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巴非蛤苗种的海区中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00907阅读:114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的海产双壳贝类的中培技术,尤其是织锦巴非蛤苗种的海区中培方法。



背景技术:

织锦巴非蛤(Paphis textile),俗称“花甲王”,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科、横帘蛤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沿海。该贝属中型海产贝类,营底埋式生活,喜沙质底,在底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很少出现大范围迁移现象,非常适宜大面积推广养殖。近年来沿海一带的养殖户陆续收集织锦巴非蛤中贝或天然苗种进行浅海围网暂养,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积累了不少的养殖经验。由于其养殖方式相对简单,投资不大,风险小,效益大,资金周转快,因此养殖户对织锦巴非蛤养殖的积极性很高。然而,按照传统双壳贝类的养殖方法,存在饵料供应难度大、养殖场所固定、养殖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造成织锦巴非蛤的养殖成活率相对较低。据近年养殖结果统计,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成活率不超过30%,同时大规模的投放苗种,养殖周期长,出现疾病的几率较大,传染迅速,无法控制,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污染海区,导致环境的恶化。通过实践,我们将养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中贝培养和成贝养成,利用灵活的海上浮排悬挂培育模式进行中贝培养,此法易于管理,并能解决饵料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织锦巴非蛤的养殖成活率。经过检索,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方面的研究,仅见于室内人工育苗技术方面的研究,在织锦巴非蛤中间培育技术的方面,国内外未见披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织锦巴非蛤苗种的海区中培方法,克服目前织锦巴非蛤人工养殖方法成活率低,劳动强度大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提高织锦巴非蛤的中培成活率,从而降低中间培育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上述发明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的实施得以实现,织锦巴非蛤苗种的海区中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中培前准备:选择风浪小,饵料生物丰富的内湾海域投放中培用浮排,由缆绳固定在所靠山体木桩上,浮排由直径8-12厘米的圆条状木质或竹质材料和圆柱形的大泡沫捆绑连接制成以增加浮排的浮力,圆条状木质材料或竹质材料间距25-35厘米,浮排用于悬挂中培筐,中培筐由塑料材料制备,长方体,长宽高为50*40*30厘米,上部有盖,为放射栅栏状,底部和侧壁2/3为密封状,侧面上部1/3为栅栏状,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10毫米,在中培筐底层铺放5-10厘米厚粒径在2-3.5毫米的粗海砂,在粗海砂的上面再铺放3-5厘米厚粒径1-1.5毫米的细海砂;

(2)苗种选择与运输:按织锦巴非蛤繁殖季节,每年的3-5月和9-11月为其室内育苗的最佳时期,育苗条件相对较好,能够很好的保证苗种的数量和质量,织锦巴非蛤苗种选择壳缘完整、大小整齐、喷射水柱有力、杂质少、斧足伸缩活泼、潜钻迅速、表面织纹明显的人工苗,规格为1-3毫米;苗种的运输用网袋干运或双层塑胶袋充氧打包运输, 双层塑胶袋中放苗密度为5000-20000粒/袋,在气温高于26℃或运输时间超过6 小时应在打包箱加放冰块降温,使苗种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处于24-26℃环境温度下,整个运输过程不能超过24小时;

(3)苗种投放:根据实际投放情况,如中培筐数量、投放密度、人工投放能力等确定投放苗种数量,苗种投放要求快、稳、均,务必保证苗种的活力,中培筐表层带水,将织锦巴非蛤苗种均匀的播撒在中培筐中沙粒的表面,放置3-5分钟,观察其钻沙情况,待其钻沙完成,将盖子固定,并将中培筐用绳索悬吊于浮排并放入水中,最初投放的苗种规格为壳长1-3毫米,投放密度是1500-2000粒/筐,中培筐的间隔距离是20-30厘米 ;当稚贝培育到壳长0.5-0.8厘米,进行分苗稀疏处理,密度控制在500-1000粒/筐,继续培育;

