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212083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尤其是一种紫茸野生改家种的制种和栽培方法,属于食用菌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在本发明未公开之前,在食用菌行业中还没有成功的紫茸人工制种和栽培方法。紫茸是主产于南方的食用与药用两用型的珍稀野生蘑菇,民间俗称茄瓜菌、谷壳菌、紫色菌。紫茸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常食有养肝护肝、益气补血,提神健体、增强食欲之功效。紫茸气味香浓,味道鲜美,菇型艳丽,比当地的松乳菇更胜一筹。紫茸生长在春、秋两季,常见于施用农家肥的菜地、果园及土质肥沃的坡地,近年来,由于化肥用量的增加,农家肥用量减少,野生紫茸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已越来越少,加之其味道美,药效好,野生紫茸已成珍品更为稀有。长期以来,人们期待将紫茸野生改家种,但尚没有成功先例。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茸的人工制种、栽培方法,该方法技术规
范,易于管理,出菇产量高,质量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紫茸的制种方法,主要由制作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三个步骤完成的,其制作过程依次是(1)制作母种母种培养基用PDA综合培养基,即马铃薯200克、蔗糖20克、硫酸镁 1. 5克、磷酸二氢钾1. 5克、琼脂20克、水1000mL、PH6-7,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3_25°C 的恒温中培养,菌丝长满斜面后培养5天转接原种。(2)制作原种原种培养基即用小麦或稻谷为培养基,小麦或稻谷98%、碳酸钙 2%,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2-28°C温度中培养,菌丝40天左右长满瓶。(3)制作栽培种方法与制原种相同,即用小麦或稻谷为培养基,小麦或稻谷 98%、碳酸钙2%,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2-28 °C温度中培养,菌丝40天左右长满瓶。本发明一种紫茸的栽培方法主要由栽培场地、栽培配方、原料处理、播种、覆土、出菇管理、采收、病虫防治等八个步骤完成的,其栽培过程依次是(1)栽培场地菇棚选择水源方便、无病虫污染、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的田地、旱地、空地;菇棚保温、保湿,有草帘、遮阴网遮阴;室外菇棚采用阳洼栽培,阳洼深10厘米,宽 60-100厘米,长以菇棚长度为限,洼床在进料前挖好,做好灭虫、消毒处理备用。(2)栽培配方选用无机合成配方为稻草或秸杆77%,米糠或麸皮10%,菜饼 5%,玉米粉3%,碳酸钙1.5%,石灰2%,过磷酸钙1%,复合肥0.5% ;选用有机粪肥配方为稻草或秸杆42 %,动物粪肥30 %,谷壳25 %,碳酸钙1. 5 %,石灰1. 5 %。(3)原料处理将配方所需材料称好,秸杆、谷壳先预湿M小时再加入辅料,拌勻后建堆发酵10天,中间翻堆2-3次,翻堆时检查调节料的含水量保持60-65%,PH7-7. 5,发酵后进行二次发酵处理。(4)播种采用春季、秋季播种,春季在3月中旬前播完种,增温发菌,确保在4-6 月出菇;秋季在8月30日前播完种,出菇期在9-11月;播种方法,将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降温30°C以下时,原地发菌出菇的直接铺料上床,采用层播法,料总厚为18厘米左右,每平方米用种量为1. 5-2瓶,当铺厚在8厘米时,均勻撒播一层菌种,占用种量的三分之一,再铺一层料,表面再播菌种,盖膜保湿发菌;异地发菌出菇的采用菌袋或菌砖培养法,将制好的菌袋或菌砖放培养室保持22°C 遮光培养,一般20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脱袋脱膜,排放出菇场地,覆土出菇;春季菌袋、菌砖可多层叠放,秋季应单层排放以防高温烧菌。(5)覆土 将覆土材料打碎,进行灭虫、消毒处理,调节含水量60%左右,覆土厚度 3-5厘米以保湿养菌。(6)出菇管理当菌丝吃透土层,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连续喷水2-3天,每天1-2次;7天后进行出菇管理,重点是控温保湿,出菇期棚内相对湿度为90-95%,光线为 70%遮阴30%透光,切忌向幼菇直接喷水。