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287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鱼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漂,尤其是一种可快速入水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等环境下能够提供准确鱼汛的鱼漂,包括漂头、上漂体、自发光氚气管、下漂体和漂尾;所述上漂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漂头,所述上漂体的下端设有内孔,所述内孔之内设有自发光氚气管;所述下漂体上端与上漂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漂体下端与漂尾固定连接;所述漂头、上漂体、下漂体和漂尾均由透光有机玻璃制造;所述下漂体和漂尾外表涂覆有亲水涂层。本实用新型鱼漂,因下漂体和漂尾分别涂覆亲水涂层所以入水速度高于普通鱼漂,内部设有的自发光氚气管发出的光线让垂钓者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仍能正确地判断鱼汛,功能全面,结构简单,反应灵敏,使用方便。
【专利说明】鱼漂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漂,尤其是一种可快速入水在光线较暗下能够提供准确鱼汛的鱼漂。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公知的用于夜间垂钓的发光鱼漂分为有电源供电和无电源供电两类。有电源供电发光鱼漂一般为一次性鱼漂,使用寿命较短,售价较为昂贵,少量采用可充电方式的发光鱼漂体积大,质量高,灵敏度低,售价远远高于普通鱼漂。无电源供电发光鱼漂则是采用荧光粉提供光源,因荧光粉储能性质所限,银光粉所提供的亮度较低持续性差。市面上的鱼漂入水速度较慢,反应迟钝,不具备让人满意的入水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功能全面、应用广泛并且使用方便的鱼漂。
[000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鱼漂,其结构特点是,包括漂头、上漂体、自发光氚气管、下漂体和漂尾;所述上漂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漂头,所述上漂体的下端设有内孔,所述内孔之内设有自发光氚气管;所述下漂体上端与上漂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漂体下端与漂尾固定连接;所述漂头、上漂体、下漂体和漂尾均由透光有机玻璃制造;所述下漂体和漂尾外表涂覆有亲水涂层。
[0006]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0007]使用成本低于采用电源供电的发光一次性鱼漂,光源亮度和持续性高于传统荧光鱼漂,鱼漂入水速度快,反应灵敏,使用寿命高于大多数发光鱼漂。
[0008]本实用新型鱼漂,因下漂体和漂尾分别涂覆亲水涂层所以入水速度高于普通鱼漂,内部设有的自发光氚气管发出的光线让垂钓者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仍能正确地判断鱼汛,功能全面,结构简单,反应灵敏,使用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鱼漂的立体图。
[0010]附图1中标号:1上漂体,2下漂体,3自发光氚气管,4漂头,5漂尾,6亲水涂层。
[0011]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参见图1,鱼漂,包括漂头(4)、上漂体(I)、自发光氚气管(3)、下漂体(2)和漂尾
(5);所述上漂体⑴的上端固定连接漂头(4),所述上漂体⑴的下端设有内孔,所述内孔之内设有自发光氚气管(3);所述下漂体(2)上端与上漂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漂体(2)下端与漂尾(5)固定连接;所述漂头(4)、上漂体(I)、下漂体(2)和漂尾(5)均由透光有机玻璃制造;所述下漂体(2)和漂尾(5)外表涂覆有亲水涂层(6)。
[0013]正常使用时。使用者将漂尾插入与鱼线连接的漂座上,将线组抛入水中垂钓,鱼漂下漂体涂覆亲水涂层,入水迅速反应灵敏。夜晚或环境光线较暗时,垂钓者很容易通过鱼漂内的自发光氚气管透过透明有机玻璃上漂体及漂头发出的光线判断鱼汛。
[0014]本实用新型鱼漂,因下漂体和漂尾分别涂覆亲水涂层所以入水速度高于普通鱼漂,内部设有的自发光氚气管发出的光线让垂钓者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仍能正确地判断鱼汛,功能全面,结构简单,反应灵敏,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
1.鱼漂,其特征是,包括漂头(4)、上漂体(I)、自发光氚气管(3)、下漂体(2)和漂尾(5);所述上漂体⑴的上端固定连接漂头(4),所述上漂体⑴的下端设有内孔,所述内孔之内设有自发光氚气管(3);所述下漂体(2)上端与上漂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漂体(2)下端与漂尾(5)固定连接;所述漂头(4)、上漂体(I)、下漂体(2)和漂尾(5)均由透光有机玻璃制造;所述下漂体(2)和漂尾(5)外表涂覆有亲水涂层(6)。
【文档编号】A01K93/02GK203608729SQ201320588623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刘行, 吉庆, 秦建军, 郑琦, 李桐, 杜琨玮, 朱佳楠, 王淼, 杨璐鹏, 闫伟帝, 尚帅, 荀朝国, 赵海峰 申请人:北京建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