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养牛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4276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牛方法。



背景技术:

发酵床生态养牛技术是根据微生物和生物发酵原理,在牛舍内建造发酵床,并铺设一定厚度的有机物垫料(稻壳、锯末、秸秆和微生物菌种混合),牛将粪尿直接排泄在垫料上面,通过牛的踩踏和人工辅助翻耙,使得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让有益微生物菌种发酵,从而使得粪和尿等有机物质分解和转化,垫料使用后,还可以生产生物有机肥,用于农田、果园的施肥,实现了循环利用,因此该种饲养方法无任何废弃物排放,对环境无污染。

在利用上述发酵床养牛时,由于牛的体重较重,当牛长期在垫料上踩踏后,发酵床内的垫料容易被踩踏变硬并结块,变硬结块的地方由于含氧量不足将对菌种的发酵产生影响,现有的处理手段一般是采用人工的方式对垫料进行翻松,这种方式的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生态养牛方法,以解决发酵床内垫料容易结块导致的含氧量不足,进而影响到菌种发酵的问题。

本方案中的一种生态养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发酵床建造:选取长20-25m,宽8-10m的地面建造发酵床,发酵床四周用砖砌起,发酵床的深度为100-120cm;

(2)、疏松装置的安装:将发酵床本体分为若干的养牛区,每个养牛区内设置疏松装置,疏松装置包括第一疏松块和第二疏松块,第一疏松块的底部通过第一弹簧与发酵床本体连接,第二疏松块的底部通过第二弹簧与发酵床本体连接,在第一疏松块内开设有第一活塞腔和第一排气孔,第一活塞腔和第一排气孔相通,在第一疏松块上套设有与第一排气孔相通的第一气球,在第一活塞腔内设有可沿第一活塞腔运动并使第一气球膨胀的第一活塞,第一活塞的上部设有第一压簧,第一压簧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和第一活塞腔的上壁相抵,在第二疏松块内开设有第二活塞腔和第二排气孔,第二活塞腔和第二排气孔相通,在第二疏松块上套设有与第二排气孔相通的第二气球,在第二活塞腔内设有可沿第二活塞腔运动并使第二气球膨胀的第二活塞,第二活塞的上部设有第二压簧,第二压簧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塞和第二活塞腔的上壁相抵,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铰接,连接杆的中部铰接有安装座,安装座固定在发酵床本体上;

(3)、垫料发酵:将玉米秸秆进行粉碎,粉碎后的玉米秸秆长度小于30cm,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按每立方米加入2-2.3kg菌液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四周用塑料布盖严发酵,发酵的温度为23-28℃;

(4)、垫料铺设:将垫料分三层铺设在发酵床内,垫料分为底层垫料、中层垫料和上层发酵垫料,底层垫料主要由若干根长度不一的玉米秸秆组成,底层垫料的铺设厚度为20-25cm;中层垫料主要由锯末和碎木屑组成,中层垫料的铺设厚度为18-20cm,上层发酵垫料为步骤(3)中得到的垫料,上层发酵垫料的铺设厚度为30-35cm,垫料铺设完成后,步骤(2)中的疏松装置被完全覆盖在垫料内;

(5)、当步骤(4)中的垫料铺设完成后,在每个养牛区内饲喂一头牛,牛产生的粪便和尿液直接排泄到垫料上进行发酵,当牛在发酵床内活动并踩在第一疏松块上时,第一疏松块克服第一弹簧的作用力并向下运动,第一活塞随第一疏松块一起向下运动,连接杆与第一活塞铰接的一端将随第一活塞一起向下运动,连接杆与第二活塞铰接的一端将向上运动,并同时将带动第二活塞沿第二活塞腔向上运动,第二活塞在向上运动的同时将把第二活塞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推送到第二气球内,第二气球膨胀并带动第二气球上部的垫料向上运动,当牛松开第一疏松块时,第一疏松块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并向上运动,第一疏松块复位的同时带动第一活塞复位,第一活塞复位的同时带动连接杆与第一活塞铰接端的复位,此时连接杆与第二活塞铰接端也将复位并向下运动,第二活塞沿第二活塞腔向下运动,此时第二气球内的空气将通过第二排气孔排出到第二活塞腔内,第二气球变瘪并使得第二气球上部的垫料下落,当牛踩在第二疏松块上时,方法同上。

