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续管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大面积的滥用农药与化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对生产环境、栽培模式进行相应的规范与调整,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另外,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消费市场来看,群众的消费关注点已经由农产品的口感、可食用率以及价格转移到了原生态、绿色有机以及保健功能上。很多的传统农业都开始向绿色、生态、有机转型,仿野生栽培的理念就是完全依托其原有的生态系统资源,利用其自身的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不施用任何农药、化肥以及其他的添加素,完全是纯天然、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一方面可提高闲置林下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是木通科的一种木质藤本植物,果实俗称八月瓜、八月扎、预知子等,果肉乳白可食用,有一种混合了香蕉、荔枝和番荔枝的味道,另外,三叶木通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其中还包括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的氨基酸,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以及食用、医疗、美容和保健等作用,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流域。根据《本草拾遗》、《神农本草经》等记载,三叶木通果实“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胃经。”具有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利尿,通乳等功效。现代的国内外研究三叶木通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韩国和日本。鲜果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就可以将其初步加工为果茶、果酒与果酱等等;种子可以提取出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高品质油;作为一种藤蔓植物,三叶木通可塑形性强,枝形遒劲、花色淡雅、在国外很早就用于园艺盆栽方面,再加上其抗逆性强,也适宜于中高山土壤贫瘠土地的改善,并是一个带动中高山闲置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总的来说,三叶木通营养丰富、深加工口径广、在绿化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亦有强大的潜力,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植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社会效益。
目前的种植模式基本上是将耕地流转出来后直接采用水泥柱子搭架进行大规模的标准化栽培,此种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土地运转费用、占用大面积的耕地以及后续不菲的运行管理费用。仿野生栽培模式主要应用于中高山农业产业的发展,其理念就是低投入、有产出、纯天然绿色有机。目前,基本上没有关于中高山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后续管理的相关资料,从而造成所栽培的植株不能健壮成长,易发生病虫害,经济受到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续管理的方法,开创林地仿野生栽培体系后续管理方法的先例,旨在解决现在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体系中后续管理的不完善造成所栽培的植物不能健壮成长,易发生病虫害,经济受到损失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续管理的方法,该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续管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除草培肥:在春季中旬,需清除植株土堆表面以及周围的杂草,收集清除的杂草,散布在土堆上让其自然腐烂发酵,当作肥料。