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方法

文档序号:323638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方法
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方法本发明涉及氟唑菌苯胺(penflufen)用于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用途。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方法。自从有益植物首次栽培以来,除了改善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抗性以外,提高作物产率一直是种植植物时最重要的目的。各种方法,如耕种、施肥、灌溉、栽培或作物保护剂等,都用于改善产率。例如,改善产率方面(例如通过改善结籽(seed setting))和降低产量损失方面(例如由于恶劣气候,即,太干、太湿、过热或过冷的气候,或由于有害物如昆虫、真菌或细菌的侵袭)的栽培成果互相补充。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了提供充足的食物并同时保护其他现存的自然空间,在不扩大经济上可耕地的情况下,产率的大幅度增长绝对是有必要的。一种改善植物生长的方法是已实施了几个世纪的已知的施用有机肥料 (H. Marschner, "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第 674页(1986))。现代人已开发了一种复杂的无机肥料生产系统以生产简单产品,使种植者和农民可将其施用至土壤或正在生长的作物以通过促进生长来改善性能。植物大小、呈色、 成熟度和产量均可通过肥料产品的施用而改善。无机肥料包括这种常规施用的化学品如硝酸铵。有机肥料可包括牲畜粪和堆肥草坪垃圾(composted lawn debris),以及许多其他来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施用肥料来改善植物生长并不适宜并且会导致效果不足。另一种导致更好或更快的植物生长的策略是改善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US 6,239,332和DE 19940270)。但是,这种方法仅在所述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限制了生长的情况下才是有前景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改变细胞周期控制来调节植物生长(W0 01/31041A、CA 2263067、W000/56905A、WO 00/37645A)。但是,植物构造(plant ‘ s architecture)的改变可能是大量干涉(massive intervention)植物生长控制的有害副作用(W0 01/31041A ;CA 2263067)。其他方法可包括推断转录调节因子(putativ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例如在 WO 02/079403A 或 US 2003/013228A 中所要求保护的。这种转录调节因子通常存在于基因家族中,其中该家族成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相互干扰(cross talk)和/或拮抗防治(antagonistic control) 0另外,转录因子的作用依赖于其识别序列在目标生物体中的精确存在。这一事实可能使从模板物种(model species)至目标生物体的转移更复杂。WO 2005/018324描述了一种采用特定的甲酰胺(carboxamide)的植物生长促进方法。WO 2008/148482和WO 2008/148476均宽泛地教导了氟唑菌苯胺对作物生长的积极效应。但是,该参考文献中未教导对大豆作物的出苗或幼苗生长的具体效应。幼苗出苗的时间可决定其未来成为植株的前景。早出苗意味着植株开始更快地形成,这可能给种植者带来更高的产率。改善的早出苗一方面意味着更快的出苗时间(种子生长至土壤表面之上所花的时间),另一方面意味着更高的出苗率(种子生长至所述表面的数目),以及优选地更好的生长。
