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水鱼循环水暂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4804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水鱼循环水暂养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鱼类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水鱼循环水暂养系统。



背景技术:

鲜活水产品色、香、味俱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然而,鱼类死亡后鱼体腐败,口感、营养价值下降,安全性降低。在运输过程中,很多鱼因为缺氧或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水产品保鲜、保活和远程运输历来就是一个难题,是制约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个问题日益显得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业发展迅猛,1980年,我国水产品总量仅450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4.59kg;201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达5350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40kg以上,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两倍(世界人均占有量仅为20kg)。这巨大的产量和消费量,客观上为水产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发展水产品流通运输业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水产品历来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营养食品之一,水产品鲜活运输技术非常重要,有利于消费“安全食用”的水产品。当今全球水产品贸易和交易,必须采用国际公认的水产品冷链和食品安全加工控制标准,在生产、加工或储藏水产品之前,通过水产品冷链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和卫生认证审查,才能进入国际市场。

鲜活水产的远程运输主要包括暂养(暂时养殖)和配送两个技术环节,暂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鱼的活性,让鱼适应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为后面的配送做准备。在一定的水体空间范围内,实现高密度暂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低温、高效的溶氧供给系统和良好的水质。鲜活水产品经暂养后,可使水产品排清粪尿,结实肌肉,提升肉质和体质,以适应高密度、远程、长时间的运输环境,是鲜活水产品运输前的必然阶段。因此,暂养是提高运输成活率、提高水产品活力、保持肉质鲜美的重要环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海水鱼循环水暂养系统,通过将海水鱼暂养池、卸鱼池和过滤池设置一定的高度差,应用水体过滤技术,保证暂养用水洁净循环使用,具有供氧均匀、供氧率高,低温、低耗能、暂养密度大、节水节能的特点。

为了达到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水鱼循环水暂养系统,包括海水鱼暂养池、卸鱼池、过滤池、水泵和水管;

所述海水鱼暂养池、所述卸鱼池和所述过滤池存在高度差,所述海水鱼暂养池、所述卸鱼池和所述过滤池由高到低依次设置;

所述水管将所述海水鱼暂养池、所述卸鱼池和所述过滤池相互连通;

所述水泵设于所述海水鱼暂养池和所述过滤池相连的水管的上方;

所述过滤池包括过滤池体、过滤池进水口、过滤池出水口、过滤板和过滤材料;

所述过滤池进水口设于所述过滤池体一面的上端;

所述过滤池出水口设于所述过滤池体且与所述过滤池进水口相对设置的另一面的下端;

所述过滤板将所述过滤池体分割为待滤箱和过滤箱两部分;

所述过滤材料设置于所述过滤箱的底部。

更优的,所述过滤板的上端设有通孔,所述过滤板的下端设置有连通部。

更优的,所述过滤材料为粗砂、活性炭或珊瑚砂。

更优的,所述过滤池体的材料为高氯化聚乙烯。

更优的,所述海水鱼暂养池包括暂养池体、暂养池进水口、气体输送机构、出鱼机构和排水机构;

所述暂养池进水口设置于所述暂养池体的池壁上;

所述气体输送机构包括氧气输送装置和二氧化碳输送装置,所述氧气输送装置和所述二氧化碳输送装置分别设置于所述暂养池体外的两侧;

所述出鱼机构设于所述暂养池体相对于所述暂养池进水口的一侧;

所述排水机构设置于所述出鱼机构的一侧,所述排水机构包括排水口和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置于所述排水口的上方;

所述排水管为外形圆柱形的管状,其内部为中空,所述排水管设置于所述暂养池体的相对于远离所述暂养池进水口的一侧,并与所述出鱼机构距离所述暂养池进水口的距离相同,所述排水管的底部与所述暂养池体的底部相固定;

所述排水管的上端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为圆形并均匀环绕所述排水管的上部分布,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排水管内的中空结构相连通。

更优的,所述出鱼机构包括出鱼口和塞子,所述塞子设于所述出鱼口的上方。

更优的,所述塞子包括底座、导向杆和连接板;

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所述底座为圆台结构,其上表面与所述连接板铆接连接;

所述导向杆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所述导向杆为圆柱形杆,其内部设有镂空部;

所述连接板为圆形结构,所述连接板设置有透气孔。

更优的,所述底座的侧壁面为斜面。

更优的,所述水泵用于将所述过滤池过滤之后的水体通过所述水管抽入所述海水鱼暂养池内。

更优的,所述卸鱼池用于将所述海水鱼暂养池内暂养的海水鱼储存打捞,并将废水通入所述过滤池内。

本发明通过将海水鱼暂养池、卸鱼池和过滤池设置一定的高度差,应用水体过滤技术,保证暂养用水洁净循环使用,具有供氧均匀、供氧率高,低温、低耗能、暂养密度大、节水节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过滤池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过滤板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海水鱼暂养池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排水管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塞子的结构图;

