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651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属于农业育秧【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水稻选育的培育室不能高效的培育出事宜在深水中存活生长的水稻等技术问题。本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其特征在于,培育室包括培育屋和培育池,培育池位于培育屋内,培育池内固定有若干生物浮床,生物浮床卡接在对应的卡槽一和卡槽二之间,培育池内固定有温敏传感器一,温敏传感器一通过线路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本发明具有使得水稻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加快水稻的生长速度,减少育种的周期的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农业育秧领域,涉及一种培育室,特别是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食物与营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尤其是特种水产养殖业,在广大“鱼米之乡”更是产生了经济高效的水产养殖与种稻产粮的显著矛盾,产业经济结构的变迁引起水稻种植面积的急剧下降,给原先粮食主产区(粮仓)带来了粮食安全的隐患。因此,在保护好基本农田以巩固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如何开拓新视野,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农业新科技,探索水稻生产的新方式,行之有效地促进粮食总产的持续稳定增长,是确保粮食安全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0003]水稻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保障粮食“质与量”的双重安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寸土寸金的现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就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能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结合起来既能保障粮食供应,也能保证水产供应,具有很大的前景。水产养殖需要在有较深的水才能实现,目前的水稻品种均不能在较深的水中存活,因此培育能在较深的水存活生长的水稻是关键所在;同时水产养殖在喂饲过程中,由于青虾、甲鱼、湖蟹、龙虾等特种水产动物以摄食悬浮状饲料为主,摄食习惯造成饲料的利用率十分低下,力口之人为投喂配合饵料与有机或无机肥,造成水体中氮、磷等养分浓度的显著超标,从而引起越来越多的湖泊、水库、池塘等养殖场及周边水体的水质富营养化,既污染了水生环境,又导致水产品产量与质量的严重下降,因此水稻也需要能在上述这种水质中生长;目前的水稻培育没有相适应的试验设备来高效的培育能在较深的且经过水产养殖污染后的水中存活生长的水稻新品种。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该培养室能高效的培育出能在较深的水中存活生长的水稻。
[0005]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包括培育屋和培育池,所述培育屋具有能容纳培育池的培育空间,所述培育池位于培育屋内,所述培育屋的顶部采用透明材料覆盖,所述培育屋的侧面具有若干通风孔,所述培育屋的地面设有排水槽,所述培育屋内位于培育池的正上方固定有若干照明灯;所述培育池呈长方体形,所述培育池包括池底、位于两侧的池壁一和池壁二以及位于两端的池壁三和池壁四,所述池壁一上开设有若干卡槽一,所述池壁二上开设有与卡槽---对应的卡槽二,所述卡槽一和卡槽二沿培育池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卡槽一和卡槽二与池底的距离均不相同,所述卡槽一和卡槽二与池底的距离沿培育池的长度方向依次递增,所述培育池内固定有若干生物浮床,所述生物浮床卡接在对应的卡槽一和卡槽二之间,所述培育屋内还固定有用于储存培养液的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具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和储液罐之间通过电磁阀连接,所述出液管的出液口位于培育池正上方,所述培育池内设有能浮在水面上的浮球,所述浮球通过铰接杆铰接在池壁一上,所述铰接杆上设有一触板,所述池壁一上固定有压敏传感器,所述触板能在铰接杆转动时与压敏传感器抵靠,所述培育池内固定有温敏传感器一,所述温敏传感器一和压敏传感器通过线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电磁阀连接。
[0006]培育池位于培育屋内,与外界环境隔绝,增加水稻生长环境的可控性;培育屋的顶部为透明的,在白天时使得阳光能照射进来,使得水稻的光照强度接近实际生长环境,排水槽能迅速的将培育屋内的积水排干,保证培育屋的清洁和湿度可控性,照明灯可以在晚上或者白天光线不足时提供光照,减少水稻的生长周期,提高育种的效率,通风孔保证培育屋内空气的流通;生物浮床沿培育池长度方向呈阶梯分布,培育池内的培养液的高度通过浮球保持在固定高度,水稻被束缚在生物浮床上,因此位于不同生物浮床上的水稻位于培养液的深度均不相同,通过将生长在不同深度的水稻培育在同一培育池内且阶梯排列,能清楚的对比水稻的生长状态,能对水稻的生长状态得出准确的判断,能准确的选出适合下一步培育的品种;浮球会随着培养液的液面高度上下移动,铰接杆会相对转动,当培养液的液面下降到实验要求的最低液面时,铰接杆上的触板会与压敏传感器抵靠,压敏传感器会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磁阀打开,将储液罐内的培养液倒入培育池内,使得液面升高,控制器再控制电磁阀关闭;通过在环境可控的培育屋内培育水稻,使得水稻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加快水稻的生长速度,减少育种的周期,通过将生长在不同水深的水稻种植在同一培育池内,方便参照比较。
