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384217阅读:9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产品的养殖方法,特别是一种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沿海各地牡蛎的养殖方法很多,根据养殖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地播养殖法,如底播石头,瓦片等物品;二是插立养殖法,如插水泥柱,插竹和桥石等;三是垂下养殖法,包括栅架式吊养殖,筏式吊养殖,延绳式吊养殖等。
传统的滩涂地播针对的是潮间带地区,采苗器兼作养成器,固着的牡蛎在采苗器上原地生长直至收获。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密度难以进行人为控制,养殖产量低而不稳,滩涂播养方法养殖区域都局限在潮间带而不能充分利用浅海水域,养殖的牡蛎摄食时间受到潮汐的限制,影响生长速度。垂下养殖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同时把牡蛎养殖区从潮间带推向内湾及浅海养殖,养殖的牡蛎生长较快,产量也较高。但垂下养殖法对水深具有一定的要求。无论浮筏式还是栅架式养殖都需要较多的器材及人力,故投资成本也相对较高。
由于牡蛎具有群聚固着的生活习性,以致壳形不规则,并造成食物上的竞争,影响生长速度。传统养殖方法多采用笨重的固着基,让稚贝固着其上生长,固着基的搬运需耗费大量的劳动。由于牡蛎固着很牢固,收获较麻烦,同时固着在一起的牡蛎,在加工、食用方面增加了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简单易行、产量高而稳定、养殖成本低、生长不受空间限制、壳形规则、大小均匀、劳动强度低、易收获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单体牡蛎苗种粘着在贝壳上,在滩涂和浅海区域进行单体牡蛎底播养殖,包括如下步骤人工培育单体牡蛎苗种;将牡蛎苗种粘于贝壳上;在海区滩涂或浅海区,选择退大潮时,于低潮线下0.2米~2.5米处投洒粘有牡蛎苗种的贝壳。
本发明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中所述的贝壳为虾夷贝壳。
本发明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中所述的投洒粘有牡蛎苗种的贝壳的密度控制在8万片/667m2~10万片/667m2。
本发明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中先将人工培育的单体牡蛎苗种挂于海上暂养,待苗种长至3~5厘米时,用工具将聚居在一起的牡蛎撬开,形成单体,再粘于虾夷贝壳上,每个虾夷贝壳粘接三个牡蛎苗种并使其均布在虾夷贝壳上。
本发明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中所述的牡蛎苗种是粘在虾夷贝壳的粗糙面上。
本发明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中利用硅酸水泥纯浆作为粘接剂将牡蛎苗种粘接于虾夷贝壳上。
本发明的本发明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由于将人工培育的牡蛎苗种粘于贝壳上,在海区滩涂或浅海区,选择退大潮时,于水深0.2米~1.5米处投洒粘有牡蛎苗种的贝壳,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使牡蛎的养殖拓宽至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区域,填补了这一区域养殖牡蛎的空白,可以充分的利用低潮水深0.2-1.5m的浅海区域,将牡蛎养殖面积扩大;解决了北方结冰海区养殖牡蛎的越冬问题,同时不需要长期的占用筏位,可用空出的筏位进行其他经济品种的养殖;养殖的单体牡蛎生长不受空间限制,壳形规则,大小均匀;底播的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管理方便,易收获等优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人工培育单体牡蛎苗种,其培育方法为传统的培育方法,具体作法如下1.亲贝取回后,洗刷干净,挑取健康个体装入1m×0.8m×0.4m筐内,每筐150个,用浮球悬浮在育苗池中暂养。入池后亲贝的暂养水温稳定三日,以后每天升温1℃,15℃,19℃时各稳定2~3日,水温到达22℃时,恒温培育.每天早晚各倒池一次,投喂单胞藻,螺旋藻粉,蛋黄。
2.牡蛎性腺成熟,进行人工授精,药物诱导产生三倍体。
用开壳器从牡蛎壳顶处将双壳开启并移去一侧的贝壳,用一硬物将生殖腺轻轻划破,取内容物涂于载玻片上,目辨或用显微镜辨其性别,每解剖一个亲贝,操作者的双手和解剖器具都应用次氯酸钠溶液严格消毒,用器具先将雌性配子剥于容器内,加海水稀释,轻搅使卵子分散,用筛网除去组织块,再用同样的方法获得雄性配子,雌雄个体应严格隔离,雌雄配子的剥离也应在异处进行。在正式人工授精前应对卵子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意外受精。
