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培养白芨种苗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99607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培养白芨种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白芨为兰科草本球根植物,又名紫兰、连及草、甘根、白给,植株高18-60厘米。白芨的初生假鳞茎是圆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形成V字形块状假鳞茎。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白芨喜凉爽气候及腐殖质丰富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半阳地也可栽培,但干旱、高温,会使叶片枯萎黄。3月下旬萌芽,霜后地上枝叶枯萎,白芨的花粉呈块状不易散开,所以在授粉上也不是很有利。白芨的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种子萌发率极低,且自然繁殖困难,所以野生资源较稀少,是我国的一种珍稀濒危的保护植物。

白芨属有九个种类,产于中国的就有四种,白芨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有分布,生长区域较广。由于多年的掠夺式采挖,加上生境日恶化,使得野生白芨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边缘。

白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联苄类、菲类及其衍生物,此外,还含有少量挥发油,粘液质,白及甘露聚糖以及淀粉(30.5%),葡萄糖(1.5%)等。最近几年,对白及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联苄类、二氢菲类和联菲类化合物上,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一系列新的联苄、二氢菲和联菲化合物。

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消肿生肌之功效。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白芨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白芨的用药需求急剧增加。但白芨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萌发和生长,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仅靠分株繁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而且耗种量大,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白芨正面临着资源难以满足市场的严峻现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快速培养白芨种苗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选取白芨种子为原料,采用MS基质或1/2MS基质培养方法进行悬浮播种的方式,促进白芨种子的萌发和生根,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快速培养白芨种苗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白芨蒴果用清水洗净,去污剂溶液浸泡10min,再用清水冲刷洗净,在超净工作台上采用75%乙醇消毒30s,再用氯化汞水溶液消毒10~15min,用无菌水冲洗3~4次,得到白芨无菌塑果。

(2)步骤(1)所得的白芨无菌塑果在超净台上用解剖刀剖开,取出种子,接种于种子萌发液体培养基上,在22~25℃、80~120转/min的条件下,培养40d,过滤得到白芨原球茎;

(3)将步骤(2)中所得的白芨原球茎接种于原球茎分化培养基上,在25~28℃、光照强度1000~4000lux、光照时间11~13h/d的条件下培养60d,得到白芨小苗;

(4)将步骤(3)中所得的白芨小苗接种到鳞茎诱导培养基中,在25~28℃、光照度1000~4000lux、光照时间11~13h/d的条件下培养60d,选取基部形成直径4~7mm鳞茎的白芨;

(5)将步骤(4)中选取的白芨用水清洗后,移置到铺有驯化栽培基质的苗床上,遮阴80%,驯化6个月后,所得白芨种苗即可进行大田移栽。

其中,步骤(1)中,所述的去污剂为普通家用洗衣液或洗衣粉;所述的氯化汞水溶液中,氯化汞的质量分数为0.1%~0.15%。

其中,步骤(2)中,所述种子萌发液体培养基为的组分为:1/2MS+1.0mg/L 6-BA(或称“6-苄基氨基嘌呤”,是一种“细胞分裂素”)+6.8-7.5g/L琼脂,Ph5.6-5.8。

其中,步骤(2)中的培养条件为:在22~25℃条件下,前7d给予暗培养,之后光照强度为1000~4000lux,优选1500-2500lux,特别优选2000lux,光照时间11~13h/d,优选12h/d。

其中,步骤(3)中,所述的原球茎分化培养基的组分为:MS+0.1mg/L NAA(或称萘乙酸)+1.0mg/L 6-BA+7.5%wt香蕉汁+6.8-7.5g/L琼脂,Ph5.6-5.8,光照强度优选1500-2500lux,特别优选2000lux,光照时间优选12h/d。

其中,步骤(4)中,所述的鳞茎诱导培养基的组分为:1/2MS培养基+1.0mg/L NAA+7.5%wt香蕉汁+6.8~7.5g/L琼脂,pH 5.6~5.8,光照强度优选1500-2500lux,特别优选2000lux,光照时间优选12h/d;

其中,步骤(5)中,所述的驯化栽培基质由田园土、泥炭土和蛭石以重量比1∶1∶0.5组成。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白芨塑果消毒后,置于超净工作台上用解剖刀剖开塑果,取出种子,接种到步骤(2)中液体培养基上,采用1/2MS基本培养基并配以生长素6-BA 1.0mg/L,在转速为80~120转/min条件下,先暗培养,再光照进行培养,与现有的白芨种子萌发培养基相比,接种速度提高了2-3倍,且萌发率高(85%以上),整齐性好,变异率小于0.8%。

