发生弯曲变形。例如在要使竿的截面变形成椭圆状的情况下,当将强化纤维配置在圆周方向时,由于强化纤维要发挥抵抗力来阻止变形,所以,该截面就不容易发生变形。与此相对应,已沿着竿轴线方向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在截面要变形成椭圆状时,与将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变形阻力不会增大。这意味着凸面部容易沿着半径方向发生弯曲,在凸面部与极小倾斜面相接触而移动时,由于凸面部发生或多或少的弯曲,因此,将避免凸面部与极小倾斜面过强地进行接触。这样,在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中拉出的时候,拉出阻力就是比较稳定的。
另外,由于极小倾斜面的表面层是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的,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所以,在作用着倾斜于轴线方向的剪力时,相互被配置成倾斜状态的强化纤维可以发挥抵抗力,以阻止树脂剥离和接合部的塑性变形等。
而且,由于极小倾斜部的表面层被配置在使强化纤维的方向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下,所以,与将强化纤维配置在圆周方向上的情况相比,如前所述其截面容易发生变形,这与凸面部像前述那样将强化纤维沿着竿轴芯方向拉齐配置而容易变形的特点相辅相成,即使在极小倾斜面和凸面部以不符合规定尺寸的状态已被形成的情况下,在其相对的一方也会具有良好地跟随尺寸误差而加以吸收的特性,极小倾斜面与凸面部之间的接触状态,即使在其中的至少一方上产生变形,也会赋予稳定的接触阻力,使拉出阻力为一定的大小。
而且,由于两者为容易进行变形的结构,所以,不会有不适当的应力作用在上述两者之中,因而可以抑制树脂的剥离和塑性变形。
如上所述,通过形成极小倾斜面,将起到与采用了直面的情形同样的作用。
对此,还可以起到与采用了直面的情况具有不同特点的作用。也就是说,不设定成完全的直面而使得具有极小的圆锥度,其原因是为了确保用于使竿芯脱芯的拔出坡度,而且,由于仅是具有极小的圆锥度,所以,钓鱼者还可以感受到拉出量越大拉出阻力越大,并且可以感受到小径侧竿体的倾斜抵接面与大径侧竿体的倾斜阻止面相抵接而拉出位置将接近结束的位置。
(效果)通过实施已经叙述的改造,即,形成极小倾斜面、将与极小倾斜面相接触的相对一方做成凸面部的形状、由预浸渍材料形成凸面部、将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沿着竿轴芯方向拉齐、由预浸渍材料形成极小倾斜面、以及将该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拉齐配置在倾斜于竿轴芯方向的状态下,不仅可以抑制树脂剥离和塑性变形,同时还可以防止固结现象于未然,提高了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而进行接合操作时的操作感。
另外,成功地提供了使竿芯容易脱芯和在拉出终端位置处操作感良好的接合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将上述极小倾斜面的圆锥度设定为0.3mm/1000mm至0.6mm/1000mm。其作用效果如下。
在将预浸渍材料卷绕在竿芯上来形成筒状的竿体的结构中,竿主体部分的圆锥度大致为5mm/1000mm。在本发明技术方案2中,由于将极小倾斜面以0.3mm/1000mm至0.6mm/1000mm的圆锥度倾斜地设定,与主体部相比,其倾斜度为该主体部的十分之一左右,所以,极小倾斜面既是倾斜面,具有与大致直的部分同样的功能,同时又发挥着作为倾斜面的功能。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倾斜阻止面和上述极小倾斜面的内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其作用效果如下。
此作用效果与本发明技术方案1或2具有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效果。即,通过使凸面部与极小倾斜面进行接触来维持该接触状态,在继续对小径侧竿体进行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操作时,倾斜阻止面便与倾斜抵接面相抵接,使该拉出状态停止。
由于在采用了上述的结构时,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倾斜阻止面和上述极小倾斜面的内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所以,强化纤维不仅对沿着竿轴线方向作用的拉力和沿着圆周方向作用的拉力、而且对沿着倾斜于竿轴线和圆周方向的方向的剪力也发挥对抗力。这一点,无论是极小倾斜面还是倾斜引导面都一样,可以抑制大径侧竿体的接合部中的树脂剥离和塑性变形。
