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824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杏鲍菇,别名剌芹侧耳,隶属于真菌门中的担子菌纲,是我国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杏鲍菇具有杏仁香味,不仅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味道清香,而且营养丰富。研究表明,杏鲍菇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 镁、铜等矿物质。此外,杏鲍菇还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抗癌、防止心血管病及美容等功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杏鲍菇的品质,丰富其营养成分,在现阶段杏鲍菇的栽培过程中通常会添加一些含微量元素的营养液,然后利用杏鲍菇的生物转化,将营养液中的微量元素转化为自身所有。由于锌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体许多活化酸的催化因子,参与体内300余种酸和功能蛋白的组成,具有广泛的生理生化功能,故目前在栽培杏鲍菇时普遍添加无机锌营养液,然后利用杏鲍菇的物质代谢转化,将无机锌结合到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上(如多糖和蛋白质)形成有机锌进行富集。但是,目前的栽培技术无法促使杏鲍菇高效的吸收转化锌元素,使得其体内有机锌的含量较低,无法进一步提高杏鲍菇的营养品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使得该栽培技术能够提高杏鲍菇中有机锌含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用1. 5-2. 5 μ w/cm2强度的紫外光,每隔2. 5-3. 5h照射接种于培养基上的杏鲍菇菌5-15min至培养基全被杏鲍菇菌丝覆盖,然后向培养基中加入无机锌营养液至杏鲍菇成熟。其中,判断培养基是否全被杏鲍菇菌丝覆盖以及杏鲍菇是否成熟,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公知的。接种杏鲍菇菌的方法是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杏鲍菇菌种可通过市售获得。杏鲍菇在受到含有锌元素无机盐的胁迫时会形成一些新蛋白质或使某些蛋白合成增强,这些蛋白称为盐逆境蛋白,它们可以结合锌离子形成蛋白锌。但是,现有的栽培技术无法使盐逆境蛋白高效结合锌离子,使得杏鲍菇中的有机锌(即蛋白锌)含量较低。因此,本发明先用紫外线照射杏鲍菇,然后再加无机锌营养液,优选为按质量体积比Ikg 4mL,每天向培养基中加一次无机锌营养液。其中,所述无机锌营养液包括质量分数为0. 4-0. 5%硫酸锌和质量分数为7-9%麦饭石,余量为水,优选为包括质量分数为 0. 45%硫酸锌和质量分数为8. 6%麦饭石,余量为水。紫外线能够使杏鲍菇增强合成盐逆境结合锌离子能力,然后再加无机锌营养液, 促使蛋白锌大量合成,使得杏鲍菇有效的吸收锌元素,并转化为有机锌进行富集。由于紫外线强度过高会损伤菌丝,过低则诱导对锌离子吸收的效果不佳,所述本发明所述紫外光的强度控制在1. 5-2. 5 μ w/cm2,优选为2 μ w/cm2。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可采用40w的紫外灯,悬挂在20袋培养基上,距离为40cm。其中,所述紫外光的照射频率优选为每隔池照射 IOmin0本发明所述培养基优选由质量分数为39. 4%的水、质量分数为36. 4%的棉籽壳、 玉米芯、稻草或木屑、质量分数为12. 的麦麸、玉米粉或米糠以及质量分数为12. 的棉籽油粕或葵花油粕组成,更优选为由质量分数为39. 4%的水、质量分数为36. 4%的棉籽壳、质量分数为12. 的麦麸以及质量分数为12. 的棉籽油粕组成。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种植出的杏鲍菇。本发明所述杏鲍菇经有机锌含量检测,是常规栽培技术种植出的杏鲍菇的有机锌含量的36-40倍,表明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杏鲍菇有机锌含量。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通过采用紫外诱导技术,使杏鲍菇充分转化无机锌为有机锌,显著提高了其有机锌含量,提高了杏鲍菇的营养品质。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杏鲍菇栽培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栽培技术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下面就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杏鲍菇栽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称取硫酸锌^g、麦饭石95kg、水1000kg,采用均质器高速剪切,制备成无机锌营养液备用;称取棉子壳60kg、麦麸20kg、棉籽油粕20kg,并且加水混合均勻配制培养基,同时使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然后采用23X46X0. 005cm的高密度聚乙烯菌袋装载培养基,每袋装料量为3kg;将无机锌营养液和装袋后的培养基分别高温灭菌,灭菌温度100°C,灭菌时间为上气后保压10小时;待袋温降到下后,进行接种操作,将培养基分袋,开洞,接种,按常规接种方法进行;培植,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温度为22_M°C ;开启安装在培植棚内的紫外光灯,紫外光灯40w,每只灯照20袋培养基,距灯距离40cm,每隔3小时照10分钟;待菌丝长满袋后,注入无机锌营养液,采用滴灌方式,距菌袋的两端边缘1/3菌袋长度处,分别垂直于菌袋插入2根小管,滴灌注入培养基内,每天注入一次直至杏鲍菇成熟收获,每次每袋滴入无机锌营养液12mL。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称取硫酸锌4. 4kg、麦饭石77kg、水1018. 6kg,采用均质器高速剪切,制备成无机
