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尤其涉及一种手扶式小型插秧机预备载 秧台。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扶式小型插秧机一般包括机架,安装在机架前部的动力装置、机架中部 行走装置、机架后部的插秧装置以及机架横向两侧用来调节插秧深度的浮舟。上述动力装 置一般包括燃油油箱以及发动机组件,发动机组件将燃油的能量转化为动力并通过传动系 统传递给行走装置和插秧装置,使得行走装置的车轮转动行走以及使得插秧装置自动插 秧。其中插秧装置包括倾斜设置的载秧台,载秧台下方的机械手每进行一段插秧动作后, 载秧台下部的进料滚轮或皮带会转动一个角度,使得载秧台上的秧苗依次来到载秧台的底 部,供插秧机械手取插。但是这种手扶式小型插秧机的体积较小,载秧台上能存放的秧苗很 有限,操作人员需要经常去置放秧苗的地方取秧苗,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可以在插秧机上携带更多的 秧苗,减少了去秧苗置放处取秧苗的次数,提高了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包括与插秧机机架固定的预 备秧架和预备载秧板,所述预备秧架包括位于插秧机中部的顶部的载秧板安置部、以及分 别在载秧板安置部的前部和后部支承于载秧板安置部和机架之间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 所述预备载秧板安装在所述载秧板安置部上。进一步的,在上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中,所述载秧板安置部包括分别支承于预备 载秧板底部前方的前横杆和后方的横杆、限位于所述预备载秧板横向两侧的两个连接杆、 限位于所述预备载秧板后部上方的后压杆、以及限制预备载秧板前后移动的前后限位部。 分别对预备载秧板的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进行限制,使得预备载秧板可靠的固定在预备 秧架上。进一步的,在上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中,所述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各包括分别固 定在机架横向两侧的两个,所述横杆横跨连接于所述两个后支撑杆之间,所述两个连接杆 分别沿插秧机的前后方向连接于横杆和两个前支撑杆之间,所述前横杆和后压杆分别固定 在两个连接杆的前部和后部。进一步的,在上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中,所述预备载秧板包括平板本体和平板本 体后端与平板本体成L型分布的后边沿,所述预备载秧板安装在所述载秧板安置部上时, 所述前横杆和所述横杆分别支承于所述平板本体的底部,所述后压杆限位于所述平板本体 的上方,所述两个连接杆分别限位于所述平板本体横向的两侧,所述前后限位部为所述后 压杆上形成的卡扣于所述后边沿上的弯钩。这样,前横杆和横杆分别在前、后支承平板本体,并与后压杆一起限制平板本体在上下方向移动;两个连接杆的限制了平板本体的左右 移动;弯钩与后边沿卡扣后限制了平板本体的前后移动,这样整个预备载秧板就可以牢靠 的安置在预备载秧架上。进一步的,在上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中,所述预备载秧板于后边沿的上端还向后 延伸有把手部,所述后边沿与把手部的连接部设有卡孔,所述弯钩通过卡孔对应的卡扣于 所述后边沿上,使得把手部、后边沿以及平板本体成Z型分布。把手部以及卡孔可以使得作 业人员能比较方便拿取预备载秧板。进一步的,在上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中,所述连接杆成开口朝下的U型,其U型的 两脚分别与横杆和前支承杆连接,其连接在U型两脚之间的部分高于所述横杆和前横杆设 置。连接杆U型的脚部对平板本体起左右限制作用,而在脚部之间连接的部分由于高于平 板本体,所以能对放置在平板本体上的秧苗起到限制作用,放置秧苗左右移动而脱出平板 本体。进一步的,在上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中,所述两个连接杆前部还设有前护杆,所述 前护杆具有于平板本体侧部上方向前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于平板本体前部的上方横 向朝内弯折形成前拢聚部。延伸部一方面对平板本体的上下移动起到限制作用,另一方面, 它可以作为连接杆向前的延续,对位于平板本体前部的秧苗起到左右限制作用。同时前聚 拢部还对位于平板本体上的秧苗的前侧起到限制作用,防止它们由前部滑出。