其中:1为海水鱼暂养池;11为暂养池体;12为暂养池进水口;13为气体输送机构;131为氧气输送机构;132为二氧化碳输送机构;14为出鱼机构;141为出鱼口;142为塞子;1421为底座;1422为导向杆;1423为连接板;14231为透气孔;15为排水机构;151为排水口;152为排水管;1521为排水孔;2为卸鱼池;3为过滤池;31为过滤池体;311为待滤箱;312为过滤箱;32为过滤池进水口;33为过滤池出水口;34为过滤板;341为通孔;342为连通部;35为过滤材料;4为水泵;5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海水鱼循环水暂养系统,包括海水鱼暂养池1、卸鱼池2、过滤池3、水泵4和水管5;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所述卸鱼池2和所述过滤池3存在高度差,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所述卸鱼池2和所述过滤池3由高到低依次设置;所述水管5将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所述卸鱼池2和所述过滤池3相互连通;所述水泵4设于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和所述过滤池3相连的水管5的上方;所述过滤池3包括过滤池体31、过滤池进水口32、过滤池出水口33、过滤板34和过滤材料35;所述过滤池进水口32设于所述过滤池体31一面的上端;所述过滤池出水口33设于所述过滤池体31且与所述过滤池进水口32相对设置的另一面的下端;所述过滤板34将所述过滤池体31分割为待滤箱311和过滤箱312两部分;所述过滤材料35设置于所述过滤箱312的底部。

本例中将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所述卸鱼池2和所述过滤池3设置有一定的高度差结构,利用水的重力将待净化的水体从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依次流入所述卸鱼池2和所述过滤池3进行过滤,在通过所述水泵4将过滤完成的水体通过所述水管5抽入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内,完成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内水体洁净循环使用,节水节能。本例中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用水过滤池工作流程为先打开进水阀门将未过滤的水体通过所述过滤池进水口32流入到所述过滤池体31的所述待滤箱311内,然后水体通过所述过滤板34流入所述待滤箱311内,所述待滤箱311中填充有过滤材料35,通过所述过滤材料35的水体从所述过滤池出水口33流出。现有技术中,提供海水鱼暂养池的水体往往使用一次就丢弃,不能做到重复利用,本例中过滤池通过将废水接入过滤池进水口32,进行过滤后,还可以继续为暂养池供水,做到循环利用,保证暂养池用水洁净循环使用,具有节约水资源的特点。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过滤板34的上端设有通孔341,所述过滤板34的下端设置有连通部342。如图3所示,所述过滤板34为安装在所述过滤池体31内的矩形板,所述过滤板34的宽度与所述过滤池3宽度相等,刚好将所述过滤池体31分割为两个部分,所述过滤板34的上方设有3个通孔341,所述过滤板34的下端设有连通部342,当水体流入所述待滤箱311内,水体从所述连通部342流入过滤箱312内,本例中所述连通部342为一圆形通孔,目的在于减缓水流的流速,使所述过滤材料35更加充分的与水体接触,过滤效果更好。位于所述过滤板34上端的3个通孔341用于当所述待滤箱311内水过多时,协助待滤箱311内的水体流入所述过滤箱312内,避免所述待滤箱311内水体过多造成的外溢,避免浪费。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过滤材料35为粗砂、活性炭或珊瑚砂。粗砂作为过滤材料5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较大颗粒悬浮物和胶体等,适合于对水体的粗过滤;活性炭主要利用含碳量高、分子量大,比表面积大的活性炭有机絮凝体对水中杂质进行物理吸附,达到水质要求,当水体通过活性炭的孔隙时,各种悬浮颗粒、有机物等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活性炭孔隙中,同时,吸附于活性炭表面的氯在炭表面发生化学反应,被还原成氯离子,从而有效地去除了氯,活性炭作为过滤材料适合对水体进一步过滤;珊瑚砂指珊瑚或贝壳碎片,珊瑚砂由于含碱性物质,经过其过滤的pH值一般为7.0~8.5,不断释放钙离子、镁离子能为海水鱼类生存提供较高的硬度和稳定的酸碱度,因而适合用于养殖海水鱼的海水过滤系统。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过滤池体31的材料为高氯化聚乙烯。采用高氯化聚乙烯树脂作为所述过滤池体31的材料,这种材料具有高强的防腐、防水功能,用此材料作为所述过滤池体31,使其免受海水、盐类、碱类等腐蚀介质的侵蚀,更加耐用。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包括暂养池体11、暂养池进水口12、气体输送机构13、出鱼机构14和排水机构15;所述暂养池进水口12设置于所述暂养池体11的池壁上;所述气体输送机构13包括氧气输送装置131和二氧化碳输送装置132,所述氧气输送装置131和所述二氧化碳输送装置132分别设置于所述暂养池体11外的两侧;所述出鱼机构14设于所述暂养池体11相对于所述暂养池进水口12的一侧;所述排水机构15设置于所述出鱼机构14的一侧,所述排水机构15包括排水口151和排水管152,所述排水管152设置于所述排水口151的上方;所述排水管152为外形圆柱形的管状,其内部为中空,所述排水管152设置于所述暂养池体11的相对于远离所述暂养池进水口12的一侧,并与所述出鱼机构14距离所述暂养池进水口12的距离相同,所述排水管152的底部与所述暂养池体11的底部相固定;所述排水管152的上端设置有排水孔1521,所述排水孔1521为圆形并均匀环绕所述排水管152的上部分布,所述排水孔1521与所述排水管152内的中空结构相连通。

