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菌丝培养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61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松茸菌丝培养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松茸菌丝培养罐,属于松茸菌丝的人工培养领域。所述培养罐包括:罐体(1)、罐盖(2)、搅拌棒(3)、搅拌叶(4)、出气口(5)、接种口(6)、两个外部循环接口(7)和(8)、取样口(9)、入气口(11);其中罐体(1)的上部和中部呈球型,下部呈缓坡型罐脖,整个罐体(1)呈气球形。本实用新型松茸菌丝专用培养罐解决了松茸菌丝培养生长缓慢以及难以大量生产等问题,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能耗低,操作简便,效率高等优点,在松茸野外人工促繁和功能性代谢产物的深度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专利说明】松茸菌丝培养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菌的培养专用装置,尤其涉及松茸菌丝的培养装置,属于松茸菌丝的人工培养领域。
[0002]

【背景技术】
[0003]松茸是珍贵的林下野生真菌,被正式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松茸是一种与松树形成营养共生关系的外生菌根菌,必须依靠活体树木的根系来维持生长;由于松茸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由于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无序的恶性采集,其生长的生物圈日趋缩小,资源日益匮乏;因而松茸人工促繁和功能性物质深度利用的需求愈来愈大,而其基础就是松茸菌丝的大量快速培养技术。
[0004]目前,松茸菌丝的培养所采用的培养器均为三角瓶或圆柱形状,均存在分离难、生长缓慢、规模小且收率低等问题,如500ml三角瓶液体培养收率仅为4g/L左右,尽管有收率20g/L左右的报道但其培养量仅为10ml规模或培养时间长达I个月以上。松茸菌丝的人工培养中所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周期长和收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松茸野外人工促繁技术和功能性物质深度开发利用研究的开展,亟待改进。
[0005]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培养规模大、周期短、松茸菌丝的收率高的松茸菌丝专用培养装置。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8]一种松茸菌丝的专用培养罐,包括:罐体、罐盖、搅拌棒、搅拌叶、出气口、接种口(或补料口)、取样口、入气口 ;其中,罐盖、出气口以及接种口(或补料口)设置在罐体的上端;搅拌棒和搅拌叶位于罐体的内腔中心;取样口设置在罐体的下端;在取样口中设置有控制阀,在入气口中设置有控制阀;其中,罐体的上部及中部的体积显著大于罐体下部的体积且罐体中部的体积最大。
[0009]为了达到最佳的技术效果,优选的,罐体的上部和中部呈球型,罐体的下部呈缓坡型罐脖,整个罐体呈气球形。
[0010]目前松茸菌丝的培养罐均为三角瓶或圆柱形状,用三角瓶或圆柱形状的培养罐培养松茸菌丝,均存在收率低、培养规模小、培养周期长等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采用中、上部体积大,下部体积缓坡型缩小的气球形培养罐能有效增加单位容积培养液的空气接触面积,提高培养液的氧气溶量,减少气泡破裂给细胞所带来的胁迫,加大培养液的整体循环,促使菌丝培养均匀,最终显著提高松茸菌丝的培养效率。经试验证实,相比现有的圆柱形或三角形等其它形状的培养罐体,气球形罐体能显著提高松茸菌丝的培养效率。
[00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发现,在培养过程中,氧气供应采用鼓泡式入气(从培养罐底部供气)的供应方式能够确保氧气的充足供应及氧气的分布均匀,能够有效提高松茸菌丝的培养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优选将入气口设置在培养罐的最底部,实现从培养罐底部供气氧气。此外,在入气口内设置一个入气口控制阀,能够确保培养(供气)前和培养(供气)结束后,避免罐体内培养液滴漏以及被污染等情况。