(4)中培管理措施:培育期内每天监测天气情况、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水温度及盐度,海水温度范围为10-30℃,盐度范围为19-33‰,当遇到海水盐度变化过大或赤潮以及海区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及时将浮排整体转移至安全的环境,定期检查中培筐内敌害生物、淤泥沉积和稚贝生长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清除敌害生物,人工清洗中培筐,去除沙粒表面淤泥,稚贝生长速度明显较低的中培筐进行位置调整,选择饵料和生长环境更加适宜的地点继续培育;

(5)中贝育成:织锦巴非蛤在中培筐内经过3-5个月的海区吊养,壳长达到2-3厘米,即可采收,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无强烈阳光的早上和黄昏进行中贝采收,采收时把中培筐整体提筐起捕,用网孔1*1厘米的胶丝网袋过沙收集。

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发明,通过织锦巴非蛤海区分段培育,室内苗经过适宜海区中间培育,利用海区优质饵料环境,易操作管理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织锦巴非蛤中培成活率。本发明工艺流程已经过实践证明,可操作性和重复性强,成活率提高,实现了织锦巴非蛤中贝平均培育成活率80%;培育周期缩短,传统方法的织锦巴非蛤培养周期为12-18个月,海区分段培育周期缩短了3-5个月;管理方便,传统的织锦巴非蛤培育方法,放苗之后就基本不能变换养殖场所,污物清理工作很难开展,本发明的织锦巴非蛤培育方法如遇上海区发生严重传染病害、赤潮或遇到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可以随时转移中培筐至合适的海区继续养殖,而且养殖过程可以经常进行表面清淤等工作,有利于织锦巴非蛤更好更快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实施步骤:

1.中培前准备

选择风浪小,饵料生物丰富的内湾海域投放中培用浮排,由缆绳固定在所靠山体木桩上,浮排由直径8-12厘米的圆条状木质或竹质材料和圆柱形的大泡沫捆绑连接制成以增加浮排的浮力,圆条状木质材料或竹质材料间距25-35厘米,浮排用于悬挂中培筐,中培筐由塑料材料制备,长方体,长宽高为50*40*30厘米,上部有盖,为放射栅栏状,底部和侧壁2/3为密封状,侧面上部1/3为栅栏状,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是5-10毫米,在中培筐底层铺放5-10厘米厚粒径在2-3.5毫米的粗海砂,在粗海砂的上面再铺放3-5厘米厚粒径1-1.5毫米的细海砂。

2.苗种选择与运输

2013年5月在广西海洋研究所选购织锦巴非蛤人工室内苗种150万粒,壳长规格为1-3毫米。此批苗种壳缘完整、大小整齐、喷射水柱有力、杂质少、斧足伸缩活泼、潜钻迅速、表面织纹明显。苗种的运输采用双层塑胶袋充氧打包运输, 双层塑胶袋放苗密度为5000粒/袋,由于气温较高,并且运输时间超过6 小时,打包箱加放冰块降温,使苗种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处于24-26℃环境温度下,在运输过程中,检查箱内冰块融化速度,如已完全融化,则再次放置新冰块降温,整个运输过程未超过24小时。

3.苗种投放

织锦巴非蛤苗种到浮排后,取出箱内冰块,加入海水,使其慢慢回温。中培筐已提前拉起放置在浮排上,沙粒表层带水,将织锦巴非蛤苗种以1500粒/框的密度均匀的播撒在中培筐中沙粒的表面,放置3-5分钟,观察其钻沙情况,待其钻沙完成,将中培筐的盖子固定,并将中培筐用绳索悬吊于浮排并放入水中,中培筐之间的距离是20厘米。