进一步的,在上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中,所述两个后支撑杆之间于横杆的下方还 连接有补强杆,对预备秧架起到强度加强作用。进一步的,在上述插秧机预备载秧台中,所述预备载秧台上还设有作业灯,所述作 业灯固定于与插秧机的消音器位置相反一侧的前支撑杆上。设置在前支撑杆上的作业灯的 照射方向可以前后左右的调节,方便作业人员对所需要照射地方进行照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在扶手式小型插秧机上设置了预备载秧台,提高了插秧机的秧苗承 载量,减少了作业人员拿取秧苗的次数,提高了插秧效率、减少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2.本实用新型预备载秧台结构简单,预备载秧板的安装可靠并且取放方便。3.本实用新型将作业灯固定在预备秧架上,使得作业灯的方向调节功能更强。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预备秧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预备秧架在插秧机上应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具体实施例预备秧架在插秧机上应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机架;2预备秧架;21前支撑杆;22后支撑杆;23载秧板安置部;231横杆; 232连接杆;233后压杆;2331弯钩;234前护杆;2341延伸部;2342前拢聚部;235前横杆; 24补强杆;3预备载秧板;31平板本体;32后边沿;321卡孔;33把手部;4作业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
图1至图4所示,一种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包括与插秧机机架1固定的 预备秧架2和预备载秧板3,所述预备秧架2包括位于插秧机中部的顶部的载秧板安置部 23、以及分别在载秧板安置部23的前部和后部支承于载秧板安置部23和机架1之间的前 支撑杆21和后支撑杆22,所述预备载秧板3安装在所述载秧板安置部23上。所述载秧板安置部23包括分别支承于预备载秧板3底部前方的前横杆235和后 方的横杆231、限位于所述预备载秧板3横向两侧的两个连接杆232、限位于所述预备载秧 板3后部上方的后压杆233、以及限制预备载秧板3前后移动的前后限位部。所述前支撑杆21和后支撑杆22各包括分别固定在机架1横向两侧的两个,所述 横杆231横跨连接于所述两个后支撑杆22之间,所述两个连接杆232分别沿插秧机的前后 方向连接于横杆231和两个前支撑杆21之间,所述前横杆235和后压杆233分别固定在两 个连接杆232的前部和后部。如
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后支撑杆22和横杆 231 一起为一根金属杆弯折形成;一侧的连接杆232与该侧的前支撑杆21 —起也由一根金 属杆弯折形成;或者如图4所示,两侧的前支撑杆21、两侧的连接杆232以及后压杆233 — 起都为同一根金属杆弯折成形。所述预备载秧板3包括平板本体31和平板本体31后端与平板本体31成L型分 布的后边沿32,所述预备载秧板3安装在所述载秧板安置部23上时,所述前横杆235和所 述横杆231分别支承于所述平板本体32的底部,所述后压杆233限位于所述平板本体32 的上方,所述两个连接杆232分别限位于所述平板本体32横向的两侧,所述前后限位部为 所述后压杆233上形成的卡扣于所述后边沿32上的弯钩2331。所述预备载秧板3于后边沿32的上端还向后延伸有把手部33,所述后边沿32与 把手部33的连接部设有卡孔321,所述弯钩2331通过卡孔321对应的卡扣于所述后边沿 32上,使得把手部33、后边沿32以及平板本体31成Z型分布。所述连接杆232成开口朝下的U型,其U型的两脚分别与横杆231和前支承杆21 连接,其连接在U型两脚之间的部分高于所述横杆231和前横杆235设置。所述两个连接杆232前部还设有前护杆234,所述前护杆234具有于平板本体31 侧部上方向前延伸的延伸部2341,所述延伸部2341于平板本体31前部的上方横向朝内弯 折形成前拢聚部2342。在本实施例中,一侧的前护杆234和前横杆235 —起由一根金属杆 弯折成形。沿插秧机横向设置的前横杆235横向朝外的一段向上延伸一段大于平板本体31 厚度的距离后再横向朝内延伸至平板本体31侧部的上方,然后再分别向前和横向向内延 伸形成延伸部2341和前拢聚部2342。所述两个后支撑杆22之间于横杆231的下方还焊接有补强杆24。所述预备载秧台上还设有作业灯4,所述作业灯4固定于与插秧机的消音器位置 相反一侧的前支撑杆21上。本实用新型在扶手式小型插秧机上设置了预备载秧台,提高了插秧机的秧苗承载 量,减少了作业人员拿取秧苗的次数,提高了插秧效率、减少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本实用 新型预备载秧台结构简单,预备载秧板的安装可靠并且取放方便。
