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

文档序号:225614阅读:9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是一种自然种群中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中华鲟,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远在公元前I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干流和长江口的浅海区域,每年的9-11月,发育成熟的中华鲟个体由海入江,洄游至金沙江下游至长江上游适合的江段产卵繁殖。自从修建葛洲坝阻断中华鲟繁殖洄游通道后,中华鲟的产卵场缩减至葛洲坝下游不足5km江段。随着中华鲟产卵场规模的减小和产卵亲鱼数量的减少,生活在长江里的中华鲟物种濒临威 胁。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和维持中华鲟资源量,有研究机构和学者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的方式改变这种局面,但是从根本上通过对中华鲟卵保护策略的研究报道甚少。中华鲟繁殖季节,受精卵粘附在产卵场江底的石砾上孵化,孵化时间一般需要4-5d。在中华鲟孵化期,90%以上的中华鲟卵未及孵化即被栖息底层分布密集的食卵鱼类如瓦氏黄颡鱼等吞食。目前因为中华鲟卵的损失不足以补给中华鲟生态资源量,所以中华鲟卵的保护方法的研究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如何进行中华鲟卵保护工作未展开系统研究。此外,中华鲟本身在洄游产卵期不摄食,不会受到饵料的诱惑而影响其繁殖。因此,在不影响中华鲟繁殖行为的前提下,能否利用替代饵料对中华鲟卵的敌害鱼类进行诱导或为其提供食物,进而减轻食卵鱼对中华鲟卵的危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协助保护中华鲟和维持中华鲟数量。在替代饵料的帮助下,中华鲟鱼卵可以增加避开敌害鱼类捕食的几率,安全孵化并发育成幼鱼,成功补给中华鲟自然资源量,同时减少了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幼苗的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食卵鱼类;
2)对食卵鱼类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长江边的渔民得知用蚯蚓或蛆虫或豆腐可以钓到食中华鲟卵的鱼类,
进行筛选试验在蚯蚓或蛆虫或豆腐与其它饵料(如小鱼、小虾、豆腐、鸡蛋、米饭、人工鱼饲料)同时存在条件下,食卵鱼类喜欢摄食蚯蚓或蛆虫或豆腐,但是蛆虫不易长期保存,因为其容易蜕化成苍蝇,豆腐也不易长期保存,且投食麻烦,而蚯蚓可以长期保存在潮湿的肥沃土壤里,选择蚯蚓作为替代食物的优点如下
一)、多条蚯蚓喜欢缠在一起,其它饵料没有这个优点,缠在一起的蚯蚓越大水流越不易冲散,且沉降速度快,易于沉入江底供底栖鱼类捕食。二)、可以控制缠在一起蚯蚓团的大小,使蚯蚓团在沉到水底的过程中被水流冲散成个体或抱团较小的群体,供食卵鱼类群体摄食;
三)、蚯蚓在人工饲养和保存过程中成本低。因此,根据摄食行为试验结果认定蚯蚓为食中华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
3)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前I个月)、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将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不同体长的食卵鱼类进行蚯蚓适口性试验,选择适合各种体长食卵鱼类的蚯蚓规格;
b、进行食卵鱼类摄食节律试验,选择食卵鱼类摄食活跃的昼夜时间区间。增加上述步骤a、b后,步骤3)的内容为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前I个月)、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在食卵鱼类摄食活跃的时间区间将步骤b选择的特定规格的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中华鲟每年的中华鲟产卵期间为当年的10月至12月。中华鲟卵的孵化期间为产卵后的第I天-第5天。步骤I)中捕到的食卵鱼类为瓦氏黄颡鱼。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有益效果如下
I、通过研究中华鲟鱼卵食用鱼类的摄食行为,选择一种饵料作为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用投放替代食物的方法实现了中华鲟鱼卵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保护了中华鲟物种,增加了中华鲟的补充群体数量。2、通过保护中华鲟卵在孵化过程中不遭到食卵鱼类摄食,解决了人工放养中华鲟苗在生存环境突变过程中引起损伤率和死亡率很高的问题。3、在替代饵料的帮助下可以使大量的自然中华鲟苗可以避免环境突变问题出现安全孵化并发育成幼鱼,顺流而下到大海里生活,成功补给中华鲟自然资源量和维持中华鲟物种并减少了放养中华鲟幼苗的成本。4、由于蚯蚓在人工饲养和保存过程中成本低,使用蚯蚓作为替代食物降低了成本。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中华鲟卵保护方法,该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瓦氏黄颡鱼;
