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18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其中活性组分A为氟虫双酰胺,活性组分B为选自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中的一种,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60~60:1,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用途。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杀虫组合物增效明显,且能减少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该杀虫组合物能有效防治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通过将不同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进行复配,有效降低各单剂的施用量,对于扩大杀虫谱和延缓害虫抗药性以及提高防治效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
【专利说明】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杀虫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包含的杀虫组合物,属于农药制剂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氟虫双酰胺(flubendiamide)属新型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通过激活鱼尼丁受体细胞内钙释放通道,导致贮存钙离子的失控性释放。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作用于昆虫细胞鱼尼丁(Ryanodine)受体的化合物。对鳞翅目害虫有广谱防效,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产生,非常适宜于现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的防治。对幼虫有非常突出的防效,对成虫防效有限,没有杀卵作用。因此该农药限制了对刺吸式害虫防治作用。[0003]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它的药效特点,抑制昆虫神经轴突部位的传导,对昆虫具有趋避、击倒及毒杀的作用,杀虫谱广,活性较高,药效迅速,喷洒后耐雨水冲刷,但长期使用易对其产生抗性,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及害螨有一定防效。
[0004]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属于氨基甲酸酯类,其毒性机理是抑制昆虫乙酰胆碱酶(Ache)和羧酸酯酶的活性,造成乙酰胆碱(Ach)和羧酸酯的积累,影响昆虫正常的神经传导而致死。其杀伤力强,见效快,具有胃毒及触杀作用。特点是脂溶性、内吸性好、渗透力强、作用迅速、残留低、有较长的残效、使用安全等,对成虫及幼虫均有效,对作物无害。可防治柑橘等水果及蔬菜、玉米、棉花、水稻、甘蔗等多种经济作物害虫,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尤为优异。如:柑桔锈壁虱、蚜虫、潜叶娥、介壳虫,棉花蚜虫、棉铃虫、棉叶蝉,果树蚜虫,蔬菜蚜虫、蓟马,甘蔗蔗螟、玉米蚜虫、蝽蟓、茶树蚜虫、小绿叶蝉,水稻蓟马、螟虫、叶蝉、飞虱,麦类蚜虫等。
[0005]乙酰甲胺磷(ac印hate)属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乙酰甲胺磷为内吸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可杀卵,有一定的熏蒸作用,是缓效型杀虫剂,适用于蔬菜、茶树、烟草、果树、棉花、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防治多种咀嚼式、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害螨及卫生害虫。
[0006]长期重复且专一施用一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害虫在很多情况下将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为降低害虫抗药性,目前通常使用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来防治害虫。通过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组合,可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防治成本。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杀虫剂在实际应用中抗性问题,筛选出两种不同杀虫原理的杀虫剂进行复配,以提高杀虫剂防治效果,降低施药量,扩大使用范围。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组杀虫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活性组分A为氟虫双酰胺,活性组分B为选自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中的一种。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上述杀虫组合物增效明显,施用量减少,可降低使用成本。含有组分A与组分B的化合物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两者复配能够扩大杀虫谱,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昆虫抗性的产生,且组分A与组分B之间无交互抗性。
[0009]本发明提供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杀虫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在农业领域防治农作物虫害的应用。
[00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包含A和B两种活性组分,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60~60:1,优选重量比1:40~40:1。
[0011]该杀虫组合物还含有农药制剂中通常使用的助剂、溶剂、载体辅助成分以做成各种适合在农业中使用的剂型。
[0012]可用已知的方法可以将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成各种剂型,可以将有效成分与助剂,如溶剂、固体载体,需要时可以与表面活性剂一起均匀混合、研磨,制备成所需要的剂型。
[0013]合适的助剂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它们通常是剂型加工过程中常用的物质,例如天然的或再生的矿物质,溶剂、分散剂、润湿剂、胶粘剂、增稠剂、粘合剂或肥料。
[0014]上述的溶剂可选自芳香烃,优选含8-12个碳原子,如二甲苯混合物或取代的苯,酞酸酯类,如酞酸二丁酯或酞酸二辛酸,脂肪烃类,如环已烷或石腊,醇和乙二醇和它们的醚和酯,如乙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基;酮类,如环已酮,强极性的溶剂,如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甲酰胺,和植物油或植物油,如大豆油。
[0015]上述的固体载体,如用于粉剂和可分散剂的通常是天然矿物填料,例如滑石、高岭土,蒙脱石或活性白土。为了管理组合物的物理性能,也可以加入高分散性硅酸或高分散性吸附聚合物载体,例如粒状吸附载体或非吸附载体,合适的粒状吸附载体是多孔型的,如浮石、皂土或膨润土 ;合适的非吸附载体如方解石或砂。另外,可以使用大量的无机性质或有机性质的预制成粒状的材料作为载体,特别是白云石。
