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8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前置塘和循环养殖单元,其中循环养殖单元由人工湿地和养殖塘两部分相互连接而成。养殖用水经前置塘进入循环养殖单元,在人工湿地和养殖塘之间或是多个循环养殖单元之间形成循环,通过湿地的净化作用保证养殖塘水质维持在较好范围。本水产生态养殖系统环境效果好、换水频率低、无需投加水质净化药剂、具有一定自主增氧能力、运行简便。
【专利说明】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态养殖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及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池塘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自净化能力相对较弱,为追求高产的高密度养殖,饲 料、肥料和渔药往往被大量使用。由于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的大量存在,造成水体缺氧和富 营养化,致使水质恶化,养殖动物死亡。一旦水体富营养化和药物等污染形成协同效应,还 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水域污染。
[0003] 目前国内对于构建生态养殖塘还处于较初级阶段,主要手段是养殖模式调整,通 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底栖滤食性鱼类、优化饵料构成和投放方式来提升整体水质。单纯的 养殖模式调整,往往不能够满足高密度养殖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长期采取引水换 水、投加药剂、增氧曝气等措施。引水换水需要有充足、方便的清洁水源作为换水水源,同时 存在水质稳定程度差、污染转移等缺点;投加化学或微生物药剂存在资金投入大、水质易反 复、有二次污染等问题;人工曝气存在能耗高,处理费用高等不足。
[0004]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环境效果好、换水频率低、无需 投加水质净化药剂、具有一定自主增氧能力、运行简便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甚为必要。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环境效果好、换水频率 低、无需投加药剂、具有一定自主增氧能力以及运行简便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
[0006]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0007] -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前置塘以及与 前置塘相连的循环养殖单元;养殖用水经过前置塘进入循环养殖单元并在循环养殖单元内 部进行循环;所述循环养殖单元的水面标高低于前置塘的水面标高。
[0008]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循环养殖单元是一组或多组;所述循环养殖单元是多 组时;所述多组循环养殖单元相互串联;养殖用水经过前置塘进入任一组循环养殖单元后 并在多组循环养殖单元之间进行循环。
[0009]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循环养殖单元包括种植有植被的人工湿地以及养殖有 鱼类的养殖塘;所述人工湿地设置有人工湿地进水管、人工湿地出水管以及人工湿地放空 管;所述养殖塘包括养殖塘池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养殖塘池体上的潜水泵、养殖塘溢流管和 养殖塘放空管;所述养殖塘池体通过潜水泵以及人工湿地进水管接入人工湿地;所述人工 湿地通过人工湿地出水管接入养殖塘池体;养殖用水经过前置塘进入养殖塘池体后通过人 工湿地进水管接入人工湿地,经人工湿地利用后经人工湿地出水管回流至养殖塘池体;所 述养殖塘池体的水面标高比前置塘的水面标高低I. 2-1. 8m。
[0010]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人工湿地采用表面流或潜流的形式通过人工湿地出水 管与养殖塘池体相连。
[0011]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养殖塘池体是钢筋砼结构的池体;所述人工湿地是垂 直流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进水管设置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底部,所述人工湿地出水管 设置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的顶部。
[0012]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3个碎石 层;3个所述碎石层的粒径自上而下分别是8?12mm、15?25mm以及30?60mm ;3个所述 碎石层的厚度自上而下分别是300mm、300mm以及400mm。
[0013]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前置塘包括种植有水生植物的前置塘塘体以及设置在 前置塘塘体上的前置塘进水管、前置塘出水管、前置塘溢流管和前置塘放空管;所述前置塘 塘体通过前置塘出水管接入循环养殖单元的养殖塘塘体;养殖用水依次经过前置塘进水 管、前置塘塘体以及前置塘出水管进入循环养殖单元并在循环养殖单元内部进行循环。