而且,与将强化纤维配置在圆周方向的情况相比,由于将强化纤维配置在沿该圆周方向也倾斜的状态下,所以容易发生弯曲和具有良好的尺寸吸收特性,即使倾斜阻止面抵接于上述倾斜抵接面而受到阻止,也不会强烈地涨紧,因而可以抑制陷于固结现象。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上述凸面部被设置在竿体尾端部上,所述竿体尾端部被形成在比上述倾斜抵接面靠近竿尾的一侧,并且上述凸面部被设置在上述竿体尾端部的外周面的多个部位上。其作用效果如下。
由于凸面部不是在横跨整个圆周的方向上形成的,所以,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之际的拉出阻力不会过大,而且,在结构上容易使凸面部沿着半径方向产生弯曲。
因此,即使极小倾斜面的内面直径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凸面部也会跟随,与该直径变化相对应地产生或多或少的弯曲变化,因而将拉出阻力维持为一定的大小。
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竿体尾端部的表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在形成于竿体尾端部分的竿尾端上的凸面部的反力对竿体尾端部分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竿体尾端部的表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所以,以倾斜于上述的竿轴线的状态所配置的强化纤维,不仅可以对作用于竿轴线方向的载荷和作用于圆周方向的载荷发挥抵抗力,而且对从倾斜于竿轴线的方向作用的剪力也可以发挥抵抗力,因而可以提高对来自多方向的载荷进行抵抗的力。
由此,可以提高支持凸面部的竿体尾端部分的强度,所以,凸面部相对于极小倾斜面的接触状态变得稳定。
权利要求6中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极小倾斜面与设置在比该极小倾斜面靠近竿尾端侧的上述主体部之间形成了倾斜引导部,并且,将上述倾斜引导部的倾斜引导面的圆锥度设定成比上述主体部的内周面的圆锥度小。其作用效果如下。
由于在主体部与极小倾斜面之间形成了具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圆锥度的倾斜引导部,所以,在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过程中,凸面部在从主体部接触到倾斜引导部的内周面的同时,向小径侧的极小倾斜面被引导。而且,由于倾斜引导部的圆锥度是主体部的圆锥度和极小倾斜面的圆锥度之间的中间圆锥度,所以可以不勉强地在极小倾斜部内进行引导,较容易进行接合操作。
权利要求7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倾斜引导面的表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其作用效果如下。
即,在将凸面部引导在倾斜引导部内而移动的过程中,该凸面部对倾斜引导面产生影响的载荷的方向,不仅垂直于倾斜引导面,而且是以该倾斜的状态进行作用的,成为复杂的载荷作用形态。对此,由于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倾斜引导面的表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所以,强化纤维将对从多个方向作用的载荷发挥抵抗力,不会发生树脂剥离和塑性变形的情况。
另外,由于这样地将强化纤维配置成倾斜状态,所以,与配置在圆周方向的情况相比,其柔软性较高,不会发生固结现象。


图1中的(A)是表示将小径侧竿体收纳在大径侧竿体内之前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B)是表示已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C)是表示凸面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小径侧竿体和大径侧竿体的表面层的强化纤维的配置方向的图。
图3是表示将预浸渍材料缠绕到竿芯上来制造小径侧竿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预浸渍材料缠绕到竿芯上来制造大径侧竿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小径侧竿体与大径侧竿体的固结状态的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对拉伸时的阻力进行了测定的结果的图。