[0016]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为木质素磺酸、萘磺酸、苯酚磺酸、碱土金属盐或胺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脂肪酸和硫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还有磺化萘和萘衍生物与甲醛的缩合物,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合物,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异辛基酚,辛基酚,壬基酚,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芳基聚醚醇,乙氧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氧化乙烯缩合物、乙氧基化聚氧丙烯,月桂酸聚乙二醇醚缩醛,山梨醇酯,木质素亚硫酸盐废液和甲基纤维素。
[0017]本发明组合物的施用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于植物生长的地上部分,包括叶部或叶面。可以将植物的生长场所,如稻田,用组合物的液体制剂浸湿,或者将组合物以固体形式施用于土壤中,如以颗粒形式(土壤施用),组合物可以由土壤经植物根部进入植物体内(内吸作用)。
[0018]这些组合物可以仅仅包含活性成分进行施用,也可以与添加剂一起混合使用,因此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各种剂型,例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根据这些组合物的性质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情况,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弥雾、喷粉、撒`播或泼浇等之类的方法施用。
[0019]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两种有效成分表现为增效效果,比单个化合物的单独活性更为显著。增效效果表现为允许施用量减少、更宽的杀虫谱、见效快、更持久的防治效果、通过仅仅一次或少数几次施用更好的控制害虫、以及加宽了可能的施用间隔时间。这些特性对解决杀虫剂单剂普遍存在的抗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0020]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应用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蔬菜、果树等各种农作物上。其应用于防治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害虫,尤其是对螟虫、稻纵卷叶螟、小菜蛾、菜青虫、稻飞虱、蚜虫、斜纹夜蛾、烟粉虱等效果显著。
[0021]本品表现出的其它特点主要表现为:1、可应用于喷雾、拌种、混土撒播等各种可能的施药方式;2、本组合物的两个单剂化学结构差异很大,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不存在交互抗性,可延缓两单剂单独使用所产生的抗性问题;3、本发明的组合物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防效好。经试验证明,本发明组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增效显著,对防治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以及互补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发明制备方法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3]以下实施例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0024]一、剂型制备实施例
[0025](一)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26]将活性成分氟虫双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中的一种,与助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
[0027]实施例1:61%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分散粒剂(60:1)
[0028]氟虫双酰胺60%,高效氯氟氰菊酯1%,烷基萘磺酸钠4%,十二烷基磺酸钠3%,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29]实施例2:58%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分散粒剂(1:57)
[0030]氟虫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57%,木质素磺酸钠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7%,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
[0031]实施例3:56%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水分散粒剂(55:1)
[0032]氟虫双酰胺55%,丁硫克百威1%,木质素磺酸钠6%,十二烷基磺酸钠3%,黄原胶1%,羧甲基淀粉钠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0033]实施例4:61%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水分散粒剂(1:60)
[0034]氟虫双酰胺1%,丁硫克百威60%,硫酸铵1%,海藻酸钠2%,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有机硅酮1%,膨润土补足至100%。
[0035]实施例5:60%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水分散粒剂(59:1)
[0036]氟虫双酰胺59%,乙酰甲胺磷1%,十二烷基磺酸钠2%,烷基萘磺酸钠2%,硫酸铵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37]实施例6:55%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水分散粒剂(I: 54)[0038]氟虫双酰胺1%,乙酰甲胺磷54%,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4%,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
[0039](二)悬浮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40]将活性成分氟虫双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中的一种,与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得成品。
[0041]实施例7:31%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30:1)
[0042]氟虫双酰胺30%,高效氯氟氰菊酯1%,木质素磺酸钠7%,黄原胶0.8%,膨润土 3%,硅酸铝镁1%,乙二醇4%,水补足至100%。
[0043]实施例8:21%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I: 20)