[0014]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前置塘塘体内种植的水生植物是睡莲、荇菜、菱角、苦 草、黑藻、菹草、狐尾藻以及金鱼藻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0015]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前置塘出水管出水管、前置塘进水管、前置塘放空管以 及养殖塘放空管均是DN300的PE管;所述前置塘溢流管、人工湿地出水管、人工湿地放空管 以及养殖塘溢流管均是DN200的PE管;所述人工湿地进水管为DN100的PE管。
[0016]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提供的循环养殖单元是多组时,所述循环养殖单元是两组或 三组。
[001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前置塘和循环养殖单元,其中 循环养殖单元由人工湿地和养殖塘两部相互连接而成;养殖用水经前置塘进入循环养殖单 元,在人工湿地和养殖塘之间或是多个循环养殖单元之间形成循环,通过湿地的净化作用 保证养殖塘水质维持在较好范围。前置塘塘体内种有睡莲、荇菜、菱角、苦草、黑藻、菹草、狐 尾藻以及金鱼藻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的水生植物。循环养殖单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每个 循环养殖单元由人工湿地和养殖塘相互连接而成;人工湿地采用表面流或潜流形式与养殖 塘塘体相连;养殖塘水面标高比前置塘水面标高低I. 2-1. 8m。养殖塘内的水通过潜水泵抽 至人工湿地,经湿地净化处理后再回流至养殖塘,形成循环;当循环养殖单元有多个时,还 可以进一步通过控制每个单元中养殖塘水面高程实现多个循环养殖单元之间的水循环。前 置塘能对循环养殖单元进水量进行调控,还对进水有一定净化作用,对养殖用水的安全性 有较强保障作用;本系统循环方式多样,整体稳定性好;人工湿地净水能力较强,在循环过 程中还能对水体充氧,有效减少了系统引水换水频和对药物、曝气的需求,可以根据实际应 用或生产情况灵活设计前置塘以及循环养殖单元的结构形式和尺寸。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 制。
[0020]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其中:
[0022] 1-前置塘进水管;2-阀门;3-前置塘池体;4-前置塘溢流管;5-前置塘放空管; 6_前置塘出水管;7-人工湿地;8-人工湿地出水管;9-人工湿地进水管;10-人工湿地放 空管;11-养殖塘池体;12-潜水泵;13-养殖塘溢流管;14-养殖塘放空管;15-循环养殖单 J Li 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该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前置塘 以及与前置塘相连的循环养殖单元;循环养殖单元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置为一组或 多组;循环养殖单元如果采用多组时;多组循环养殖单元相互串联;循环养殖单元的水面 标高比前置塘的水面标高低。养殖用水经前置塘进入循环养殖单元,在人工湿地和养殖塘 之间或是多个循环养殖单元之间形成循环,通过湿地的净化作用保证养殖塘水质维持在较 好范围。
[0024] 本发明所提供的循环养殖单元包括种植有植被的人工湿地以及养殖有鱼类(养 殖的鱼类可以由饲养者自行决定的,例如可以选择草鱼和鳙鱼,草鱼为草食性鱼类,鳙鱼为 滤食性鱼类,两者无食性矛盾且草鱼可为鳙鱼提供食物,鳙鱼可在一定程度净化水质,两者 搭配可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的养殖塘;人工湿地设置有人工湿地进水管、人工湿地出水 管以及人工湿地放空管;养殖塘包括养殖塘池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养殖塘池体上的潜水泵、 养殖塘溢流管和养殖塘放空管;养殖塘池体通过潜水泵以及人工湿地进水管接入人工湿 地;人工湿地通过人工湿地出水管接入养殖塘池体;养殖用水经过前置塘进入养殖塘池体 后通过人工湿地进水管接入人工湿地,经人工湿地利用后经人工湿地出水管回流至养殖塘 池体;养殖塘池体的水面标高比前置塘的水面标高低I. 2-1. 8m ;人工湿地采用表面流或潜 流的形式通过人工湿地出水管与养殖塘池体相连。
[0025] 养殖塘池体是钢筋砼结构的池体;人工湿地是垂直流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进水管 设置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底部,人工湿地出水管设置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的顶部;垂直流人 工湿地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3个碎石层;3个碎石层的粒径自上而下分别是8?12mm、 15?25mm以及30?60mm ;3个碎石层的厚度自上而下分别是300mm.300mm以及400mm。
[0026] 前置塘包括种植有水生植物的前置塘塘体以及设置在前置塘塘体上的前置塘进 水管、前置塘出水管、前置塘溢流管和前置塘放空管;前置塘塘体通过前置塘出水管接入循 环养殖单元的养殖塘塘体;养殖用水依次经过前置塘进水管、前置塘塘体以及前置塘出水 管进入循环养殖单元并在循环养殖单元内部进行循环。
[0027]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28] 实施例1