图7是表示对拉伸后的返回力进行了测定的结果的图。
图8中的(A)是表示在小径侧竿体的竿尾端上仅形成了凸面部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该状态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在3个部位设有凸面部以及在各凸面部之间形成了切口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对极小倾斜面和凸面部之间的安装对象进行了变更的状态的图,其中的(A)是表示将小径侧竿体收纳在大径侧竿体内之前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B)是表示已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小径侧竿体的竿尾端上形成的凸面部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其中的(A)是纵向侧视图,(B)是后视图。
图12是表示将极小倾斜面与倾斜抵接面部分进行替换而形成的状态的图,并且是表示已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13为纵向剖视图,表示对图12中的极小倾斜面和凸面部的安装对象进行了变更的状态,并且表示已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以抽出式钓竿A中的第二节竿至始竿的中间竿,特别是对主要用于从第四节竿等算起的大径侧的中竿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位于竿前侧的竿体为小径侧竿体1,以位于竿尾侧的竿体为大径侧竿体2进行说明。
另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竿体是如下那样制造的。即,将碳素纤维等强化纤维向一个方向拉齐,使该拉齐强化纤维组浸含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或热可塑性树脂)以形成预浸渍材料。将此预浸渍材料剪断成规定的形状并将其缠绕在竿芯上以形成多个层,然后进行烧制,在烧制后剪断成规定的长度,实施精加工,即成为竿体。
作为构成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除了使用碳素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玻璃纤维、芳香聚酰胺纤维、氧化铝纤维等,作为树脂,可以使用酚醛树脂、聚酯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以及PET等热可塑性树脂。
以下对小径侧竿体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A)所示,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的外周面上,形成了向竿尾端侧直径逐渐扩大的圆锥状的倾斜抵接面1A,并且在倾斜抵接面1A的竿尾端设有呈略微倾斜状态(或者保持同一直径)的竿体尾端部1B,在竿体尾端部1B的竿尾端上设有凸面部1a。
如图1(C)所示,凸面部1a被设置在圆周方向的3个部位,它是与竿体1相同地由预浸渍材料形成的。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将凸面部1a的与后文所述的极小倾斜面2B相接触的表面层,由沿着小径侧竿体1的轴向方向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c组浸含了树脂后的预浸渍材料构成。
以下对倾斜抵接面1A以及竿体尾端部1B的表面层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倾斜抵接面1A以及竿体尾端部1B的预浸渍材料中的强化纤维c的拉齐方向是以沿着竿的圆周方向的状态被配置的。通过配置这样的强化纤维c的结构,沿着圆周方向的强化纤维c对竿体截面向横向扩展成为椭圆状的趋势发挥对抗力,竿体1成为对其剖面变为椭圆状而使竿压坏的趋势进行抑制的结构。
对成为如上结构的小径侧竿体的制造过程进行总结则如下所述。如图3(A)所示,将预浸渍材料裁断成与竿体1全长相当的长度的多块主型片3缠绕在竿芯6上。这里,在缠绕内侧主型片3A、中间主型片3B以及外侧主型片3时,将它们的强化纤维的方向分别设定为与竿的轴线X正交的圆周方向、沿轴线X的方向、和圆周方向。在缠绕主型片3而形成的竿坯料C的竿尾端部上缠绕中间加强型片7。中间加强型片7是通过使预浸渍材料7A和预浸渍材料7B重叠构成的,其中,预浸渍材料7A具有相对于竿轴线X成预定倾斜角θ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c组,预浸渍材料7B具有拉齐配置在与预浸渍材料7A的强化纤维c组相对于竿轴线X成对称状态下的强化纤维c组。
