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甘草的移栽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7764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植物栽培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甘草的移栽方法。
背景技术
:甘草,又被称为国老、甜草、甜根子,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以根茎入药,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已将甘草列为“药之上乘”;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药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礴,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在现代中药领域,更是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列为重点管理的四大药材之一。作为常用的大宗药材,甘草在医疗和制药上有着广泛的用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开发力度的加大,甘草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加大,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目前,家种甘草主要产自河西走廊地区,且大都采用直播的方式,生产周期一般在三、四年以上,且产量和品质难以得到保证,不利于大规模推广。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针对目前甘草种植产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甘草产量和品质的移栽方法。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甘草的移栽方法,包括育苗、苗木移栽、田间管理三个环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环节一:育苗(1)选地施肥: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作为育苗圃,将磷酸二铵、颗粒状过磷酸钙、尿素按照2.0:1.0:0.5的比例混合均匀,以每亩50kg的标准均匀撒播,深翻土地,整地后浇足水待播;为防止草害,可在灌水时冲释除草剂;(2)播种:选择乌拉尔甘草品种,以四月中旬至五月初为最佳播种时间,采用条播方式进行播种,条播行距为10cm,播种深度为2—3cm,播种量为9—10kg/亩,每亩保苗10万株,播种完成后覆土,覆土厚度为1—2cm,最后用耱轻轻刮平;(3)苗田管理:甘草幼苗出土后,要不定期查看土壤墒情和土壤营养成分,确保苗期水、肥料的供应,还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具体如下:在甘草幼苗刚出土时,视土壤墒情浇适量水;当幼苗长高大约至5cm时,视墒情再次浇水,同时要追氮肥,每亩地的追肥量为10kg;随着幼苗的不断生长,浇水次数要逐渐减少,对于一年生种苗,一般浇水4—5次,追氮肥2次,每次10kg/亩;环节二:苗木移栽(1)移栽苗的选择及移栽时间:可选择1—3年生直播甘草苗木进行移栽,生苗木主根要求达到30—40cm以上,芦头直径0.7—1.0cm,单株鲜重应超过15g;苗木移栽应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进行,要随起随栽,移栽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即去除甘草芦头周边的横走茎及过膝的根,确保苗木长度为18—20cm;(2)移栽地的选择及预处理: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质地疏松且地下水位在1.5m以下的沙质土壤作为移栽地;将甘草专用肥、颗粒状过磷酸钙、尿素按照2.0:1.0:0.5的比例混合,以每亩50kg的标准均匀撒播后,对移栽地进行深度不小于35cm的翻耕,最后用耱刮平;(3)膜下滴灌:采用铺膜机铺设滴管和地膜,所述滴管处于所述地膜下方中部,所述滴管间距为50cm且滴孔朝上,防止滴孔堵塞;防水滴灌,以膜下土壤湿润作为滴灌标准;(4)宽窄行种植:滴灌结束后,根据移栽方式采用打孔器打孔,打孔标准:打孔深度为15—30cm,间距为60、40cm的宽窄行,孔距为10—12cm,每亩定植移栽保持在1.8—2.0万株;(5)大苗移栽:将处理好的健康无腐烂的苗木移栽至打好的孔中,用细沙将孔眼灌满后,再进行一次滴管;环节三:田间管理在苗木移栽结束后,需定期进行田间管理,具体如下:移栽后10天左右,需进行一次滴水;待苗木长高至10—15cm时,进行人工除草;待苗木长高至20cm以上时,采用膜下滴灌的方式进行追肥,滴灌量以50m3/亩为宜;在苗木生长过程中,要随时查看土壤墒情和土壤营养成分,确保苗期水、肥料的供应,对于病虫害和草害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一步,所述除草剂为氟乐磷、仲丁灵中的其中一种,冲释标准为250—300ml/亩。