尽管现有技术中描述了这些方法,但是对于提供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方法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作物(特别是大豆作物)的幼苗生长和/ 或早出苗的方法。根据本发明,优选(a)减少出苗时间(种子生长至土壤表面之上所花的时间);(b)提高出苗率(种子生长至所述表面的数目);以及(c)改善幼苗生长。此目的通过使用式(I)的化合物以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而实现
权利要求
1.一种式(I)的化合物用于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用途
2.权利要求1的用途,其特征在于(a)出苗时间;(b)出苗率或(c)幼苗生长中的至少一个得到改善。
3.权利要求1或2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为大豆作物。
4.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的化合物与至少一种其他的杀菌剂联合使用。
5.权利要求4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的杀菌剂选自(Bi)核酸合成抑制剂,例如苯霜灵、高效苯霜灵、乙嘧酚磺酸酯、clozylacon、二甲嘧酚、乙嘧酚、呋霜灵、恶霉灵、甲霜灵、高效甲霜灵、呋酰胺、噁霜灵和喹菌酮;(B2)有丝分裂和细胞分裂抑制剂,例如苯菌灵、多菌灵、苯咪唑菌、乙霉威、噻唑菌胺、 麦穗宁、戊菌隆、噻菌灵、硫菌灵、甲基硫菌灵和苯酰菌胺;(B3)呼吸抑制剂,例如氟嘧菌胺作为CI-呼吸抑制剂;联苯吡菌胺、啶酰菌胺、萎锈灵、甲呋酰胺、氟酰胺、氟吡菌酰胺、呋吡菌胺、拌种胺、isopyrazam(顺式差向异构的外消旋物1RS、4SR、9RS和反式差向异构的外消旋物1RS、4SR、9SR的混合物)、isopyrazanK顺式差向异构的外消旋物1RS、4SR、9RS)、iSOpyraZam(顺式差向异构的对映异构体1R,4S,9R)、 isopyrazam(顺式差向异构的对映异构体1S、4R、9S)、isopyrazam(反式差向异构的外消旋物1RS、4SR、9SR)、isopyrazam(反式差向异构的对映异构体1R、4S、9S)、isopyrazam(反式差向异构的对映异构体1S、4R、9R)、灭锈胺、氧化萎锈灵、氟唑菌苯胺、吡噻菌胺、环丙吡菌胺、噻氟菌胺作为CII-呼吸抑制剂;吲唑磺菌胺、嘧菌酯、氰霜唑、醚菌胺、烯肟菌酯、噁唑菌酮、咪唑菌酮、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唑菌酯、唑胺菌酯、吡菌苯威、肟菌酯作为CIII-呼吸抑制剂;(B4)能够作为解偶联剂起作用的化合物,例如乐杀螨(binapacryl)、敌螨普、氟啶胺和消螨多;(B5)ATP生成抑制剂,例如三苯基乙酸锡、三苯锡氯、毒菌锡和硅噻菌胺;(B6)氨基酸和/或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剂,例如胺扑灭、灭瘟素、嘧菌环胺、春雷霉素、 春雷霉素一水合盐酸盐、嘧菌胺和嘧霉胺;(B7)信号转导抑制剂,例如拌种略、咯菌腈和苯氧喹啉;(B8)脂质和膜合成抑制剂,例如联苯、乙菌利、敌瘟磷、土菌灵、碘代丙炔基丁基甲胺酸酯、异稻瘟净、异菌脲、稻瘟灵、腐霉利、霜霉威、霜霉威盐酸盐、吡菌磷、甲基立枯磷和乙烯菌核利;(B9)麦角留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例如4-十二烷基-2,6-二甲基吗啉、氧环唑、联苯三唑醇、糠菌唑、环丙唑醇、苄氯三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R-烯唑醇、十二环吗啉、吗菌灵、氟环唑、乙环唑、氯苯嘧啶醇、腈苯唑、环酰菌胺、苯锈啶、丁苯吗啉、氟喹唑、呋嘧醇、氟硅唑、粉唑醇、呋菌唑、呋醚唑、己唑醇、抑霉唑、烯菌灵、亚胺唑、种菌唑、叶菌唑、腈菌唑、萘替芬、 氟苯嘧啶醇、恶咪唑、多效唑、稻瘟酯、戊菌唑、病花灵、咪鲜胺、丙环唑、丙硫菌唑、稗草丹、 啶斑肟、唑喹菌酮、硅氟唑、螺环菌胺、戊唑醇、特比萘芬、四氟醚唑、三唑酮、三唑醇、十三吗啉、氟菌唑、嗪胺灵、灭菌唑、烯效唑、烯霜苄唑和伏立康唑;(BlO)细胞壁合成抑制剂,例如苯噻菌胺、烯酰吗啉、氟吗啉、异丙菌胺、双炔酰菌胺、多抗霉素、多氧霉素、硫菌威、有效霉素A和valifenalate ;(Bll)黑素生物合成抑制剂,例如环丙酰菌胺、双氯氰菌胺、氰菌胺、四氯苯酞、咯喹酮和三环唑;(B12)能够诱导宿主防御的化合物,例如苯并噻二唑、烯丙苯噻唑和噻酰菌胺; (B13)能够具有多位点作用的化合物,例如波尔多液、敌菌丹、克菌丹、百菌清、环烷酸铜、氧化铜、氯氧化铜、铜制剂如氢氧化铜、硫酸铜、苯氟磺胺、二氰蒽醌、多果定、多果定游离碱、福美铁、fluorofolpet、灭菌丹、双胍盐、双胍辛乙酸盐、双胍辛胺、双胍辛烷基苯磺酸盐、双胍辛胺乙酸盐、代森锰铜、代森锰锌、代森锰、代森联、喹啉铜、propamidine、丙森锌、 硫及硫制剂包括多硫化钙、福美双、甲苯氟磺胺、代森锌和福美锌;(B14)其他化合物,例如2,3- 二丁基-6-氯噻吩并[2,3-d]嘧啶-4 (3H)-酮、 (2Z) -3-氨基-2-氰基-3-苯基丙-2-烯酸乙酯、N- [2- (1,3- 二甲基丁基)苯基]_5_氟-1, 3-二甲基-IH-吡唑-4-甲酰胺、3-( 二氟甲基)-1_甲基-N-(3,,4,,5,-三氟联苯-2-基)-IH-吡唑-4-甲酰胺、3- ( 二氟甲基)-N- [4-氟-2- (1,1,2,3,3,3-六氟丙氧基)苯基]-1-甲基-IH-吡唑-4-甲酰胺、(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嘧啶-4-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E)-2-{2-[({[(2E, 3E)-4-(2,6-二氯苯基)丁-3-烯-2-叉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氯-N- (1,1,3-三甲基-2,3- 二氢-IH-茚-4-基)吡啶-3-甲酰胺、 N-(3-乙基-3,5,5-三甲基环己基)-3-(甲酰基氨基)-2-羟基苯甲酰胺、5-甲氧基-2-甲基-4-(2-{[({(1Ε)-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2E) -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 (2- {[ ({(I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E) -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Ε)-({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E)-2-{2-[({[(1Ε)-1-(3-{[(Ε)-1-氟-2-苯基乙烯基]氧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 -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1-(4-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 环庚醇、1- (2,2- 二甲基-2,3- 二氢-IH-茚-1-基)-IH-咪唑-5-羧酸甲酯、N-乙基-N-甲基-N,-{2-甲基-5-(三氟甲基)-4-[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氧基]苯基}亚氨基甲酰胺、 N’- {5- ( 二氟甲基)-2-甲基-4-[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氧基]苯基} -N-乙基-N-甲基亚氨基甲酰胺、0-{1-[(4_甲氧基苯氧基)甲基]-2,2-二甲基丙基}1H-咪唑-1-硫代甲酸酯、N- [2- (4- {[3- (4-氯苯基)丙-2-炔-1-基]氧基} -3-甲氧基苯基)乙基]-N2-(甲基磺酰基)缬氨酸酰胺、5-氯-7- (4-甲基哌啶-1-基)-6- (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5-氨基-1,3,4-噻二唑-2-硫醇、propamocarb-fosetyl、l-[(4-甲氧基苯氧基)甲基]-2,2-二甲基丙基IH-咪唑-1-羧酸酯、1-甲基-N-[2-(l,l,2,2-四氟乙氧基)苯基]-3-(三氟甲基)-1Η-吡唑-4-甲酰胺、2,3,5,6_四氯-4-(甲基磺酰基)吡啶、2- 丁氧基-6-碘-3-丙基-4H-苯并吡喃-4-酮、2-苯基苯酚和盐、3-( 二氟甲基)-l-甲基-N-[2-(l,l,2,2-四氟乙氧基)苯基]-IH-吡唑-4-甲酰胺、3,4,5-三氯吡啶-2,6- 二腈、3- [5- (4-氯苯基)-2,3- 二甲基异噁唑烷_3_基]吡啶、3-氯-5- (4-氯苯基)-4-(2,6_ 二氟苯基)-6-甲基哒嗪、4-(4_氯苯基)-5-(2,6_ 二氟苯基)-3,6- 