同时,在三叶木通完全覆盖了攀援植株后可进行林下喜阴经济作物的套种;剪除的枝条可以用粉碎机粉碎自然腐烂发酵作为肥料,亦可用来培养林下食用菌。为了提高腐化的效率,需要做好归类的处理,将枝条颗粒的含水率控制在40%左右,树枝的粉碎长度控制在2~5mm,粒度的大小由粉碎机筛孔控制,完全发酵后可以直接施于植株周围的地面上。
病虫防治:及时清除植株以及周边植物带有病原菌的枝条,刮除病斑,喷洒石硫合剂防止炭疽病;仔细观察植株是否携带有越冬的虫卵、虫蛹,一经发现,立刻清除;在设有围栏的种植地区待三叶木通新出的藤蔓木质化后,放养家禽,消灭潜藏的虫害;
引蔓剪枝:三叶木通的新生藤茎可以分为两种:攀援茎和匍匐茎,在三叶木通幼苗定植后不久,将会有新梢萌发,攀缘茎如没有遇到可以攀援的物体则会顺着地势匍匐生长,待攀缘茎的长度长到30cm后,选择紫色的,粗大的,长势较好的攀缘茎人工缠绕到支撑木上,选择两根,其余多出来的可以待两根主要攀缘茎缠绕固定好后,全部剔除,防止营养流失,促进攀缘茎的快速生长,缩短上架的时间,在攀缘茎的攀爬达到支撑木的冠幅后,采用人工引蔓,修剪主藤蔓侧生出来的徒长枝,保留开花结果的短枝。
压条繁殖:在生长后期,近地部的藤茎如出现新的攀援新梢,则可以将其引导在地面生长,待枝条木质化,直径达到0.5cm以上后可以采用压条的方式来繁殖新的外植体,此方法成活率高,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见效快。
林下套种:待到三叶木通生长后期,整个场地内的植株蔓延到了支撑木全部的冠幅后,可以在三叶木通的下面套种喜阴的植物,主要由一些喜阴的中药材等等,充分利用空间,山区种植是分地块的,不同的地块运作方式不一样,有的套种,有的用来繁殖外植体、有的放养家禽,多元化利用。
进一步,所述三叶木的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续管理前需进行场地选择、土壤选择、清林、定植、引蔓。
进一步,所述场地选择方法为:
首先要避开有污染源的地段;
其次,靠近水源,或者通过水管引导设置一个出水口,在种植场地周边修建机耕道并在种植场地的边缘需要打围墙,再者选择无水渍,无低洼,排水良好的地段,并选择郁闭度在0.10~0.25之间灌木与乔木混交的疏林坡地或者沟谷,坡度的选择在15度到30度之间,场地选择在海拔2300m以下的场地;
土壤选择方法为:
选择土壤肥沃的半阴山坡、灌木丛、山地林,表层土壤为偏酸性的腐殖土,PH值为5.0~6.5,有机质的含量在2.0%~2.7%,N含量在0.12%~0.15%,土层密度多为含砂质土壤,土层含水量在25%~32%,心土为砂质的红壤或者黄壤,母质多花岗岩、页岩、以及石灰岩,所述土壤选择时按砂质落叶腐殖土>砂质黄壤或红壤>粘性的黄壤或红壤原则选择土壤;
清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仔细观察、反复推敲,整理杂枝,其次从下到上的调整树形,进行疏放,接着要从上到下的截换树木,进行修剪;最后检查加工。
进一步,整理杂枝方法为:先大枝后小枝,先上部枝后下部枝,先内膛枝后外围枝;
修剪方法为:对细枝修剪时用剪刀直接剪切;在对大枝和树干修剪时,采用分步作业法,具体步骤为:
大枝的修剪方法:先确定锯口,然后在离要求锯口向树梢方向延伸20cm处,从枝条下方向上锯一切口,深度为枝干粗度的一半,在相对方向稍上再锯切口,将枝干锯断,留下一条残桩;然后从靠下锯口处锯除残桩,用20%的硫酸铜溶液对锯口消毒;修剪的枝条基部粗大.截口不应该与着生枝平齐,而应该向外稍斜,以避免截口过大,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截面过大的锯口愈合时间慢,为了防止病虫侵人造成腐烂,可以在截口处涂抹油漆或防腐剂,最后涂上保护剂。
树干的修剪方法:在截口前方自下向上锯一个切口,锯口深度可在枝干l/3左右.然后在相对方向稍上再锯切口,当要锯断的时候,用手向前轻推即可断掉截枝,截面过大的锯口愈合时间慢,为了防止病虫侵人造成腐烂,可以在截口处涂抹油漆或防腐剂,最后涂上保护剂。