本方案的效果在于:1、本方案通过设置疏松装置来实现对垫料的疏松效果,一方面通过气球通气膨胀带动垫料上移,通过气球的排气带动垫料下落,在垫料上移和下落的过程中,实现对垫料的疏松效果,另一方面第一疏松块和第二疏松块在复位时产生的振动也会对垫料有疏松的效果,从而使得垫料内不会发生结块的现象,保证了微生物发酵所需的氧气和发酵的效果,同时本方案中疏松装置的工作依靠牛的动力来自动实现,与传统人工疏松的方式相比,工人的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

2、本方案中的每个疏松装置均包括第一疏松块和第二疏松块,当牛踩在第一疏松块上时,第二疏松块上的第二气球膨胀,因此膨胀的第二气球不会受到牛的重力的作用,避免了第二气球在牛的重力作用下损坏,当牛踩在第二疏松块上时,同理第一气球也不会在牛的重力下损坏,因此本方案有效避免了第一气球和第二气球在牛的重力作用下发生损坏。

3、由于牛具有排泄量大,不定点的特性,因此发酵床上常会出现粪尿分布不均的情况,在粪尿集中的地方湿度较大,微生物的分解速度慢,本方案在疏松装置带动垫料上移和下落的过程中,还能使得垫料上的粪尿重新进行一个均匀的分布,从而保证了微生物分解的速度和发酵的效果。

进一步,发酵床的深度为110cm。发酵床的深度过深,将导致成本的加大,而发酵床的深度过浅,则将使得牛产生的粪尿分解不充分,将发酵床的深度设为110cm,可有效保证分解效果,同时又不会加大成本。

进一步,在步骤(3)中对垫料进行发酵时,每年的6月份-9月份发酵时间为3-5天,每年的10月份-次年5月份发酵时间为7-9天。每年的6月份-9月份的环境温度较高,此时3-5天即可充分满足垫料和菌液之间发酵要求,而在每年的10月份-次年5月份,环境温度较低,此时7-9天的时间才能充分满足垫料和菌液之间的发酵要求。

进一步,在步骤(3)中的菌液主要包括芽孢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和酵母菌。上述菌种对牛的粪尿降解速度快,降解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酵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发酵床本体1、垫料2、第一疏松块3、第一弹簧31、第一排气孔32、第一活塞33、第二疏松块4、第二弹簧41、第二排气孔42、第二活塞43、连接杆5、安装座6。

实施例1:

一种生态养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发酵床建造:选取长20m,宽10m的地面建造发酵床,发酵床四周用砖砌起,发酵床的深度为110cm;

(2)、疏松装置的安装:将发酵床本体1分为若干的养牛区,每个养牛区内设置疏松装置,疏松装置包括第一疏松块3和第二疏松块4,第一疏松块3的底部通过第一弹簧31与发酵床本体1连接,第二疏松块4的底部通过第二弹簧41与发酵床本体1连接,在第一疏松块3内开设有第一活塞腔和第一排气孔32,第一活塞腔和第一排气孔32相通,在第一疏松块3上套设有与第一排气孔32相通的第一气球,在第一活塞腔内设有可沿第一活塞腔运动并使第一气球膨胀的第一活塞33,第一活塞33的上部设有第一压簧,第一压簧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33和第一活塞腔的上壁相抵,在第二疏松块4内开设有第二活塞腔和第二排气孔42,第二活塞腔和第二排气孔42相通,在第二疏松块4上套设有与第二排气孔42相通的第二气球,在第二活塞腔内设有可沿第二活塞腔运动并使第二气球膨胀的第二活塞43,第二活塞43的上部设有第二压簧,第二压簧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塞43和第二活塞腔的上壁相抵,还包括连接杆5,连接杆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33和第二活塞43铰接,连接杆5的中部铰接有安装座6,安装座6固定在发酵床本体1上;

(3)、垫料发酵:将玉米秸秆进行粉碎,粉碎后的玉米秸秆长度小于30cm,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按每立方米加入2kg菌液的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四周用塑料布盖严发酵,发酵的温度为28℃,在每年的6月份-9月份发酵时间为3天,每年的10月份-次年5月份发酵时间为8天,菌液主要包括芽孢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和酵母菌;

(4)、垫料铺设:将垫料分三层铺设在发酵床内,垫料分为底层垫料、中层垫料和上层发酵垫料,底层垫料主要由若干根长度不一的玉米秸秆组成,底层垫料的铺设厚度为20cm;中层垫料主要由锯末和碎木屑组成,中层垫料的铺设厚度为18cm,上层发酵垫料为步骤(3)中得到的垫料,上层发酵垫料的铺设厚度为30cm,垫料铺设完成后,步骤(2)中的疏松装置被完全覆盖在垫料内;