二甲基哒嗪、8-羟基喹啉、8-羟基喹啉硫酸盐(2 1)(盐)、异丁乙氧喹啉、5-甲基-6-辛基-3,7-二氢[1,2,4]三唑并[l,5-a]嘧啶-7-胺、5-乙基 _6_ 辛基-3,7-二氢[1,2, 4]三唑并[l,5_a]嘧啶-7-胺、辛唑嘧菌胺、苯噻硫氰、bethoxazin、卡巴西霉素、香芹酮、灭螨猛、地茂散、硫杂灵、环氟菌胺、霜脲氰、啶酰菌胺、棉隆、咪菌威、双氯酚、哒菌酮、 氯硝胺、野燕枯、苯敌快、二苯胺、ecomate、嘧菌腙、氟酰菌胺、氟吡菌胺、氟氯菌核利、磺菌胺、氟噻菌净、三乙膦酸铝、fosetyl-calcium、fosetyl-sodium、六氯苯、人间霉素、异噻菌胺、磺菌威、(2E)-2-{2-[({环丙基[(4-甲氧基苯基)亚氨基]甲基}硫代)甲基]苯基} -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异硫氰酸甲酯、苯菌酮、(5-氯-2-甲氧基-4-甲基吡啶-3-基) (2,3,4_三甲氧基-6-甲基苯基)甲酮、米多霉素、甲磺菌胺、N-(4-氯苄基)-3-[3_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丙酰胺、N-[ (4-氯苯基)(氰基)甲基]-3-[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丙酰胺、N-[(5-溴-3-氯吡啶-2-基)甲基]-2,4-二氯吡啶-3-甲酰胺、N-[l-(5-溴-3-氯吡啶-2-基)乙基]-2,4- 二氯吡啶_3_甲酰胺、 N- [1- (5-溴-3-氯吡啶-2-基)乙基]-2-氟-4-碘代吡啶-3-甲酰胺、N- {(Z)-[(环丙基甲氧基)亚氨基][6- (二氟甲氧基)_2,3- 二氟苯基]甲基} -2-苯基乙酰胺、N- {(E)-[(环丙基甲氧基)亚氨基][6-( 二氟甲氧基)-2,3_ 二氟苯基]甲基}-2_苯基乙酰胺、多马霉素、福美镍、酞菌酯、辛噻酮、oxamocarb, oxyfenthiin、五氯酚及盐、吩嗪-I-羧酸、苯醚菊酯、亚磷酸及其盐、霜霉威乙膦酸盐、propanosine-sodium、丙氧喹啉、硝吡咯菌素、 五氯硝基苯(、5_氨基-2-(l-甲基乙基)-4-(2-甲基苯基)-3-氧杂-2,3-二氢-IH-吡唑-1-硫代甲酸S-丙-2-烯-1-基酯、叶枯酞、四氯硝基苯、咪唑嗪、水杨菌胺、5-氯-N’-苯基-N,-丙-2-炔-1-基噻吩-2-磺酰胼、氰菌胺、N-甲基-2-(1-{[5-甲基_3_(三氟甲基)-1Η-吡唑-1-基]乙酰基}哌啶-4-基)-N-[ (IR)-1,2,3,4-四氢化萘基]_1, 3-噻唑-4-甲酰胺、N-甲基-2-(1-{[5-甲基-3-(三氟甲基)-1Η-吡唑-1-基]乙酰基}哌啶-4-基)-N-[l,2,3,4-四氢化萘-1-基]-1,3-噻唑-4-甲酰胺、3_( 二氟甲基)4-[4-氟-2-(1,1,2,3,3,3-六氟丙氧基)苯基]甲基-IH-吡唑-4-甲酰胺和 {6-[({[(1-甲基-IH-四唑-5-基)(苯基)亚甲基]氨基}氧基)甲基]吡啶_2_基}氨基甲酸戊酯。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式(I)的化合物的施用量为0.I-IOOOg 活性成分/100kg种子。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种子在不存在有害物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处理。
8.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将式(I)的化合物施用于作物的种子。
9.一种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一种式(I)的有机化合物施用于作物的种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氟唑菌苯胺用于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用途。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改善作物的幼苗生长和/或早出苗的方法。
文档编号A01N43/56GK102469786SQ20108002890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7日
发明者A·苏提-海因茨 申请人: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