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式小麦秸秆打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7429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自走式小麦秸秆打捆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打捆机,尤其涉及自走式小麦秸秆打捆机。



背景技术:

世界能源危机,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并且污染严重,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对环境污染小,却不能被大规模产业化利用。

1870年美国人迪得里克(Dederic)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机械式固定牧草压捆机。20世纪30-40年代,田间捡拾压捆机被研制成功。50-60年代,田间捡拾压捆机在欧美一些国家的牧草收获中得到普及,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牧草压捆设备生产技术更成熟,结构参数更合理。国际著名的农机生产商像纽荷兰(New Holland)公司、约翰迪尔(John Deere)等公司的打捆机都已成系列产品。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美国、法国等国引进了捡拾打捆机,开始自行研制捡拾压捆机。80年代初压捆机研制成功,并在吉林、江苏和内蒙古等地投入生产和使用近几年,随着市场对高密度草捆和农作物秸秆捆需要量的增加,国内的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始研制高密度的牧草和秸秆打捆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打捆机收割和收集效率低的缺点,提供自走式小麦秸秆打捆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自走式小麦秸秆打捆机,包括底盘,底盘前端两侧设有主动轮,底盘后端两侧设有从动轮,底盘上固定有支架,底盘前端部设有用于手机麦秸秆的铲斗,铲斗内设有将推送麦秸秆的导向筒组件,铲斗前端部设有收割麦秸秆的割台组件,铲斗上方设有将收割的麦秸秆拨入到铲斗内的拨禾轮,铲斗靠近割台组件的两侧壁上都设有弧形的调节通孔,两个调节通孔上铰接有固定杆,固定杆两端部都设有固定片,固定片贴合在铲斗侧壁并通过螺栓安装在调节通孔内,固定杆上固定有至少三根导向杆,所有导向杆排成一列,导向杆设在割台组件上方,导向杆包括固定段、连接段和导向段,固定段为向上倾斜的倾斜杆,连接段一端连接固定段,另一端连接导向段,固定段与固定杆固定连接,固定段中轴线的延长线与固定杆的中轴线相交,连接段为向下的倾斜杆,连接段的中轴线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为α,15°<α<45°,导向段远离水平地面并向上倾斜,导向段的中轴线与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为β,30<β<60°。本发明设有导向杆方便将麦秸杆导入到割台组件,从而提高收割效率,导向杆在铲斗的高度位置可以调整,当把导向杆调低时,倾倒的麦秸秆也能够顺利进入到导向杆引导的方向,使得割台组件能够把稻田中的麦秸秆收割干净。

作为优选,还包括驱动割台组件的驱动组件,割台组件包括固定条、铲齿、锯刀,铲齿的数量至少为四个,所有铲齿均布在固定条上,固定条固定在铲斗端面上,驱动组件包括滑块、连接板和驱动杆,驱动杆与连接板铰接,连接板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固定条上设有滑槽,滑块滑动在滑槽内,铲齿外端为尖齿端,铲齿内端设有通槽,通槽贯穿铲齿两侧面,连接板另一端与锯刀的一端部固定连接,锯刀另一端伸入到通槽内并悬空在通槽内。铲齿用于铲除打捆机前方的固态物体,当麦秸秆进入到铲齿之间时,驱动组件上的驱动杆就会驱动滑块左右滑动,滑块通过连接板带动锯刀收割麦秸秆,工作可靠性高,收割效率快。

作为优选,每两个铲齿为一个铲齿单元,铲齿单元数量至少为两个,铲齿的通槽由上凸块和下凸块向内延伸形成,下凸块端部固定有固定块,两个铲齿的下凸块通过固定块连接在一起形成铲齿单元,固定块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条上,铲齿单元一体浇铸成形。铲齿通过两两组合成一个铲齿单元,将铲齿单元固定在固定条上比单个铲齿固定在固定条上更加的牢靠,同时当一个铲齿单元中一个或者两个铲齿被损坏,只需更换这个铲齿单元就可以,而不用更换全部铲齿,利用率高,更换方便。

作为优选,还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固定在支架上,铲斗后端设有与发动机连接的横向的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杆端部设有万向节,万向节上连接有的第二传动杆,铲斗端部设有用于安装第二传动杆的固定板,固定板内安装有轴承,第二传动杆端部穿过轴承,第二传动杆的端部套装有固定套,固定套与第二传动杆作同步运动,固定套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摆杆,摆杆下端部与驱动杆铰接连接。发动机给驱动杆提供动力,从而使得滑块能够滑槽内滑动,发动机的动力先传动给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杆通过万向节再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传动杆,第二传动杆转动带动摆杆左右摆动,摆杆左右摆动带动驱动杆运动,万向节使得第一传动杆的动力传送给第二传动杆时动力不会损失,万向节也使得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之间成一定角度布置,从而使得动力传输结构更加的紧凑。

