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贝类养殖方法,尤其是一种虾夷扇贝的底播增殖方法。
背景技术:
虾夷扇贝是世界贝类中优良增养殖品种之一,经济价值很高。原主要产于日本、俄罗斯千岛群岛的南部水域,日本北海道及本洲北部。现在主要在我国北方的辽东半岛、山东等海区进行养殖。通常采用灯笼网笼养殖、吊耳养殖,灯笼网笼养殖是目前扇贝养殖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养殖方法,该方法需进行倒笼作业,且一次性投资大;而吊耳养殖方法虽然成本低,但操作费エ,在风浪较大的海区也容易被掰断前耳或拧断耳绳,从而造成损失。虾夷扇贝底播放流增殖是近年来新兴起的发展快、效果明显的ー种养殖方式,投 资小、易管理,具有规模化养殖开发的优势,随着近年来虾夷扇贝的产业升级,迫切需求大规模的底播增养殖方法改进以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成活率的规模化虾夷扇贝底播増殖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増殖方法,选择沙砾、沙泥、泥砂较为柔软的底质作为増殖区,水深8-60米,底播时间为10 12月和翌年3 4月,水温3_16°C,根据底播増殖海区条件,底播密度为5000 15000枚/亩,10 12月底播苗种壳高在3厘米左右,3 4月底播,苗种壳高在4厘米以上。底播苗种运输过程中进行保温保湿,避免苗种冻伤和干露时间过长。底播苗种采取活水运输方式,苗种运输过程中处于循环水中,保持舱内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于养殖用水标准,直至苗种出舱。底播区采用轮播轮休,底播养殖虾夷扇贝收获后,收获底播区进行自然休憩,自然休憩时间10个月以上。轮播轮休的首次底播区播苗密度可适度増大,首次底播区播苗密度大于5500枚/亩,可达到7500 15000枚/亩,经过自然休憩的再次底播区,底播密度大于5000枚/亩。实际底播密度根据不同底质和不同水深等海洋环境情况确定。所述底播区范围采用卫星导航仪定位,测算底播区的面积,根据海域面积以及待播苗种,计算出区域内単位距离和时间所要播撒的苗种数量,在划定的区域内,采用往返航行均匀播苗。所述底播区边缘,根据虾夷扇贝的活动习性空出隔离带,隔离带的宽度为700 900米,避免虾夷扇贝移出底播区。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I、将传统的虾夷扇贝筏式养成改为海区底播养成,通过本发明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可以降低养殖过程中人力和物资的各项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海区利用程度,充分合理地利用海区资源;2、根据播苗时间,控制各规格苗种所占的比例,以壳高3厘米以上的苗种占90%以上,在实际生产中易于操作,符合规格的大苗种在底播后,适应环境能力强、存活率高、扇贝生长速度快、占用海域资源时间短,从而降低海域使用成本,提高底播增殖效益。3、采用轮播轮休的底播增殖方式,给底播増殖区海域修养生息的时间,维护海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在底播区边缘留出700 900米的空间作为隔离带,防止扇贝移位造成损失;
5、40 60米水深底播增殖区的开发利用,増大了海区资源的利用空间;
6、由于是在自然条件下养成,将人为干预降至最低,所以底播养殖的虾夷贝纯天然、无污染、广品的ロ感好,还可通过自然选择,提闻ife下夷扇贝的质量和品质;
7、由于底播的虾夷扇贝在海底自然生长,成贝的自然产卵,不仅增加了海区内虾夷扇 贝的数量,并且对扩大整个海域内的虾夷扇贝种群数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ー步详细说明。以大连长海县海域虾夷扇贝底播放流增殖为例。经科学底质调查确定选择的底播增殖区,125微米以下的颗粒含量不超过30%,底播区饵料丰富,水质清洁,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水温终年保持在I 23°C,流水畅通,盐度为25 35%。,PH值为7. 5 8. 5,水深10 60米。根据轮播轮休计划划分底播区域,确定底播密度。就底播密度而言,密度越稀、生长速度越快、个体长得越大,成活率越高,但密度过稀,资源分散不易采捕,底播海区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海区浪费、生产成本増加。因此,从总的经济效益来看,虾夷扇贝底播采用如下密度
1)轮播轮休首次底播的海域播苗密度大于5500枚/亩,外海由于是新开发的深水海域,未进行过底播,再加上水体较深,自浄能力较强,故外区可以加大播苗密度,根据底质条件可达到5500 6000枚/亩,6000 7500枚/亩,7500 15000枚/亩;
2)轮播轮休的再次底播区播苗密度大于5000枚/亩,5000 5500枚/亩,5500 6000 枚 / 亩,6000 7500 枚 / 亩,7500 15000 枚 / 亩。根据不同底质和不同水深等海洋环境情况确定实际底播密度。底播时间在当年10月中旬至12月,以及翌年的3至4月,自然水温在3 16°C,天气状况良好,无雨雪,无大风浪;尤其是在11 12月、3 4月,此时水温对底播虾夷扇贝比较有利,底播后贝苗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底播前对底播区进行敌害清理,用潜水船采捕、网笼诱钓和拖网采捕等方法清除海星和其它敌害生物,采捕区域拖网生产中附帯的石头等杂物和敌害生物均装到陆地处理。根据播苗时间,抽样测量底播苗种,11月30日前抽样测量的底播苗种总量中壳高3厘米以上占90%,2. 7 2. 99厘米不超过10%,2. 7厘米以下苗种数量不超过5% ;12月I日 12月20日抽样测量的底播苗种总量,壳高3厘米以上占95%,2. 7 2. 99厘米不超过5%,2. 7厘米以下苗种数量不超过5% ;12月21日以后抽样测量的底播苗总量,壳高3厘米以上占100%,或2. 99厘米以下苗种数量不超过5%。苗种符合底播要求,方可进行底播