进一步,所述氮肥为尿素、硝酸铵中的其中一种。进一步,所述育苗环节播种前须对种子进行破种处理。进一步,所述移栽方式为平栽、斜栽中其中一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移栽过程中采用了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大苗移栽等三项技术,苗木将在移栽后一年开花结果,种子亩产量达7—8kg,鲜甘草产量可达1.0—1.5吨,且已被应用于大规模种植,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1:甘草的育苗及移栽环节一:育苗(1)选地施肥: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作为育苗圃,将磷酸二铵、颗粒状过磷酸钙、尿素按照2.0:1.0:0.5的比例混合均匀,以每亩50kg的标准均匀撒播,深翻土地,整地后浇足水待播;为防止草害,可在灌水时冲释除草剂,除草剂选择氟乐磷、仲丁灵中的一种,每亩地的冲释量为250—300ml;(2)播种:选择乌拉尔甘草品种,播种前须对种子进行破种处理,以四月中旬至五月初为最佳播种时间,采用条播方式进行播种,条播行距为10cm,播种深度为2—3cm,播种量为9—10kg/亩,每亩保苗10万株,播种完成后覆土,覆土厚度为1—2cm,最后用耱轻轻刮平;(3)苗田管理:甘草幼苗出土后,要不定期查看土壤墒情和土壤营养成分,确保苗期水、肥料的供应,还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具体如下:在甘草幼苗刚出土时,视土壤墒情浇适量水;当幼苗长高大约至5cm时,视墒情再次浇水,同时要追氮肥,氮肥选择尿素、硝酸铵中的一种,每亩地的追肥量为10kg;随着幼苗的不断生长,浇水次数要逐渐减少,对于一年生种苗,一般浇水4—5次,追氮肥2次,氮肥选择尿素、硝酸铵中的一种,每次10kg/亩。环节二:苗木移栽(1)移栽苗的选择及移栽时间:可选择1—3年生直播甘草苗木进行移栽,苗木主根要求达到30—40cm以上,芦头直径0.7—1.0cm,单株鲜重应超过15g;苗木移栽应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进行,要随起随栽,移栽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即去除甘草芦头周边的横走茎及过膝的根,确保苗木长度为18—20cm;(2)移栽地的选择及预处理: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质地疏松且地下水位在1.5m以下的沙质土壤作为移栽地;将甘草专用肥、颗粒状过磷酸钙、尿素按照2.0:1.0:0.5的比例混合,以每亩50kg的标准均匀撒播后,对移栽地进行深度不小于35cm的翻耕,最后用耱刮平;(3)膜下滴灌:采用铺膜机铺设滴管和地膜,所述滴管处于所述地膜下方中部,所述滴管间距为50cm且滴孔朝上,防止滴孔堵塞;防水滴灌,以膜下土壤湿润作为滴灌标准;(4)宽窄行种植:滴灌结束后,选择平栽作为移栽方式,采用打孔器打孔,打孔标准:打孔深度为15cm,间距为60、40cm的宽窄行,孔距为10cm,每亩定植移栽保持在2.0万株;(5)大苗移栽:将处理好的健康无腐烂的苗木移栽至打好的孔中,用细沙将孔眼灌满后,再进行一次滴管。环节三:田间管理在苗木移栽结束后,需定期进行田间管理,具体如下:移栽后10天左右,需进行一次滴水;待苗木长高至10—15cm时,进行人工除草;待苗木长高至20cm以上时,采用膜下滴灌的方式进行追肥,滴灌量以50m3/亩为宜;在苗木生长过程中,要随时查看土壤墒情和土壤营养成分,确保苗期水、肥料的供应,对于病虫害和草害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例2:甘草的育苗及移栽环节一:育苗与实施例1相同。