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培植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育苗培植袋,包括网状束袋体以及二手提握把;网状束袋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第一束袋口、第一束带容置通道及第一束带,其中第一束带容置通道具有相邻的束带入口与束带出口,而第一束带是从第一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入口插入于第一束带容置通道中,并由第一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出口穿出;手提握把分别具有手提部及二连接部,连接部分别设于手提部的二端,且连接部是连接于网状束袋体上。借此设计,本实用新型的育苗培植袋能达到防止杂草生长、避免肥料或农药外露、及防止蚊虫接触的目的。
【专利说明】育苗培植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育苗培植袋,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止杂草生长、避免肥料或农药外露、及防止蚊虫接触的育苗培植袋。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环境绿化的意识逐渐抬头,使得大众对于植栽种植的依赖日趋增加,主要是因为植栽种植具有相当多的优点,像是应用在都市方面,植栽种植能让充满水泥味的都市增添些许绿意,而使生活于都市的人们能在紧绷、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获得纾解压力的出口 ;而应用在个人方面,植栽种植除了能让乏味的家中充满绿色生机外,更能用来培养兴趣以丰富人生。
[0003]然而,早期的植栽种植技术是采用直接培植的方式来进行种苗的培植,也就是将种苗直接培植于苗圃中,并待种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进行移植的动作;在移植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断根的步骤,容易使种苗的根部受损,进而减少供应水分的管道,造成种苗的存活率降低。
[0004]为此,近期的植栽种植技术则是采用间接培植的方式来进行种苗的培植,即利用移植袋的方式来进行培植。如图1所示,一移植袋I包括一袋体11及二手提握把12,其中这些手提握把12分别设置于该袋体11的相对二侧,借此设计,可直接将种苗连同移植袋I一起移动至欲培植的地方后再取出种苗,故无须进行断根的步骤,因此能大大提升种苗的
存活率。
[0005]然而,现有的移植袋I的开口并未有任何封闭的结构,换言之,当种苗培植于该移植袋I内时,土壤及种苗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而导致杂草的种子有机率飞进该移植袋I内,造成该移植袋I内的杂草丛生并影响种苗的生长;此外,当肥料喷洒于土壤及种苗上时,由于肥料的外露,会吸引蚊虫的接触,进而影响种苗的生长;再者,当农药喷洒于土壤及种苗上时,农药有可能被风吹走,进而造成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由于该移植袋I的袋体11表面为单层且不透气性的结构,故使得在该移植袋I内的种苗在生长的过程中,种苗的根部将受到该移植袋I的周壁的阻碍而发生卷绕的情形,进而降缓生长速度;并且,在浇水的过程中,多余的水分无法适时地自该移植袋I排出,故会造成种苗的根部易发生腐败的状况,进而影响种苗的生长。
[0006]综上所述,由于现有移植袋I的开口并未有任何封闭的结构,故会使得土壤及种苗暴露于空气中,进而造成杂草容易丛生、蚊虫容易接触种苗、及环境污染;此外,由于该移植袋I的表面为单层且不透气性的结构,故容易让种苗根部坏死,从而造成种苗死亡。
【发明内容】
[0007]借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善现有移植袋I的缺点的育苗培植袋。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苗培植袋,其具有防止杂草生长、避免肥料或农药外露的目的。[000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苗培植袋,其表面具有多层网孔结构,以加强其支撑力及透气性。
[0010]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苗培植袋,其可防止蚊虫接触种苗,进而提升种苗的存活率。
[0011]为达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育苗培植袋包括一网状束袋体以及二手提握把。其中,该网状束袋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一第一束袋口,位于该网状束袋体的顶部;一第一束带容置通道,形成于该第一束袋口的圆周边缘处,且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具有相邻的一束带入口与一束带出口;及一第一束带,从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入口插入于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中,并由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出口穿出。这些手提握把分别具有一手提部;及二连接部,分别设于该手提部的二端,且这些连接部连接于该网状束袋体上。
[0012]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中该网状束袋体的表面还具有多层网孔结构。
[0013]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中各该连接部与该网状束袋体间分别具有一支撑架插槽,且该育苗培植袋还包括:一支撑架及一保护罩。其中,该支撑架具有一支撑部及至少二脚部,该支撑架的脚部分别插入至相异的支撑架插槽中。该保护罩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一第二束袋口,位于该保护罩的底部;一第二束带容置通道,形成于该第二束袋口的圆周边缘处,且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具有相邻的一束带入口与一束带出口 ;及一第二束带,从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入口插入于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中,并由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出口穿出;其中,该保护罩罩设于该支撑架与该网状束袋体的第一束袋口,且该保护罩由该支撑架的支撑部所支撑。
[0014]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中该第一束带为一水管。
[0015]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中该支撑架为不锈钢支撑架。
