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干式地柏的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2075阅读:7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卧干式地柏盆栽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地柏为柏科圆柏属植物,因其拥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而为民间广泛种植。地柏因生长缓慢,枝条形态优美,作为盆栽具有较好的培养性,被爱好者广泛种植,具有较好的经济前景。

地柏作为盆栽种植时,其造型一般分为悬崖式、临水式、曲干式、斜干式样及卧干式,其中以曲干式及卧干式形态最好,成交价格最高,经济利益最好。

然而,由于地柏生长缓慢,培养不易,培育成型的盆栽需要数年之久,企业量产时回报较慢,大大降低了其经济利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卧干式地柏盆栽的培育方法,缩短成型盆栽的种植周期,提高其经济价值。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提出的卧干式地柏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取高度为0.3~0.5米左右的黑松、雪松或者罗汉松幼苗在在20~28℃的温室内培育作为砧木,幼苗间距不少于50㎝,但也不宜超过100,以限制其生长速度,以便于进行牵拉,否则过分生长容易拉断主干;由于在适宜温度下优选的植株生长迅速,大大缩短生长周期,且松类植株能够作为地柏扦插的砧木。

第二步,当砧木高度超过0.5米时采用捆绑法牵拉砧木顶端,期初牵拉角度不大于30°,每经过一周牵拉角度增大5~10°,连续牵拉3~5周,并在夜晚通过灯具辅助照明5小时,照明点设置于位于定向牵拉方向,使砧木主干定型为卧干式。

第三步,当砧木高度到达0.7米时,首先去除砧木顶端,并自顶部依次向根部去除所有生长点并于生长点处扦插沙地柏或铺地柏新茬,值得注意的是,扦插前需要对新茬及砧木进行喷洒消毒或其他灭菌处理,在扦插后需对新茬进行套袋,对未存活的新茬需及时补插,至少每周观测两次,以保证其存活率,尽可能提高成功率,缩短生长周期。需要指出的是,对砧木进行去顶及扦插过程的总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月,由于扦插时主干养分缺失,一旦进程过快容易导致主干死亡。

第四步,待整个扦插过程完成后,当存活的新茬超过半数时移栽至盆中培育,此时植株能够从新茬内获取养分,容易存活,移栽后稍事培养修剪即可上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优选适宜高度的黑松、雪松或者罗汉松幼苗作为砧木,以缩短生长周期;通过对其牵拉形成的主干比一般地柏粗壮有力,形态更佳;整个培育过程较时间控制在1年内,对比通常的地柏盆栽培育速度缩短两年以上,大大提高经济利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第一步,选取高度为0.3米左右的黑松、雪松或者罗汉松幼苗在在20~28℃的温室内培育作为砧木,幼苗间距控制在70㎝。

第二步,当砧木高度超过0.5米时采用捆绑法牵拉砧木顶端,期初牵拉角度不大于30°,每经过一周牵拉角度根据其生长状况增大5~10°,连续牵拉3~5周,并在夜晚通过灯具辅助照明5小时,照明点设置于位于定向牵拉方向,使砧木主干定型为卧干式。

第三步,当砧木高度到达0.7米时,首先去除砧木顶端,并自顶部依次向根部去除所有生长点并于生长点处扦插沙地柏或铺地柏新茬,扦插前对新茬及砧木进行喷洒消毒或其他灭菌处理,在扦插后需对新茬进行套袋,对未存活的新茬需及时补插。

第四步,待整个扦插过程完成后,当存活的新茬超过半数时移栽至盆中进一步培育,并移除温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