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用鼠固定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32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实验用鼠固定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验用鼠固定筒,包括筒体,筒体的前端开设入口,筒体的后端密封,筒体内活动安装堵头,堵头底面中部位置设有分隔块,堵头沿筒体的长度方向开设鼠头定位孔,鼠头定位孔是前小后大的孔,鼠头定位孔的前部为通孔,筒体内固定安装分隔凸块,分隔凸块位于筒体底面中间位置,并且位于分隔块后方,分隔凸块与分隔块相对应,筒体顶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滑槽,筒体后端的中部开设连接槽,连接槽的顶端与滑槽的后端相通,滑槽的前端与入口相通,筒体上安装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穿过滑槽与堵头连接。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专利说明】实验用鼠固定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用固定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实验用鼠固定筒。

【背景技术】
[0002]使用小鼠做取血或尾部静脉注射的医学实验时,需将小鼠固定在容器内,并将其尾部露出。现有的固定小鼠的容器一般为圆筒形金属丝网。这种丝网筒不仅容易对小鼠造成伤害,还很难使小鼠固定不动,小鼠易在容器内翻转,造成尾部转动,因此,在对小鼠进行取血或静脉注射时,成功率较低,实验成本过高。例如,药效实验中,需分多次对同一只小鼠进行注射,以分析药效,此过程中,只要有一次注射失败,之前的实验工作将前功尽弃,需做重整个实验。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验用鼠固定筒。
[000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实验用鼠固定筒,包括筒体,筒体的前端开设入口,筒体的后端密封,筒体内活动安装堵头,堵头底面中部位置设有分隔块,堵头沿筒体的长度方向开设鼠头定位孔,鼠头定位孔是前小后大的孔,鼠头定位孔的前部为通孔,筒体内固定安装分隔凸块,分隔凸块位于筒体底面中间位置,并且位于分隔块后方,分隔凸块与分隔块相对应,筒体顶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滑槽,筒体后端的中部开设连接槽,连接槽的顶端与滑槽的后端相通,滑槽的前端与入口相通,筒体上安装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穿过滑槽与堵头连接。
[0005]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堵头底部开设凹槽,凹槽与鼠头定位孔相通。所述的筒体的侧面外壁上设有固定柱。所述锁定机构由螺栓和紧固盖连接构成,堵头螺纹连接螺栓的一端,螺栓的另一端经滑槽伸出筒体外与紧固盖固定连接。所述的紧固盖下端设置垫圈,垫圈能与滑槽顶部配合将紧固盖与筒体锁定。所述筒体的前端为前大后小的渐缩状。所述筒体的前端的顶面开设V形导向槽,V形导向槽与滑槽相通,V形导向槽对应的筒体底面上设有导向板。
[000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小鼠放入筒体内后,将小鼠的头部固定于堵头的鼠头定位孔内,并使小鼠的两前肢放入分隔块两侧,使小鼠的后肢分别位于分隔凸块两侧。这样,光滑的筒体既不会伤害小鼠,还可将小鼠的身体牢牢固定在筒体内,使其无法翻转或前后移动,从而能提高对小鼠进行取血或注射的成功率。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实验用鼠固定筒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筒体左端为前端,右端为后端;图2是沿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图2的左视放大图;图4是图1的后视图。
[0008]附图标记:1筒体2堵头3分隔凸块4鼠头定位孔5分隔块6滑槽7紧固盖8螺栓9固定柱10连接槽11垫圈12凹槽13通孔14入口 15导向板16V形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0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验用鼠固定筒,如图1所示包括筒体I。筒体I的前端开设入口 14,筒体I的后端密封。筒体I内活动安装堵头2。如图3和图4所示,堵头2底面中部位置设有分隔块5。堵头2沿筒体I的长度方向开设鼠头定位孔4。鼠头定位孔4是前小后大的孔,以便符合小鼠头部的外形,既能更好的定位,又可尽量减轻小鼠的不适感,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鼠头定位孔4的前部为通孔13,方便小鼠呼吸。筒体I内固定安装分隔凸块3,分隔凸块3位于筒体I底面中间位置,并且位于分隔块5后方。分隔块5可使小鼠头部伸入鼠头定位孔4后,小鼠的两前肢被分隔块5隔开,使小鼠的前肢不会乱动。分隔凸块3可使小鼠的后肢分别位于分隔凸块两侧,避免小鼠后肢乱动。分隔凸块3与分隔块5相对应,以便能将小鼠正确定位,保证其血液循环正常。如图1所示,筒体I顶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滑槽6。如图2所示,筒体I后端的中部开设连接槽10,连接槽10的顶端与滑槽6的后端相通。这种结构可以使小鼠的尾巴平伸出筒体1,避免小鼠尾巴因卷曲导致血液循环出问题,从而,方便在小鼠的尾巴上注射或取血。滑槽6的前端与入口 14相通。如图2所示,滑槽6和连接槽10构成一条L形的鼠尾导向槽。鼠尾导向槽的作用是:当工作人员将小鼠放入入口 14时,使小鼠的尾部能较为顺利地滑入滑槽6,随着小鼠沿筒体I下移,鼠尾会自然滑至连接槽10内,达到小鼠在筒体I内,鼠尾伸出筒体I外的目的,从而,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将小鼠放入容器内容易,将鼠尾露出容器外难的问题。所述的固定筒可大幅减化固定小鼠和取出鼠尾的工作,可有效节省实验时间,提闻实验效率。为方便观察小鼠在筒体I内的情况,筒体I可选用透明材料制做。
