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射流微喷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3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射流微喷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节水灌溉关键设备,特指全射流微喷头。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量的80%,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使农业水资源缺乏进一步加剧。微灌的灌溉水利用率可达90%以上,是当前世界上诸多节水灌溉技术中一种先进省水的节水灌溉技术。我国微灌面积仅占灌溉面积的0.5%,与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我国节水农业迅速而大规模的发展,需要大批优质的节水农业新产品与设备来支撑,投产一批节水农业新设备并形成产业化实属当务之急。微喷头是微喷灌系统的关键设备,它直接关系到喷洒范围、喷洒质量和整个系统运行是否可靠。
大射程微喷头与普通的微喷头相比,可以降低工程系统投资、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降低喷灌强度、减少用水量等。全射流微喷头属于大射程微喷头。
经检索,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申报专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射程大、喷洒性能好的微喷头,为我国的节水灌溉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更新换代技术。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射程大、成本低廉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全射流微喷头由旋转密封机构(1)、流道(2)、射流元件(3)三部分依次连接组成。其关键部分射流元件由进水喇叭口(4)、喷嘴(5)、补气孔(6)、作用区(7)、盖板(8)组合连接而成。其特征是进水喇叭口、喷嘴、作用区、盖板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并依次连接。补气孔(6)靠近作用区入口侧。
工作过程为水流经过旋转密封机构(1)、流道(2)到射流元件(3),从进水喇叭口(4)、喷嘴(5)进入作用区(7),经过盖板(8)喷出。水流经过作用区(7)时,高速射出的流体和周围作用区内的空气之间有较大的速度梯度,周围的空气被卷吸到射流中去。无空气进入一侧的气压逐渐减小,另一侧通过补气孔(6)有空气补充进入而仍然接近大气压,这样两侧压差增大,射流向低压侧偏移并持续附壁。射流的附壁引起对作用区和盖板的冲击力。微喷头在这两个冲击力的推动下旋转。
整个微喷头结构简单、射程大、雾化性能好。


图1为全射流微喷头示意图,图中,1.旋转密封机构,2.流道,3.射流元件。
图2为射流元件示意图,图中,4.进水喇叭口,5.喷嘴,6.补气孔,7.作用区,8.盖板具体实施方式
全射流微喷头由旋转密封机构、流道、射流元件等三部分组成。全射流微喷头的关键部分射流元件由进水喇叭口(4)、喷嘴(5)、补气孔(6)、作用区(7)、盖板(8)组合连接而成,进水喇叭口、喷嘴、作用区、盖板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补气孔(6)靠近作用区入口侧。且作用区(4)为长圆形或矩形的,其与长圆形或圆形的盖板(8)组合。水流经过进水喇叭口(4)、喷嘴(5)进入作用区(7),经过盖板(8)喷出。水流经过作用区(7)时,补气孔(6)有空气进入,水流向补气孔相对侧偏移并附壁,水流对作用区侧壁的冲击力和对盖板的冲击力推动喷头旋转。
工作过程为水流经过旋转密封机构、流道到射流元件,从进水喇叭口(4)、喷嘴(5)进入作用区(7),经过盖板(8)喷出。水流经过作用区(7)时,高速射出的流体和周围作用区内的空气之间有较大的速度梯度,周围的空气被卷吸到射流中去。无空气进入一侧的气压逐渐减小,另一侧通过补气孔(6)有空气补充进入而仍然接近大气压,这样两侧压差增大,射流向低压侧偏移并持续附壁。射流的附壁引起对作用区和盖板的冲击力。微喷头在这两个冲击力的推动下旋转。
权利要求
1.全射流微喷头由旋转密封机构(1)、流道(2)、射流元件(3)三部分依次连接组成,其中关键部分射流元件由进水喇叭口(4)、喷嘴(5)、补气孔(6)、作用区(7)、盖板(8)组合连接而成,其特征是进水喇叭口、喷嘴、作用区、盖板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并依次连接,补气孔(6)靠近作用区(7)入口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射流微喷头,其特征是作用区(7)为长圆形或矩形的,其与长圆形或圆形的盖板(8)组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一种节水灌溉关键设备,是一种全新结构的全射流式大射程微喷头。微喷头的关键部分射流元件由进水喇叭口(1)、喷嘴(2)、补气孔(3)、作用区(4)、盖板(5)组合连接而成。其特征是水流经过进水喇叭口(1)、喷嘴(2)、进入作用区(4),经过盖板(5)喷出。在作用区内,射流和作用区内的空气之间有较大的速度梯度,周围的空气被卷吸到射流中去。由于射流一侧因为有补气孔(3)而有空气进入,气压接近大气压;另一侧无空气进入,在射流的卷吸作用下气压逐渐减小,这样两侧压差不断增大,射流向低压侧偏移并持续附壁。水流对作用区侧壁冲击力和对盖板的冲击力推动微喷头旋转。整个微喷头结构简单、射程大、雾化性能好。
文档编号A01M7/00GK1935387SQ20061009678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16日
发明者李红, 袁寿其, 刘孟, 谢福祺, 陈超, 朱兴业 申请人:江苏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