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092阅读:6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超前规模的活动,导致空气中温室气体迅速增加,引发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性气候变暖,干旱、涝害、冻害、热海、暴风雨等极端天气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频繁,引起很严重的生态灾难,严重威胁人类的自身安全和生存。 大气中0)2、014和N2O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占了近80%,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其中CO2对增强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最大,约占56%,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次是CH4,其温室效应潜能是CO2的19-23倍,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约占15%,N2O的温室效应潜能是CO2的290-320倍。据估计,大气中每年有5% 20%的C02、15% 30%的CH4、80% 90%的N2O来源于土壤。而农田又是土壤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释放的重要来源,其中水稻田是最主要的CH4和CO2的农业排放源。至今尚未进行有关的水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本发明最早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减排效果。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针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H4和CO2,开发出一套有效的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在不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前提下,可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CH4和CO2的产生和排放。技术方案一种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步骤为在水稻秧苗移栽田间后10-20天内,浅层薄灌2-4cm水层;在秧苗移栽成活后的21-50天,灌2-lOcm水层,期间至少晒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蒸发耗散,曝晒稻田,至土壤表面湿润但无积水,然后再灌水;在水稻植株生长51-120天过程中,田间施用双氰胺10-600克/亩,经常浙干田间水分晒田,至少晒田4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并在太阳下曝晒至稻田表面无积水,再恢复灌水时,也应浅层薄灌,保持水层在2-4cm ;在水稻植株生长121天后直至收获前,每周要烤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充分曝晒干燥,每次持续3-5天;在灌浆后期,持续烤田曝晒,保持土壤成完全干燥状态。上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将节省农田灌溉用水,减少肥料施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I)本发明中采用的水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方法简便、技术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实用性强。2)本发明采用的水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极大地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形成和排放,减少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化。3)本发明采用水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除了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外,还减少农田肥料的施用,减少由于过量施用肥料造成的环境污染。


图1是减排技术对水稻甲烷排放的影响。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a.在水稻秧苗移栽大田后10天内,浅层薄灌2cm水层;
b.在秧苗移栽成活后的21-50天,灌水3cm水层,在第30天左右时晒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蒸发耗散,曝晒稻田,至土壤表面湿润但无积水,然后再灌水;
c.在水稻植株生长51-120天期间,在田间施用双氰胺30克/亩,经常浙干田间水分晒田,晒田4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并在太阳下曝晒至稻田表面无积水,再恢复灌水时,也应浅层薄灌,保持水层在3cm左右;
d.在水稻植株生长121天后直至收获前,每周要烤田I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充分曝晒干燥,每次持续3天,在灌浆后期,持续烤田曝晒,保持土壤成完全干燥状态;
每次自然降雨后应及时排水,保持田间水层在3cm左右,每次晒田或烤田应选择在持续晴天进行。实施例2:
a.在水稻秧苗移栽大田后12天内,浅层薄灌2cm水层;
b.在秧苗移栽成活后的21-50天,灌水5cm水层,在第35天左右时晒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蒸发耗散,曝晒稻田,至土壤表面湿润但无积水,然后再灌水;
c.在水稻植株生长51-120天期间,在田间施用双氰胺100克/亩,经常浙干田间水分晒田,晒田5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并在太阳下曝晒至稻田表面无积水,再恢复灌水时,也应浅层薄灌,保持水层在3cm左右;
d.在水稻植株生长121天后直至收获前,每周要烤田I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充分曝晒干燥,每次持续3天,在灌浆后期,持续烤田曝晒,保持土壤成完全干燥状态;
每次自然降雨后应及时排水,保持田间水层在3cm左右,每次晒田或烤田应选择在持续晴天进行。实施例3
a.在水稻秧苗移栽大田后15天内,浅层薄灌5cm水层;
b.在秧苗移栽成活后的21-50天,灌水5cm水层,在第40天左右时晒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蒸发耗散,曝晒稻田,至土壤表面湿润但无积水,然后再灌水;
C.在水稻植株生长51-120天期间,在田间施用双氰胺300克/亩,经常浙干田间水分晒田,晒田6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并在太阳下曝晒至稻田表面无积水,再恢复灌水时,也应浅层薄灌,保持水层在3cm左右;
d.在水稻植株生长121天后直至收获前,每周要烤田I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充分曝晒干燥,每次持续3天,在灌浆后期,持续烤田曝晒,保持土壤成完全干燥状态;
每次自然降雨后应及时排水,保持田间水层在3cm左右,每次晒田或 烤田应选择在持续晴天进行。本发明的应用实例
将本发明技术用于水稻种植上。1、参照实施例2,在秧苗移栽大田后12天内,浅层薄灌2cm水层;在秧苗移栽成活后的21-50天,灌水5cm水层,在第35天左右时晒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蒸发耗散,曝晒稻田,至土壤表面湿润但无积水,然后再灌水;在水稻植株生长51-120天期间,在田间施用双氰胺100克/亩,经常浙干田间水分晒田,晒田5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并在太阳下曝晒至稻田表面无积水,再恢复灌水时,保持水层在3cm左右;在水稻植株生长121天后直至收获前,每周烤田I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充分曝晒干燥,每次持续3天,在灌浆后期,持续烤田曝晒,保持土壤成完全干燥状态;甲烷排放比对照减少46%以上。2、参照实施例3,在秧苗移栽大田后15天内,浅层薄灌5cm水层;在秧苗移栽成活后的21-50天,灌水5cm水层,在第40天左右时晒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蒸发耗散,曝晒稻田,至土壤表面湿润但无积水,然后再灌水;在水稻植株生长51-120天期间,在田间施用双氰胺300克/亩,经常浙干田间水分晒田,晒田6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并在太阳下曝晒至稻田表面无积水,再恢复灌水时,保持水层在3cm左右;在水稻植株生长121天后直至收获前,每周烤田I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充分曝晒干燥,每次持续3天,在灌浆后期,持续烤田曝晒,保持土壤成完全干燥状态,跟没有采用本发明技术的对照田块相t匕,稻田排放的甲烷减少62%左右(附图1)。
权利要求
1.一种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a.在水稻秧苗移栽田间后10-20天内,浅层薄灌2-4cm水层;b.在秧苗移栽成活后的21-50天,灌2-lOcm水层,期间至少晒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蒸发耗散,曝晒稻田,至土壤表面湿润但无积水,然后再灌水;c.在水稻植株生长51-120天过程中,田间施用双氰胺10-600克/亩,经常浙干田间水分晒田,至少晒田4次,每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并在太阳下曝晒至稻田表面无积水,再恢复灌水时,也应浅层薄灌,保持水层在2-4cm ;d.在水稻植株生长121天后直至收获前,每周要烤田I次让稻田水分自然浙干,充分曝晒干燥,每次持续3-5天;在灌浆后期,持续烤田曝晒,保持土壤成完全干燥状态。
2.权利要求1所述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在水稻种植上的应用。
全文摘要
一种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在水稻种植季节,经常浅水薄灌,大雨过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水位,在晴天经常排干或自然晒干田间积水晒田,减少有机物或有机肥的施用量,种植作物,可以大大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甲烷的形成和排放,促进农田土壤固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文档编号A01G16/00GK103004543SQ20121058447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0日
发明者吴洪生 申请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