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168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具体的说是一种适用于我国南 北方广大农村大片种植玉米地区的集玉米播种、收获、挤捧、扒皮、 割杆、灭茬、起垄多种功能与一身的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
技术背景随着我国巿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订单 农业的推广,以农作物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不断兴起,用玉米生 产出的产品越来越多,巿场对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在增加,对促进玉米 种植面积规模也不断地增长扩大。但是,相对于玉米种植与收获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却不高,目前 巿场上有关玉米播、收的机械品种不多,产品单一,且存在着这样 和那样不足与缺陷,如收获时把玉米棒挤扁、脱粒丢穗,且都是用 拖拉机带,费时、费力,生产效率低,制约着玉米种植行业的发展, 巿场上急需一机多用的玉米播种与收获一机完成的高效能的全能自 走种地联合收割机装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目前玉米播种与收获,机械产品单 一,产品使用时存在的把棒挤扁、丢粒、丢穗等问题,提供一种在 同一机上完成播种、收获、挤捧、扒皮、割杆、灭茬、起垄多种功 能的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台、升 降装置、剥皮装置、平面传送装置、果穗输送装置、驾驶操作台、 脱粒装置、果穗箱、机架、起垄装置,所述的收割台通过一割台支 架设置在机架的前端,平面传送装置设置在收割台的后面和机架的 一侧,果穗输送装置倾斜设置在机架的另 一侧,在收割台的后面设 置有剥皮装置,驾驶操作台、果穗箱设置在机架的上面,脱粒装置 设置在果穗输送装置的顶端、果穗箱的入口处,起垄装置设置在机 架的后面底端。所述的收割台釆用五行割幅,包括拨禾器、摘穗器、切割灭茬装 置、割台支架,其拨禾器设置在割台支架的前端,摘穗器和水平面呈35度角倾斜设置在割台支架的上面,切割灭茬装置设置在割台支 架的后面、刀盘立轴的底端。
所述的升降装置对应每行割幅分别设置在其后面下方,在各升降 装置的上面设置有平面传送装置,平面传送装置通过机架侧面延伸 至整机的尾部,升降装置的作用是用于秸杆立杆提升,平面传送装 置的作用是将经过升降装置提升上来的秸杆立杆输送到整机的尾 部。所述的摘穗器由两个和水平面呈35度角、并排设置的摘穗滚轮 构成,两个摘穗滚轮之间带有间隙。所述的剥皮装置包括伞齿轮、直齿轮、轴承及轴承座、 一轴、二 轴、相互啮合的滚切刀轮、相互啮合齿牙剥皮胶轮,其伞齿轮、直 齿轮、轴承及轴承座设置在一轴和二轴的端部,相互啮合的滚切刀 轮与相互啮合的齿牙剥皮胶轮被沿轴线方向交替依次设置在一轴和 二轴的上面。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多种作业功能,具体表现在可实现破茬、深施肥、注水、回土播种、覆土、振压等功能, 一次一瞬时完成五 条垄种植全过程。收获时玉米脱棒扒皮割杆落地一次完成割行五行 (五条垄)。2、 本实用新型经过田间使用其整杆落地完好率96%, 一机一次性 可完成播种、收获、挤捧、扒皮、割杆、灭茬、起垄多种功能,解 决了现有产品使用时存在的将玉米棒挤扁、丢粒、丟穗等缺陷。3、 本实用新型为促进农机的生态化、集群化、机械化,为提高 工效、节约人力财力,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可靠的保障。4、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特点包括①、联合自走, 一机多用;②、构先进,操作轻便,使用灵活, 乘坐舒适;③、作业效率高,节约人力财力;④、不丟穗、不破棒,正杆好; 、金属焊接,结构坚固,美观适用。5、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① 、割台形式春播收割机行数一一五行行距600 — 700毫米;② 、挤棒形式双滚传动轨道35度角,玉米棒脱离;③ 、割皮形式双滚传动,切断玉米叶,胶辊滚打扒皮;④ 、割杆灭茬形式起垄后,割杆落地,各种杂草压到垄底, 压茬率96%;⑤ 、工作速度道路行走28Km/h; 、田间工作8. 5 Km/h;⑦、工作效率14/h;
⑧、收割机升降高度400mrn。

图1为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向投影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行割幅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 5、 6为本实用新型剥皮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1、 2所示该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台1、升降装置2、 剥皮装置3、平面传送装置4、果穗输送装置5、驾驶操作台6、脱 粒装置7、果穗箱8、机架9、起垄装置10,所述的收割台1通过一 割台支架11设置在机架9的前端,平面传送装置4设置在收割台1 的后面和机架9的一侧,果穗输送装置5倾斜设置在机架9的另一 侧,在收割台1的后面设置有剥皮装置3,驾驶操作台6、果穗箱8 设置在机架9的上面,脱粒装置7设置在果穗输送装置5的顶端、 果穗箱8的入口处,起垄装置10设置在机架9的后面底端。