(7)采收当菌菇长至边沿将要平展时,要及时采收,采收过迟品质下降不耐贮运,紫茸采后保鲜贮存期在10天左右;整床菇采收完毕,停水养菌5-7天后,再进行下一潮菇的出菇管理与采收。(8)病虫防治栽培场地选择远离病虫容易感染区,并进行严格的灭虫消毒处理, 安装防虫装置,如纱窗、灭虫板、灭虫灯等,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本发明紫茸的生物学特性为紫茸,子实体单生,菌盖直径2-5厘米,菌肉薄,菌柄直径1-2厘米,肉质内实,初菇似棒状,菌盖成半球状;菇体颜色因外界条件变化而不同,通常适宜条件下成鲜艳的紫红色,菌柄、菌褶颜色一致,菌盖、菌肉颜色略浅,当气温高,光线强,湿度小时菇体呈白紫色, 反之成紫蓝色。(1)营养紫茸在所有富含纤维素的农作物秸杆上都能生长,对氮源的要求较高, 在栽培时需加入牛、猪、鸡、羊等动物的粪肥及适量的麸皮、玉米粉、豆粕为氮源,同时补充微量的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等无机盐。(2)温度紫茸属中温偏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8_32°C,最适温度23-28°C, 15°C以下生长缓慢,35°C以上生命力减弱;子实体发育温度10-30°C,最适温度20_25°C,温度低于10°C高于30°C时不发生菇蕾,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温度变化太大,子实体停止生长,甚至死亡。(3)湿度紫茸属喜湿性菌类,抗旱能力弱。培养料含水量为65% _70%,空气相对湿度,菌丝阶段65 % -75 %,子实体生长阶段为85 % -95 %,出菇时,湿度愈大菇的颜色愈深。(4)光照菌丝阶段不需要光照,培养室应遮光保持黑暗,出菇时需散射光,光线太强太弱对子实体颜色有影响,出菇时光线为70%遮阴30%透光为好。(5)空气菌丝阶段对氧气需求不大,但不能在密闭的环境下培养,随着菌丝的生长需氧量不断增加,出菇期应保持空气新鲜。有助菇体强壮;CO2浓度过高会刺激菇柄生长。(6)酸碱度菌丝在PH5-8的培养料中都能生长,PH值高于8低于5时菌丝生长缓慢,菇蕾形成量少,最适PH6-7。紫茸,营养丰富,药用功效好,系珍稀药食两用食用菌。本发明紫茸制种、栽培方法的有益效果是,技术规范,易于管理,生产成本较低,出菇产量高,质量好,尤以大规模栽培每平方米可达4-5公斤,市场需量大,发展前景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人地处湖南省新宁县,新宁县系山区农业县,气候温和,风景独特,境内崑山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该县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全县发展种植平菇、香菇、双孢菇等食用菌规模大、产量高、效益好。本发明人长期以来致力于食用菌的制种栽培研究开发,自八十年代开始对野生紫茸进行人工育种、驯化栽培的试验研究。1996年试验成功,又经多年努力,终于取得大规模种植高产的成熟经验,出菇产量由原来的每平方米1. 3公斤,现提高到每平方米4. 7公斤,最高可达5. 8公斤,鲜品供不应求。 下面结合生产实际进一步介绍紫茸的高产栽培方法。(1)栽培场地菇棚应选择水源方便、附近无病虫害污染、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的田地、旱地、空地;菇棚要求保温、保湿,要有草帘、遮阴网作遮阴物;室外菇棚采用阳洼栽培,棚外开低于棚内菇床的排水沟,棚内根据棚的宽度设定两床或三床的阳洼,阳洼深10 厘米,宽60-100厘米,长度以菇棚长度为限。挖出的土放在一边做覆土用,洼床在进料前挖好,做好灭虫、消毒处理备用。(2)栽培配方无机合成配方为稻草或秸杆77%,米糠或麸皮10%,菜饼5%,玉米粉3 %,碳酸钙1. 5 %,石灰2 %,过磷酸钙1 %,复合肥0.5%。有机粪肥配方为稻草或秸杆 42%,动物粪肥30%,谷壳25%,碳酸钙1. 5%,石灰1. 5%。(3)原料处理将配方中所需材料称好,秸杆、谷壳先预湿M小时再加入辅料,拌勻后建堆发酵10天,中间翻堆2-3次,翻堆时检查调节料的含水量保持60-65%,PH7-7. 5, 发酵后进行二次发酵处理。(4)播种在自然条件下为春季、秋季两个季节,春季在3月中旬前播完种,增温发菌,确保在4-6月出菇;秋季在8月30日前播完种,出菇期在9-11月。播种方法,将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降温30°C以下时,原地发菌出菇的一区制栽培直接铺料上床,采用层播法, 料总厚为18厘米左右,每平方米用种量为1.5-2瓶。