[0016]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中该保护罩的表面具有多层网孔结构。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育苗培植袋是通过该网状束袋体的第一束带能够将该第一束袋口束紧至最小,来将土壤与外部环境隔绝,进而达到防止杂草生长、及避免肥料或农药外露的目的。此外,由于该育苗培植袋的网状束袋体的表面还具有多层网孔结构,故能加强其支撑力与透气性,借此设计,还能避免使放置于该育苗培植袋内的种苗被压坏,且能使该育苗培植袋内的种苗的根部较易穿出该育苗培植袋。再者,利用保护罩来罩设种苗及该网状束袋体,并通过该第二束带来将该保护罩束紧于该网状束袋体上,能将种苗与外部环境隔绝,以达到防止蚊虫接触种苗的目的,进而提升种苗的存活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移植袋的立体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的立体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的网状束袋体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的手提握把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5A为包含土壤及种苗的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3]图5B为包含土壤及种苗的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4]图6为连接部与网状束袋体间的支撑架插槽的立体图。[0025]图7为具有支撑架及保护罩的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的立体图。
[0026]图8为包含土壤及种苗的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7]【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28]I 移植袋
[0029]11 袋体
[0030]12 手提握把
[0031]2 土壤
[0032]3 种苗
[0033]100网状束袋体
[0034]101第一容置空间
[0035]102 第一束袋口
[0036]103第一束带容置通道
[0037]103A 束带入口
[0038]103B 束带出口
[0039]104 第一束带
[0040]104A 进水口
[0041]104B 出水口
[0042]200手提握把
[0043]201手提部
[0044]202连接部
[0045]300支撑架插槽
[0046]400支撑架
[0047]401支撑部
[0048]402 脚部
[0049]500保护罩
[0050]501第二容置空间
[0051]502 第二束袋口
[0052]503第二束带容置通道
[0053]503A 束带入口
[0054]503B 束带出口
[0055]504 第二束带
[0056]1000育苗培植袋
【具体实施方式】
[0057]为充分了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0058]请参阅图2,为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1000的立体图。该育苗培植袋1000包括一网状束袋体100以及二手提握把200,其中这些手提握把200分别设置于该网状束袋体100的二侧,以方便提取。[0059]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1000的网状束袋体100的立体分解图。由图3可见,该网状束袋体100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01、一第一束袋口 102、一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及一第一束带104。其中,该第一束袋口 102位于该网状束袋体100的顶部,而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形成于该第一束袋口 102的圆周边缘处,且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具有相邻的一束带入口 103A与一束带出口 103B。此外,该第一束带104从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的束带入口 103A插入于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中,并由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的束带出口 103B穿出。
[0060]在此,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的形成方式如下所述:将该第一束袋口 102的圆周边缘朝内或朝外翻一段距离,并将已翻的第一束袋口 102的圆周边缘缝合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而形成一环形通道,该环形通道即为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 ;或是将一长条布围绕着该第一束袋口 102的内围或外围,并且将该长条布的一边缝合于该网状束袋体100的第一束袋口 102的圆周边缘,该长条布的另一边缝合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使得该长条布的二边缝合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而该长条布的中间部分并未缝合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使得该长条布的中间部分形成一环形通道,该环形通道即为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上述的说明仅为例示,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的形成方式不限于此。
[0061]接着,请图2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1000的手提握把200的立体分解图。该手提握把200具有一手提部201及自该手提部201的二端分别向下延伸的二连接部202。在本实施例中该手提握把200的形成方式是通过将一长条带子弯折成如图4所示的手提握把200。接着,将二手提握把200分别设置于该网状束袋体100的二侧,其设置方式为将这些手提握把200的连接部202连接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其中连接的方式可为缝合、黏合等;再利用这些手提握把200的手提部201的设计,以方便使用者提取。因此,借这些手提握把200与该网状束袋体100的结合,进而完成本实用新型的育苗培植袋1000。
[0062]接下来请参阅图5A及图5B,为包含土壤2及种苗3的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1000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首先,通过该第一束带104的控制将该育苗培植袋1000的网状束袋体100的第一束袋口 102打开至足以放入土壤2及种苗3为止(如图5A所示),接着将土壤2及种苗3放置于该育苗培植袋1000的网状束袋体100的第一容置空间101内,再通过该第一束带104的控制,将该第一束袋口 102束紧至最小(如图5B所示),以使土壤2与外部环境隔绝,进而防止杂草生长、避免肥料或农药外露。
[0063]此外,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1000,其中该网状束袋体100的表面还具有多层网孔结构,能加强其支撑力与透气性,借此设计,还能避免放置于该育苗培植袋1000内的种苗3被压坏,且能使该育苗培植袋1000内的种苗3的根部较易穿出该育苗培植袋1000,从而大大提升种苗3的存活率。