作为优选,导向筒组件包括旋转筒,旋转筒安装在铲斗内,旋转筒一端螺旋有第一叶片,旋转筒另一端螺旋有第二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旋转方向相反,设定旋转筒上设有第一辅助面和第二辅助面,旋转筒的中轴线均与第一辅助面、第二辅助面垂直,设定第一辅助面与第二辅助面之间用于输送麦秸秆的间隙,第一叶片设在第一辅助面与旋转筒一端端面之间,第二叶片设在第二辅助面与旋转筒另一端端面之间。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可以将边缘上的麦秸秆输送到间隙所在位置,方便后期传送装置将间隙的麦秸秆输送到打捆装置处。

作为优选,旋转筒内部为空心,旋转筒内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第一支撑架端面所在平面与旋转筒的中轴线垂直,第二支撑架端面所在平面与旋转筒的中轴线垂直,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之间设有连接轴,连接轴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支撑架上,连接轴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支撑架上,连接轴上连接有至少两个扒指,扒指均布在连接轴上,扒指的顶端伸出旋转筒外圆周面并伸入到间隙内。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用于支撑连接轴,连接轴上连接有扒指,旋转筒转动可以使得扒指挑动麦秸秆进入到输送装置内。

作为优选,连接轴为曲轴,连接轴为第一轴段、第二轴段和第三轴段,第二轴段一端连接第一轴段,另一端连接第三轴段,第一轴段的中轴线与第三轴段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一轴段的中轴线与旋转筒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二轴段的中轴线平行于第一轴段的中轴线,第一轴段设在第一辅助面与第一支撑架之间,第二轴段设在第一辅助面与第二辅助面之间,第三轴段设在第二辅助面与第二支撑架之间。扒指安装的连接轴为曲轴,连接轴在转动时,扒指伸出旋转筒的高度会随时发生变化,扒指能够更好的拨动麦秸杆进入到输送麦秸杆的装置中。

作为优选,第三轴段端部伸出旋转筒外并安装在铲斗侧壁上,第三轴段端部伸出铲斗侧壁并固定有调节手柄,调节手柄与铲斗之间设有防止调节手柄转动的锁止螺栓。调节手柄来调节扒指伸出旋转筒外的高度,当扒指高度调节好后,锁止螺栓可以制止调节手柄转动,从而固定扒指伸出旋转筒外的高度。

作为优选,旋转筒与第一支撑架同一端内固定有封板,封板中心处垂直固定有向外延伸的旋转轴,旋转轴伸出到铲斗外侧壁,旋转轴外端部固定有驱动旋转筒转动的驱动轮。驱动轮驱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带动旋转筒旋转,旋转筒带动麦秸秆一起运动。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通过对自走式小麦秸秆打捆机的研制,解决了目前小麦秸秆回收和运输难的问题,比目前牵引式的打捆机更为高效的回收田间散草,促进了秸秆资源的利用。

新型割台导向器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割台对秸秆的捡拾效率,还能有效保护割台割刀,提高了打捆机整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导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中旋转筒内部及其相应配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0—底盘、11—主动轮、12—从动轮、13—支架、14—铲斗、15—导向筒组件、16—割台组件、17—拨禾轮、18—固定杆、19—固定片、20—导向杆、21—驱动组件、22—发动机、23—第一传动杆、24—万向节、25—第二传动杆、26—固定板、27—固定套、28—摆杆、29—第一辅助面、30—第二辅助面、31—间隙、32—第一支撑架、33—第二支撑架、34—连接轴、35—扒指、36—调节手柄、37—锁止螺栓、38—封板、39—旋转轴、40—驱动轮、141—调节通孔、151—旋转筒、152—第一叶片、153—第二叶片、161—固定条、162—铲齿、163—锯刀、201—固定段、202—连接段、203—导向段、211—滑块、212—连接板、213—驱动杆、341—第一轴段、342—第二轴段、343—第三轴段、1611—滑槽、1621—通槽、1622—上凸块、1623—下凸块、1624—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自走式小麦秸秆打捆机,如图1-7所示,包括底盘10,底盘10前端两侧设有主动轮11,底盘10后端两侧设有从动轮12,底盘10上固定有支架13,底盘10前端部设有用于手机麦秸秆的铲斗14,铲斗14内设有将推送麦秸秆的导向筒组件15,铲斗14前端部设有收割麦秸秆的割台组件16,铲斗14上方设有将收割的麦秸秆拨入到铲斗14内的拨禾轮17,拨禾轮17与导向筒组件15作同步旋转,铲斗14靠近割台组件的两侧壁上都设有弧形的调节通孔141,调节通孔141为半圆形弧形通孔,两个调节通孔141上铰接有固定杆18,固定杆18两端部都设有固定片19,固定片19贴合在铲斗14侧壁并通过螺栓安装在调节通孔141内,固定杆18上固定有至少三根导向杆20,本实施例设有二十三根导向杆20,所有导向杆20排成一列,导向杆20设在割台组件16上方,导向杆20包括固定段201、连接段202和导向段203,固定段201为向上倾斜的倾斜杆,连接段202一端连接固定段201,另一端连接导向段203,连接段202与固定段201衔接处为圆弧段,连接段202与导向段203衔接处也为圆弧段,圆弧段减少应力集中,同时不会轻易的发生磨损,固定段201与固定杆18固定连接,固定段201中轴线的延长线与固定杆18的中轴线相交,连接段202为向下的倾斜杆,连接段202的中轴线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为α,15°<α<45°,本实施例α的夹角为30°,导向段203远离水平地面并向上倾斜,导向段的中轴线与水平底面之间的夹角为β,30<β<60°,本实施例β的夹角为45°。