2、步骤(3)所述的原球茎分化培养基中,采用MS(大量元素)并配以生长素NAA 0.1mg/L和6-BA 1.0mg/L,与传统的培养技术相比,该方法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原球茎分化形成白芨小苗。

3、步骤(4)所述的鳞茎诱导培养基中,采用1/2MS(大量元素减半)并配以生长素NAA1.0mg/L以及7.5%香蕉汁,与传统的培养技术相比,该方法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白芨小苗基部膨大,形成鳞茎,60d内即可使白芨组培苗的鳞茎膨大到直径4~7mm。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一种快速培养白芨种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9月,剪取白芨人工授粉后120d的塑果,用去污剂清洗10min,再用流水冲洗10min,带入接种室,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v/v%酒精浸泡45~60s,再放置于0.1%氯化汞水溶液中浸泡;

(2)将步骤(1)得到的白芨无菌塑果在超净工作台上用解剖刀剖开,取出种子,接种于种子萌发液体培养基上,在22℃、120转/min的条件下,培养15d,种子开始萌发,40d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约88%的种子形成直茎0.7~1mm的原球茎,变异率约为0.75%,滤出原球茎备用;其中,光照条件为:前7d给予暗培养,以后光照度为1000lux、光照时间12h/d;所述的液体培养基组成为:1/2MS+1.0mg/L 6-BA+6.8g/L琼脂,Ph5.6;

(3)将步骤(2)得到的白芨原球茎置于原球茎分化培养基中,在25℃、光照度1000lu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培养60d,得到5cm高左右白芨小苗;其中,所述的原球茎分化培养基组成为:MS+0.1mg/L NAA+1.0mg/L 6-BA+7.5%wt香蕉汁+6.8g/L琼脂,Ph5.6-5.8;

(4)将步骤(3)中得到的白芨小苗接种到鳞茎诱导培养基中,在28℃、光照度1500lu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培养60d,白芨的基部膨大形成鳞茎,经过测量,形成的鳞茎大多直径为4~7mm,平均直径为5.81mm,这时可进行驯化移栽,其中,所述的鳞茎诱导培养基组成为:1/2MS培养基+1.0mg/L NAA+7.5%wt香蕉汁+7.5g/L琼脂,pH 5.6;

(5)将步骤(4)得到的成苗从瓶内取出用清水冲洗去除培养基后,移置铺有驯化栽培基质的苗床上,并遮阴保湿,驯化6个月后,所得白芨种苗即可进行大田移栽。

实施例2:一种快速培养白芨种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9月,剪取白芨人工授粉后120d的塑果,用去污剂清洗10min,再用流水冲洗10min,带入接种室,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v/v%酒精浸泡45~60s,再放置于0.15%氯化汞水溶液中浸泡;

(2)将步骤(1)得到的白芨无菌塑果在超净工作台上用解剖刀剖开,取出种子,接种于种子萌发液体培养基上,在25℃、120转/min的条件下,培养15d,种子开始萌发,40d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约90%的种子形成直茎0.7~1mm的原球茎,变异率约为0.76%,滤出原球茎备用;其中,光照条件为:前7d给予暗培养,以后光照度为1500lux、光照时间12h/d;所述的液体培养基组成为:1/2MS+1.0mg/L 6-BA+7.5g/L琼脂,Ph5.6;

(3)将步骤(2)得到的白芨原球茎置于原球茎分化培养基中,在25℃、光照度2000lu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培养60d,得到5cm高左右白芨小苗;其中,所述的原球茎分化培养基组成为:MS+0.1mg/L NAA+1.0mg/L 6-BA+7.5%wt香蕉汁+6.8g/L琼脂,Ph 5.8;

(4)将步骤(3)中得到的白芨小苗接种到鳞茎诱导培养基中,在28℃、光照度2000lu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培养60d,白芨的基部膨大形成鳞茎,经过测量,形成的鳞茎大多直径为4~7mm,平均直径为5.85mm,这时可进行驯化移栽,其中,所述的鳞茎诱导培养基组成为:1/2MS培养基+1.0mg/L NAA+7.5%wt香蕉汁+6.8g/L琼脂,pH 5.6;

(5)将步骤(4)得到的成苗从瓶内取出用清水冲洗去除培养基后,移置铺有驯化栽培基质的苗床上,并遮阴保湿,驯化6个月后,所得白芨种苗即可进行大田移栽。

通过实施例,表面本发明在白芨种子萌发、接种、分化、诱导阶段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适用于白芨种苗规模生产的推广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