底播苗种采取活水运输方式,苗种运输过程中处于循环水中,保持舱内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于养殖用水标准,直至苗种出舱,以保证苗种存活率。普通船舶运输苗种采用草袋等苫盖以防止苗种冻伤和干露时间过长,并用喷头不间断地对其进行均匀地浇水以保湿。播苗前,底播区范围采用卫星导航仪定位,测算底播区的面积,根据海域面积以及待播苗种,计算出区域内単位距离和时间所要播撒的苗种数量,在划定的区域内,往返播苗。所述底播区边缘,根据虾夷扇贝的活动范围空出700 900米的隔离帯。虾夷扇贝个体生长达到商品规格,如8厘米以上,即可进行收获。收获后的底播区进行自然休憩,根据底质环境情况和生产需要,自然休憩时间大于10个月。综上所述,本发明虾夷扇贝底播増殖方法具有诸多优点。虾夷扇贝底播养殖能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海区资源,尤其40 60米深海域的开发利用増大了海域资源的有效利用空间,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采用轮播轮休的生态养殖养殖模式,更加有利于虾夷扇贝底播增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虾夷扇贝减轻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动カ;另外,底播养殖的虾夷贝由于是海底自然生长,所以纯天然,无污染,产品的ロ感好,营养价 值高。最后,由于底播的虾夷扇贝在海底由自然生长,成贝的自然产卵,不仅增加了海区内虾夷扇贝的数量,对扩大整个海域内的虾夷扇贝种群数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选择沙砾、沙泥、泥砂较为柔软的底质作为增殖区,其特征在于,底播水深8 60米,底播时间为10 12月和翌年3 4月,水温为3 16°C,根据底播增殖海区条件,底播密度为5000 15000枚/亩,底播苗种壳高在3厘米左右。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底播前,抽样测量底播苗种11月30日前抽样测量的底播苗种总量,壳高3厘米以上占90%,2. 7 2. 99厘米不超过10%,2.7厘米以下苗种数量不超过5%;12月I日 12月20日抽样测量的底播苗种总量,壳高3厘米以上占95%,2. 7 2. 99厘米不超过5%,2. 7厘米以下苗种数量不超过5% ; 12月21日以后抽样测量的底播苗总量,壳高3厘米以上占100%,或2. 99厘米以下苗种数量不超过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3 4月底播,底播苗种壳高达4厘米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底播苗种运输过程中进行保温保湿,避免苗种冻伤和干露时间过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底播苗种采取活水运输方式,苗种运输过程中处于循环水中,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于养殖用水标准,直至苗种出舱。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底播区采用轮播轮休,底播养殖虾夷扇贝收获后,收获底播区进行自然休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播轮休的底播区自然休憩时间10个月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播轮休的首次底播区播苗密度适度增大,大于5500枚/亩,经过自然休憩的再次底播区,底播密度大于5000枚/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播轮休的首次底播区播苗密度7500 15000枚/亩。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播区范围采用卫星导航仪定位,测算底播区的面积,根据海域面积以及待播苗种,计算出区域内单位距离和时间所要播撒的苗种数量,在划定的区域内,往返播苗。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播区边缘,空出宽度为700 900米的隔离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贝类养殖方法,尤其是一种虾夷扇贝的底播增殖方法。虾夷扇贝底播增殖,选择沙砾、沙泥、泥砂较为柔软的底质作为增殖区,其特征在于,底播水深8~60米,底播时间为10~12月和翌年3~4月,水温为3~16℃,根据底播增殖海区条件,底播密度为5000~15000枚/亩,底播苗种壳高在3厘米左右。通过本发明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方法可以降低养殖过程中人力和物资的各项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40~60米水深底播增殖区的开发利用,增大了海区资源的利用空间;在自然条件下养成,虾夷扇贝纯天然、无污染、产品的口感好,还可通过自然选择,提高虾夷扇贝的质量和品质。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726325SQ20121009535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1日
发明者刘仁德, 吴厚刚, 吴厚记, 王忠亮, 臧有才 申请人: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