[0044]氟虫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2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6%,膨润土 4%,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0045]实施例9:33%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悬浮剂(10:1)
[0046]氟虫双酰胺30%,丁硫克百威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7%,白炭黑3%,丙三醇6%,苯甲酸钠2%,水补足至100%。
[0047]实施例10:33%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悬浮剂(I: 10)
[0048]氟虫双酰胺3%,丁硫克百威30%,木质素磺酸钠7%,白炭黑3%,乙二醇6%,黄原胶1%,水补足至100%。
[0049]实施例11:40%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悬浮剂(I: I)
[0050]氟虫双酰胺20%,乙酰甲胺磷2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7%,白炭黑3%,丙三醇6%,苯甲酸钠2%,水补足至100%。
[0051]实施例12:30%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悬浮剂(2:1)
[0052]氟虫双酰胺20%,乙酰甲胺磷10%,木质素磺酸钠7%,白炭黑3%,乙二醇6%,黄原胶1%,水补足至100%。
[0053](三)可湿性粉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54]将活性成分氟虫双酰胺A与B活性成分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中的一种与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制得可湿性粉剂。
[0055]实施例13:90%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88)
[0056]氟虫双酰胺2%,高效氯氟氰菊酯88%,木质素磺酸钙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膨润土 2%,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0057]实施例14:88%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86:2)
[0058]氟虫双酰胺86%,高效氯氟氰菊酯2%,烷基聚氧乙基醚磺酸盐1%,拉开粉2%,膨润土 1.5%,白炭黑2%,硅藻土补足至100%。
[0059]实施例15:88%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可湿性粉剂(86:2)
[0060]氟虫双酰胺86%,丁硫克百威2%,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2%,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4%,硅藻土补足至100%。
[0061]实施例16:70%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可湿性粉剂(1:1)
[0062]氟虫双酰胺35%,丁硫克百威35%,木质素磺酸钙7%,白炭黑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0063]实施例17:85%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83:2)
[0064]氟虫双酰胺83%,乙酰甲胺磷2%,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1%,木质素磺酸钠2%,白炭黑3%,硅藻土补足至100%。
[0065]实施例18:78%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可湿性粉剂(2:76)
[0066]氟虫双酰胺2%,乙酰甲胺磷7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钙7%,凹凸棒土补足至100%。
[0067](四)微乳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68]将活性成分氟虫双酰胺A与活性成分B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中的一种在溶剂中完全溶解后,进行搅拌,同时加入乳化剂、增效助剂和抗冻剂,待上述体系混匀后,再将水慢慢加入上述混合液中,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不同含量的微乳剂。
[0069]实施例19:20%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I: I)
[0070]氟虫双酰胺10%,高效氯氟氰菊酯10%,丙酮15%,复硝酚钠0.5%,烷基聚氧乙烯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丙二醇1%,尿素2%,水补足至100%。
[0071]实施例20:21%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20:1)
[0072]氟虫双酰胺20%,高效氯氟氰菊酯1%,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和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丙三醇2%,甲醇11%,氮酮1%,水补足至100%ο
[0073]实施例21: 19%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微乳剂(1: 18)
[0074]氟虫双酰胺1%,丁硫克百威18%,烷基苯磺酸盐和烷基萘磺酸盐16%,噻酮1%,乙酸乙酯16%,丙二醇1%,水补足至10`0%。
[0075]实施例22:21%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微乳剂(20:1)
[0076]氟虫双酰胺20%,丁硫克百威1%,十二烷基苯磺酸钙8%,噻酮0.5%,山梨酸14%,聚乙二醇3%,水补足至100%。
[0077]实施例23: 18%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微乳剂(I: 2)
[0078]氟虫双酰胺6%,乙酰甲胺磷12%,丙酮15%,复硝酚钠0.5%,烷基聚氧乙烯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丙二醇1%,尿素2%,水补足至100%。
[0079]实施例24:21%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微乳剂(20:1)
[0080]氟虫双酰胺20%,乙酰甲胺磷1%,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和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丙三醇2%,甲醇11%,氮酮1%,水补足至100%ο
[0081](五)水乳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82]在乳化釜中,将活性成分氟虫双酰胺A与B活性成分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中的一种与溶剂、助剂在机械搅拌下混合均匀,然后投入乳化剂和稳定剂搅拌均匀,最后加入水,在100-12000转/分钟的转速下搅拌10-30分钟,使之成为均匀乳状的产品。
[0083]实施例25:22%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0:1)
[0084]氟虫双酰胺20%,高效氯氟氰菊酯2%,N-邻苯二甲酸二甲酯4%,壬基酚苯氧乙烯醚3%,2,6- 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乙二醇3%,聚乙烯醇1%,苯甲酸钠1%,有机硅消泡剂