[0010]固定实验用鼠的过程:
[0011]①由筒体I内取出堵头2,将小鼠以头部向前尾部向后的方向,由入口 14放入筒体I内,并使小鼠背部朝向滑槽6,小鼠进入入口 14时,其尾部会自然进入滑槽6内,通过拉动鼠尾,可将小鼠顺利拉至筒体I底部,通过拉动鼠尾移动小鼠比传统的推小鼠入容器更易操作,小鼠也不易挣扎。
[0012]②将小鼠移至筒体I后端时,鼠尾由连接槽10伸出筒体I夕卜,此时,可将筒体I竖起,使小鼠无法沿光滑的筒壁向上爬,将堵头2重新放入筒体I内,小鼠头部进入鼠头定位孔4内,用定位机构将堵头2与筒体I锁定,即将小鼠锁定。小鼠在筒体I内,由于分隔凸块3与分隔块5的作用,因此,小鼠在筒体I内无法翻转,方便进行实验。
[0013]如图2所示,所述锁定机构可由螺栓8和紧固盖7连接构成。堵头2螺纹连接螺栓8的一端,螺栓8的另一端穿过滑槽6固定安装紧固盖7。这种结构通过紧固盖7与筒体I的配合将堵头2的位置锁定,从而,可以根据小鼠体形大小调整堵头2的锁定位置,方便固定任何体形的小鼠。所述的锁定机构还可以是定位销和定位孔配合的机构,但是,这种机构的调整范围有限,难以精确地调整堵头2的位置。小鼠固定后,或受压力过大,或过于宽松,都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0014]所述的堵头2底部与分隔凸块3相对的一侧开设凹槽12,凹槽12与鼠头定位孔4相通。这种结构与小鼠的生理结构相适合,使小鼠在实验中不会因身体受挤压而挣扎。凹槽12还可对小鼠起导向作用,方便小鼠将头伸进鼠头定位孔4。
[0015]为方便与实验设备配合连接固定,所述的筒体I滑槽6两侧的外壁上可分别安装数个固定柱9。这种结构方便筒体I与相应的设备固定。
[0016]所述的紧固盖7下端设置垫圈11,垫圈11安装在螺栓8上,垫圈11位于滑槽6上部。这种结构使堵头2滑动时,避免紧固盖7与筒体I产生摩擦,从而导致紧固盖7磨损,提高了紧固盖7的使用寿命。
[0017]所述筒体I的前端为前大后小的渐缩状,以便能将小鼠顺利放入筒体I内。为进一步增加放小鼠入筒体I时鼠尾进入滑槽6的概率,确保操作简便快捷,如图1所示,所述筒体I的前端的顶面开设V形导向槽16, V形导向槽16与滑槽6相通。V形导向槽16对应的筒体I底面上设有导向板15。导向板15可辅助小鼠进入筒体I内。
[001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
1.实验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筒体(I)的前端开设入口(14),筒体(O的后端密封,筒体(I)内活动安装堵头(2),堵头(2)底面中部位置设有分隔块(5),堵头(2)沿筒体(I)的长度方向开设鼠头定位孔(4),鼠头定位孔(4)是前小后大的孔,鼠头定位孔(4)的前部为通孔(13),筒体(I)内固定安装分隔凸块(3),分隔凸块(3)位于筒体(I)底面中间位置,并且位于分隔块(5)后方,分隔凸块(3)与分隔块(5)相对应,筒体(I)顶面沿长度方向开设滑槽(6),筒体(I)后端的中部开设连接槽(10),连接槽(10)的顶端与滑槽(6)的后端相通,滑槽(6)的前端与入口(14)相通,筒体(I)上安装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穿过滑槽(6)与堵头(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堵头(2)底部开设凹槽(12),凹槽(12)与鼠头定位孔(4)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I)的侧面外壁上设有固定柱(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由螺栓(8)和紧固盖(7)连接构成,堵头(2)螺纹连接螺栓(8)的一端,螺栓(8)的另一端经滑槽(6)伸出筒体(I)外与紧固盖(7)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验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紧固盖(7)下端设置垫圈(11),垫圈(11)能与滑槽(6)顶部配合将紧固盖(7)与筒体(I)锁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I)的前端为前大后小的渐缩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验用鼠固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I)的前端的顶面开设V形导向槽(16),V形导向槽(16)与滑槽(6)相通,V形导向槽(16)对应的筒体(I)底面上设有导向板(15)。
【文档编号】A61D3/00GK203953866SQ201420341557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5日
【发明者】李晓峰 申请人:李晓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