[0007]在上述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中,所述铰接杆中部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触板穿过调节孔并与调节孔紧配合。在需要改变培养液的液面高度使其保持在不同液面高度时,通过调节触板与调节孔的位置,使得当浮球位于需要保持的培养液的液面高度时触板刚好与压敏传感器接触,因此通过调节触板与调节孔的位置关系能调节培养液索要保持的液面高度。
[0008]在上述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中,所述培育屋内设有空调,所述空调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可以根据培育屋内环境控制空调的运行,使得培育屋内环境保持恒定。
[0009]在上述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中,所述培育屋内还设有温敏传感器二、湿敏传感器和光敏传感器,所述温敏传感器二、光敏传感器和湿敏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照明灯连接。通过温敏传感器二和湿敏传感器的信号使得控制器可以控制培育屋内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光敏传感器可以确定培育屋内的光照强度。
[0010]在上述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中,所述培育屋的通风孔设有风扇,所述风扇与控制器连接。通过风扇控制通风孔的空气流通,通过控制器控制风扇的输出功率来实现风扇的运行。
[0011]在上述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中,所述通风孔处固定有防虫罩。防虫罩能防止昆虫从通风孔处进入培育屋内,防止水稻遭到虫害侵袭。
[0012]在上述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中,所述培育池的池壁三和池壁四上均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方便清洗培育池。
[0013]在上述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中,所述培育屋的顶部米用PVC材料覆盖。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具有以下优点:
[0015]1、通过在环境可控的培育屋内培育水稻,使得水稻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力口快水稻的生长速度,减少育种的周期。
[0016]2、通过将生长在不同水深的水稻种植在同一培育池内,方便参照比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本发明的培育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本发明的浮球铰接在池壁一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本发明的控制器的连接框图。
[0021]图中,11、培育屋;12、培育空间;13、通风孔;131、风扇;132、防虫罩;14、排水槽;15、照明灯;21、培育池,22、池壁一 ;221、卡槽一 ;23、池壁二 ;231、卡槽二 ;24、池壁三;241、出水口 ;25、生物浮床;31、储液罐;32、出液管;33、电磁阀;34、浮球;35、铰接杆;36、触板;37、压敏传感器;41、温敏传感器一 ;42、空调;43、湿敏传感器;44、光敏传感器;45、温敏传感器二 ;46、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3]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如图1所示,培育室包括培育屋11和培育池21,培育屋11具有能容纳培育池21的培育空间12,培育池21位于培育屋11内,培育屋11的顶部采用PVC材料覆盖,培育屋11的侧面具有若干通风孔13,所述培育屋11的地面设有排水槽14,培育屋11内位于培育池21的正上方固定有若干照明灯15,本实施例中照明灯15具有三个。
[0024]如图1、图2所示,培育池21呈长方体形,培育池21包括池底、位于两侧的池壁一22和池壁二 23以及位于两端的池壁三24和池壁四,培育池21的池壁三24和池壁四上均开设有出水口 241,池壁一 22上开设有若干卡槽一 221,池壁二 23上开设有与卡槽一 221一一对应的卡槽二 231,卡槽一 221和卡槽二 231沿培育池2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卡槽一221和卡槽二 231与池底的距离均不相同,卡槽一 221和卡槽二 231与池底的距离沿培育池21的长度方向依次递增,培育池21内固定有若干生物浮床25,生物浮床25卡接在对应的卡槽一 221和卡槽二 231之间。
[0025]如图3所示,培育屋11内还固定有用于储存培养液的储液罐31,储液罐31具有出液管32,出液管32和储液罐31之间通过电磁阀33连接,出液管32的出液口位于培育池21正上方,培育池21内设有能浮在水面上的浮球34,浮球34通过铰接杆35铰接在池壁一22上,铰接杆35中部开设有调节孔,铰接杆35上设有一触板36,触板36穿过调节孔并与调节孔紧配合,池壁一 22上固定有压敏传感器37,触板36能在铰接杆35转动时与压敏传感器37抵靠,如图4所示,培育池21内固定有温敏传感器一 41,温敏传感器一 41和压敏传感器37通过线路与控制器46连接,所述控制器46与电磁阀33连接,控制器46为单片机。在需要改变培养液的液面高度使其保持在不同液面高度时,通过调节触板36与调节孔的位置,使得当浮球34位于需要保持的培养液的液面高度时触板36刚好与压敏传感器37接触,因此通过调节触板36与调节孔的位置关系能调节培养液索要保持的液面高度。
[0026]如图4所示,培育屋11内设有空调42,本实施例中的空调42为市面上销售的空调,空调42与控制器46连接。控制器46可以根据培育屋11内环境控制空调42的运行,使得培育屋11内环境保持恒定。培育屋11内还设有温敏传感器二 45、湿敏传感器43和光敏传感器44,温敏传感器二 45、光敏传感器44和湿敏传感器43分别与控制器46连接,控制器46与照明灯15连接。通过温敏传感器二 45和湿敏传感器43的信号使得控制器46可以控制培育屋11内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光敏传感器44可以确定培育屋11内的光照强度。