在中间加强型片7的外层上缠绕预浸渍材料带16。即,将沿竿的圆周方向配置强化纤维c组而形成的窄幅预浸渍材料带16,以其彼此之间不重叠的状态进行紧密缠绕,由此形成中间层。在缠绕此预浸渍材料带16后的竿坯料C的竿尾端部位置的外周面上,缠绕着作为表面层的外侧加强型片8。外侧加强型片8由重叠的宽幅加强型片8A、和作为窄幅加强型片的预浸渍材料8B构成。上述窄幅加强型片8B的宽度比宽幅加强型片8A窄,并且它的强化纤维c组沿着竿轴线方向拉齐。构成宽幅加强型片8A的预浸渍材料包括形成倾斜抵接面1的部分8a和形成竿体尾端部1B的部分8b。形成宽幅预浸渍材料8A中的竿体尾端部1B的部分8b被裁断成大致三角形状,通过进行多层缠绕,形成直径比倾斜抵接面1A小的竿体尾端部1B。这样,由于在形成竿体尾端部1B时使用了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强型片,所以,在已形成的凸面部1a所在的向竿尾侧直径逐渐变小而容易发生弯曲变形部分,形成了竿体尾端部1B。
以下对大径侧竿体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A)所示,在竿前侧的内周面上,形成了具有倾斜阻止面2A的倾斜阻止部,此倾斜阻面2A的直径向尾侧逐渐扩大,所述倾斜阻止面2A的圆锥度(3/1000左右)比通常的圆锥度(5/1000程度)小,并且在竿前侧的内周面上,从倾斜阻止面2A的竿尾端部向竿尾侧还形成了极小倾斜部,此极小倾斜部具有呈后述的圆锥度的极小倾斜面2B,从极小倾斜面2B的竿尾端向竿的竿尾,横跨一定长度还设置了倾斜引导部,此倾斜引导部具有圆锥度(2.55/1000)比倾斜阻止面2A的圆锥度小的倾斜引导面2C,进而从倾斜引导面2C至竿尾侧还形成了作为竿体的具有一般圆锥度(5/1000)的主体部2F。
在此详细叙述极小倾斜面2B的圆锥度。此极小倾斜面2B显示出接近直线的小圆锥度,作为理想的数值可以采用从0.3mm/1000mm至0.6mm/1000mm之间的数值。这样,通过采用接近直线的数值,在凸面部1a接触到此小倾斜面2B的状态下,便可在将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拉出去的过程中感受到存在大致一定的拉出阻力。另外,如上所述,在不设置成完全的直面而使其具有极小的圆锥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确保用于使竿芯6脱芯的圆锥度,而且,虽然仅是很小的圆锥度但仍然具有圆锥度,所以也可以感受到拉出量越多则拉出阻力也或多或少地增大,并且可以感受到小径侧竿体1的倾斜抵接面1A将抵接到大径侧竿体2的倾斜阻止面2A而拉出位置接近结束的位置。
另外,前述的数值为理想数值,由于考虑到极小倾斜面2B与倾斜引导面2C合计长度,所以可以采用0.1mm/1000mm至1mm/1000mm之间的数值。
如上所述,由小径侧竿体1的倾斜抵接面1A与凸面部1a、以及倾斜阻止面2A与极小倾斜面2B构成接合部B。
如图4所示,作为横跨大径侧竿体2中的倾斜阻止面2A、极小倾斜面2B、倾斜引导面2C这个范围的表面层的内周面层,由内侧加强型片9构成。内侧加强型片9是通过使预浸渍材料9A和预浸渍材料9B重叠构成的。预浸渍材料9A具有沿着相对于竿轴线X成预定倾斜角θ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c组,预浸渍材料9B具有与预浸渍材料9A的强化纤维c组相对于竿轴线X成对称状态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c组。这样,通过将强化纤维c组配置成偏斜状态,可以提高对从倾斜于竿轴线X方向施加的载荷的抵抗力,实现使作为接合部B的强度得以提高的目的。
将3块主型片3A、3B和3C顺次缠绕在施加了内侧加强型片9的竿芯6上,形成作为竿坯料c的骨架。图中省略了缠绕主型片3之后的工序,但是如前述的图3所示,在竿芯6上缠绕了中间加强型片7,在中间加强型片7的外层缠绕了预浸渍材料带16,以及在通过缠绕了预浸渍材料带16而构成的竿坯料c的竿尾端位置的外周面上缠绕了作为表面层的外侧加强型片。作为外侧加强型片,选择了图3所示的外侧加强型片8的宽幅加强型片8A而不使用窄幅加强型片8B,由将强化纤维c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一块预浸渍材料构成。
根据如上的结构,在将小径侧竿体1收纳在大径侧竿体2内,然后将其拉出在伸长状态下时,首先由凸面部1a抵接倾斜引导部2C进行引导,并且凸面部1a从倾斜引导部2C移动到极小倾斜面2B内后与该极小倾斜面2B内接。在继续对小径侧竿体1进行拉出操作的过程中,由凸面部1a从内侧接触极小倾斜面2B,对拉出操作给与适度的拉出阻力,使钓鱼人能够意识到接合部B开始嵌合了。