环节二:苗木移栽(1)移栽苗的选择及移栽时间:可选择1—3年生直播甘草苗木进行移栽,生苗木主根要求达到30—40cm以上,芦头直径0.7—1.0cm,单株鲜重应超过15g;苗木移栽应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进行,要随起随栽,移栽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即去除甘草芦头周边的横走茎及过膝的根,确保苗木长度为18—20cm;(2)移栽地的选择及预处理: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质地疏松且地下水位在1.5m以下的沙质土壤作为移栽地;将甘草专用肥、颗粒状过磷酸钙、尿素按照2.0:1.0:0.5的比例混合,以每亩50kg的标准均匀撒播后,对移栽地进行深度不小于35cm的翻耕,最后用耱刮平;(3)膜下滴灌:采用铺膜机铺设滴管和地膜,所述滴管处于所述地膜下方中部,所述滴管间距为50cm且滴孔朝上,防止滴孔堵塞;防水滴灌,以膜下土壤湿润作为滴灌标准;(4)宽窄行种植:滴灌结束后,选择平栽作为移栽方式,采用打孔器打孔,打孔标准:打孔深度为15cm,间距为60、40cm的宽窄行,孔距为12cm,每亩定植移栽保持在1.8万株;(5)大苗移栽:将处理好的健康无腐烂的苗木移栽至打好的孔中,用细沙将孔眼灌满后,再进行一次滴管。环节三:田间管理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甘草的育苗及移栽环节一:育苗与实施例1相同。环节二:苗木移栽(1)移栽苗的选择及移栽时间:可选择1—3年生直播甘草苗木进行移栽,生苗木主根要求达到30—40cm以上,芦头直径0.7—1.0cm,单株鲜重应超过15g;苗木移栽应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进行,要随起随栽,移栽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即去除甘草芦头周边的横走茎及过膝的根,确保苗木长度为18—20cm;(2)移栽地的选择及预处理: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质地疏松且地下水位在1.5m以下的沙质土壤作为移栽地;将甘草专用肥、颗粒状过磷酸钙、尿素按照2.0:1.0:0.5的比例混合,以每亩50kg的标准均匀撒播后,对移栽地进行深度不小于35cm的翻耕,最后用耱刮平;(3)膜下滴灌:采用铺膜机铺设滴管和地膜,所述滴管处于所述地膜下方中部,所述滴管间距为50cm且滴孔朝上,防止滴孔堵塞;防水滴灌,以膜下土壤湿润作为滴灌标准;(4)宽窄行种植:滴灌结束后,选择斜栽作为移栽方式,采用打孔器打孔,打孔器与地面成30°夹角,打孔标准:打孔深度不少于30cm,间距为60、40cm的宽窄行,孔距为10cm,每亩定植移栽保持在2.0万株;(5)大苗移栽:将处理好的健康无腐烂的苗木移栽至打好的孔中,用细沙将孔眼灌满后,再进行一次滴管。环节三:田间管理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甘草的育苗及移栽环节一:育苗与实施例1相同。环节二:苗木移栽(1)移栽苗的选择及移栽时间:可选择1—3年生直播甘草苗木进行移栽,生苗木主根要求达到30—40cm以上,芦头直径0.7—1.0cm,单株鲜重应超过15g;苗木移栽应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进行,要随起随栽,移栽前要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即去除甘草芦头周边的横走茎及过膝的根,确保苗木长度为18—20cm;(2)移栽地的选择及预处理: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质地疏松且地下水位在1.5m以下的沙质土壤作为移栽地;将甘草专用肥、颗粒状过磷酸钙、尿素按照2.0:1.0:0.5的比例混合,以每亩50kg的标准均匀撒播后,对移栽地进行深度不小于35cm的翻耕,最后用耱刮平;(3)膜下滴灌:采用铺膜机铺设滴管和地膜,所述滴管处于所述地膜下方中部,所述滴管间距为50cm且滴孔朝上,防止滴孔堵塞;防水滴灌,以膜下土壤湿润作为滴灌标准;(4)宽窄行种植:滴灌结束后,选择斜栽作为移栽方式,采用打孔器打孔,打孔器与地面成40°夹角,打孔标准:打孔深度不少于30cm,间距为60、40cm的宽窄行,孔距为12cm,每亩定植移栽保持在1.8万株;(5)大苗移栽:将处理好的健康无腐烂的苗木移栽至打好的孔中,用细沙将孔眼灌满后,再进行一次滴管。环节三:田间管理与实施例1相同。分别对上述实施例进行随机取样,并对种子亩产量和鲜甘草亩产量的调研,结果如下: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种子产量(kg/亩)7.27.08.07.6鲜甘草产量(t/亩)1.21.01.51.3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移栽技术种植的甘草,其种子产量达到了7.0—8.0kg,鲜甘草产量达到了1.0—1.5t,且采用斜栽方式的产量高于平栽方式,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