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坝高网梭子蟹防病防残生态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0950阅读:5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滩涂生态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坝高网梭子蟹防病防残生态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有很长的海岸线,有辽阔而丰富的滩涂资源,因此滩涂的生态养殖事业尚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其中,梭子蟹是滩涂生态养殖的首选品种,梭子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好的海产品。特别是体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是人们养生保健的最佳食品。但在梭子蟹养殖过程中出现了病害重、残杀多、成活低、产量低、产品劣等问题,制约梭子蟹养殖的健康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梭子蟹养殖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坝高网梭子蟹防病防残生态养殖方法,通过高网防台设施保护,蓄水塘低坝防冲防漏水利工程建设,蓄水塘自排功能的布局构建及原生态牧养方法,进一步完善滩涂生态养殖技术体系,为滩涂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其解决梭子蟹养殖过程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及同类互相残杀所造成的成活率较低的关键性难题,达到滩涂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坝高网梭子蟹防病防残生态养殖方法,构建养殖所需的蓄水塘,蓄水塘选址于中低潮位滩涂区域,其中蓄水塘30亩以下为小塘,30亩-100亩为大塘,100亩以上为牧养塘;从苗种投放至起捕收获施行全过程、全气候、全生态的动态管理,具体分四个阶段:(1)苗种期、(2)生长期、(3)交配期和(4)育肥期;

(1)苗种期,每年7月1日-7月20日:

放苗时间为7月1日-7月10日,其中7月1日-7月5日投放期苗,7月5日-7月10日投放-期苗;中潮位蓄水塘小塘放苗密度为:期苗2500-3000只/亩,期苗1500-2000只/亩,期苗800-1000只/亩;中潮位蓄水塘大塘放苗密度为:期苗2000-2500只/亩,期苗1200-1600只/亩,期苗600-800只/亩;低潮位蓄水塘小塘放苗密度为: 期苗2000-2500只/亩,期苗1000-1500只/亩;低潮位蓄水塘大塘放苗密度为: 期苗1500-2000只/亩,期苗800-1200只/亩;投饵:不需人工投饵,以蓄水塘内培育的底栖藻类为饵;

(2)生长期,每年7月20日-9月上旬:

7月下旬以蓄水塘内培育的寻氏肌蛤、鸭嘴蛏为饵,不需人工投饵;从8月1日开始人工投饵,以贝类饵料为主,贝类饵料不少于饵料总量的20%;

(3)交配期,每年9月中旬-10月上旬:

投饵以小杂鱼为主,投饵量为生长高峰期投饵量的30%-50%;

(4)育肥期,每年10月上旬-12月上旬:

饵料搭配:小杂鱼50%、贝壳类30%、虾类20%,投饵量逐渐减少为生长期高峰投饵量的50%-5%,直至冬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低坝高网梭子蟹防病防残生态养殖方法, 构建养殖所需的蓄水塘,蓄水塘选址于中低潮位滩涂区域,从苗种投放至起捕收获施行全过程、全气候、全生态的动态管理,具体分四个阶段:(1)苗种期、(2)生长期、(3)交配期和(4)育肥期;苗种期:首先是放苗时间段的选择,避开细菌繁殖季节,其次在于找到放苗的密度点,在不同高低潮位的滩涂,不同大小的蓄水塘,不同年份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所产生不同水生资源的生态结构的情况下,找到不同的放苗密度点。起到节能减排、防病防残,低投入高产出的关键作用。梭子蟹的防病、防残重点还在于投饵管理,苗种期利用蓄水塘内培育的生态饵料,7月份不人工投饵,生长期以贝类生物为饵,交配期少投饵,育肥期以雌蟹育肥、红膏为目的。采用全方位营养投饵,作用在于饵料适口,利用率高,自身排污少,营养全面不缺素,减少缺素而残杀,增强自身免疫率,减少病害发生,以达到高品质、高产出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低坝高网梭子蟹防病防残生态养殖方法,构建养殖所需的蓄水塘,从苗种投放至起捕收获施行全过程、全气候、全生态的动态管理,具体分四个阶段:(1)苗种期、(2)生长期、(3)交配期和(4)育肥期。其中蓄水塘30亩以下为小塘,30亩-100亩为大塘,100亩以上为牧养塘;蓄水塘选址于中低潮位滩涂区域为宜,因为梭子蟹发苗地在中潮位滩涂,生长期在低潮位滩涂,续步往洋面迁移,中低潮位滩涂具备梭子蟹生存的环境因子。

不同年份的气候环境所产生不同的水生资源生态结构,造成梭子蟹生长的大小年,具体分析研究表明,梭子蟹自然野生苗种繁殖率高,贝类生物发苗好,苔菜生长旺盛,为梭子蟹大年;反之为小年,如果滩涂经常出现红色底栖藻类为劣年。要稳产高产,必需要有克服大年小年的措施。