[0064]再者,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1000,其中该第一束带104为一水管,且该水管具有一进水口 104A及一出水口 104B。当欲浇水至土壤2及种苗3时,无须将该第一束袋口 102全部打开,仅须将该水管的出水口 104B插入至该育苗培植袋1000的网状束袋体100的第一容置空间101内,水会通过该水管的进水口 104A灌入该水管内,并从该出水口 104B流出至土壤2及种苗3上。综上所述,可了解到,该水管的功用不仅能够控制该第一束袋口 102的大小,还能在无须全部打开该第一束袋口 102的状况下进行浇水的动作,以利使用者的使用。[0065]接下来请参阅图6,为手提握把200的连接部202与网状束袋体100间的支撑架插槽300的立体图。该支撑架插槽300是通过将各该连接部202的二侧边及一底边缝合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而各该连接部202的中间部分并未缝合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使得各该连接部202的中间部分形成该支撑架插槽300。在本实施例中,该育苗培植袋1000具有二手提握把200,每一手提握把200具有二连接部202,各该连接部202可与该网状束袋体100分别形成一支撑架插槽300,因此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育苗培植袋1000共具有四个支撑架插槽300。
[0066]再请参考图7,为具有支撑架400及保护罩500的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1000的立体图。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1000还包括一支撑架400及一保护罩500。该支撑架400具有一支撑部401及至少二脚部402,且该支撑架400的脚部402分别插入至相异的支撑架插槽300中;以及该保护罩500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501、一第二束袋口 502、一第二束带容置通道503及一第二束带504。其中,该第二束袋口 502位于保护罩500的底部,而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503形成于该第二束袋口 502的圆周边缘处,且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503具有相邻的一束带入口 503A与一束带出口 503B,又该第二束带504从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503的束带入口 503A插入于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503中,并由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503的束带出口 503B穿出。再者,该保护罩500罩设于该支撑架400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且该保护罩500由该支撑架400的支撑部401所支撑。其中该保护罩500的第二束袋口 502的大小可通过该第二束带504的控制而打开或束紧。
[0067]如上所述的育苗培植袋1000,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架400是由多个弯折铁丝所组成,这些弯折铁丝的弯折处定义为支撑部401,而自该弯折处向下延伸的铁丝定义为脚部402,因此,一弯折铁丝即可以形成一支撑部401及二脚部402。在本实施例中,该育苗培植袋1000具有四个支撑架插槽300,因此所配合的支撑架400可由二弯折铁丝的组合而达成。其组合方式如下所述:将一弯折铁丝的二脚部402分别插入至相异的二支撑架插槽300中,再将另一弯折铁丝的二脚部402分别插入至另外相异的二支撑架插槽300中,因此可以形成如图7所示的支撑架400。
[0068]接着,请参考图8,为包含土壤2及种苗3的本实用新型育苗培植袋1000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中,该育苗培植袋1000还包括该支撑架400及该保护罩500,关于该支撑架400及该保护罩500的设置如下所述:首先,将该支撑架400的脚部402分别插入至相异的支撑架插槽300中;接着,将该保护罩500的底面支撑于该支撑架400的支撑部401上,进而使得该保护罩500的第二容置空间501罩设于种苗3及该网状束袋体100上;最后,再通过该第二束带504将该保护罩500的第二束袋口 502束紧于该网状束袋体100上,使得种苗3与外部环境隔绝,以达到防止蚊虫接触种苗3的目的,从而提升种苗3的存活率。
[006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育苗培植袋1000是通过穿过该网状束袋体100的第一束带容置通道103的第一束带104将该网状束袋体100的第一束袋口 102束紧至最小,来使土壤2与外部环境隔绝,进而达到防止杂草生长、及避免肥料或农药外露的目的。此外,由于该育苗培植袋1000的网状束袋体100的表面还具有多层网孔结构,故能加强其支撑力与透气性,且借此设计还能避免使放置于该育苗培植袋1000内的种苗3被压坏,并能使该育苗培植袋1000内的种苗3的根部较易穿出该网状束袋体100,从而大大提升种苗3的存活率。再者,通过该保护罩500的设计,能使种苗3与外部环境隔绝,从而达到防止蚊虫接触种苗3的目的。
[0070]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举凡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育苗培植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网状束袋体,具有: 一第一容置空间; 一第一束袋口,位于该网状束袋体的顶部; 一第一束带容置通道,形成于该第一束袋口的圆周边缘处,且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具有相邻的一束带入口与一束带出口 ;及 一第一束带,从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入口插入于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中,并由该第一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出口穿出;以及二手提握把,分别具有: 一手提部;及 二连接部,分别设于该手提部的二端,且这些连接部连接于该网状束袋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特征在于,该网状束袋体的表面还具有多层网孔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特征在于,各该连接部与该网状束袋体之间分别具有一支撑架插槽,且该育苗培植袋还包括: 一支撑架,该支撑架具有一支撑部及至少二脚部,该支撑架的脚部分别插入至相异的支撑架插槽中;以及 一保护罩,其具有: 一第二容置空间; 一第二束袋口,位于该保护罩的底部; 一第二束带容置通道,形成于该第二束袋口的圆周边缘处,且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具有相邻的一束带入口与一束带出口 ;及 一第二束带,从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入口插入于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中,并由该第二束带容置通道的束带出口穿出;其中, 该保护罩罩设于该支撑架与该网状束袋体的第一束袋口,且该保护罩由该支撑架的支撑部所支撑。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束带为一水管。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束带为一水管。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为不锈钢支撑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育苗培植袋,其特征在于,该保护罩的表面具有多层网孔结构。
【文档编号】A01G9/10GK203457589SQ201320425688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7日
【发明者】洪水塗 申请人:洪水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