当铺厚在8厘米时,均勻撒播一层菌种,占用种量的三分之一,再铺一层料,表面均勻撒播菌种,四周用拇指大小的菌种增加播种量,播后稍压料面达到中间平整,边沿微斜,盖膜保湿发菌。异地发菌出菇的二区制栽培 (此模式适合规模标准化种植),将二次发酵冷却的培养料装入菌袋或制成菌砖。用袋装的选用(25-30)厘米X (45-50)厘米的筒膜边装料边播种,二层料三层种(中间两头放种), 两头用套环报纸封口。菌砖先做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18厘米的木框,在框内垫上一张90厘米X 120厘米的薄膜。在底层放一层菌种,装至半框时播一层菌种。装满框表面播一层菌种稍压平用薄膜封好,将框反过来将菌料薄膜倒出便成菌砖。春季制菌砖、菌袋可多层叠放,秋季为防止高温烧菌应单层排放。制好的菌袋菌砖放培养室,保持22°C 遮光培养,菌砖在萌发吃料后用直径0. 8厘米的竹棍将菌砖按13厘米X 13厘米的孔距打孔, 以利菌丝生长需氧要求。菌丝一般在20天左右长满整个料面,长满后培养5天左右待菌砖形成整体后搬出,脱袋脱膜,排放出菇场地,进行覆土出菇(5)覆土 覆土可选择土质肥沃,结构蔬松,通气性能好的腐殖土,沙壤土,稻田地土、菜园地土、塘泥等。将覆土材料打碎,进行灭虫、消毒处理,调节含水量60%左右,覆土材料最好分出粗细,先覆粗土后覆细土,一次覆好,覆土厚度3-5厘米,覆土后保湿养菌;(6)出菇管理当菌丝吃透土层,在土层表面生长白灰色的气生菌丝,当气生菌丝由白色转为淡紫蓝色时,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此时应向覆土喷水,逐渐使气生菌丝倒伏形成菌束,连续喷水2-3天,每天1-2次;使喷水湿透覆土层,7天后进行出菇管理, 重点是控温保湿,温度以空间湿度为主,温度保持平稳,不能有太大的变化,但不能向幼菇
6直接喷水。当菌菇逐渐长大,应根据天气、菇体大小、稀密灵活掌握喷水量。喷水的雾头要细。出菇期,棚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光线为70%遮阴30%透光,S卩“7阴3阳”为好。(7)采收当菌菇长至边沿将要平展时,要及时采收。采收过时,菇的颜色及品质会大大下降,又不耐贮运。采收时,用手指捏住菌柄,轻轻旋转再慢慢向上拔起,用小刀削去菇脚,轻轻放进容器。采菇时应控制含水量,紫茸采后保鲜贮存期在10天左右。整床菌菇采收完毕,停水养菌5-7天后,再进行下一潮菇的出菇管理与采收。(8)病虫防治由于紫茸具有特殊的香气味,加之栽培料及子实体营养十分丰富及易发生虫害,所以栽培场地必须选择远离动物养殖场所及易产生虫类的饲料、粮食仓库及加工场所。栽培场地在生产前严格进行灭虫消毒处理。因紫茸又是偏高温菇类出菇时正是害虫繁殖旺盛期,栽培场地必须安装防虫装置。如纱窗、灭虫板、灭虫灯之类。菇类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所以必须要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权利要求
1.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紫茸由野生蘑菇培育而成;紫茸子实体单生, 菌盖直径2-5厘米,菌肉薄,菌柄直径1-2厘米,肉质内实,初菇似棒状,菌盖成半球状;菇体颜色因外界条件变化而不同,通常适宜条件下成鲜艳的紫红色,菌柄、菌褶颜色一致,菌盖、 菌肉颜色略浅,当气温高,光线强,湿度小时菇体呈白紫色,反之成紫蓝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紫茸的生物学特性为(1)营养紫茸在所有富含纤维素的农作物秸杆上都能生长,对氮源的要求较高,在栽培时需加入牛、猪、鸡、羊等动物的粪肥及适量的麸皮、玉米粉、豆粕为氮源,同时补充微量的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等无机盐;(2)温度紫茸属中温偏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8-32°C,最适温度23-28°C,15°C以下生长缓慢,35°C以上生命力减弱;子实体发育温度10-30°C,最适温度20-25°C,温度低于 IO0C高于30°C时不发生菇蕾,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温度变化太大,子实体停止生长,甚至死亡;(3)湿度紫茸属喜湿性菌类,抗旱能力弱,培养料含水量为65%-70%,空气相对湿度菌丝阶段为65% -75%,子实体生长阶段为85% -95%,出菇时,湿度愈大菇的颜色愈深;(4)光照菌丝阶段不需要光照,培养室应遮光保持黑暗,出菇时需散射光,光线太强太弱对子实体颜色有影响,出菇时光线为70%遮阴30%透光为好;(5)空气菌丝阶段对氧气需求不大,但不能在密闭的环境下培养,随着菌丝的生长需氧量不断增加,出菇期应保持空气新鲜,有助菇体强壮;CO2浓度过高会刺激菇柄生长;(6)酸碱度菌丝在PH5-8的培养料中都能生长,PH值高于8低于5时菌丝生长缓慢, 菇蕾形成量少,最适PH6-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茸的制种方法是由制作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三个步骤完成的,制种过程依次是(1)制作母种母种培养基用PDA综合培养基,即马铃薯200克、蔗糖20克、硫酸镁1.5 克、磷酸二氢钾1. 