而且,如图1(B)所示,如果继续进行拉出操作,则最后通过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阻止面2A相抵接,将有突然变大的拉出阻力作用于小径侧竿体1,这种状况被进行拉出操作的钓鱼者感受到,小径侧竿体的拉出便可被抑制在不超过上述两者相抵接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由于竿体尾端部1B的直径比倾斜抵接面1A的竿尾端直径和凸面部1a的直径小,所以,此竿体尾端部分1B不会接触到极小倾斜面2B,拉出阻力不会超出一定的限度。
作为上述接合部B的构造,具有良好的防止上述固结发生的效果,证明这种效果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获得表1的数据的测试装置如图5所示,使小径侧竿体1和大径侧竿体2相互嵌合后,将小径侧竿体1吊起来。起始,小径侧竿体1与大径侧竿体2的嵌合力被设定为5kg。
使锤Wh从高度H处相对于大径侧竿体2下落,在使其阻止在形成大径侧竿体2上的阻止凸缘2D的状态下,对大径侧竿体2的移动量进行测定,测定的结果为上述的表1中的数据。
具体地说,上述测定的结果是,通过使锤Wh的下落量从50mm~150mm阶段性地变化来测定移动量L,并且对是否能够从该移动状态恢复至使锤Wh=1kg下落前的起始状态进行了测定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是测定了是否能够使大径侧竿体2从它的移动状态恢复至起始状态、即是否已陷入固结状态的结果。由此结果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结合部B,均不难使大径侧竿体2返回到原始的状态,很少会陷入到固结状态。
表1锤=1kg 接合部的初期嵌合力(5kg)

◎未固结,能够容易返回到原始的状态○能够返回到原始的状态△已经固结,由两人才能勉强返回×固结牢固,不能返回作为用于测试的钓竿,使用了本发明的具有极小倾斜面2B的竿,而作为以往的钓竿则使用了如下结构的具有预浸渍材料的钓竿,即,作为以往的钓竿的接合部B具有形成了多个树脂状突起的部分、和在竿尾侧将热可塑性树脂配置成龟甲状的预浸渍材料,其中,所述的多个树脂状突起是将由树脂制的涂料喷涂在小径侧竿体的后端部外周面上而形成的,所述的预浸渍材料的柔软性比上述多个树脂状突起的的软软性高。
利用上述下落测试装置,对下落距离(50mm~150mm)中的必要的拉力或是返回力进行测量,其结果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在本发明的产品中,在全部的下落距离(50mm至150mm)中作为返回力均超过30Kg。由于以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返回的范围不超过50kg,所以由此可以判断没有产生固结现象。
与此相比,在以往的产品中,在下落距离为130mm处,作为返回力需要52Kg,其已经超过了由一个人能够返回的限度,需要对固结现象采取对策。
作为表示上述的本发明中的产品和以往的产品的接合部B的评价的内容,通过进行了如下的测试来观察。
为了对本发明产品和以往产品的接合部B的移动阻力进行测定,使用了施加拉力和返回力来测定该移动阻力的装置(未进行图示)。测定结果如图6所示,该结果显示,虽然拉力和返回力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是本发明产品和以往产品之间的差别比较明显。
即,在本发明的产品中,从凸面部1a与竿体尾端部1B相接触而赋予阻力的状态,到小径侧竿体1的拉出状态因倾斜抵接面1A抵接于倾斜阻止面2A而停止的行程,大约是26~27mm。
与此相比,前述的以往产品从与本发明产品的10mm相当的位置开始接触,并且阻力从该位置逐渐增大,在行程终端的26~27mm处左右,显示出与本发明产品相比2~3倍的移动阻力,这表示陷入了固结状态。
在此,通过详细验证本发明产品的情况可知,在从行程10mm左右至22mm左右的过程中,移动阻力被维持在3Kg左右的一定阻力。可以想到,此一定阻力中的一部分是由于维持凸面部1a从倾斜引导面2C到极小倾斜面2B与它们进行接触的状态而显现出来的一部分,可以评价为这是作为本发明产品的特征的一部分。基于如上的评价结果,可以认为本发明的产品在固结对策方面也具有优异之处。
(第二实施方式)在此,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部,凸面部1a的设置个数虽然是任意的,但是,图8所示的是在圆周方向4个部位配置了4个凸面部1a的结构。
在这样仅形成了凸面部1a时,通过从形成于大径侧竿体2上的倾斜引导部2C到极小倾斜面2B与它们进行接触,此凸面部1a也可以给钓鱼者以接合操作时的良好的操作感。
(第三实施方式)此实施方式表示替换了凸面部和极小倾斜面这两者的形成对象的状态。如图10(A)所示,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部的外周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形同样地形成了倾斜抵接面1A,并且在该竿尾端上设置了具有前述的圆锥度的极小倾斜面1C。
