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中的良种选育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高繁型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尼奥罗非鱼是是由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具有雄性率高,耐寒、抗病能力强等特点。在目前罗非鱼养殖产业遭受冰冻寒灾和链球菌病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其推广养殖优势愈加突出,苗种需求量逐年增大。然而,现有的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产苗量普遍较底,在同等条件下只有吉富罗非鱼产苗量的10%~30%,导致其苗种供应严重不足、价格上涨,大幅增加了奥尼罗非鱼的养殖成本,不利于产业发展。因此,提高尼奥罗非鱼交配套系苗种生产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目前,提高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产苗量的技术途径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通过大量扩繁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亲本,再从其中挑选少数繁殖性能优秀的个体作为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繁育生产。这一方法不仅大大增加尼奥罗非鱼苗种的生产成本,而且人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较高,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产苗量低下的问题;二是通过多个群体(家系)的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进行随机杂交试验,从中选择生产性能优秀的杂交组合组成杂交配套系,并进行生产应用。虽然这一方法是采用科学的选育方法进行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繁殖性能的改良,在实际应用中也具较好的效果,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实施该选育方法的周期较长,所需要的场地、人力、物力等耗费极大,完成选育需要具有雄厚经济实力支撑。另外,不同杂交组合的产苗能力极易受亲本条件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不可控因素较多,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繁型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的选育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产苗量普遍较底,在同等条件下只有吉富罗非鱼产苗量的10%~30%,导致其苗种供应严重不足、价格上涨,大幅增加了奥尼罗非鱼的养殖成本,不利于产业发展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繁型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群体杂交筛选;
S2、个体杂交筛选;
S3、配套系的繁育与继续选育。
优选地,所述步骤S1群体杂交筛选包括:在泥沙底质的罗非鱼繁育池塘中用尼罗罗非鱼母本群体与奥利亚罗非鱼父本群体进行杂交,20日后捕捞全部亲本,人工挑选出含卵或含苗的尼罗罗非鱼雌性个体作为入选个体。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个体杂交筛选包括:以所述步骤1中选择出的尼罗罗非鱼雌性个体作为母本、奥利亚雄性个体为父本,在泥沙底水池或网箱中进行1:1配对,待出现产苗组合时,挑选出产苗组合中的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个体作为入选个体。
优选地,所述步骤S3配套系的繁育与继续选育包括:从尼罗罗非鱼中挑选最优秀的雄性个体与所述步骤S1中选择出的尼罗罗非鱼雌性进行配对扩繁,获得子一代,从奥利亚罗非鱼中挑选最优秀的雌性个体与所述步骤S2中选择出的奥利亚罗非鱼雄性进行配对扩繁,获得子一代,经培育和人工选择后,继续按照步骤S1和步骤S2进行下一世代的选育。
优选地,所述尼罗罗非鱼母本群体数量在5000尾以上;所述奥利亚罗非鱼父本群体数量在2000尾以上。
优选地,所述人工挑选出含卵或含苗的尼罗罗非鱼雌性个体数量在50尾以上。
优选地,所述挑选出产苗组合中的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个体数量在20尾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直接针对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中父、母本的杂交繁育性能展开选育,挑选出群体中最容易发生杂交交配的个体组成亲本群进行繁殖与继续选育,聚合杂交交配性能相关的有利基因,经过若干世代选育,配套系的杂交产苗性获得显著提高,突破了高繁型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选育的技术难题,极大地简化了选育方法,降低了选育成本,有利于促进尼奥罗非鱼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技术方案的实施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技术方案应用后,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产苗量变化柱形图,图中,个体月产苗量(尾/月•尾)表示杂交组合中每尾母本在一个月内的平均产苗数量,P1~P4为该杂交配套系在采用本发明技术进行改良前P1~P4代的个体月产苗量,P5、P6为该杂交配套系采用本发明技术进行改良后P5、P6代的杂交个体月产苗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中技术方案的实施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高繁型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群体杂交筛选:
从群体数量5000尾以上的尼罗罗非鱼群体中选择个体健壮、性腺成熟的雌性个体800~1200尾为母本,从群体数量2000尾以上的奥利亚罗非鱼群体中选择个体健壮、性腺成熟的雄性个体300~600尾作为父本,在泥沙底质的罗非鱼繁育池塘中进行杂交配对,20日后捕捞全部亲本,人工挑选出含卵或含苗的尼罗罗非鱼雌性个体50以上作为入选个体,进行专池饲养培育,以备后续杂交试验使用。
步骤S2、个体杂交筛选:
以步骤1中选择出的尼罗罗非鱼雌性个体作为母本、奥利亚雄性个体为父本,在泥沙底水池或网箱中进行1:1配对(配对数量100组以上),正常投喂,待出现产苗组合在20个以上时,挑选出产苗组合中的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个体作为入选个体,专池饲养培育。
步骤S3、配套系的繁育与继续选育:
从尼罗罗非鱼中挑选最优秀的雄性个体与1中选择出的尼罗罗非鱼雌性进行配对扩繁,获得子一代;从奥利亚罗非鱼中挑选最优秀的雌性个体与2中选择出的奥利亚罗非鱼雄性进行配对扩繁,获得子一代;经培育和人工选择后,继续按照步骤1和步骤2进行下一世代的选育。
具体实验案例:
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某罗非鱼良种南繁基地保有的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进行了2个世代(P4、P5代)的选育,主要过程和成效如下:
1、P4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的群体杂交筛选:
2014年3月20日,从P4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中选择尼罗罗非鱼雌性亲本1280尾、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亲本714尾,在1口罗非鱼苗种繁育池塘(1.8亩)中进行了杂交配对筛选。2014年4月11日,起捕亲鱼,从尼罗罗非鱼雌性亲本挑选出含卵亲鱼78尾、含苗亲鱼21尾,进过精选,共保留优选尼罗罗非鱼雌性亲本60尾。
2、 P4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的个体杂交筛选:
2014年5月18日,从P4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中选择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亲本60尾,与群体杂交筛选中获得的60尾尼罗罗非鱼雌性亲本进行了1:1杂交配对,至2014年6月17日,共或的产苗组合22个,挑选出优选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亲本22尾。
3、P5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繁育:
2014年6月20日至7月15日,对筛选出的P4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优选个体进行了扩繁。其中,配对尼罗罗非鱼父本20尾、母本60尾,共获得亲本苗种2.71万尾;配对奥利亚罗非鱼父本20尾、母本52尾,共获得亲本苗种2.07万尾。至2015年2月,共培育获得P5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10633尾,其中尼罗罗非鱼6731尾(父本3100,母本3631),奥利亚罗非鱼3902尾(父本1854尾,母本2048尾)。
4、P5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的群体杂交筛选:
2015年3月5日,从P5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中选择尼罗罗非鱼雌性亲本2150尾、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亲本866尾,在1口罗非鱼苗种繁育池塘(2.2亩)中进行了杂交配对筛选。2015年3月25日,起捕亲鱼,从尼罗罗非鱼雌性亲本挑选出口腔含卵亲鱼122尾、含苗亲鱼45尾,进过精选,共保留优选尼罗罗非鱼雌性亲本76尾。
5、P5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的个体杂交筛选:
2015年4月17日,从P5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中选择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亲本76尾,与群体杂交筛选中获得的76尾尼罗罗非鱼雌性亲本进行了1:1杂交配对,至2015年5月22日,共或的产苗组合31个,挑选出优选奥利亚罗非鱼雄性亲本31尾。
6、P6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繁育:
2015年5月25日至6月23日,对筛选出的P5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优选个体进行了扩繁。其中,配对尼罗罗非鱼父本43尾、母本76尾,共获得亲本苗种3.41万尾;配对奥利亚罗非鱼父本25尾、母本60尾,共获得亲本苗种2.46万尾。至2016年2月,共培育获得P6代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17400尾,其中尼罗罗非鱼10080尾(父本3460,母本6620),奥利亚罗非鱼7320尾(父本4730尾,母本2590尾)。
7、杂交配套系各世代产苗量的对比:
如图2所示,对该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P1~P6代苗种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1~P6代的杂交产苗量(尾/月•尾)分别为333.690、281.639、396.486、369.543、694.889和897.428,可以看出,未采用本发明方法选育的P1~P4代杂交配套系产苗量平均值为仅为345.3399尾/月•尾,而采用本发明方法选育的P5、P6代杂交配套系产苗量平均值796.1585尾/月•尾,比P1~P4代杂交配套系产苗量平均值高130.54%,获得了良好的选育效果。
本发明直接针对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中父、母本的杂交繁育性能展开选育,挑选出群体中最容易发生杂交交配的个体组成亲本群进行繁殖与继续选育,聚合杂交交配性能相关的有利基因,经过若干世代选育,配套系的杂交产苗性获得显著提高,突破了高繁型尼奥罗非鱼杂交配套系选育的技术难题,极大地简化了选育方法,降低了选育成本,有利于促进尼奥罗非鱼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