进一步,所述支撑木树形中的树形包括环状形与自然开心形;所述环状形没有中心主枝,仅有一段高度的树干,主干上分布3~5个主枝;均匀向四周分布,主枝上再分生侧枝,呈整齐的规整分生;所述自然开心型没有中心主枝,分枝点较低,主枝3~5个,放射分布于主干之上,中心展开,中心枝条不空,形成自然开心树冠,所述要求锯口为整齐的锯口,保护剂包括保护蜡或调和漆。
进一步,三叶木通在气温开始回暖之前的一段时间,嫩芽逐步萌动的冬末至春初之际进行定植,该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定植的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挖掘栽植穴:在每个修剪过后的支撑树木背阳的地方挖掘栽植穴,并进行培肥;
确定栽培密度:栽培的密度依据天然的树木数量进行调整;
顺着天然坡度地形梳理出排水沟;
将幼苗带土一起放入挖好的栽植穴中,固定好后再回填土壤并压实,定植好后,以苗为圆心将其0.40cm内的杂草清理。
进一步,挖掘的栽植穴长、宽、高为:40cmx40cmx20cm。
进一步,培肥方法为:将密度过大的草丛、不适合的枝条放入粉碎机研磨成粉,直接作为基肥铺在地表进行培肥;
天然的支撑木树形的调整方法为:将过多的小型乔木砍断,增加剩余树木的冠辐,将郁闭度控制在0.1~0.25之间。
进一步,将幼苗带土一起放入挖好的栽植穴中,固定好后再回填土壤并压实的具体方法为:
将幼苗带土一起放入挖好的栽植穴中,固定好后再回填土壤,边回填边用手按紧,回填好后用脚或者其他工具将苗子周围的土壤压实,让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在栽种好的苗子周围起一个小垅。
进一步,所述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引蔓方法为:
在中高山的天然林地中,为了进一步缩短三叶木通幼苗上架的时间,采用人工引蔓的方法。待定植幼苗的攀援新梢长至50cm后,用手将新梢轻轻地卷在附近的攀附植株上,新梢自身即可沿着攀附植株向上生长。
通过本发明不需要投入传统标准化栽培模式中的肥料、农药、人工费用,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有的环境相融合,依托其原有植物的修建粉碎沟的枝条和落叶分解后形成的养分构成良性物质循环,从而保障三叶木通正常的生长与结实,充分地体现了原生态、绿色、有机可追溯的生态理念,符合市场的消费需求;
通过本发明的仿野生栽培对于山区的固土、保水与培肥效果显著;发展空间广,潜力巨大,不局限于平原地带与中高山地区的耕地,此种模式能够充分地把一些闲置的荒坡灌木、人造林盘活,让其在原有无产出的基础上实现有产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通过本发明的三叶木通野生栽培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传统栽培,且糖酸比的值接近其两倍,对于果实的总糖积累与糖酸比的提高是有效果的;
通过本发明的套种模式,对于一些林下套种的药材而言,不仅不需要专门架构遮荫的环境,还能够充分的利用整个生态系统的原有物质,不需要额外的投入资金,节约成本。
通过本发明的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与传统的标准栽培相比具有多种优点,本发明充分利并整合了现有的资源,让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以纯天然、原生态、绿色有机的理念为种植核心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需求;另外,对于中高山的农业产业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对于低投入、有产出的中高山农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续管理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续管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除草培肥:在春季中旬,清除植株土堆表面以及周围的杂草,将清除后的杂草散布在垅堆上自然腐烂发酵,并进行林下喜阴植物的套种;剪除的枝条用粉碎机粉碎统一腐烂发酵,粉碎的枝条含水率40%,树枝的粉碎长度2~5mm,粉碎的枝条完全发酵后直接施于植株周围的地面上;