(5)、当步骤(4)中的垫料铺设完成后,在每个养牛区内饲喂一头牛,牛产生的粪便和尿液直接排泄到垫料2上进行发酵,当牛在发酵床内活动并踩在第一疏松块3上时,第一疏松块3克服第一弹簧31的作用力并向下运动,第一活塞33随第一疏松块3一起向下运动,连接杆5与第一活塞33铰接的一端将随第一活塞33一起向下运动,连接杆5与第二活塞43铰接的一端将向上运动,并同时将带动第二活塞43沿第二活塞腔向上运动,第二活塞43在向上运动的同时将把第二活塞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孔42推送到第二气球内,第二气球膨胀并带动第二气球上部的垫料2向上运动,当牛松开第一疏松块3时,第一疏松块3在第一弹簧31的作用下复位并向上运动,第一疏松块3复位的同时带动第一活塞33复位,第一活塞33复位的同时带动连接杆5与第一活塞33铰接端的复位,此时连接杆5与第二活塞43铰接端也将复位并向下运动,第二活塞43沿第二活塞腔向下运动,此时第二气球内的空气将通过第二排气孔42排出到第二活塞腔内,第二气球变瘪并使得第二气球上部的垫料2下落,当牛踩在第二疏松块4上时,原理同上。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中发酵温度为25℃,步骤(4)中底层垫料的铺设厚度为25cm,中层垫料的铺设厚度为20cm,上层发酵垫料的铺设厚度为32cm。

在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使用的发酵床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发酵床本体1,在发酵床本体1内放置有垫料2,垫料2为玉米秸秆、锯末和微生物菌种混合而成,为了便于牛的饲养,将发酵床本体1内分为若干养牛区,每个养牛区内饲喂一头牛。

在每个养牛区内均设置一个疏松装置,疏松装置包括第一疏松块3和第二疏松块4,第一疏松块3和第二疏松块4均为长方体结构,第一疏松块3的底部通过第一弹簧31与发酵床本体1连接,在第一疏松块3上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第一排气孔32、第一活塞孔和第一盲孔,其中第一排气孔32为具有锥度的第一排气孔32,第一排气孔32与第一活塞孔相通的一端为锥度结构的大端,且第一排气孔32锥度结构的大端水平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一活塞孔水平方向的宽度,第一盲孔水平方向的宽度也小于第一活塞孔水平方向的宽度,在第一疏松块3的轴向上还开设有第一连通孔,第一连通孔与第一盲孔相通。

在第一疏松块3内还设有第一活塞33,第一活塞33包括第一活塞头部和第一活塞尾部,其中第一活塞头部水平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一活塞尾部水平方向的宽度,第一活塞头部位于第一活塞腔内,第一活塞尾部位于第一盲孔内,在第一活塞头部与第一活塞腔的上壁之间还设有第一压簧,第一压簧使得第一活塞头部与第一活塞腔的下壁相抵。在第一疏松块3的上部还套设有与第一排气孔32相通的第一气球。

第二疏松块4的底部通过第二弹簧41与发酵床本体1连接,在第二疏松块4上从上到下依次开设有第二排气孔42、第二活塞孔和第二盲孔,其中第二排气孔42为具有锥度的第二排气孔42,第二排气孔42与第二活塞孔相通的一端为锥度结构的大端,且第二排气孔42锥度结构的大端水平方向的宽度小于第二活塞孔水平方向的宽度,第二盲孔水平方向的宽度也小于第二活塞孔水平方向的宽度,在第二疏松块4的轴向上上还开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二连通孔与第二盲孔相通。

在第二疏松块4内还设有第二活塞43,第二活塞43包括第二活塞头部和第二活塞尾部,其中第二活塞头部水平方向的宽度大于第二活塞尾部水平方向的宽度,第二活塞头部位于第二活塞腔内,第二活塞尾部位于第二盲孔内,在第二活塞头部与第二活塞腔的上壁之间还设有第二压簧,第二压簧使得第二活塞头部与第二活塞腔的下壁相抵。在第二疏松块4的上部还套设有与第二排气孔42相通的第二气球。

在第一疏松块3和第二疏松块4之间还设有连接杆5,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的径向宽度大于连接杆5的径向宽度,连接杆5的中部铰接有安装座6,安装座6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发酵床本体1上,同时连接杆5的左端穿过第一连通孔并与第一活塞尾部铰接,连接杆5的右端穿过第二连通孔并与第二活塞尾部铰接。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