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781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毒马铃薯试管薯的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地矛盾突出。粮食问题至关重要。马铃薯是世界少有的高产作物,它具有营养全面、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产业链长、粮菜饲工业原料兼用等优良特性,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第五大粮食作物。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 总产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单产水平较低,平均单产956. 5kg/666. 67 m2,居世界第82位,是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1/3左右。影响中国马铃薯产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马铃薯的病毒性退化。马铃薯感染病毒后平均减产30%-80%。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脱毒种薯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止病毒病的方法,也是解决中国马铃薯病毒性退化迅速提高产量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大力加强脱毒马铃薯的生产与种薯繁育,提高脱毒种薯供给能力,以加速脱毒薯的推广应用, 稳定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总产量,对提高中国粮食总产,确保国家食安全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脱毒种薯的繁育生产中,原原种生产是瓶颈,是关键。原原种是用脱毒的试管苗移栽或扦插在温网室中最初产生的种薯,其生产产量高低、生产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后期脱毒马铃薯的进一步繁育与推广应用。在大棚温网室生产原原种受到多种因素如气候、环境条件等影响,造成原原种一般只能生产一季,最多两季,生产数量少,且种薯质量难以保证, 经常有脱毒原原种薯检测仍带有病毒的报道。试管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脱毒试管苗在培养瓶内相对封闭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脱毒种薯,因而试管薯克服了大田生产环境的缺陷, 可以进行周年化不间断的工厂化生产,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并且因生产过程易于控制,种薯质量更易于保证;而且试管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贮藏和长距离运输,可以节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试管薯的生产在以后脱毒薯的繁育及促进脱毒马铃薯的推广应用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对试管薯的生产做了较多研究,但一般均采用先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基础苗(25天左右),然后转入液体培养基培养壮苗(25天左右),再将液体壮苗培养基倒掉,加入试管薯诱导培养基诱导结薯(60天左右)的工艺流程进行试管薯的生产。该方法的不足在于生产流程多(三段);生产周期长(110天左右);马铃薯试管苗只能生产一次,不能循环生产,生产成本高,并且第二阶段液体培养成苗率较低;第三阶段大量倾倒培养基还会增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对于马铃薯试管薯的生产工艺中,如何缩短试管薯的生产流程,在短周期、低成本的条件下实现试管薯的周年循环生产,成为本行业迫待解决而未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在提高试管薯单位面积生产数量及单粒重的同时,优化生产工艺,缩短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周年往复循环,以促进脱毒马铃薯试管薯生产,加快脱毒马铃薯的繁育及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我国马铃薯生产水平的提高与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试管苗壮苗培养、试管薯诱导,在所述试管苗壮苗培养步骤之后,将试管苗壮苗培养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剪取顶芽后,将剪去顶芽后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加入试管薯诱导培养基,进行试管薯诱导生产;剪取的顶芽则继续进行试管苗壮苗培养,用作下代试管薯的繁育和循环生产。
试管苗顶芽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质量优的特性,但试管苗含有较多的生长素不利于试管薯块茎的形成。设计中,申请人将固体培养的健壮试管苗顶芽切取出来用作试管苗的下一代快繁;将切去顶芽后的试管苗加入一种新的诱导培养基,诱导结薯。
优选的,所述试管苗壮苗培养步骤中采用的接种体全部为顶芽,并全部为从试管薯诱导植株的上部切取的,顶芽长度l-2cm。顶芽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质量优的特点;全部为顶芽,更易于整体保持生长一致,避免生长参差不齐。
优选的,所述试管苗壮苗培养步骤中采用的培养基为固体壮苗培养基,而非液体壮苗培养基,所述顶芽固体壮苗培养基中配方为MS+10mg/L B9+3. 5g/L琼脂粉+30g/L白糖。培养基配方中添加了琼脂粉、但降低了琼脂粉的通常使用量(5-8g/L),这既克服了液体壮苗时成活率较低的缺点,又促进了试管苗的生长;加入的生长延缓剂10mg/L B9,能促使试管苗生长更壮更优。
