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331307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渣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渣污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木质素等有机物,合理开发利用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长期以来中药渣污泥不但得不到利用,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目前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等处理方法,现有技术的处理方法极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并浪费大量的有机肥资源。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环境二次污染、浪费大量有机肥资源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是由下述原料组分按重量份配比经发酵、造粒烘干制备而成中药渣污泥60份、畜禽粪便25份、农作物秸杆粉 10份、酸析木质素1份、酸度调节剂1份、造粒粘结剂2份、微生物发酵剂1份;所述酸度调节剂为氧化钙、粉煤灰或钙镁磷肥;本发明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工艺步骤如下(1)将中药渣污泥固化物送入烘干机中,用90-130°C热风烘干处理至含水量为 ;35-45 %,要求风量 5000-8000m7h ;(2)将烘干后的中药渣污泥按比例加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粉及酸度调节剂,调整其pH至6. 0-7. 5,然后加入微生物发酵剂,在发酵池中进行好氧连续发酵7-8天;(3)发酵结束后,加入造粒粘结剂,经造粒烘干,使其含水量降至18-20%,烘干为温度70°C,风量6000m3/h,烘干后称量包装。本发明利用中药渣污泥中含有的氮、磷、钾及有机物质的生产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提高肥料的的长效性和肥料利用率。适用范围广,不易流失,无任何污染,环保高效,颗粒均一,光泽度强。试验证明该肥料施入土壤后,能平衡氮磷钾的吸收,改良土壤,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的产量。大田种植西瓜,成熟期与使用传统肥相比,缩短10-12天,产量提高10% ;大田种植玉米,成熟期与使用传统肥相比,缩短12-15天,产量提高9-10% ;大田种植花生,成熟期与使用传统肥相比,缩短8-10天,产量提高8-10% ;大田种植地瓜,成熟期与使用传统肥相比,缩短15-20天,产量提高10-15% ;大田种植小麦,成熟期与使用传统肥相比,缩短7-8 天,产量提高15-18%。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本发明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是由下述原料组分按重量份配比制备而成中药渣污泥60份、畜禽粪便25份、农作物秸杆粉10份、酸析木质素1份、氧化钙 1份、造粒粘结剂2份、微生物发酵剂1份;本发明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工艺步骤如下
(1)将中药渣污泥固化物送入烘干机中,用120°C热风烘干处理至含水量为40%, 要求风量6000m3/h ;(2)将烘干后的中药渣污泥按比例加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粉及酸度调节剂,调整其pH至7. 0,然后加入微生物发酵剂,在发酵池中进行好氧连续发酵7天;(3)发酵结束后,加入造粒粘结剂,经造粒烘干,使其含水量降至19%,烘干为温度70°C,风量6000m3/h,烘干后称量包装。实施例2根据实施例1,原料组分中的氧化钙可用粉煤灰代替。实施例3根据实施例1,原料组分中的氧化钙可用钙镁磷肥代替.本发明使用的微生物发酵剂,是本领域污泥发酵生产有机肥通用的发酵剂。
权利要求
1.一种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其特征是由下述原料组分按重量份配比经发酵、造粒烘干制备而成中药渣污泥60份、畜禽粪便25份、农作物秸杆粉10份、酸析木质素 1份、酸度调节剂1份、造粒粘结剂2份、微生物发酵剂1份;所述酸度调节剂为氧化钙、粉煤灰或钙镁磷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工艺步骤如下(1)将中药渣污泥固化物送入烘干机中,用90-130°C热风烘干处理至含水量为 ;35-45 %,要求风量 5000-8000m7h ;(2)将烘干后的中药渣污泥按比例加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粉及酸度调节剂,调整其 pH至6. 0-7. 5,然后加入微生物发酵剂,在发酵池中进行好氧连续发酵7-8天;(3)发酵结束后,加入造粒粘结剂,经造粒烘干,使其含水量降至18-20%,烘干为温度 70 0C,风量6000m3/h,烘干后称量包装。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渣污泥生产的生物有机肥,以中药渣污泥份、畜禽粪便份、农作物秸杆粉、酸析木质素、酸度调节剂、造粒粘结剂、微生物发酵剂为原料,经发酵、造粒烘干制备而成。本发明利用中药渣污泥中含有的氮、磷、钾及有机物质的生产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提高肥料的长效性和肥料利用率。适用范围广,不易流失,无任何污染,环保高效,颗粒均一,光泽度强。试验证明该肥料施入土壤后,能平衡氮磷钾的吸收,改良土壤,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的产量。
文档编号C05F17/00GK102173896SQ201110024960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4日
发明者杨春林 申请人:杨春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