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插秧机拖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664824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小型插秧机拖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特别是涉及一种插秧机的拖板。

背景技术:
根据机插秧水稻的生长规律,插秧需满足以下要求才能使秧苗正常生长,从而达到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和产量的目的:1、栽植深度不能过深或过浅,过深将导致水稻生长慢,过浅将导致倒秧而降低成活率低,因此秧苗的栽植深度以保持在2~3cm为宜;2、田块水面不能过高,水面需保持在2~3cm左右;3、采用机械插秧时,在插秧的第一周内不能有过多的水淹没秧苗,但根部需保水以保证生长;4、田块地面要求平整,旋耕后需耙田平地以保证秧苗的栽植深度尽量一致。CN201957435U中公开了一种小型的电动插秧机,包括拖板、机构传动臂、插秧臂、机架、移箱轴、拉杆、秧箱,机架固定在拖板上,在机架上设有直流电机、蓄电池,直流电机通过传动箱带动分插秧机构、移箱轴、送秧机构运动。直流电机与减速器连为一体。拖板沿插秧机前进方向设有凹槽,凹槽的位置与插秧臂的位置对应。这种结构中,拖板底部依次设置有凹凸交错的五个梯形起垄槽,但是由于各起垄槽梯形顶角或底角角度设置不合理,因此起垄成型差,并且插秧机行走工作时,将产生较大的波浪,并使泥土向拖板旁边堆积,从而冲击损伤插秧机一侧已插好的秧苗。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起垄成型好、行走波浪小的插秧机拖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起垄成型好、行走波浪小的插秧机拖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型插秧机拖板,包括拖板本体;所述本体上依次设置有凹凸交错的第一开沟槽、第一起垄槽、第二开沟槽、第二起垄槽和第三开沟槽,各起垄槽均为梯形结构;所述第一开沟槽的凸面向下;所述第一开沟槽与第三开沟槽结构对称;所述第一起垄槽与第二起垄槽结构对称。为便于将第一起垄槽和第二起垄槽多余的水和土及时排除,便于起垄,所述第一开沟槽和第三开沟槽的向下凸面低于所述第二开沟槽的向下凸面。为减小拖板行走时所产生较大的波浪,以及大量的泥土向拖板外侧堆积,所述第一开沟槽和第三开沟槽的外侧梯形边构成拖板的左右两侧边。为进一步便于起垄成型,并减小行走波浪,所述第一开沟槽和第一起垄槽由拖板外侧至内内所构成的第一梯形底角、第二梯形底角、第三梯形底角和第四梯形底角依次为104°、108°、108°和12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起垄成型效果好,拖板行走时产生的波浪小,并能减小泥土向拖板旁边的堆积,从而避免冲击损伤插秧机一侧已插好的秧苗。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小型插秧机拖板,包括拖板本体1,本体1上依次设置有凹凸交错的第一开沟槽1a、第一起垄槽1b、第二开沟槽1c、第二起垄槽1d和第三开沟槽1e。各起垄槽均为梯形结构,第一开沟槽1a的凸面向下。第一开沟槽1a与第三开沟槽1e结构对称,第一起垄槽1b与第二起垄槽1d结构对称。第一开沟槽1a和第三开沟槽1e的向下凸面低于第二开沟槽1c的向下凸面,即第一开沟槽1a和第三开沟槽1e的向下凸面与第二开沟槽1c的向下凸面存在高度差d,因此在起垄成型时,可将第一起垄槽1b和第二起垄槽1d多余的水和土及时排到第二开沟槽1c的下方,从而利于起垄成型。第一开沟槽1a和第三开沟槽1e的外侧梯形边构成拖板的左右两侧边,从而可减小拖板行走时两侧所产生的波浪,并便于拖板制造加工,降低生产成本。第一开沟槽1a和第一起垄槽1b由拖板外侧至内内所构成的第一梯形底角θ1、第二梯形底角θ2、第三梯形底角θ3和第四梯形底角θ4依次为104°、108°、108°和124°。由于对各梯形底角参数的独特设计,因此拖板行走时产生的波浪小,并能减小泥土向拖板旁边的堆积,从而避免冲击损伤插秧机一侧已插好的秧苗;同时,拖板行走起垄时,也便于收起泥土,并将多余的泥水向拖板的中部填充,以减少行走阻力。拖板在秧田工作后,在各开沟槽处形成沟壑,在各起垄槽处形成田垄。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