S102:病虫防治:及时剪除带有病原菌的枝条,并集中焚毁处理,刮除病斑,喷洒石硫合剂防止炭疽病,仔细观察植株,清除越冬的虫卵、虫蛹,在设有围栏的种植区域,待三叶木通新出的藤蔓木质化后,可放养家禽,消灭潜藏的虫害;
S103:引蔓剪枝:在三叶木通的幼苗定植后,待攀缘茎的长度达到30cm后,选择紫色的,粗大的,长势好的两根攀缘茎采用人工用手缠绕的方法置于承重木上,剩余的攀缘茎以及匍匐茎全部剔除,对于已经攀援上树的藤蔓需要剪除其侧生的徒长的长枝,留下开花结果的短枝条。
S104:压条繁殖:树龄3年以上的植株近地部的生长出来的匍匐茎可待枝条木质化,直径达到0.5cm以上后采用压条的方式繁殖新的外植体;
S105:林下套种:对于没有放养家禽的区域可以进行林下喜阴作物的套种,如重楼,石斛等;
所述三叶木的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续管理前需进行场地选择、土壤选择、清林、定植、引线。
所述场地选择方法为:
首先要避开有污染源的地段;
其次,靠近水源,或者通过水管引导设置一个出水口,在种植场地周边修建机耕道并在种植场地的边缘需要打围墙,再者选择无水渍,无低洼,排水良好的地段,并选择郁闭度在0.10~0.25之间灌木与乔木混交的疏林坡地或者沟谷,坡度的选择在15度到30度之间,场地选择在海拔2300m以下的场地。
土壤选择方法为:
选择土壤肥沃的半阴山坡、灌木丛、山地林,表层土壤为偏酸性的腐殖土,PH值为5.0~6.5,有机质的含量在2.0%~2.7%,N含量在0.12%~0.15%,土层密度多为含砂质土壤,土层含水量在25%~32%,心土为砂质的红壤或者黄壤,母质多花岗岩、页岩、以及石灰岩,所述土壤选择时按砂质落叶腐殖土>砂质黄壤或红壤>粘性的黄壤或红壤原则选择土壤。
清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仔细观察、反复推敲,整理杂枝,其次从下到上的调整树形,进行疏放,接着要从上到下的截换树木,进行修剪;最后检查加工。
整理杂枝方法为:先大枝后小枝,先上部枝后下部枝,先内膛枝后外围枝。
修剪方法为:对细枝修剪时用剪刀直接剪切;在对大枝和树干修剪时,采用分步作业法,具体步骤为:
大枝的修剪方法:先确定锯口,然后在离要求锯口向树梢方向延伸20cm处,从枝条下方向上锯一切口,深度为枝干粗度的一半,在相对方向稍上再锯切口,将枝干锯断,留下一条残桩;然后从靠下锯口处锯除残桩,用20%的硫酸铜溶液对锯口消毒;修剪的枝条基部粗大.截口不应该与着生枝平齐,而应该向外稍斜,以避免截口过大,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截面过大的锯口愈合时间慢,为了防止病虫侵人造成腐烂,可以在截口处涂抹油漆或防腐剂,最后涂上保护剂。
树干的修剪方法:在截口前方自下向上锯一个切口,锯口深度可在枝干l/3左右.然后在相对方向稍上再锯切口,当要锯断的时候,用手向前轻推即可断掉截枝,截面过大的锯口愈合时间慢,为了防止病虫侵人造成腐烂,可以在截口处涂抹油漆或防腐剂,最后涂上保护剂。
所述支撑木树形包括环状形与自然开心形;所述环状形没有中心主枝,仅有一段高度的树干,主干上分布3~5个主枝;均匀向四周分布,主枝上再分生侧枝,呈整齐的规整分生;所述自然开心型没有中心主枝,分枝点较低,主枝3~5个,放射分布于主干之上,中心展开,中心枝条不空,形成自然开心树冠,所述要求锯口为整齐的锯口,保护剂包括保护蜡或调和漆。
三叶木通在气温开始回暖之前的一段时间,嫩芽逐步萌动的冬末至春初之际进行定植,该三叶木的通仿野生栽培中定植的方法为包括以下步骤:
进行种苗质量划分,确定栽培密度30~50株/亩;
确定栽培密度:栽培的密度依据天然的树木数量进行调整;
挖掘栽植穴:在每个修剪过后的支撑树木背阳的地方挖掘栽植穴,挖掘的栽植穴长、宽、深为:40cmx40cmx20cm;
将幼苗带土一起放入挖好的栽植穴中,固定好后再回填土壤并压实,定植好后,以苗为圆心将其40cm内的杂草清理;
将幼苗带土一起放入挖好的栽植穴中,固定好后再回填土壤并压实的具体方法为:
将幼苗带土一起放入挖好的栽植穴中,固定好后再回填土壤,边回填边用手按紧,回填好后用脚或者其他工具将苗子周围的土壤压实,让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在栽种好的苗子周围起一个小土堆;
土堆需高出地表20cm,防止新土下陷积水;
顺着天然坡度地形梳理出排水沟;
培肥方法为:将密度过大的草丛、不适合的枝条放入粉碎机研磨成粉,直接作为基肥铺在地表进行培肥。
天然的树林郁闭度调整方法为:将过多的小型乔木砍断,增加剩余树木的冠幅,将郁闭度的范围控制在0.1~0.25之间。
所述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引线方法为:
在中高山的天然林地中,为了进一步缩短三叶木通幼苗上架的时间,采用人工引蔓的方法。待定植幼苗的攀援新梢长至50cm后,用手将新梢轻轻地卷在附近的攀附植株上,新梢自身即可沿着攀附植株向上生长。
下面结合原理分析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1)场地选择:
三叶木通为浆果类藤本半落叶果树,在海拔200m~2300m的地区均可栽植,适应性广。仿野生栽培是一种绿色、环保、有机和全程可追溯的健康模式,其场地的选择首先是要避开有污染源的地段;其次,最好能靠近水源,或者通过水管引导设置一个出水口(每个出口的设置依据周围的情况而定),在种植场地周边需要修建机耕道,机耕道最好是使用水泥或沥青和砂石等混合材料铺筑的路面,其次为使用干压碎石、泥结碎石、矿渣等来加固土铺筑的路面。
机耕道的标准一般为单车道,计算行车速度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0cm,在间隔200~300米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处路基宽度不小于6.5米,有效长度不小于20米,两错车道之间一边应通视。
机耕道应设置平曲线及竖曲线,设计时应做到平面顺适、坡度均衡、横面合理。弯道平面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15米,特殊困难地段不小于10米。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5米时,应设置超高和加宽;机耕道的最大纵坡在9%以内,合成纵坡在10%以内,海拔2000米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度不得超过8%;路基的设计应根据当地地质、水文和材料情况,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并配以完善的排水设施保证路基的稳定,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小于0.3m;机耕道的修建既方便产品的运输又方便人工的管理。
其次场地的周边必须要无污染,其中包括,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等。
另外,由于是在山区,考虑到有居民在山中野生放养牛、羊等家畜,在种植场地的边缘需要打围墙,围墙的标准高度为2m。
三叶木通的抗逆性强,叶片为革质,耐旱与寒能力强,能够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忌水渍、低洼、排水困难的地段,因容易造成烂根的现象;三叶木通的攀援茎具有向阳生长的特性,在郁闭度0.70以上的乔木林中三叶木通的生长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最理想的郁闭度是在0.10~0.25之间灌木与乔木混交的疏林坡地或者沟谷,坡度的选择在15度到30度之间方便人工作业。
2)土壤选择:
三叶木通的多分布于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半阴山坡、灌木丛、山地林等,性喜凉爽、温湿的环境。表层土壤最好为偏酸性的腐殖土,PH值为5.0~6.5之间,有机质的含量在2.0%~2.7%,N含量在0.12%~0.15%,土层密度多为含砂质土壤,土层含水量在25%~32%,心土为砂质的红壤或者黄壤,母质多花岗岩、页岩、以及石灰岩。
三叶木通为浅根性树种,根系发达、逢节扎根、生长迅速,结片成网;主要分布在残渣层与犁底层之间厚度为10~15cm的表土层中,土壤质地以疏松、透气性良好、保肥力强为好。
土壤类型的排序:砂质落叶腐殖土>砂质黄壤(红壤)>粘性的黄壤(红壤)。
3)清林:
一般来说,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修剪时期应有区别。落叶树冬季休眠,这时修剪养分损失少,伤口愈合快。常绿树木的根与枝叶终年活动,新陈代谢不止,故叶内养分不完全用于贮藏,剪去枝叶时,其中养分损失,影响树木生长。常绿树修剪时期一般在冬季已过的晚春。清林的主要对象是那种透光性不强,郁闭度在0.3以上的林地,清理时需遵从:美化树形、协调比例、调整树势、优化林地透光条件。在对大枝和树干修剪时,可采用分步作业法。大枝的修剪方法:先确定锯口,然后在离要求锯口向树梢方向延伸20cm处,从枝条下方向上锯一切口,深度为枝干粗度的一半,在相对方向稍上再锯切口,将枝干锯断,留下一条残桩;然后从靠下锯口处锯除残桩,用20%的硫酸铜溶液对锯口消毒;修剪的枝条基部粗大.截口不应该与着生枝平齐,而应该向外稍斜,以避免截口过大,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截面过大的锯口愈合时间慢,为了防止病虫侵人造成腐烂,可以在截口处涂抹油漆或防腐剂,最后涂上保护剂。