[0029] 如图1所示,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前置塘进水管1、阀门2、前置塘池体3、 前置塘溢流管4、前置塘放空管5、前置塘出水管6、人工湿地7、人工湿地出水管8、人工湿地 进水管9、人工湿地放空管10、养殖塘池体11、潜水泵12、养殖塘溢流管13、养殖塘放空管 14,其中人工湿地7、人工湿地出水管8、人工湿地进水管9、人工湿地放空管10、养殖塘池体 11、潜水泵12、养殖塘溢流管13、养殖塘放空管14组成的整体为循环养殖单元15。
[0030] 进一步的,前置塘进水管1以及前置塘出水管均为DN300的PE管。
[0031] 进一步的,阀门2为手动软密封蝶阀。
[0032] 进一步的,前置塘池体3为钢筋砼结构,面积1000m2,水深2m ;塘内种植有睡莲、荇 菜、苦草和狐尾藻,其中:睡莲和荇菜种植面积各为50m2,种植密度为3丛/m 2 ;苦草和狐尾 藻种植面积各为IOOm2,种植密度为20丛/m2。
[0033] 进一步的,前置塘溢流管4为DN200的PE管。
[0034] 进一步的,前置塘放空管5为DN300的PE管。
[0035] 进一步的,人工湿地7为垂直流人工湿地,面积为750m2 ;填料层由上至下依次为 300mm厚粒径为8?1 2mm碎石层,300mm厚粒径为15?25mm碎石层,400mm厚粒径为30? 60_碎石层;湿地种植植物为鸢尾,种植密度为16株/m 2。
[0036] 进一步的,人工湿地出水管8为DN200的PE管。
[0037] 进一步的,人工湿地进水管9为DN100的PE管。
[0038] 进一步的,人工湿地放空管10为DN200的PE管。
[0039] 进一步的,养殖塘池体11为钢筋砼结构,面积2000m2,水深2m ;塘内养殖草鱼和鳙 鱼,草鱼养殖密度为0. 6尾/m2,鳙鱼养殖密度为0. 15尾/m2。
[0040] 进一步的,潜水泵12功率为2. 2kw,流量为30m3/h。
[0041] 进一步的,养殖塘溢流管13为DN200的PE管。
[0042] 进一步的,养殖塘放空管14为DN300的PE管。
[0043] 进一步的,循环养殖单元15有2个。
[0044] 本实施例运行7个月以来,未与外界换水仅进行过补水,水质长期保持在较好范 围,鱼群生长正常,下表为采用本实施例养殖塘水质监测结果:

【权利要求】
1. 一种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包括前置塘以及与前 置塘相连的循环养殖单元;养殖用水经过前置塘进入循环养殖单元并在循环养殖单元内部 进行循环;所述循环养殖单元的水面标高低于前置塘的水面标高。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养殖单元是一组 或多组;所述循环养殖单元是多组时;所述多组循环养殖单元相互串联;养殖用水经过前 置塘进入任一组循环养殖单元后并在多组循环养殖单元之间进行循环。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养殖单元包 括种植有植被的人工湿地以及养殖有鱼类的养殖塘;所述人工湿地设置有人工湿地进水 管、人工湿地出水管以及人工湿地放空管;所述养殖塘包括养殖塘池体以及分别设置在养 殖塘池体上的潜水泵、养殖塘溢流管和养殖塘放空管;所述养殖塘池体通过潜水泵以及人 工湿地进水管接入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通过人工湿地出水管接入养殖塘池体;养殖用 水经过前置塘进入养殖塘池体后通过人工湿地进水管接入人工湿地,经人工湿地利用后经 人工湿地出水管回流至养殖塘池体;所述养殖塘池体的水面标高比前置塘的水面标高低 1. 2-1. 8m〇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采用表面流 或潜流的形式通过人工湿地出水管与养殖塘池体相连。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塘池体是钢筋砼 结构的池体;所述人工湿地是垂直流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进水管设置在垂直流人工湿 地的底部,所述人工湿地出水管设置在垂直流人工湿地的顶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流人工湿地包括 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3个碎石层;3个所述碎石层的粒径自上而下分别是8?12 mm、15? 25 mm以及30?60 mm ;3个所述碎石层的厚度自上而下分别是300 mm、300 mm以及400 mm η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塘包括种植有水 生植物的前置塘塘体以及设置在前置塘塘体上的前置塘进水管、前置塘出水管、前置塘溢 流管和前置塘放空管;所述前置塘塘体通过前置塘出水管接入循环养殖单元的养殖塘塘 体;养殖用水依次经过前置塘进水管、前置塘塘体以及前置塘出水管进入循环养殖单元并 在循环养殖单元内部进行循环。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塘塘体内种植的 水生植物是睡莲、荇菜、菱角、苦草、黑藻、菹草、狐尾藻以及金鱼藻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塘出水管出水管、 前置塘进水管、前置塘放空管以及养殖塘放空管均是DN300的ΡΕ管;所述前置塘溢流管、人 工湿地出水管、人工湿地放空管以及养殖塘溢流管均是DN200的ΡΕ管;所述人工湿地进水 管为DN100的ΡΕ管。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产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养殖单元是多组 时,所述循环养殖单元是两组或三组。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4255609SQ201410503054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6日
【发明者】刘志军, 万斌, 童莉, 熊芨 申请人: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