优选的,所述试管薯诱导步骤中采用的是底部仍在壮苗培养基中的、剪去顶芽的试管苗,所述试管薯诱导培养基中配方为MS+8mg/L BA+100g/L白糖。底部在壮苗培养基中有利于试管苗的继续生长;剪去顶芽有利于匍匐茎的发生;配套适宜的浓度的BA和白糖有利于试管薯的形成和膨大。
优选的,所述试管薯诱导步骤中,进行诱导结薯时,先经5天光照培养,后转入暗室诱导,暗室诱导期间前20天温度15-18°C,后期温度20-22°C。暗室诱导期间前20天温度15-18°C,可以促进试管薯块茎形成,增加试管薯数量;后期温度20-22°C,促进试管薯块茎膨大,增加薯块重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I、实现了周年往复循环生产。将固体壮苗培养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剪取顶芽后, 直接加入一种试管薯诱导培养基,进行试管薯生产;剪取的顶芽则接入固体培养基进行壮苗培养,用作下批试管薯的繁育生产,如此周年往复循环进行试管薯生产。每次切取下来的顶芽都用作为下一代基础苗繁育,顶芽在固体壮苗培养基中长得又快又好,并且生长整齐一致,这又为下一代试管薯生产产量高打下坚实基础。
2、生产流程简单。现在试管薯生产要经过三个阶段基础苗繁育、液体壮苗培养、 试管薯诱导。采用我们新的生产方法后只需两个阶段试管苗壮苗培养、试管薯诱导。
3、生产周期短。现在试管薯生产周期大约在110天左右(基础苗繁育25天左右, 液体壮苗培养25天左右,试管薯诱导结薯60天左右),不考虑基础苗繁育,后期生产试管薯仍要85天左右。采用我们的生产方法后,只需75天左右(顶芽固体培养20天左右,试管薯诱导生产55天左右),大大缩短生产周期,从而能为单位时间生产更多种薯提供条件。
4、成苗率高。现在的试管薯生产中,在液体培养时,试管苗茎段常因淹没于液体中缺氧而死亡,造成部分试管苗死亡,试管苗成苗率普遍较低。我们采用固体培养基,成苗率一般都可达到100%。
5、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益高。现在试管薯生产方法生产要经过三个阶段,总计约 110天左右,生产流程多,生产周期长,在此过程中,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本申请的工艺后,生产流程简化,生产周期缩短,并且切去顶芽后的试管苗避免了顶芽生长素对试管薯块茎的不利影响,而且切去顶芽加入诱导培养基后的试管苗,最下部在原壮苗培养基中,中下部在诱导培养基中,使试管苗在结薯还可继续生长试管块茎形成更多,产量更高,因而单位试管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且避免了大量倾倒培养基、增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本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与现在试管薯生产方法优缺点比较表如下
权利要求
1.一种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试管苗壮苗培养、试管薯诱导,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试管苗壮苗培养步骤之后,将试管苗壮苗培养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剪取顶芽后,将剪去顶芽后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加入试管薯诱导培养基,进行试管薯诱导生产;剪取的顶芽则继续进行试管苗壮苗培养,用作下代试管薯的繁育和循环生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苗壮苗培养步骤中采用的接种体全部为从试管薯诱导植株的上部切取的顶芽,顶芽长度为l_2cm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芽采用的培养基为固体壮苗培养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壮苗培养基配方为MS+10mg/L B9+3. 5g/L琼脂粉+30g/L白糖。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薯诱导步骤中采用的是底部仍在壮苗培养基中的、剪去了顶芽的试管苗植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薯诱导培养基中配方为MS+8mg/L BA+100g/L白糖。
7.如权利要求I至6任一项所述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薯诱导步骤中,进行诱导结薯时,先经5天光照培养,后转入暗室诱导,暗室诱导期间前20天温度15-18°C,后期温度20-22°C。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脱毒马铃薯试管薯循环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试管苗壮苗培养、试管薯诱导,在所述试管苗壮苗培养步骤之后,将试管苗壮苗培养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剪取顶芽后,再将去顶芽的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加入试管薯诱导培养基,进行试管薯诱导生产;剪取的顶芽则继续进行试管苗壮苗培养。本发明在提高试管薯单位面积生产数量及单粒重的同时,优化生产工艺,缩短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周年往复循环,以促进脱毒马铃薯试管薯生产,加快脱毒马铃薯的繁育及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我国马铃薯生产水平的提高与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档编号A01H4/00GK102919126SQ20121045034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2日
发明者胡振兴, 赵思毅, 张玲, 李薇, 杨小丽, 刘晓英, 贾荟芹 申请人: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