0.8%,水补足至100%ο
[0085]实施例26:44%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I: 10)
[0086]氟虫双酰胺4%,高效氯氟氰菊酯40%,丁基羟基茴香醚4%,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3%,丙二醇2%,黄原胶3%,聚乙烯醇1%,有机硅消泡剂1.2%,水补足至100%。
[0087]实施例27:25%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水乳剂(4:1)
[0088]氟虫双酰胺20%,丁硫克百威5%,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3%,丙二醇1%,黄原胶2%,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3%,有机硅消泡剂1.2%,水补足至100%。
[0089]实施例28:31%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水乳剂(I: 30)
[0090]氟虫双酰胺1%,丁硫克百威30%,N-十二烷基吡咯烷酮2%,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丙三醇3%,聚乙烯醇1.2%,苯甲酸钠1%,异辛醇2%,水补足至100%。
[0091]实施例29:21%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水乳剂(1:20)
[0092]氟虫双酰胺1%,乙酰甲胺磷20%,2,6- 二叔丁基_4_甲基苯酚1%,壬基酚苯氧乙烯醚2%,乙二醇3%,苯甲酸钠1%,N-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聚乙烯醇1%,有机硅消泡剂1%,水补足至100%。
[0093]实施例30:22%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水乳剂(1:10)
[0094]氟虫双酰胺2%,乙酰甲胺磷20%,丙二醇2%,丁基羟基茴香醚3%,聚异丁二酸酐-聚乙二醇共聚物3%,黄原胶3%,聚乙烯醇1%,有机硅消泡剂1.2%,水补足至100%。
[0095](六)油悬浮剂的加工及实施例
[0096]将活性成分氟虫双酰胺A与B活性成分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乙酰甲胺磷中的一种与分散剂、稳定剂、消泡剂和溶剂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放入砂磨釜内研磨后,送入均质混合器内混匀即得成品。
[0097]实施例31:31%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油悬浮剂1:30
[0098]氟虫双酰胺1%,高效氯氟氰菊酯30%,木质素磺酸钠8%,膨润土 4%,黄原胶1%,有机硅消泡剂2%,大豆油补足至100%。
[0099]实施例32:45%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油悬浮剂(1:2)
[0100]氟虫双酰胺15%,高效氯氟氰菊酯30%,拉开粉8%,膨润土 5%,有机硅酮2%,机油补足至100%。
[0101]实施例33:30%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油悬浮剂(2:1)
[0102]氟虫双酰胺20%,丁硫克百威10%,萘磺酸甲醛缩合物8%,硅藻土 5%,硅酸镁铝2%,二氯乙烷补足至100%。
[0103]实施例34:41%氟虫双酰胺.丁硫克百威油悬浮剂(1:40)
[0104]氟虫双酰胺1%,丁硫克百威40%,木质素磺酸钠11%,二氧化硅气凝胶4%,硅酸镁铝2%,蓖麻油补足至100%。
[0105]实施例35:22%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油悬浮剂(I: 10)
[0106]氟虫双酰胺2%,乙酰甲胺磷20%,有机硅消泡剂1%,膨润土 3%,木质素磺酸钠7%,黄原胶1%,大豆油补足至100%。
[0107]实施例36:22%氟虫双酰胺.乙酰甲胺磷油悬浮剂(10:1)
[0108]氟虫双酰胺20%,乙酰甲胺磷2%,膨润土 3%,拉开粉7%,有机硅酮2%,机油补足至
100% O
[0109]二、药效验证试验
[0110](一)室内毒力活性测定
[0111]实施例1氟虫双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对甘蓝上小菜蛾毒力测定试验[0112]1.1供试药剂
[0113]氟虫双酰胺原药、高效氯氟氰菊酯原药、氟虫双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比例混配剂
[0114]1.2供试虫源
[0115]小菜蛾幼虫
[0116]1.3测定方法
[0117]无施用过杀虫剂的甘蓝叶片剪成直径5cm,供试药剂分别用喷雾器均匀喷在菜叶正、反面,晾干后移入培养皿,接入2龄幼虫,每处理50头,重复4次,并以清水对照。于25°C室温、75%-85%相对湿度下饲养,每隔12h更换药剂处理过的新甘蓝叶片,48h后检查死亡数,计算死亡率,并以对照的死亡率进行校正,以此求得致死中浓度。[0118]1.4数据分析
[0119]按有效成分百分比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配比为:60:1、40:1、20:1、10:1、1: 1、1:10、1: 20、1:40、1:60进行试验,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级共毒系数(CTC)。
[0120]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0121]理论毒力指数(TTI) =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0122]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100
[0123]CTC≤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80 < CTC < 120,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CTC≥120,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
[0124]表1氟虫双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及其不同配比复配对甘蓝小菜蛾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0125]
【权利要求】
1.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包含A和B两种活性组分,其中活性组分A为氟虫双酰胺,活性组分B为丁硫克百威,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60~.60:1,优选重量比1:40~4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氟虫双酰胺与活性组分丁硫克百威的优选重量比为1:40~4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农药制剂中通常使用的助剂、溶剂、载体辅助成分以做成各种适合农业使用的剂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的剂型为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在农业领域防治农作物虫害的应用。
【文档编号】A01N41/10GK103503896SQ201310444884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5日
【发明者】仲汉根, 季红进 申请人: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