树干的修剪方法:在截口前方自下向上锯一个切口,锯口深度可在枝干l/3左右.然后在相对方向稍上再锯切口,当要锯断的时候,用手向前轻推即可断掉截枝,截面过大的锯口愈合时间慢,为了防止病虫侵人造成腐烂,可以在截口处涂抹油漆或防腐剂,最后涂上保护剂。
在树木的修剪过程中,还要注意修剪工具的整体运用,对于修剪工具来说要常常保持其锋利,对于树枝上运作的机械或者楼梯需要在使用之前做好相应的检查,确保在修剪过程中不会发生影响安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锋利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要尽量防止伤及到人身。
修剪的林木造型主要修有环状形、自然直干形、多主枝形、自然开心形等,其中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用到的只是其中的两种:环状形与自然开心形。环状形是没有中心主枝,仅有一段高度的树干,主干上分布3~5个主枝。均匀向四周分布,主枝上再分生侧枝,呈整齐美观的规整分生;自然开心型:没有中心主枝,分枝点较低,主枝3~5个,放射分布于主干之上,中心展开,中心枝条不空,形成自然开心树冠。修剪后的支撑林木统一高度为2m,胸径超过50cm过于高大的乔木怎保守修剪,人工林可以全部操作。
大枝的修剪方法:先确定锯口,然后在离要求锯口向树梢方向延伸20cm处,从枝条下方向上锯一切口,深度为枝干粗度的一半,在相对方向稍上再锯切口,将枝干锯断,留下一条残桩;然后从靠下锯口处锯除残桩,用20%的硫酸铜溶液对锯口消毒;修剪的枝条基部粗大.截口不应该与着生枝平齐,而应该向外稍斜,以避免截口过大,导致伤口不易愈合,截面过大的锯口愈合时间慢,为了防止病虫侵人造成腐烂,可以在截口处涂抹油漆或防腐剂,最后涂上保护剂。
树干的修剪方法:在截口前方自下向上锯一个切口,锯口深度可在枝干l/3左右.然后在相对方向稍上再锯切口,当要锯断的时候,用手向前轻推即可断掉截枝,截面过大的锯口愈合时间慢,为了防止病虫侵人造成腐烂,可以在截口处涂抹油漆或防腐剂,最后涂上保护剂。
4)施基肥:
在每个修剪过后的支撑树木背阳的地方挖掘出深、长与宽规格为:40cmX40cmX20cm的栽种穴,由于林下的表层土基本都是落叶腐殖土,本身的肥力已经足够,不需要额外的人工添加基肥,本着纯天然、原生态、仿野生的种植理念,就地取材,将密度过大的草丛、不适合的枝条放入粉碎机研磨成粉,直接作为铺在地表进行培肥即可。
栽培密度:
由于仿野生栽培模式主要依据天然林而定,在林地与灌木丛中,其天然的低矮灌木、小型的乔木都是其攀援的对象,都可以作为支撑柱来用,其栽培的密度依据天然的树木数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小型乔木过多,则可将其砍断,增加其冠辐,控制其主干的生长,减少郁闭度。
天然坡度:
天然的林地由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植株的分布都具有一定的自然坡度,其排水条件良好,几乎不会有积水的情况发生,节约了人工开箱、起垅等费用,只需要顺着地形梳理出排水沟即可。
定植与引线:
定植:
三叶木通最好的定植时间在气温开始回暖之前的一段时间,嫩芽逐步萌动的冬末至春初之际。在将幼苗带土一起放入挖好的栽植穴中,固定好后再回填土壤,边回填边用手按紧,回填好后必须用脚或者其他工具将苗子周围的土壤压实,让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还需在栽种好的苗子周围起一个小垅,防止降水后定植穴的土壤凹陷进去产生积水的现象,定植好后,以苗为圆心将其0.40cm内的杂草清理一遍,以防苗期杂草长势过盛对幼苗的生长造成影响。
引线:
天然林地中,修剪后将距离较近的支撑物的枝干用铁丝接连在一起,待定植幼苗的攀援新梢长至30cm后,采取人工引线,让新梢沿着引线攀援修剪后的林木主干上,在攀援茎木质化后可以减除引线,依靠其自身即可保持不倒。