5克、琼脂20克、水1000mL、PH6-7 ;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3_25°C的恒温中培养,菌丝长满斜面后培养5天转接原种;(2)制作原种原种培养基即用小麦或稻谷为培养基,小麦或稻谷98%、碳酸钙2%、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2-28°C温度中培养,菌丝40天左右长满瓶;(3)制作栽培种方法与制原种相同,即用小麦或稻谷为培养基,小麦或稻谷98%、碳酸钙2%、按常规法制备,接种后置22-28°C温度中培养,菌丝40天左右长满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茸的栽培方法是由栽培场地、栽培配方、原料处理、播种、覆土、出菇管理、采收、病虫防治等八个步骤完成的,栽培过程依次是(1)栽培场地菇棚选择水源方便、无病虫污染、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的田地、旱地、空地;菇棚保温、保湿,有草帘、遮阴网遮阴好;室外菇棚采用阳洼栽培,阳洼深10厘米,宽 60-100厘米,长以菇棚长度为限,洼床在进料前挖好,做好灭虫、消毒处理备用;(2)栽培配方选用无机合成配方为稻草或秸杆77%,米糠或麸皮10<%,菜饼5%,玉米粉3%,碳酸钙1.5%,石灰2%,过磷酸钙1%,复合肥0.5%;选用有机粪肥配方为稻草或秸杆42%,动物粪肥30%,谷壳25%,碳酸钙^^,石灰^1^;(3)原料处理将配方所需材料称好,秸杆、谷壳先预湿M小时再加入辅料,拌勻后建堆发酵10天,中间翻堆2-3次,翻堆时检查调节料的含水量保持60-65%,PH7-7. 5,发酵后进行二次发酵处理;(4)播种采用春季、秋季播种,春季在3月中旬前播完种,增温发菌,确保在4-6月出菇;秋季在8月30日前播完种,出菇期在9-11月;播种方法,将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降温 30°C以下时,原地发菌出菇的直接铺料上床,采用层播法,料总厚为18厘米左右,每平方米用种量为1. 5-2瓶,当铺厚在8厘米时,均勻撒播一层菌种,占用种量的三分之一,再铺一层料,表面再播菌种,盖膜保湿发菌;异地发菌出菇的采用菌袋或菌砖培养法,将制好的菌袋或菌砖放培养室保持22°C 遮光培养,一般20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脱袋脱膜,排放出菇场地,覆土出菇;春季菌袋、菌砖可多层叠放,秋季应单层排放以防高温烧菌;(5)覆土将覆土材料打碎,进行灭虫、消毒处理,调节含水量60%左右,覆土厚度3-5 厘米以保湿养菌;(6)出菇管理当菌丝吃透土层,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连续喷水2-3天,每天 1-2次;7天后进行出菇管理,重点是控温保湿,出菇期棚内相对湿度为90-95%,光线为 70%遮阴30%透光,切忌向幼菇直接喷水;(7)采收当菌菇长至边沿将要平展时,要及时采收,采收过迟品质下降不耐贮运,紫茸采后保鲜贮存期在10天左右;整床菇采收完毕,停水养菌5-7天后,再进行下一潮菇的出菇管理与采收;(8)病虫防治栽培场地选择远离病虫容易感染区,并进行严格的灭虫消毒处理,安装防虫装置,如纱窗、灭虫板、灭虫灯等,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茸制种、栽培方法。紫茸系主产于南方的食用与药用两用型珍稀野生蘑菇,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效功能好,菇体呈紫色而得名。本发明公开了紫茸由野生改家种的制种、栽培方法,该方法技术规范、易于管理、生产成本较低,每平方米可产菇4-5公斤,出菇产量高,质量好,市场需量大,价格高,发展前景好。
文档编号A01G1/04GK102379206SQ20101026953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8日
发明者唐友详 申请人:唐友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