4.管理与采收获

中培期间每天监测天气情况、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水温度及盐度,海水盐度24-30‰,海水温度26-33℃,经过45天养殖,中培筐内的织锦巴非蛤苗种规格达6毫米,约存活135万粒,成活率90.0%。将稚贝分疏处理,密度控制在500粒/框,继续培育。每天检查部分中培筐,人工清除敌害生物,每个月清刷中培筐一次,稚贝生长速度明显较低的中培筐进行位置调整,选择饵料和生长环境更加适宜的地点继续培育。继续培育63天,稚贝壳长达到2-3厘米。采用把中培筐整体提框起捕的方式,收获织锦巴非蛤中贝122万粒,成活率81.3%。

实施例2

1.中培前准备

与实施例1相同。

2.苗种选择与运输

2013年10月在广西海洋研究所选购织锦巴非蛤人工室内苗种220万粒,壳长规格为1-3毫米。此批苗种壳缘完整、大小整齐、喷射水柱有力、杂质少、斧足伸缩活泼、潜钻迅速、表面织纹明显。苗种的运输采用大的塑胶内袋持续充氧打包运输,放苗密度为8万粒/箱,由于运输时间超过6 小时,打包箱加放冰块降温,使苗种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处于24-26℃环境温度下,在运输过程中,检查箱内冰块融化速度,如已完全融化,则再次放置新冰块降温,整个运输过程未超过24小时。

3.苗种投放

织锦巴非蛤苗种到浮排后,取出箱内冰块,加入海水,使其慢慢回温。中培筐已提前拉起放置在浮排上,沙粒表层带水,将织锦巴非蛤苗种以2000粒/框的密度均匀的播撒在中培筐中沙粒的表面,放置3-5分钟,观察其钻沙情况,待其钻沙完成,将中培筐的盖子固定,并将中培筐用绳索悬吊于浮排并放入水中,中培筐之间的距离是30厘米。

4.管理与采收获

中培期间每天监测天气情况、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水温度及盐度,海水盐度24-30‰,海水温度22-30℃,经过68天养殖,中培筐内的织锦巴非蛤苗种规格达6毫米,约存活188万粒,成活率85.5%。将稚贝分疏处理,密度控制在800粒/框,继续培育。每天检查部分中培筐,人工清除敌害生物,每个月清刷中培筐一次,稚贝生长速度明显较低的中培筐进行位置调整,选择饵料和生长环境更加适宜的地点继续培育。继续培育84天,稚贝壳长达到2-3厘米。采用把中培筐整体提框起捕的方式,收获织锦巴非蛤中贝179万粒,成活率81.4%。

实施例3

1.中培前准备

与实施例1相同。

2.苗种选择与运输

2014年10月在广西海洋研究所选购织锦巴非蛤人工室内苗种360万粒,壳长规格为1-3毫米。此批苗种壳缘完整、大小整齐、喷射水柱有力、杂质少、斧足伸缩活泼、潜钻迅速、表面织纹明显。苗种的运输采用网袋干运运输,由于运输时间超过6小时,打包箱加放冰块降温。

3.苗种投放

织锦巴非蛤苗种到浮排后,取出箱内冰块,加入海水,使其慢慢回温。中培筐已提前拉起放置在浮排上,沙粒表层带水,将织锦巴非蛤苗种以2000粒/框的密度均匀的播撒在中培筐中沙粒的表面,放置3-5分钟,观察其钻沙情况,待其钻沙完成,将中培筐的盖子固定,并将中培筐用绳索悬吊于浮排并放入水中,中培筐之间的距离是30厘米。

4.管理与采收获

中培期间每天监测天气情况、海区生物变化情况、海水温度及盐度,海水盐度24-30‰,海水温度22-30℃,经过65天养殖,中培筐内的织锦巴非蛤苗种规格达6毫米,约存活302万粒,成活率83.9%。将稚贝分疏处理,密度控制在1000粒/框,继续培育。每天检查部分中培筐,人工清除敌害生物,每个月清刷中培筐一次,稚贝生长速度明显较低的中培筐进行位置调整,选择饵料和生长环境更加适宜的地点继续培育。继续培育95天,稚贝壳长达到2-3厘米。采用把中培筐整体提框起捕的方式,收获织锦巴非蛤中贝289万粒,成活率80.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