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杵菇人工驯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1834阅读:12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蘑菇的栽培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沙杵菇人工驯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在鄂尔多斯市布尔陶亥沙漠地区的沙蒿下,生长着一种野生菌,当地村民称之“沙棒槌”,每年春秋两季,当地农牧民大量采食,远道的食客也络绎不绝。而如今由于市场需求飞速增加,滥采乱挖日益严重,使得这一珍贵且稀有的野生食用菌资源频于灭绝。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沙杵菇人工驯化方法,以实现人工栽培的技术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沙杵菇人工驯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菌种:采集野生沙杵菇,并选择个体优良的子实体进行孢子分离,得到孢子和沙杵菇野生营养体,选择优良孢子备用;对沙杵菇野生营养体的各个部位之间进行组织分离,并进行组织的脱毒、提纯、复壮,得到无病毒纯菌丝体;

2)培养原种:

a.选择规正、大小适中和萌发力强的多个所述步骤1)中选择的同株或同种它株系的所述优良孢子;

b.用生物制剂EDTA促融剂促进孢子间融合;

c.利用“适应培养基”和“霉浸培养基”驯化其对本土原料的适应性和抗病性;

d.重复步骤a至步骤c,筛选出融合度紧密、菌丝体生长力强、抗性强和子实体表现好的菌株;在孢子与菌丝形成胞间连丝紧密结合后,利用孢子菌丝变异性融合;

3)培养栽培种:分别控制多个培育室的温度、湿度、水分、通风、光照度和营养条件,对比各个培育室内的菌品生长状态,制定沙杵菇的栽培方案。

进一步,所述适应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沙蒿粉20-50份;玉米秸粉:10-40份;干牛粪:30份;干羊粪:10份的重量份比例配制沙杵菇栽培料,取300g沙杵菇栽培料再加2000ml水煮沸50分钟后过滤,再取1000ml滤液配琼脂20g、葡萄糖15g、淀粉36g。

进一步,所述霉浸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将带绿霉菌侵染的沙杵菇的霉料称1kg并加2kg的水,取1kg的浸出液,制成浸出液质量含量分别为5%、10%、15%的培养基,并将该培养基通过诱变性进行驯化。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所述沙杵菇的栽培方案为:温度:22-25℃;湿度:85%-95%;水分:55%;光照度,子实体生长需要60-120LX。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所述沙杵菇的栽培营养条件为:沙蒿20份、玉米秸丝40份、牛粪30份、干羊粪10份和石膏2份混合后发酵16天,发酵期间翻堆两次,并调节PH为7.5培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沙杵菇人工驯化方法,通过了解和分析沙杵菇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土壤、气候的要求等,特制定出人工驯化栽培的生物学特性依据,并采集野生子实体,通过在实验室分离孢子和单菌丝体,纯培养次生菌丝体,经过‘适应性培养基’驯化,实现人工栽培的技术效果,不但规范了当地农民对野生蘑菇的种植,减小了种植风险,增加了收入,而且保存了这一野生资源的菌种和建立了野生菌资源的种植体系,从而保护了这一名贵且稀少的野生菌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本实施例的一种沙杵菇人工驯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菌种:采集野生沙杵菇,并选择个体优良的子实体进行孢子分离,得到孢子和沙杵菇野生营养体,选择优良孢子备用;对沙杵菇野生营养体的各个部位之间进行组织分离,并进行组织的脱毒、提纯、复壮,得到无病毒纯菌丝体;

2)培养原种:

a.选择规正、大小适中和萌发力强的多个所述步骤1)中选择的同株或同种它株系的所述优良孢子;

b.用生物制剂EDTA促融剂促进孢子间融合;

c.利用“适应培养基”和“霉浸培养基”驯化其对本土原料的适应性和抗病性;

所述适应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沙蒿粉20-50份;玉米秸粉:10-40份;干牛粪:30份;干羊粪:10份的重量份比例配制沙杵菇栽培料,取300g沙杵菇栽培料再加2000ml水煮沸50分钟后过滤,再取1000ml滤液配琼脂20g、葡萄糖15g、淀粉36g,本实施例的沙杵菇栽培料的配比如下:沙蒿粉20份;玉米秸粉:40份;干牛粪:30份;干羊粪:10份;当然,沙杵菇栽培料的配比还可以为:沙蒿粉50份;玉米秸粉:10份;干牛粪:30份;干羊粪:10份;或沙蒿粉30份;玉米秸粉:30份;干牛粪:30份;干羊粪:10份,均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其原理相当,不再累述。

所述霉浸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将带绿霉菌侵染的沙杵菇的霉料称1kg并加2kg的水,取1kg的浸出液,制成浸出液质量含量分别为5%、10%、15%的培养基,并将该培养基通过诱变性进行驯化;

d.重复步骤a至步骤c,筛选出融合度紧密、菌丝体生长力强、抗性强和子实体表现好的菌株;在孢子与菌丝形成胞间连丝紧密结合后,利用孢子菌丝变异性融合;

3)培养栽培种:分别控制多个培育室的温度、湿度、水分、通风、光照度和营养条件,对比各个培育室内的菌品生长状态,制定沙杵菇的栽培方案。本实施例的沙杵菇的栽培营养条件为:沙蒿20份、玉米秸丝40份、牛粪30份、干羊粪10份和石膏2份混合后发酵16天,发酵期间翻堆两次,并调节PH为7.5培养。培育室内的温度:22-25℃;湿度:85%-95%;水分:55%;通风:较大;光照度,子实体生长需要60-120LX,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培育室内的温度为:23℃;湿度:90%;水分:55%;通风:较大;光照度,子实体生长需要90LX。当然,培育室内的环境条件还可以为:温度为:22℃;湿度:95%;水分:55%;通风:较大;光照度,子实体生长需要60LX;或温度为:25℃;湿度:85%;水分:55%;通风:较大;光照度,子实体生长需要120LX。

本实施例的沙杵菇人工驯化方法,通过了解和分析沙杵菇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土壤、气候的要求等,特制定出人工驯化栽培的生物学特性依据,并采集野生子实体,通过在实验室分离孢子和单菌丝体,纯培养次生菌丝体,经过‘适应性培养基’驯化,实现人工栽培的技术效果,不但规范了当地农民对野生蘑菇的种植,减小了种植风险,增加了收入,而且保存了这一野生资源的菌种和建立了野生菌资源的种植体系,从而保护了这一名贵且稀少的野生菌资源。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