权利要求一种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插秧机机架(1)固定的预备秧架(2)和预备载秧板(3),所述预备秧架(2)包括位于插秧机中部的顶部的载秧板安置部(23)、以及分别在载秧板安置部(23)的前部和后部支承于载秧板安置部(23)和机架(1)之间的前支撑杆(21)和后支撑杆(22),所述预备载秧板(3)安装在所述载秧板安置部(2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秧板安置部(23)包 括分别支承于预备载秧板(3)底部前方和后方的前横杆(235)和横杆(231)、限位于所述预 备载秧板(3)横向两侧的两个连接杆(232)、限位于所述预备载秧板(3)后部上方的后压杆 (233)、以及限制预备载秧板(3)前后移动的前后限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21)和后 支撑杆(22)各包括分别固定在机架(1)横向两侧的两个,所述横杆(231)横跨连接于所 述两个后支撑杆(22)之间,所述两个连接杆(232)分别沿插秧机的前后方向连接于横杆 (231)和两个前支撑杆(21)之间,所述前横杆(235)和后压杆(233)分别固定在两个连接 杆(232)的前部和后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备载秧板(3)包括 平板本体(31)和平板本体(31)后端与平板本体(31)成L型分布的后边沿(32),所述预备 载秧板(3)安装在所述载秧板安置部(23)上时,所述前横杆(235)和所述横杆(231)分别 支承于所述平板本体(32)的底部,所述后压杆(233)限位于所述平板本体(32)的上方,所 述两个连接杆(232)分别限位于所述平板本体(32)横向的两侧,所述前后限位部为所述后 压杆(233)上形成的卡扣于所述后边沿(32)上的弯钩(23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备载秧板(3)于后 边沿(32)的上端还向后延伸有把手部(33),所述后边沿(32)与把手部(33)的连接部设有 卡孔(321),所述弯钩(2331)通过卡孔(321)对应的卡扣于所述后边沿(32)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32)成开口 朝下的U型,其U型的两脚分别与横杆(231)和前支承杆(21)连接,其连接在U型两脚之 间的部分高于所述横杆(231)和前横杆(235)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连接杆(232)前 部还设有前护杆(234),所述前护杆(234)具有于平板本体(31)侧部上方向前延伸的延 伸部(2341),所述延伸部(2341)于平板本体(31)前部的上方横向朝内弯折形成前拢聚部 (2342)。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后支撑杆(22)之 间于横杆(231)的下方还连接有补强杆(2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备载秧台上还设有 作业灯(4),所述作业灯(4)固定于与插秧机的消音器位置相反一侧的前支撑杆(21)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秧机预备载秧台,包括与插秧机机架固定的预备秧架和预备载秧板,所述预备秧架包括位于插秧机中部的顶部的载秧板安置部、以及分别在载秧板安置部的前部和后部支承于载秧板安置部和机架之间的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所述预备载秧板安装在所述载秧板安置部上。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插秧机上携带更多的秧苗,减少了去秧苗置放处取秧苗的次数,提高了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
文档编号A01C11/02GK201617003SQ2010201211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6日
发明者小林鑑明 申请人: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株式会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