在春季中旬,杂草长势旺盛,只需要清除植株土堆表面上以及周围的杂草,留有较多的杂草后,可以使得表层土不裸露,具有保温抗旱的效果;同时,林地中不需要大面积的中耕除草,可以不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与三叶木通的毛细根;其次,将清除后的杂草散步在土堆上当作肥料;另外,进行林下喜阴植物的套种亦可以有效的减少杂草。由于三叶木通是花叶同长,这段时间需用发酵的农家肥进行追肥,以保证营养的供给,促进树体的健壮生长。
5)后续管理:
除草追肥、病虫防治:
三叶木通的病害有炭疽病、角斑病、圆斑病以及根腐病等,需要及时清除带有病原菌的枝条,刮除病斑,喷洒石硫合剂防止炭疽病。
三叶木通的虫害有红体叶蝉、红蜘蛛、蚜虫等,需要及时清除越冬的虫卵、虫蛹。
由于仿野生栽培模式的生物组成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很难爆发虫害或者病害,不打药、不施肥三叶木通照样生长良好。待三叶木通新出的藤蔓木质化后,可放养家禽,不仅能够除去多余的杂草、消灭潜藏的虫害保护三叶木通,还能通过其排泄物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
引蔓剪枝:
三叶木通生长旺盛之际会生出许多藤茎新梢,藤茎分为两种:攀援茎和匍匐茎,匍匐茎贴着地面生长,逢节扎根,不结果;攀援茎向阳生长,短枝结果,长枝不结果,因此在其生长期间需要剪除其匍匐茎以及多余的长枝,杜绝树体营养不合理的分配情况,朝着人们设定的方向利用。
6)本发明的仿野生栽培与人工栽培总糖、总酸以及糖酸比:
实施例:从5个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基地分别采集3个样,每个样重5斤,总共15个样品,送去的果实送去四川省农科院进行总糖含量的测定,并将其与人工种植的优选单株进行总糖含量与总酸含量的比较。
由上表可以得知,仿野生栽培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传统栽培,且糖酸比的值接近其两倍,因此可以看出,仿野生栽培对于果实的总糖积累与糖酸比的提高是有效果的。
通过本发明的仿野生栽培将会大大减少预防病虫害费用的投入,利用其原有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自身的食物链构成来维持其抗虫、抗病害的能力,以防物种过于单一从而爆发大面积流行的病害和虫害,在云南就利用水稻的品种多样来性控制稻瘟病,并获得了6.5%~9.7%的增产;
本发明补充了目前的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中后管理办法空白的现状,解决了仿野生栽培中植株不能健壮成长,易发生病虫害的问题;
通过本发明只需要利用现有的低矮灌木的树冠和适当修剪过后的人工林树冠为仿野生栽培提供支撑物;
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在仿野生栽培中作为支撑物的树木树形不美化,郁闭度参数模糊、生态防止病虫害以及如何调整树木的长势的问题,修剪后的支撑林木高度在2m,郁闭度在0.10~0.25;
通过本发明不需要投入传统标准化栽培模式中的肥料、农药、人工费用,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有的环境相融合,依托其原有植物的修建粉碎沟的枝条和落叶分解后形成的养分构成良性物质循环,从而保障三叶木通正常的生长与结实,充分地体现了原生态、绿色、有机可追溯的生态理念,符合市场的消费需求;
通过本发明的仿野生栽培对于山区的固土、保水与培肥效果显著;发展空间广,潜力巨大,不局限于平原地带与中高山地区的耕地,此种模式能够充分地把一些闲置的荒坡灌木、人造林盘活,让其在原有无产出的基础上实现有产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通过本发明的仿野生栽培仿野生栽培的总糖含量明显高于传统栽培,且糖酸比的值接近其两倍,对于果实的总糖积累与糖酸比的提高是有效果的;
通过本发明的三叶木通仿野生栽培与传统的标准栽培相比具有多种优点,本发明充分利并整合了现有的资源,让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以纯天然、原生态、绿色有机的理念为种植核心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需求;另外,对于中高山的农业产业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对于低投入、有产出的中高山农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