另一方面,在大径侧竿体2的竿前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了由前述倾斜抵接面1A抵接的倾斜阻止面2A,在前述倾斜阻止面2A的竿尾侧,形成了向内凸出的凸面部2E。
如果将成为如上结构的小径侧竿体1收纳在大径侧竿体2内,那么首先是小径侧竿体1的极小倾斜面1C接触到大径侧竿体2的凸面部2E。在维持极小倾斜面1C与凸面部2E之间的接触状态的同时继续拉出操作,则如图10(B)所示,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阻止面2A相抵接,由此将使拉出操作不能进行。
(第四实施方式)作为接触到相对一侧的极小倾斜面的结构,虽然表示了形成凸面部1a、2E的情况,但是,如图11中的(A)、(B)所示,作为凸面部的结构,也可以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上设置凸缘状凸面部1D。即做成这样的结构形成凸缘状凸面部1D,使凸缘状凸面部1D的外周面与大径侧竿体2的极小倾斜面2B相接触。为了使突缘状凸面部1D的与极小倾斜面2B进行弹性接触,在凸缘状凸面部1D上,也可以从其外周面沿半径方向横跨一定长度且在横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设置凹入的割槽1d。由此,可以减轻凸缘状凸面部1D的与极小倾斜面2B接触的压力,并可以使其为大致一定的值。
(第五实施方式)
这里,对在竿轴线方向上将极小倾斜面与倾斜面这两者的形成位置进行了替换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小径侧竿体1上形成了极小倾斜面1C,并且在其竿尾侧形成了倾斜抵接面部分1A。另一方面,在大径侧竿体2上的竿前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了凸面部2E,并且在凸面部2E的竿尾端侧形成了倾斜阻止面2A。由此也可以构成接合部B。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中拉出时,也是由小径侧竿体1的极小倾斜面1C与凸面部2E相接触,并且最终通过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阻止面2A相抵接来设定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拉出的伸长状态。
(第六实施方式)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提到了在竿轴线方向上将极小倾斜面与倾斜面这两者的形成位置进行了替换的结构,在此,对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将凸面部与极小倾斜面这两者的形成对象进行了替换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大径侧竿体2的内周面上形成了极小倾斜面2B,并且在其竿尾侧形成了倾斜阻止面2A。另一方面,在小径侧竿体1上的竿前侧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了凸面部1a,并且在凸面部1a的竿尾端侧形成了倾斜抵接面1A。由此也可以构成接合部B。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拉出时,由大径侧竿体2的极小倾斜面2B与凸面部1a相接触,并且最终通过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阻止面2A相抵接来设定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中拉出的伸长状态。
(其它实施方式)(1)作为上述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将钓线穿插在竿体内的空心竿。
(2)另外,作为上述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具有如下结构的伸缩式的拉出竿,即,这种拉出竿由可以使拉出竿的手中一侧的竿体自由地伸缩的作为大径侧竿体的第一手中一侧竿体1、和直径比上述第一手中一侧竿体大的作为大径一侧竿体的第二手中一侧竿体2构成,这种拉出竿中,不仅形成了在将第一手中一侧竿体从第二手中一侧竿体已拉出的状态下进行压接的上述的接合部,而且在将第一手中一侧竿体收纳在第二手中一侧竿体内的状态下,也可以保持该状态。
在采用上述的结构时,即使在已将第一手中一侧竿体收纳在第二手中一侧竿体2内的状态下,作为可以保持该状态的结构,也没有必要适用前述的接合部B,而是还可以是通过设置使第一手中一侧竿体的竿尾端进行内嵌合的保持橡胶件来构成的结构。