苗种的投放,中潮位蓄水塘适应小苗投放,为-期苗,低潮位蓄水塘适应大苗投放,最好为期苗。中潮位放苗密度要稀于低潮位,原因在于环境因子差别,大塘放苗密度要稀于小塘,原因是梭子蟹喜欢群居,与青蟹不同,所以当退潮或涨潮时,梭子蟹活动、栖息、越冬都会聚集于某个地段,这样会产生不良因素,因此大塘放苗应稀少一些。

大年环境因子好,成活率高,苗种少放些,否则会超出密度点,影响产量品质,反之小年环境因子差,苗种应多放些,不放足苗会浪费蓄水塘养殖资源。因此梭子蟹的生态养殖过程中,关键在于找到动态平衡的密度点,这直接关系到全年收成。

低坝高网梭子蟹防病防残生态养殖方法,在于全过程、全气候、全生态的动态管理,首先是高网防台功能设施,滩涂蓄水塘的防冲防漏水利工程,及蓄水塘自身排污布局的构建。只有在以上基础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本发明的具体措施。

放苗时间为7月1日-7月10日,其中7月1日-7月5日投放期苗,7月5日-7月10日投放-期苗;中潮位蓄水塘小塘放苗密度为:期苗2500-3000只/亩,期苗1500-2000只/亩,期苗800-1000只/亩;中潮位蓄水塘大塘放苗密度为:期苗2000-2500只/亩,期苗1200-1600只/亩,期苗600-800只/亩;低潮位蓄水塘小塘放苗密度为: 期苗2000-2500只/亩,期苗1000-1500只/亩;低潮位蓄水塘大塘放苗密度为: 期苗1500-2000只/亩,期苗800-1200只/亩;小年放苗密度适当高些,大年则适当稀些。

投饵分段管理,苗种期7月1日-7月20日,以蓄水塘内培育的底栖藻类为饵;7月下旬以蓄水塘内培育的寻氏肌蛤、鸭嘴蛏为饵,不需人工投饵;从8月1日开始人工投饵,以贝类饵料为主,贝类饵料不少于饵料总量的20%; 9月中旬-10月上旬:投饵以小杂鱼为主,投饵量为生长高峰期投饵量的30%-50%; 10月上旬-12月上旬:饵料搭配:小杂鱼50%、贝壳类30%、虾类20%,投饵量逐渐减少为生长期高峰投饵量的50%-5%,直至冬眠。

下面以象山港滩涂为例进一步说明。

投苗时间7月1日-7月10日为宜,目的是错过细菌繁殖季节(海水温度28℃左右,可抑制细菌繁殖),7月10日以后再投放-期苗,会影响收成时的梭子蟹个体大小,如果6月过早放苗,会延长污染源时间段,延长管理时间段,提高发病率,降低成活率。

中期生长期密度调整,从8月上旬-9月上旬,适当起捕雄蟹,调节生长期密度及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下半年的管理,增强防病防残,对最后提高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全气候、全生态管理重点在于分段投饵,苗龄期7月1日-7月20日,上半月以蓄水塘内培育的底栖藻类为饵,下半月以塘内培育的寻氏肌蛤、鸭嘴蛏为饵,7月不需人工投饵。从8月1日开始人工投饵,梭子蟹自然摄食营养对口,自身污染少,形成一种自然生态功能,经多年试验,苗种期采用自然摄食,自然排污的生态管理方法与人工投饵的养殖方法相比,更节能减排,发病率低,成活率高,特别有利于育肥期个体大,产量高品质好,因此苗种期培育好坏是全年收成的关键期。

生长期为7月20日-9月上旬,该时间段是梭子蟹生长旺期,同时也是凶残期,需要大量而全面的营养元素。该时期也会产生更多污染源。梭子蟹的互残,通常人们认为饵料少导致争夺残杀,因而产生一种投饵大,自身污染多,病害重,浪费多的人为造成的恶性循环;而实际上梭子蟹互残是在于营养元素缺失,因此该时期投饵不在多,而在于营养元素对口,梭子蟹为甲壳类生物,脱壳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钙,所以对口饵料应为贝壳类生物,其中微量元素缺少在于梭子蟹养殖密度的关系,因此梭子蟹养殖密度是全年生产的又一关键。

交配期为9月中旬-10月上旬,梭子蟹在该时期基本停止生长,而营养饱满,投饵量减少为生长期投饵量的30-50%,对口饵料以蛋白质饵料为主。

育肥期为10月上旬-12月中旬,主要投饵对象为雌蟹,交配后雌蟹还需一次生理期脱壳,需要育肥,同时上膏需要虾红素,所以营养全面对口搭配饵料为鱼类50%、贝壳类30%、虾类20%,这种饵料搭配能使梭子蟹的红膏色度不亚于野生蟹,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投饵量随之减少为生长期的50%-5%,直至进入冬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