[0012]从培养罐底部供应氧气时,入气口附近的菌丝附着生长并成团常会造成入气通道不畅通或堵塞,最终导致菌丝培养效率低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在靠接入气口的上方设置两个外部循环接口,两个外部循环接口用软管相连接,在入气口附近形成培养液的流体循环,防止入气口附近菌丝附着生长并成团所引起的入气通道的堵塞,保证培养平稳及高效率。
[0013]设置在培养罐罐体下部的取样口便于实时分析碳氮等营养源、pH值和代谢产物成分变化;其中,设置在取样口中的控制阀能够保证非取样时段罐体内培养液的滴漏和污染。
[0014]设置在培养罐罐体上部的出气口能够保证恒压并避免异常罐压所带来的培养效率的降低。
[0015]位于培养罐罐体的内腔中的搅拌棒和搅拌叶能够防止气泡产生、有害成分形成和菌丝成团所带来的培养效率的降低。
[0016]本实用新型的松茸菌丝专用培养罐,解决了松茸菌丝培养生长缓慢和大量生产难等问题,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能耗低,操作简便,效率高等优点,本实用新型在松茸野外人工促繁和功能性代谢产物的深度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松茸菌丝的专用培养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松茸菌丝的专用培养罐的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1-罐体,2-罐盖,3-搅拌棒,4-搅拌叶,5-出气口,6-接种口(或补料口),7-远离入气口的外部循环接口,8-靠近入气口的外部循环接口,9-取样口,10-设置在取样口中的控制阀,11-入气口,12-设置在入气口中的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21]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松茸菌丝的专用培养罐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它包括:罐体
(I)、罐盖(2)、搅拌棒(3)、搅拌叶(4)、出气口(5)、接种口或补料口(6)、取样口(9)、入气口(11);其中,罐盖(2)、出气口(5)以及接种口或补料口(6)设置在罐体⑴的上端;搅拌棒⑶和搅拌叶⑷位于罐体⑴的内腔中心;取样口(9)设置在罐体⑴的下端;在取样口(9)中设置有控制阀(10);入气口(11)设置在培养罐的最底部,在入气口(11)中设置有控制阀(12);氧气供应从培养罐底部的供应方式能够确保氧气的充足供应及氧气的分布均匀,能够有效提高松茸菌丝的培养效率;此外,在入气口内设置一个入气口控制阀,能够确保培养(供气)前和培养(供气)结束后,避免罐体内培养液滴漏以及被污染等情况。
[0023]罐体(I)的上部和中部呈球型,罐体的下部呈缓坡型罐脖,整个罐体呈气球形。采用中、上部体积大,下部体积缓坡型缩小的气球形培养罐能有效增加单位容积培养液的空气接触面积,提高培养液的氧气溶量,减少气泡破裂给细胞所带来的胁迫,加大培养液的整体循环,促使菌丝培养均匀,最终显著提高松茸菌丝的培养效率。经试验证实,相比现有的圆柱形或三角形等其它形状的培养罐体,气球形罐体能显著提高松茸菌丝的培养效率。
[0024]该松茸菌丝的培养罐的使用方法包括:将松茸菌丝的培养基注入到罐体(I)中,培养基的体积不超过罐体(I)体积的80% ;将松茸菌种通过接种口或补料口(6)接种到罐体(I)的培养基中,开启搅拌棒(3),进行松茸菌丝的培养;开启入气口(11)中设置的控制阀(12),通过罐体的底部向培养基供应氧气;适时开启出气口(5),排除罐体内的过多的气体,保证罐体内的恒压;通过取样口(9)从培养罐内取出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接种口(或补料口)(6)适时向罐体内补充营养成分。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松茸菌丝的专用培养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它包括:罐体