人工授精,保持卵子周围2~3个精子为宜,25℃条件下授精后15~20min后观察,有40%~50%的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用6-DMAP处理,浓度为400umol/L,受精卵处理密度为3~3.5×107个/L,孵化密度40~50个/ml,孵化水温23℃,每隔1h搅池一次。
3幼虫培育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期,用300目筛捐网选育,面盘幼虫培养前期(<140Lm)的培育密度控制在约8个/ml,中期(140~230Lm)的培育密度控制在3~4个/ml,后期(>230Lm)的培育密度控制在2个/ml。每天换水一次,前期换水量1/2,后期增至2/3,投喂金藻做为开口饵料,投饵量1万/ml,中期4~6万/ml,后期6~8万/ml,壳顶后期增投扁藻及硅藻,每4d倒池一次。投放附着基前,用80目筛捐网筛选幼虫。
4附着基投放附着基采用海湾扇贝壳,将刷净的海湾扇贝壳100片穿成一串,使用前用1∶10的盐酸消毒,投放量为7000片/m3。
附着基采用灰色塑料布、橡胶片质地较软的材料,将塑料布和橡胶片绑与事先做好的长方体框架上,每个框架绑10片,塑料布和橡胶片间距5~10cm。
5中间培育幼虫完全附着后,将海湾扇贝壳挂于海上暂养一星期后进行夹苗浮筏养殖。将附有10~12个稚贝德扇贝壳夹在苗绳中间,间距15cm,每吊夹20~22片,下端拴挂一个坠物,苗绳间距30cm。
采用塑料布和橡胶片作为附着基,牡蛎幼体变态固着后长至0.5mm以上,抖动附着基,使苗种脱落,形成单体牡蛎苗种。
将上述剥离开的单体牡蛎以500个的密度装入30×40cm的40目聚乙烯网袋内挂于海上暂养。随着苗种的生长更换聚乙烯网袋,当苗种长至1.5~2cm,装入扇贝暂养笼,每层装150粒。
待附着在海湾扇贝壳上的苗种长至3~5厘米时,用工具将聚居在一起的牡蛎撬开,形成单体。
将以上两种方法得到的单体牡蛎苗种粘于虾夷贝壳的粗糙表面上,每个虾夷贝壳粘接三个牡蛎苗种并使其均布在虾夷贝壳的粗糙表面上,其中利用硅酸水泥纯浆作为粘接剂,粘接完毕,必须待水泥干硬牢固,再投洒,以保证入水后不脱落。
在海区滩涂或浅海区,选择退大潮时,于水深0.2米或0.5米或1.0米或1.2米或1.5米或2米或2.5米,即在0.2米~2.5米之间均可作好标记,再投洒粘有牡蛎苗种的贝壳,其中所述的投洒粘有牡蛎苗种的贝壳的密度控制在8万片/667m2~10万片/667m2之间,最好为9万片/667m2左右。
播苗后做好防盗防风工作,在每个月退大潮时下海检查苗种生长情况,发现虾夷扇贝壳堆积应将其疏散,使苗种分布均匀,保证虾夷扇贝壳粗糙面朝上,捕捉红螺,蟹类,海盘车等敌害生物。待牡蛎长至所需的商品规格时即可收获。
权利要求
1.一种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单体牡蛎苗种粘着在贝壳上,在滩涂和浅海区域进行单体牡蛎底播养殖,包括如下步骤a、人工培育单体牡蛎苗种;b、将牡蛎苗种粘于贝壳上;c、在海区滩涂或浅海区,选择退大潮时,于低潮线下0.2米~2.5米处投洒粘有牡蛎苗种的贝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贝壳为虾夷贝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投洒粘有牡蛎苗种的虾夷扇贝壳的密度控制在8万片/667m2~10万片/667m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人工培育的单体牡蛎苗种挂于海上暂养,待苗种长至3~5厘米时,用工具将聚居在一起的牡蛎撬开,形成单体,再粘于虾夷贝壳上,每个虾夷贝壳粘接三个牡蛎苗种并使其均布在虾夷贝壳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牡蛎苗种是粘在虾夷贝壳的粗糙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硅酸水泥纯浆作为粘接剂将牡蛎苗种粘接于虾夷贝壳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人工培育单体牡蛎苗种;将牡蛎苗种粘于贝壳上;在海区滩涂或浅海区,选择退大潮时,于水深0.2米~2.5米处投洒粘有牡蛎苗种的贝壳。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使牡蛎的养殖拓宽至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区域,填补了这一区域养殖牡蛎的空白,可以充分的利用低潮线下0.2-2.5m的浅海区域,将牡蛎养殖面积扩大;解决了北方结冰海区养殖牡蛎的越冬问题,同时不需要长期的占用浮筏位置,可用空出的筏位进行其他经济品种的养殖;养殖的单体牡蛎生长不受空间限制,壳形规则,大小均匀;底播的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管理方便,易收获和便于上市等优点。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049093SQ20071001138
公开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2日
发明者常亚青, 李石磊, 宋坚, 丁君, 曹学彬 申请人:大连水产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