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滴注染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357阅读:10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管滴注染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型涉及一种气管滴注染毒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受到普遍关注。研究发现目前颗粒物的污染水平是 与一系列不利健康效应相关的。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它的大小、形态及组成与 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颗粒物粒径越小,越容易随呼吸到达肺组织的深部,产生严重危害。 目前,对空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关于颗粒物的毒性效应研 究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颗粒导入动物体内的实验方法,主要有支气管吸入法和支气 管注入法两种。与注入法相比,吸入法更接近人类真实暴露情况,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而且剂量不易把握;当进行气管注入染毒操作时,现在的操作技术使受试物染毒液进入肺 组织的量很少,受试物易穿透气管进入胸腔或进入胃内,成功注入肺组织的比率较低,不 适于做长期动物实验。因此研究一种简易有效的实施支气管注入的操作模型及操作装置, 对于研究颗粒物以及其它空气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推广到采用 吸入给药方式的药物安全性评价领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气管注入法注入率较低的不足,提供一 种气管滴注染毒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气管滴注染毒装置,包括一矩形平板,所述矩形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75度,所 述矩形平板的背面用支撑板或支撑架或支撑棍支撑,在所述矩形平板的正面顶端设置有悬 挂钩,所述悬挂钩与细绳套活动连接,所述矩形平板上设置有灯。
矩形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优选60度。
矩形平板的横边长为100-130mra。
矩形平板的竖边长为200-300mm。
实验证明,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以往操作者仅凭感觉对实验小动物进行气管滴注时容易 将受试物误入食管或穿透气管进入胸腔或进入胃内的不足,提高气管滴注的成功率。避免 对实验动物的机械损伤,受试物实验剂量准确且容易控制,提高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准 确性。

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气管滴注染毒装置,包括一矩形平板1,矩形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75度,优选 60度,矩形平板的背面用支撑板或支撑架或支撑棍2支撑,在矩形平板的正面顶端设置有 悬挂钩3,悬挂钩与细绳套4活动连接,矩形平板上设置有灯5,灯最好选用可调节的蛇颈 灯。
矩形平板的横边长可以选100 mm,也可以选120 mm或是130 ■。 矩形平板的竖边长为200 mm也可以240 mm或是260 mm或是300mm。 在对小动物进行气管内滴注操作时,将麻醉后的小动物以背部倚靠在本实用新型的矩 形平板上,通过细绳套钩住小动物上切牙,用手术镊夹起小动物舌头,使其偏向一侧,充 分暴露小动物喉部,将蛇颈灯的灯光照向小动物喉部,此时通过小动物口腔清晰可见透亮 的气管开口部位;用乳胶管钝圆的一端轻轻插向气管深部,另一端连接灌胃针,将受试物 灌入小动物肺部。
本实用新型改进了以往将动物麻醉后,通过开口器打开动物口腔凭手感进行气管滴注 而造成动物术后感染率、死亡率高,及受试物容易滴入食道,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的不 足;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操作者在直视气管入口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直接将受试物滴 入肺内。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减小了对动物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满足对受试物进行吸入毒 性效应评价,并且受试物浓度易于控制。
对比试验
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气管内染毒液滴注,选10支实验动物,染毒液进入肺组织的有2只, 穿透气管进入胸腔的有l只,进入胃内的有7只,成功率为20%。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进行气管滴注染毒模型进行染毒,染毒液进入肺组织的有10 只,成功率为100% 。
权利要求1.气管滴注染毒装置,包括一矩形平板,所述矩形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75度,所述矩形平板的背面用支撑板或支撑架或支撑棍支撑,其特征是在所述矩形平板的正面顶端设置有悬挂钩,所述悬挂钩与细绳套活动连接,所述矩形平板上设置有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滴注染毒装置,其特征是矩形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滴注染毒装置,其特征是矩形平板的横边长为100-130mra。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滴注染毒装置,其特征是矩形平板的竖边长为200-3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管滴注染毒装置,包括一矩形平板,所述矩形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75度,所述矩形平板的背面用支撑板或支撑架或支撑棍支撑,在所述矩形平板的正面顶端设置有悬挂钩,所述悬挂钩与细绳套活动连接,所述矩形平板上设置有灯。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以往操作者仅凭感觉对实验小动物进行气管滴注时容易将受试物误入食管或穿透气管进入胸腔或进入胃内的不足,提高气管滴注的成功率。避免对实验动物的机械损伤,受试物实验剂量准确且容易控制,提高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文档编号A61D3/00GK201399010SQ20092009668
公开日2010年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1日
发明者伟 张, 张华山, 杨丹凤, 袭著革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