[0027]如图1和图4所示,培育屋11的通风孔13设有风扇131,风扇131与控制器46连接。通过风扇131控制通风孔13的空气流通,通过控制器46控制风扇131的输出功率来实现风扇131的运行。通风孔13处固定有防虫罩132。防虫罩132能防止昆虫从通风孔13处进入培育屋11内,防止水稻遭到虫害侵袭。
[0028]培育池21位于培育屋11内,与外界环境隔绝,增加水稻生长环境的可控性;培育屋11的顶部为透明的,在白天时使得阳光能照射进来,使得水稻的光照强度接近实际生长环境,排水槽14能迅速的将培育屋11内的积水排干,保证培育屋11的清洁和湿度可控性,照明灯15可以在晚上或者白天光线不足时提供光照,减少水稻的生长周期,提高育种的效率,通风孔13保证培育屋11内空气的流通;生物浮床25沿培育池21长度方向呈阶梯分布,培育池21内的培养液的高度通过浮球34保持在固定高度,水稻被束缚在生物浮床25上,因此位于不同生物浮床25上的水稻位于培养液的深度均不相同,通过将生长在不同深度的水稻培育在同一培育池21内且阶梯排列,能清楚的对比水稻的生长状态,能对水稻的生长状态得出准确的判断,能准确的选出适合下一步培育的品种;浮球34会随着培养液的液面高度上下移动,铰接杆35会相对转动,当培养液的液面下降到实验要求的最低液面时,铰接杆35上的触板36会与压敏传感器37抵靠,压敏传感器37会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46,控制器46控制电磁阀33打开,将储液罐31内的培养液倒入培育池21内,使得液面升高,控制器46再控制电磁阀33关闭;通过在环境可控的培育屋11内培育水稻,使得水稻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加快水稻的生长速度,减少育种的周期,通过将生长在不同水深的水稻种植在同一培育池21内,方便参照比较。
[0029]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30]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培育屋11 ;培育空间12 ;通风孔13 ;风扇131 ;防虫罩132 ;排水槽14 ;照明灯15 ;培育池21 ;池壁一 22 ;卡槽一 221 ;池壁二 23 ;卡槽二 231 ;池壁三24 ;出水口 241 ;生物浮床25 ;储液罐31 ;出液管32 ;电磁阀33 ;浮球34 ;铰接杆35 ;触板36 ;压敏传感器37 ;温敏传感器一 41 ;空调42 ;湿敏传感器43 ;光敏传感器44 ;温敏传感器二45 ;控制器4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室包括培育屋(11)和培育池(21),所述培育屋(11)具有能容纳培育池(21)的培育空间(12),所述培育池(21)位于培育屋(11)内,所述培育屋(11)的顶部采用透明材料覆盖,所述培育屋(11)的侧面具有若干通风孔(13),所述培育屋(11)的地面设有排水槽(14),所述培育屋(11)内位于培育池(21)的正上方固定有若干照明灯(15);所述培育池(21)呈长方体形,所述培育池(21)包括池底、位于两侧的池壁一(22)和池壁二(23)以及位于两端的池壁三(24)和池壁四,所述池壁一(22)上开设有若干卡槽一(221),所述池壁二(23)上开设有与卡槽一(221) —一对应的卡槽二(231),所述卡槽一(221)和卡槽二(231)沿培育池(2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卡槽一(221)和卡槽二(231)与池底的距离均不相同,所述卡槽一(221)和卡槽二(231)与池底的距离沿培育池(21)的长度方向依次递增,所述培育池(21)内固定有若干生物浮床(25),所述生物浮床(25)卡接在对应的卡槽一(221)和卡槽二(231)之间,所述培育屋(11)内还固定有用于储存培养液的储液罐(31),所述储液罐(31)具有出液管(32),所述出液管(32)和储液罐(31)之间通过电磁阀(33)连接,所述出液管(32)的出液口位于培育池(21)正上方,所述培育池(21)内设有能浮在水面上的浮球(34),所述浮球(34)通过铰接杆(35)铰接在池壁一(22)上,所述铰接杆(35)上设有一触板(36),所述铰接杆(35)中部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触板(36)穿过调节孔并与调节孔紧配合,所述池壁一(22)上固定有压敏传感器(37),所述触板(36)能在铰接杆(35)转动时与压敏传感器(37)抵靠,所述培育池(21)内固定有温敏传感器一(41),所述温敏传感器一(41)和压敏传感器(37)通过线路与控制器(46)连接,所述控制器(46)与电磁阀(33)连接;生物浮床(25)沿培育池(21)长度方向呈阶梯分布;所述培育屋(11)的顶部为透明。
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屋(11)内设有空调(42),所述空调(42)与控制器(4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屋(11)内还设有温敏传感器二(45)、湿敏传感器(43)和光敏传感器(44),所述温敏传感器二(45)、光敏传感器(44)和湿敏传感器(43)分别与控制器(46)连接,所述控制器(46)与照明灯(1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屋(11)的通风孔(13)设有风扇(131),所述风扇(131)与控制器(4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13)处固定有防虫罩(13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结构的水稻选育的培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21)的池壁三(24)和池壁四上均开设有出水口(241)。
【文档编号】A01G9/14GK104255337SQ201410482007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庄应强 申请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