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

文档序号:267621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螺苗种生产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脉红螺(Rapana Venosa)又称红螺,是生活在黄渤海沿岸的特有经济贝类,其壳质 坚厚,肉食性,双壳类是其主要食物,生长最适宜水温为19-26°C。脉红螺足部特别肥大,肉 质鲜嫩肥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罐头外销,贝壳也是工艺品和入药的特殊原 料,其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红螺育苗还处于试验阶段,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对脉红螺苗种的需求 越来越多,由于红螺是肉食性贝类,红螺附板之后以肉食性饵料为主,附板之后的饵料转化 是其技术瓶颈,因而造成脉红螺育苗出苗量极低,达不到生产性育苗的水平,满足不了养殖 单位对苗种的需求,针对脉红螺育苗技术难题,开发新的育苗方式是解决难题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能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一种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挑选脉红螺种贝,按20-30个/m3放在 育苗池里,种贝每天进行投饵,换水,清底,连续充气和保持光线黑暗,5-6天后脉红螺进行 交配,产到足够的卵囊后移走种贝;然后使卵囊在22-24°C水温下经18-22天孵化出面盘幼 虫,卵囊待幼虫全部孵出后呈白色;经选优按0. 3-0. 5个/毫升密度布池培育,每天换水、投 饵,在22-24°C水温条件下,经18-20天开始投放聚乙烯波纹板和聚乙烯采苗袋附着基,经 3-5天脉红螺的面盘幼虫附着变态成3-4个螺层的稚螺;最后将附着稚螺的附着基一起移 到室外池塘的围网内或浮动网箱内,或放到海上设置的浮动网箱内,稚螺利用池塘和海里 的底栖硅藻和浮游生物生长发育,长到5mm以后剥离下来,进行增养殖。本发明解决了室内人工育苗饵料转化困难、投喂肉食性鱼糜污染水质,引起成活 率低,出苗量低的问题,出苗量比室内人工育苗提高60%以上。同时本发明因稚螺培育期间 不需要投饵、换水,降低了生产成本,环保,生产的苗种健壮,和自然苗一样,病害少,成活率 高,生长快。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本发明的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时,首先在脉红螺的繁殖季节里,挑选健康、 无受伤、活跃的脉红螺为种贝,按20-30个/m3放在育苗池里,亲贝以蛤仔和贻贝为食定期 投喂,每天换水和清底,连续充气和保持光线黑暗,5-6天后脉红螺进行交配产卵,产到足够 的卵囊后移走脉红螺。其次是,卵囊在22-24°C水温下经18-22天孵化出面盘幼虫在水里 浮游,卵囊由乳黄色逐渐变成灰黑色,待幼虫全部孵出后,卵袋呈白色,孵化结束,经选优按 0. 3-0. 5个/毫升密度培育,每天换水1-2次,投喂扁藻、金藻等单胞藻2-3次,在22-24°C水 温条件下,经18-20天开始投放聚乙烯波纹板附着基和内装网衣的聚乙烯采苗袋,再经3-5天脉红螺的面盘幼虫附着变态成3-4个螺层的稚螺。最后将附着稚螺的附着基一起挂或吊 在室外池塘的围网内或浮动网箱内,也可挂到海上设置的浮动网箱内,稚螺利用池塘和海 里的底栖硅藻和浮游生物生长发育,待长到5mm以后剥离下来,出售和进行增养殖。
本发明解决了脉红螺人工育苗中投喂肉食性鱼糜等污染水质,引起的稚螺死亡率 高,出苗量低的问题,出苗量比室内人工育苗提高60%以上,同时本发明在稚螺培育期间不 需要投饵、换水、清底等管理工作,节约了育苗生产成本。培育出的苗种健壮,和自然苗一 样,病害少,成活率高,生长快。
权利要求
一种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挑选脉红螺种贝,按20 30个/m3放在育苗池里,种贝每天进行投饵,换水,清底,连续充气和保持光线黑暗,5 6天后脉红螺进行交配,产到足够的卵囊后移走种贝;然后使卵囊在22 24℃水温下经18 22天孵化出面盘幼虫,卵囊待幼虫全部孵出后呈白色;经选优按0.3 0.5个/毫升密度布池培育,每天换水、投饵,在22 24℃水温条件下,经18 20天开始投放聚乙烯波纹板和聚乙烯采苗袋附着基,经3 5天脉红螺的面盘幼虫附着变态成3 4个螺层的稚螺;最后将附着稚螺的附着基一起移到室外池塘的围网内或浮动网箱内,或放到海上设置的浮动网箱内,稚螺利用池塘和海里的底栖硅藻和浮游生物生长发育,长到5mm以后剥离下来,进行增养殖。
全文摘要
一种脉红螺人工育苗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挑选脉红螺种贝,种贝每天进行投饵,换水,清底,连续充气和保持光线黑暗,5-6天后脉红螺进行交配,产到足够的卵囊后移走种贝;然后使卵囊在22-24℃水温下经18-22天孵化出面盘幼虫,经选优按0.3-0.5个/毫升密度布池培育,每天换水、投饵,在22-24℃水温条件下,经18-20天开始投放聚乙烯波纹板和聚乙烯采苗袋附着基,最后将附着变态成3-4个螺层的稚螺移到室外池塘的围网内或浮动网箱内,或放到海上设置的浮动网箱内,长到5mm以后剥离下来,进行增养殖。本发明解决了室内人工育苗出苗量低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环保,生产的苗种健壮,生长快。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940182SQ20101029090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9日
发明者于瑞海, 李琪, 王昭萍 申请人:中国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