2)在实验室中对瓦氏黄颡鱼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长江边的渔民得知用蚯蚓或蛆虫可以钓到瓦氏黄颡鱼,
进行筛选试验在蚯蚓或蛆虫与其它饵料(如小鱼、小虾、豆腐、鸡蛋、米饭、人工鱼饲料)同时存在条件下,瓦氏黄颡鱼喜欢摄食蚯蚓或蛆虫,但是蛆虫不易长期保存,因为其容易蜕化成苍蝇,而蚯蚓可以长期保存在潮湿的肥沃土壤里,供试验随时选用;
因此,根据摄食行为试验结果认定蚯蚓为瓦氏黄颡鱼的替代食物;
3)选择体长为10cm、15cm和20cm瓦氏黄颡鱼进行Φ丘蝴适口性试验,将体长分别为2cm、4cm和8cm的蚯蚓做为鲜活饵料供瓦氏黄颡鱼摄食,试验结果显示适合上述3种不同体长瓦氏黄颡鱼的艇蝴规格为体长4cm ;
4)进行瓦氏黄颡鱼摄食节律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摄食活跃的时间区间为当日的18:00到次日6:00 ;
5)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在瓦氏黄颡鱼摄食活跃的时间区间(当日的18:00到次日6:00)将步骤3)选择的特定规格的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具体投放方法如下
在中华鲟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前I个月),为了阻止瓦氏黄颡鱼进入中华鲟产卵场并摄食中华鲟卵,每隔一天在中华鲟产卵场(目前的中华鲟产卵场固定在葛洲坝下Ikm下江段)以外邻近区域,即长江葛洲坝的上游和下游的庙嘴江段、夷陵长江大桥的上下游3km江段、红花套江段每隔O. 5km泼洒蚯蚓。向葛洲坝下游水域中华鲟产卵场以外区域泼洒蚯蚓·的量以上述各江段捕捞点瓦氏黄颡鱼捕获量重量的5%为标准。在上述葛洲坝下游水域每隔O. 5km泼洒蚯蚓,以在中华鲟产卵场外可以给中华鲟产卵场外的瓦氏黄颡鱼提供充足的饵料,避免瓦氏黄颡鱼群体进入中华鲟产卵场。在中华鲟产卵期间(当年的10月至12月),为了阻止瓦氏黄颡鱼在中华鲟产卵场中摄食中华鲟卵,在中华鲟产卵场泼洒蚯蚓,泼洒的量应为中华鲟卵资源估计量的I倍及以上,可以阻止瓦氏黄颡鱼摄食中华鲟卵。在中华鲟产卵场泼洒蚯蚓前,应对中华鲟产卵期进行估计,估计的方法包括声学调查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和采卵推算产卵规模。可以根据估计产卵日期在中华鲟产卵估计日期前3日在中华鲟产卵场产卵场及附近水域泼洒相应量的蚯蚓。泼洒蚯蚓的是时间段应选在每天下午的18:00到次日6:00,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中华鲟产卵后,应在中华鲟卵孵化期间(即中华鲟产卵水域每年的中华鲟卵的孵化期间为产卵后的第I天-第5天)继续泼洒蚯蚓,防止瓦氏黄颡鱼侵害孵化过程中的鲟鱼卵,让中华鲟鲟鱼卵安全度过孵化期。
权利要求
1.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食卵鱼类; 2)对食卵鱼类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及试验选择蚯蚓作为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 3)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将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 a、选择不同体长的食卵鱼类进行蚯蚓适口性试验,选择适合各种体长食卵鱼类的蚯蚓规格; b、进行食卵鱼类摄食节律试验,选择食卵鱼类摄食活跃的时间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为在每年中华鲟的产卵前一段时间、产卵期以及孵化期间,在食卵鱼类摄食活跃的时间区间将步骤b选择的特定规格的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中捕到的食卵鱼类为瓦氏黄颡鱼。
全文摘要
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捕捉以鲟鱼卵为食物的食卵鱼类;2)对食卵鱼类进行摄食行为试验,在实验室选择可以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时,通过调查及试验选择蚯蚓作为食卵鱼类的替代食物;3)将蚯蚓投入到中华鲟产卵的水域及附近水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华鲟鱼卵保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实现了保护中华鲟的目的,在替代饵料的帮助下,中华鲟鱼卵可以减少被敌害鱼类捕食的风险,进而安全孵化并发育成幼鱼,成功补给中华鲟自然资源量和维持中华鲟物种并从侧面减少了放养中华鲟幼苗的成本。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907355SQ20121037710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8日
发明者石小涛, 路波, 刘德富, 危起伟, 庄平, 高勇, 姜伟, 杜浩 申请人:三峡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