由附图2所示所述的收割台1釆用五行割幅,包括割台支架 11、拨禾器12、摘穗器13、切割灭茬装置14,其拨禾器12设置在 割台支架11的前端,摘穗器13和水平面呈35度角倾斜设置在割台 支架ll的上面,切割灭蕃装置14设置在割台支架11的后面、刀盘 立轴15的底端。由附图1所示所述的升降装置2对应每行割幅分别设置在其 后面下方,在各升降装置2的上面设置有平面传送装置4,平面传送 装置4通过机架9侧面延伸至整机的尾部16,升降装置2的作用是 用于秸杆立杆提升,平面传送装置4的作用是将经过升降装置2提 升上来的秸杆立杆输送到整机的尾部16。由附图1、 2所示所述的摘穗器13由两个和水平面呈35度角、 并排设置的摘穗滚轮17构成,两个摘穗滚轮17之间带有间隙。由附图4、 5、 6所示所述的剥皮装置3包括伞齿轮18、直齿 轮19、轴承20及轴承座21、 一轴22、 二轴23、相互啮合的滚切刀 轮24、相互啮合齿牙剥皮胶轮25,其伞齿轮18、直齿轮19、轴承 20及轴承座21设置在一轴22和二轴23的端部,相互啮合的滚切刀 轮24与相互啮合的齿牙剥皮胶轮25被沿轴线方向交替依次设置在 一轴22和二轴23的上面。工作过程工作时将收割机前端的五行割幅对应五条垄,收割 时拨禾器12引导玉米杆进入摘穗器13,在收割机前进的同时由于摘
穗器13带有35度角的坡度,玉米穗被摘穗器13摘下,落入每行割幅后面的剥皮装置3,经剥皮后的玉米穗被传送至果穗输送装置5, 通过果穗输送装置5进入上端的脱粒装置7,脱粒后进入果穗箱8; 经摘穗后的玉米杆通过切割灭茬装置14切割后,再经过升降装置2 提升进入平面传送装置4传送到整机的尾部,完成整个作业工程。该联合收割机在完成割杆灭茬作业后同时通过起垄装置完成起 垄作业。
权利要求1. 一种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该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台(1)、升降装置(2)、剥皮装置(3)、平面传送装置(4)、果穗输送装置(5)、驾驶操作台(6)、脱粒装置(7)、果穗箱(8)、机架(9)、起垄装置(10),所述的收割台(1)通过一割台支架(11)设置在机架(9)的前端,平面传送装置(4)设置在收割台(1)的后面和机架(9)的一侧,果穗输送装置(5)倾斜设置在机架(9)的另一侧,在收割台(1)的后面设置有剥皮装置(3),驾驶操作台(6)、果穗箱(8)设置在机架(9)的上面,脱粒装置(7)设置在果穗输送装置(5)的顶端、果穗箱(8)的入口处,起垄装置(10)设置在机架(9)的后面底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其特 征在于收割台(1 )釆用五行割幅,包括割台支架(11 )、拨禾器(12)、摘穗器(13)、切割灭茬装置(14),其拨禾器(12)设置在 割台支架(11)的前端,摘穗器(13)和水平面呈35度角倾斜设置 在割台支架(11 )的上面,切割灭茬装置(14)设置在割台支架(11 ) 的后面、刀盘立轴(15)的底端。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升降装置(2)对应每行割幅分别设置在其后面下方, 在各升降装置(2)的上面设置有平面传送装置(4),平面传送装置(4)通过机架(9)侧面延伸至整机的尾部(16),升降装置(2) 的作用是用于秸杆立杆提升,平面传送装置(4)的作用是将经过升 降装置(2)提升上来的秸杆立杆输送到整机的尾部(16)。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剥皮装置(3)包括伞齿轮(18)、直齿轮(19)、轴 承(20)及轴承座(21 )、 一轴(22)、 二轴(23)、相互啮合的滚切 刀轮(24)、相互啮合齿牙剥皮胶轮(25),其伞齿轮(18)、直齿轮(19)、轴承(20)及轴承座(21)设置在一轴(22)和二轴(23) 的端部,相互啮合的滚切刀轮(24)与相互啮合的齿牙剥皮胶轮(25 ) 被沿轴线方向交替依次设置在一轴(22)和二轴(23)的上面。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摘穗器(13)由两个和水平面呈35度角、并排设置 的摘穗滚轮(17)构成,两个摘穗滚轮(17)之间带有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能自走种地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包括收割台、升降装置、剥皮装置、平面传送装置、果穗输送装置、驾驶操作台、脱粒装置、果穗箱、机架、起垄装置,所述的收割台通过一割台支架设置在机架的前端,平面传送装置设置在收割台的后面和机架的一侧,果穗输送装置倾斜设置在机架的另一侧,在收割台的后面、靠近果穗输送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剥皮装置,驾驶操作台、果穗箱设置在机架的上面,脱粒装置设置在果穗输送装置的顶端、果穗箱的入口处,起垄装置设置在机架的后面底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我国南北方广大农村大片种植玉米地区,具有播种、收获、挤捧、扒皮、割杆、灭茬、起垄多种功能。
文档编号A01D45/02GK201078915SQ200720094230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13日
发明者张振福 申请人:张振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