锌营养液备用;称取玉米芯60kg、玉米粉20kg、葵花油粕20kg,并且加水混合均勻配制培养基,同时使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然后采用23X46X0. 005cm的高密度聚乙烯菌袋装载培养基,每袋装料量为3kg;将无机锌营养液和装袋后的培养基分别高温灭菌,灭菌温度100°C,灭菌时间为上气后保压8小时;待袋温降到下后,进行接种操作,将培养基分袋,开洞,接种,按常规接种方法进行;培植,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温度为22_M°C ;开启安装在培植棚内的紫外光灯,紫外光灯30w,每只灯照20袋培养基,距灯距离40cm,每隔3. 5小时照15分钟;待菌丝长满袋后,注入无机锌营养液,采用滴灌方式,距菌袋的两端边缘1/3菌袋长度处,分别垂直于菌袋插入2根小管,滴灌注入培养基内,每天注入一次直至杏鲍菇成熟收获,每次每袋滴入无机锌营养液12mL。实施例3 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称取硫酸锌5. ^g、麦饭石99kg、水995. ^g,采用均质器高速剪切,制备成无机锌
营养液备用;称取稻草60kg、米糠20kg、棉籽油粕20kg,并且加水混合均勻配制培养基,同时使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然后采用23X46X0. 005cm的高密度聚乙烯菌袋装载培养基,每袋装料量为3kg;将无机锌营养液和装袋后的培养基分别高温灭菌,灭菌温度100°C,灭菌时间为上气后保压12小时;待袋温降到下后,进行接种操作,将培养基分袋,开洞,接种,按常规接种方法进行;培植,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温度为22_M°C ;开启安装在培植棚内的紫外光灯,紫外光灯50w,每只灯照20袋培养基,距灯距离40cm,每隔2. 5小时照5分钟;待菌丝长满袋后,注入无机锌营养液,采用滴灌方式,距菌袋的两端边缘1/3菌袋长度处,分别垂直于菌袋插入2根小管,滴灌注入培养基内,每天注入一次直至杏鲍菇成熟收获,每次每袋滴入无机锌营养液12mL。实施例4 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采用现有杏鲍菇栽培技术种植(即未经紫外诱导),成熟后检测杏鲍菇有机锌含量(单位ppm,即用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万分比来表示的浓度,也称百万分比浓度,通俗的理解为一百万份重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与采用实施例1-3栽培技术种植出的杏鲍菇对比,结果见表1。表1有机锌含量对比分析
权利要求
1.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用1. 5-2. 5μ w/cm2强度的紫外光,每隔 2. 5-3. 5h照射接种于培养基上的杏鲍菇菌5-15min至培养基全被杏鲍菇菌丝覆盖,然后向培养基中加入无机锌营养液至杏鲍菇成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光的强度为2μ w/c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光的照射频率为每隔池照射 IOmin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由质量分数为39.4%的水、 质量分数为36. 4%的棉籽壳、玉米芯、稻草或木屑、质量分数为12. 的麦麸、玉米粉或米糠以及质量分数为12. 的棉籽油粕或葵花油粕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培养基中加入无机锌营养液具体为按质量体积比Ikg 4mL,每天向培养基中加一次无机锌营养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锌营养液包括质量分数为 0. 4-0. 5%硫酸锌和质量分数为7-9%麦饭石,余量为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锌营养液包括质量分数为 0. 45%硫酸锌和质量分数为8. 6%麦饭石,余量为水。
8.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栽培技术种植出的杏鲍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公开了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用1.5-2.5μw/cm2强度的紫外光,每隔2.5-3.5h照射接种于培养基上的杏鲍菇菌5-15min至培养基全被杏鲍菇菌丝覆盖,然后向培养基中加入无机锌营养液至杏鲍菇成熟。本发明所述栽培技术通过采用紫外诱导技术,使杏鲍菇充分转化无机锌为有机锌,显著提高了其有机锌含量,提高了杏鲍菇的营养品质。
文档编号C05G1/00GK102301914SQ20111019864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5日
发明者付伟, 黎虎 申请人:四川砚山菌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