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223303阅读:44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方法领域;特别是宝莲灯品种栽培方法领域。
背景技术
“宝莲灯”(Medinilla magnifica)原名“美丁花”,学名粉苞酸脚杆,为野牡丹科 (Melastomatactae)酸脚杆属(Medinilla Gaud)多年生常绿灌木,原产于菲律宾、马来西 亚等热带雨林地区,全世界约有300个品种。其株型生长茂盛,枝杈粗糙坚硬,在热带雨林 地区,可以长到1. 5-2. 5米。作为室内盆栽植物,株高一般约为70cm,茎杆四棱形,多分 枝,分枝扁平,节上有疣状突起。叶片对生,呈卵圆形,叶片较大且较厚,革质有光泽,深绿 色。幼叶叶背略带淡褐色,叶脉凹陷,叶片全缘,叶缘呈波状起伏,无叶柄。花序生于枝顶, 长约45cm,为圆锥形,穗状下垂,花色艳丽。花冠直径2. 5cm,苞片粉红色,每两层苞片之间 悬吊着一簇樱桃红的花。浆果球形、粉红色,萼片宿存。由于花序较大,总花柄较细长,使整 个花序下垂如悬挂的灯盏。有“美梦之花”的美誉。其花序长度达到15cm时即可上市,在 16°C以上的条件下,观花期可长达4-5个月。目前在北方温室栽培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黑胫病就是宝莲灯在北方温室栽培常见 的一种病,病株先在根茎交接近地面处开始发黑,并向上扩展,有时在茎杆中部发病变黑, 使植株枯死;有时茎部不呈现病斑而枯萎死亡,因此有黑胫病之称。造成宝莲灯茎叶变黄, 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下垂萎蔫,顶部叶片向中脉卷曲,有时萎蔫,叶片易脱落,花苞畸形, 观花期短,死亡率高,难成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引进小苗开始的四个月内,每月喷1次 以下溶液将鲜柳叶和鲜桑叶捣烂,加水煮沸,冷却过滤后,取其滤汁,用水稀释后喷洒到宝 莲灯植株上,保证植株茎叶表面都湿润,同时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白天24 26V,夜 间18 20°C,湿度白天70% 80%,夜间75% 85%,光照12000 18000Lux。所述的在将鲜柳叶和鲜桑叶捣烂后,向其中加水量为体积比1 10。所述的煮沸时间为10 60分钟。所述的煮沸时间为30分钟。所述的滤汁用5-7倍体积比的水稀释。所述的喷洒时间为早晨阳光未照射到植株之前进行。试验证明应用本发明所栽培的宝莲灯没有黑胫病的发生,叶片嫩绿,植株生长健 壮,植株成活率高,上市销售时品质优良,观花期长,可观赏性强,具有较高的销售前景。
具体实施例方式例 1
3
试验材料是从荷兰引进宝莲灯400株,栽培基质德国大汉草炭土 414#,分实验组 和对照组两组进行,每组200株。实验组从引进小苗开始的四个月内,每月喷1次以下溶液将鲜柳叶和鲜桑叶捣 烂,向其中以1 10的体积比加水,然后煮沸10分钟,冷却过滤后,取其滤汁,用5倍体积 比的水稀释后的溶液喷洒到宝莲灯植株上,保证植株茎叶表面都湿润,同时严格控制温度 和湿度,温度白天24 26°C,夜间18 20°C,湿度白天70% 80%,夜间75% 85%,光 照 12000 18000Lux。对照组从引进小苗到销售正常养护,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白天24 26°C, 夜间18 20°C,湿度白天70% 80%,夜间75% 85%,光照12000 18000Lux。 试验结果第一组种植的宝莲灯,植株成活率高,达到了 90 %以上,而且叶片嫩 绿,无黑胫病现象的发生,可观赏性强,长势良好。而第二组种植的宝莲灯,有90%均出现了 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下垂萎蔫,顶部叶片向中脉卷曲,有时萎蔫,叶片易脱落的现象,整 个植株失去了观赏价值。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本发明,宝莲灯经过一年的栽培,没有黑胫病的发生的迹象, 品质优良,可观赏性强,具有较好的销售前景。例2 (此试验和例1同时进行)试验材料是从荷兰引进宝莲灯400株,栽培基质为德国大汉草炭土 414#,分实验 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试验,每组200株。