如图4和5所示,在所述暂养池体11的两侧设置有所述氧气输送装置131和所述二氧化碳输送装置132,所述氧气所述装置131将氧气通入所述暂养池体11内,目的在于保持所述暂养池体11内水的溶氧量,保证暂养池体11内鱼类的存活。所述二氧化碳输送装置132将二氧化碳通入所述暂养池体11内,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在于冷却所述池内的水体,降低鱼在所述暂养池体11内的活性,以适应高密度的环境,使暂养池内可以暂养更多的鱼,节约了成本。所述暂养池的一端还设有出鱼机构14和排水机构15,设置出鱼机构14可以使暂养后的鱼类流入所述卸鱼池2进行运输。

所述排水管152固定设于所述排水口上方,可以控制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内水位的高度,当水位高度高于所述排水管152时,排水管152便用于排水,方便使用。所述排水管152的上端设置有圆形并均匀环绕分布于所述排水管152的上部的排水孔1521,设置排水孔1521的目的在于当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内水位高于所述排水孔1521时,帮助所述排水管152排掉所述暂养池内的水体,保持一定的水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控制海水鱼暂养池1内水氧比例。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出鱼机构14包括出鱼口141和塞子142,所述塞子142设于所述出鱼口141的上方。所述出鱼机构14设置于所述暂养池体11的一侧,所述出鱼口141位于所述暂养池体11的下方,所述塞子142用于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暂养过程中堵塞所述出鱼口141,当需要运输池内的鱼时,拔出所述塞子142,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内的鱼便顺着位于所述暂养池体11下方的出鱼口141流入卸鱼池2内。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塞子142包括底座1421、导向杆1422和连接板1423;所述底座1421设置于所述连接板1423的下表面,所述底座1421为圆台结构,其上表面与所述连接板1423铆接连接;所述导向杆1422设于所述连接板1423的上表面,所述导向杆1422为圆柱形杆,其内部设有镂空部;所述连接板1423为圆形结构,所述连接板1423设置有透气孔14231。

如图6所示,本例中的用于堵塞海水鱼暂养池1的所述出鱼口141的塞子142,在所述底座1421与所述导向杆1422之间加装了所述连接板1423,所述连接板1423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所述导向杆1422和所述底座1421,与现有技术中塞子只是由导向杆与底座组成相比,加装所述连接板1423使得结构更加合理,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暂养池出鱼口141的塞子142受力均匀,不会因为用力过猛使得塞子142出现损坏。所述圆形的连接板1423对称设置有4个圆形透气孔14231,设置所述透气孔14231的目的在于平衡所述底座1421两端的压强,当所述底座1421塞入出鱼口141,鱼池内充满水后,使得所述底座1421的两端压强不平衡,导致需要取出所述塞子142时,很难拔出,也容易造成导向杆1422与底座1421之间因用力过猛产生脱落,造成生产危险,在所述连接板1423设置所述透气孔14231,可以使所述底座1421两端压强平衡,使用过程中更加省力。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底座1421的侧壁面为斜面。所述底座1421的侧壁设计成斜面,使得底座1421的直径从上而下逐渐变小,底座1421底部的直径同出鱼口141的直径相同,当底座1421堵塞出鱼口141时,底座1421的下端先行进入出鱼口141,使底座1421底部与出鱼口141吻合,然后推动导向杆1422,利用橡胶的可因挤压产生形变的特点,将底座1421的上端压入出鱼口141,使底座1421充满出鱼口141,放漏水效果好,避免造成浪费。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水泵4用于将所述过滤池3过滤之后的水体通过所述水管5抽入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内。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卸鱼池2用于将所述海水鱼暂养池1内暂养的海水鱼储存打捞,并将废水通入所述过滤池3内。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