(3)如图9所示,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开口部上,也可以形成了向竿前侧凹入成三角形状的切口凹部1b。凸面部1a和切口凹部1b是在圆周方向三个部位形成的,它们分别形成在120°的位置上。
通过这样地形成切口凹部1b,形成了切口凹部1b的部位因切口效果而使刚性软化,通过这种方式,竿尾端开口部容易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缩短、在左右方向上容易变形成膨胀的椭圆状。
由于竿尾端的开口部存在切口凹部1b,所以在通过凸面部1a与极小倾斜面2B之间的接触而受到接触阻力时,凸面部1a将受到沿着半径方向的压力。在切口凹部1b处将因上述的压力而产生向使切口宽度变窄的方向的变形,由此,即使压力发生变化,也可以使接触阻力变化得不大。
这样,由于可以使凸面部1a与极小倾斜面2B之间的接触阻力维持在变化不太大的状态下,所以可以使操作感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拉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在大径侧竿体的竿前端的内周面上形成了3个倾斜面部,与大径侧竿体的主体部的内周面直径沿竿轴芯扩大的圆锥度相比,上述3个倾斜面部呈较平缓的圆锥度,并且在上述小径侧竿体的竿尾端的外周面上形成了倾斜抵接面和凸面部,在已将上述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拉出的状态下,形成了通过使上述倾斜面部压接上述倾斜抵接面和凸面部而保持在上述已拉出的伸长状态下的接合部,同时,将上述3个倾斜面部由倾斜阻止面、极小倾斜面、和倾斜引导面构成,所述倾斜阻止面以面接触状态来阻止上述倾斜抵接面,所述极小倾斜面是用于与上述凸面部相接触的面,其圆锥度很小,所述倾斜引导面用于将上述凸面部引导到上述极小倾斜面内,使上述倾斜引导面的圆锥度设定成小于上述倾斜阻止面的圆锥度,并且使上述极小倾斜面的圆锥度设定成小于上述倾斜引导面的圆锥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极小倾斜面的圆锥度设定为0.3mm/1000mm至0.6mm/10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倾斜阻止面和上述极小倾斜面的内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面部被设置在竿体尾端部上,上述竿体尾端部被形成在比上述倾斜抵接面靠近竿尾的一侧,并且上述凸面部被设置在上述竿体尾端部的外周面的多个部位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竿体尾端部的表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极小倾斜面与设置在比该极小倾斜面靠近竿尾端侧的上述主体部之间形成了倾斜引导部,并且,将上述倾斜引导部的倾斜引导面的圆锥度设定成比上述主体部的内周面的圆锥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通过使两块预浸渍材料重叠来构成上述倾斜引导面的表面层,所述的两块预浸渍材料分别是,具有相对于竿轴线而言沿规定倾斜角已拉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和具有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组相对于上述竿轴线成对称状态的强化纤维组的预浸渍材料。
全文摘要
一种拉出式钓竿,其中,在大径侧竿体(2)的竿前端的内周面形成三个倾斜面部,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的外周面配置倾斜抵接面(1A)和凸面部(1a),由此形成接合部。此接合部用于保持已将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拉出的状态。大径侧竿体(2)在结构上包括倾斜阻止面(2A)、极小倾斜面(2B)、和倾斜引导面(2C),所述的倾斜阻止面(2A)以面接触的状态来阻止倾斜抵接面(1A),所述的极小倾斜面(2B)是用于与凸面部(1a)相接触的部件,其圆锥度很小,所述的倾斜引导面(2C)用于将凸面部(1a)引入极小倾斜面部(2B)内。极小倾斜面(2B)的圆锥度被设定得比倾斜引导面(2C)和倾斜阻止面(2A)的圆锥度小。
文档编号A01K87/00GK1899034SQ20061005858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9日
发明者谷川尚太郎, 武内均, 松本彰彦, 原田孝文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