实验组从引进小苗开始的四个月内,每月喷1次以下溶液将鲜柳叶和鲜桑叶捣 烂,向其中以1 10的体积比加水,然后煮沸60分钟,冷却过滤后,取其滤汁,用6倍体积 比的水稀释后的溶液喷洒到宝莲灯植株上,保证植株茎叶表面都湿润,同时严格控制温度 和湿度,温度白天24 26°C,夜间18 20°C,湿度白天70% 80%,夜间75% 85%,光 照 12000 18000Lux。第二组试验方法是从引进小苗到销售正常养护,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白 天24 26°C,夜间18 20°C,湿度白天70% 80%,夜间75% 85%,光照12000 18000Lux。试验结果第一组种植的宝莲灯,植株成活率高,达到了 94%以上,而且叶片嫩 绿,茎杆粗壮,无黑胫病现象的发生,可观赏性强,长势良好。而第二组种植的宝莲灯,有 90%均出现了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下垂萎蔫,顶部叶片向中脉卷曲,有时萎蔫,叶片易脱 落的现象,整个植株失去了观赏价值。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本发明,宝莲灯经过一年的栽培,没有黑胫病的发生的迹象, 品质优良,可观赏性强,具有较好的销售前景。例 3试验材料和方法同例1和2,只是实验组从引进小苗开始的四个月内,每月喷1次 将鲜柳叶和鲜桑叶捣烂,向其中以1 10的体积比加水,然后煮沸30分钟,冷却过滤后,取 其滤汁,用7倍的水稀释后的溶液,保证植株茎叶表面都湿润,喷洒时间为早晨阳光未照射 到植株之前进行。试验结果第一组种植的宝莲灯,植株成活率高,达到了 98 %以上,而且叶片嫩 绿,无黑胫病现象的发生,可观赏性强,而第二组种植的宝莲灯,有90%均出现了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下垂萎蔫,顶部叶片向中脉卷曲,有时萎蔫,叶片易脱落的现象,整个植株失 去了观赏价值。 由以上可以看出从引进小苗到销售每月喷1次用鲜柳叶和鲜桑叶,捣烂成汁,煮 沸10 60分钟,过滤后取其滤汁,用5-7倍的水浸液所配置的溶液喷洒到宝莲灯植株上, 对防治宝莲灯黑胫病具有很好的效果,能为华北地区种植宝莲灯提供技术支持。
权利要求
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引进小苗开始的四个月内,每月喷1次以下溶液将鲜柳叶和鲜桑叶捣烂,加水煮沸,冷却过滤后,取其滤汁,用水稀释后喷洒到宝莲灯植株上,保证植株茎叶表面都湿润,同时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白天24~26℃,夜间18~20℃,湿度白天70%~80%,夜间75%~85%,光照12000~18000Lux。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将鲜柳叶 和鲜桑叶捣烂后,向其中加水量为体积比1 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煮沸时间为 10 6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煮沸时间为 30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汁用5-7 倍体积比的水稀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洒时间为 早晨阳光未照射到植株之前进行。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方法领域;特别是宝莲灯品种栽培方法领域。宝莲灯黑胫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引进小苗开始的四个月内,每月喷1次以下溶液将鲜柳叶和鲜桑叶捣烂,加水煮沸,冷却过滤后,取其滤汁,用水稀释后喷洒到宝莲灯植株上,保证植株茎叶表面都湿润,同时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白天24~26℃,夜间18~20℃,湿度白天70%~80%,夜间75%~85%,光照12000~18000Lux。应用本发明所栽培的宝莲灯没有黑胫病的发生,叶片嫩绿,植株生长健壮,植株成活率高,上市销售时品质优良,观花期长,可观赏性强,具有较高的销售前景。
文档编号A01G1/00GK101960957SQ20101027542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8日
发明者杨铁顺 申请人: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