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大珠母贝幼体变态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0931阅读:7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珠母贝幼体的培育,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大珠母贝幼体变态率的方法,属于贝类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附着变态是海洋双壳贝类一个重要的发育过程,在这个发育过程中浮游幼体失去面盘,从浮游生活转变为固着生活。附着基是影响双壳贝类幼体变态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表明附着基的附着基的种类、材料与颜色等对双壳贝类幼体的变态率具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利用深颜色(黑色与棕色)的附着基能够提高幼体的变态率。另外,研究表明金属离子、氨基酸类、神经活性胺类化学物质诱导幼体变态。生物膜主要成分是微生物菌落与底栖硅藻。现有研究报道了微生物膜对海洋双壳幼体附着和变态过程存在明显的影响,其中可能原因是生物膜能释放化学物质,诱导幼体变态。

大珠母贝是一种热带海洋贝类,主要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海区,自然分布在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热带沿海。大珠母贝是用于培育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之一,培育的珍珠颗粒大(10mm以上)、珠层厚、色泽鲜艳,几乎占据了国内外整个高档珍珠市场。国外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其中澳大利亚的产值最高,约占世界南洋珠产值的50%。在我国,大珠母贝分布范围是从南海北部湾东北部沿雷州半岛近海南下,越过琼州海峡,环绕整个海南岛沿海,一直到西沙群岛。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功培育大珠母贝有核珍珠,但由于大珠母贝人工苗在海区养殖到可植核的母贝成活率很低,达不到1%,不能批量获得植核母贝,严重制约着我国大珠母贝商业化生产。为了提高了大珠母贝养殖成活率,国内科研工作者开展了幼体培育与海区养殖技术研究,提高大珠母贝幼体变态率的方法亟待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大珠母贝幼体变态率的方法,利用棕榈绳作为附着基,经过浸泡处理使附着基表面形成一层生物模,诱导幼体变态,显著提高了大珠母贝幼体的变态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提高大珠母贝幼体变态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用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棕榈绳10-12小时,然后利用淡水浸泡10-12小时,清洗残留的高锰酸钾溶液;

(2)将棕榈绳置于室外水泥池浸泡1-2天,浸泡过程中不断加入自然海水,浸泡结束后,利用过滤海水洗除棕榈绳附着的污泥杂质;

(3)育苗池眼点幼虫的比例为50-70%,投放棕榈绳;

(4)幼体附着变态后5-7天,将棕榈绳转移到另一育苗池培育;

(5)棕榈绳的苗种规格达到2-3mm,将附着基置于80目网袋,转移自然海区养殖。

步骤(1)所述的棕榈绳长度规格为70-100cm,直径规格2-3cm。

步骤(2)所述的海水加入量10-15L/min。

步骤(3)所述的棕榈绳投放的数量根据育苗池幼体密度确定,幼体密度0.5-1.0个/mL,投放数量20-30个/m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用棕榈绳作为附着基,经过浸泡处理使附着基表面形成一层生物模,诱导幼体变态,因棕榈绳具有比较粗糙的纤维结构,是珍珠贝适宜的附着基,能明显提高幼体的变态率。

(2)塑料板是珍珠贝传统的附着基,当苗种规格达到2-3mm,将苗种从附着板刷下来,再转移到海区养殖,由于机械性损伤降低苗种成活率。利用棕榈绳作为附着基,不需要将苗种刷下来,直接将棕榈绳置于网袋,转移到海区养殖,因而能够提高苗种养殖成活率。

(3)棕榈绳价格比较低,利用棕榈绳作为附着基,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且操作简便,容易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2012年4月23日,雷州海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利用从北海涠洲岛收集的自然群体,贝龄3-4龄,壳长16.5-19.3cm。挑8个选性腺成熟的个体(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黄色),雌雄的数量分别为5和3个,清理贝体表面附着的牡蛎、藤壶、石灰虫等附着物。利用阴干刺激诱导亲本排放配子,受精卵200L塑料盆孵化;受精卵孵化48h,将上浮幼虫转移到1000L玻璃钢桶培育,幼体密度0.5个/mL;按照常规技术进行幼体培育,每天投喂2次饵料,每隔1天换水20%;眼点幼虫比例达到50%,投放棕榈绳附着基;在投放之前,利用流动自然海水浸泡1天,附着基的长度70cm,规格2cm,投放附着基数量为20个;幼体附着7天后,随机统计3个附着基的苗数量,平均每个附着基苗数量32527个。

实施例2

2013年4月25日,雷州海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群体,贝龄3龄,壳长14.7-17.5cm。挑10个选性腺成熟的个体(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黄色),雌雄的数量分别为6和4个,清理贝体表面附着的牡蛎、藤壶、石灰虫等附着物。利用0.04%的5-羟色胺溶液浸泡亲本40mins,受精卵200L塑料盆孵化;受精卵孵化48h,将上浮幼虫转移到1000L玻璃钢桶培育,幼体密度1.0个/mL;按照常规技术进行幼体培育,每天投喂2次饵料,每隔1天换水20%;眼点幼虫比例达到70%,投放棕榈绳附着基;在投放之前,利用流动自然海水浸泡1天,附着基的长度70cm,规格2cm,投放附着基数量为20个;幼体附着7天后,随机统计3个附着基的苗数量,平均每个附着基苗数量34718个。

实施例3

2013年6月12日,雷州海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群体,贝龄3龄,壳长15.2-17.8cm。挑6个选性腺成熟的个体(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黄色),雌雄的数量分别为4和2个,清理贝体表面附着的牡蛎、藤壶、石灰虫等附着物。利用阴干刺激诱导亲本排放配子,受精卵200L塑料盆孵化;受精卵孵化48h,将上浮幼虫转移到1000L玻璃钢桶培育,幼体密度0.8个/mL;按照常规技术进行幼体培育,每天投喂2次饵料,每隔1天换水20%;眼点幼虫比例达到60%,投放棕榈绳附着基;在投放之前,利用流动自然海水浸泡1天,附着基的长度70cm,规格2cm,投放附着基数量为20个;幼体附着7天后,随机统计3个附着基的苗数量,平均每个附着基苗数量35142个。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