(I)、罐盖(2)、搅拌棒(3)、搅拌叶(4)、出气口(5)、接种口(或补料口)(6)、两个外部循环接口(7)和(8),取样口(9)、入气口(11);其中,罐盖(2)、出气口(5)以及接种口(或补料口)(6)设置在罐体⑴的上端;搅拌棒⑶和搅拌叶⑷位于罐体⑴的内腔中心;取样口
(9)设置在罐体(I)的下端;在取样口(9)中设置有控制阀(10);入气口(11)设置在培养罐的最底部,在入气口(11)中设置有控制阀(12);两个外部循环接口(7)和(8)设置在靠接入气口的上方;两个外部循环接口用软管相连接,在入气口附近形成培养液的流体循环,防止入气口附近菌丝附着生长并成团所引起的入气通道的堵塞,保证培养平稳及高效率。
[0026]罐体(I)的上部和中部呈球型,罐体的下部呈缓坡型罐脖,整个罐体呈气球形。采用中、上部体积大,下部体积缓坡型缩小的气球形培养罐能有效增加单位容积培养液的空气接触面积,提高培养液的氧气溶量,减少气泡破裂给细胞所带来的胁迫,加大培养液的整体循环,促使菌丝培养均匀,最终显著提高松茸菌丝的培养效率。经试验证实,相比现有的圆柱形或三角形等其它形状的培养罐体,气球形罐体能显著提高松茸菌丝的培养效率。
[0027]该松茸菌丝的培养罐的使用方法包括:将松茸菌丝的液体培养基注入到罐体(I)中,液体培养基的体积不超过罐体(I)体积的80% ;将松茸菌种通过接种口(或补料口)
(6)接种到罐体(I)的培养基中,开启搅拌棒(3),进行松茸菌丝的培养;开启入气口(11)中设置的控制阀(12),通过罐体的底部向培养基供应氧气;将两个外部循环接口(7)和(8)用软管连接,在入气口附近形成培养液的流体循环;适时开启出气口(5),排除罐体内的过多的气体,保证罐体内的恒压;通过取样口(9)从培养罐内取出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接种口(或补料口)(6)适时向罐体内补充营养成分。
【权利要求】
1.一种松茸菌丝的专用培养罐,包括:罐体(I)、罐盖(2)、搅拌棒(3)、搅拌叶(4)、出气口(5)、接种口(6)、取样口(9)、入气口 (11);其中,罐盖(2)、出气口 (5)以及接种口 (6)设置在罐体⑴的上端;搅拌棒⑶和搅拌叶⑷位于罐体⑴的内腔中心;取样口(9)设置在罐体(I)的下端;在取样口(9)中设置有控制阀(10),在入气口(11)中设置有控制阀(12);其特征在于:罐体(I)的上部及中部的体积显著大于罐体下部的体积且罐体中部的体积最大。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专用培养罐,其特征在于:罐体(I)的上部和中部呈球型,罐体(I)的下部呈缓坡型罐脖。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专用培养罐,其特征在于:罐体(I)的整体呈气球形。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专用培养罐,其特征在于:将入气口(11)设置在培养罐的最底部;在入气口(11)内设置一个入气口控制阀(12)。
5.一种松茸菌丝的专用培养罐,包括:罐体(I)、罐盖(2)、搅拌棒(3)、搅拌叶(4)、出气口(5)、接种口(6)、取样口(9)、入气口 (11);其中,罐盖(2)、出气口 (5)以及接种口 (6)设置在罐体⑴的上端;搅拌棒⑶和搅拌叶⑷位于罐体⑴的内腔中心;取样口(9)设置在罐体(I)的下端;在取样口(9)中设置有控制阀(10),在入气口(11)中设置有控制阀(12);其特征在于:罐体(I)的上部及中部的体积显著大于罐体下部的体积且罐体中部的体积最大;在靠接入气口(11)的上方设置两个外部循环接口(7)和(8);外部循环接口(7)远离入气口(11),外部循环接口(8)靠近入气口(11)。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专用培养罐,其特征在于:罐体(I)的上部和中部呈球型,罐体(I)的下部呈缓坡型罐脖。
7.按照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专用培养罐,其特征在于:罐体(I)的整体呈气球形。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专用培养罐,其特征在于:将入气口(11)设置在培养罐的最底部;在入气口(11)内设置一个入气口控制阀(12)。
【文档编号】A01G1/04GK204090602SQ201420275415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7日
【发明者】朴春根, 李永, 郭民伟, 薛寒, 田国忠, 汪来发, 王曦茁, 林彩丽 申请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