还包括驱动割台组件16的驱动组件21,割台组件16包括固定条161、铲齿162、锯刀163,固定条161为角钢,连接强度大,抗弯性强,铲齿162的数量至少为四个,本实施例铲齿162的个数为二十六个,所有的铲齿162都安装在导向杆20的正下方,每个导向杆20下方都有一个铲齿162,所有铲齿162均布在固定条161上,固定条161固定在铲斗14端面上,驱动组件21包括滑块211、连接板212和驱动杆213,驱动杆213与连接板212铰接,连接板212一端与滑块211固定连接,固定条161上设有滑槽1611,滑槽1611的长度与固定条161的长度相等,滑块211滑动在滑槽1611内,铲齿162外端为尖齿端,铲齿162内端设有通槽1621,通槽1621贯穿铲齿162两侧面,连接板212另一端与锯刀163的一端部固定连接,锯刀163另一端伸入到通槽1621内并悬空在通槽1621内。

每两个铲齿162为一个铲齿单元,铲齿单元数量至少为两个,本实施例设有十三个铲齿单元,铲齿162的通槽1621由上凸块1622和下凸块1623向内延伸形成,下凸块1623端部固定有固定块1624,两个铲齿162的下凸块1623通过固定块1624连接在一起形成铲齿单元,固定块1624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条161上,铲齿单元一体浇铸成形。

还包括发动机22,发动机22固定在支架13上,铲斗14后端设有与发动机22连接的横向的第一传动杆23,第一传动杆23端部设有万向节24,万向节24上连接有的第二传动杆25,铲斗14端部设有用于安装第二传动杆25的固定板26,固定板26为不锈钢钢板,固定板26内安装有轴承,轴承镶嵌在固定板26上,固定牢靠,第二传动杆25端部穿过轴承,第二传动杆25的端部套装有固定套27,固定套27与第二传动杆25作同步运动,固定套27上固定有向下延伸的摆杆28,摆杆28下端部与驱动杆213铰接连接。

导向筒组件15包括旋转筒151,旋转筒151外型为圆柱形,旋转筒151安装在铲斗14内,旋转筒151一端螺旋有第一叶片152,旋转筒151另一端螺旋有第二叶片153,第一叶片152和第二叶片153旋转方向相反,设定旋转筒151上设有第一辅助面29和第二辅助面30,旋转筒151的中轴线均与第一辅助面29、第二辅助面30垂直,设定第一辅助面29与第二辅助面30之间用于输送麦秸秆的间隙31,第一叶片152设在第一辅助面29与旋转筒151一端端面之间,第二叶片153设在第二辅助面30与旋转筒151另一端端面之间,旋转筒151转动时,第一叶片152可以将其上的麦秸秆输送到间隙31处,第二叶片152可以将其上的麦秸秆输送到间隙31处。

旋转筒151内部为空心,旋转筒151内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支撑架32和第二支撑架33,第一支撑架32端面所在平面与旋转筒151的中轴线垂直,第二支撑架33端面所在平面与旋转筒151的中轴线垂直,第一支撑架32和第二支撑架33之间设有连接轴34,连接轴34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支撑架32上,连接轴34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支撑架33上,连接轴34上连接有至少两个扒指35,扒指35均布在连接轴34上,扒指35套装在连接轴34上,扒指35的顶端伸出旋转筒151外圆周面并伸入到间隙31内。

连接轴34为曲轴,连接轴34为第一轴段341、第二轴段342和第三轴段343,第二轴段342一端连接第一轴段341,另一端连接第三轴段343,第一轴段341的中轴线与第三轴段343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一轴段341的中轴线与旋转筒151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二轴段342的中轴线平行于第一轴段341的中轴线,第一轴段341设在第一辅助面29与第一支撑架32之间,第二轴段342设在第一辅助面29与第二辅助面30之间,第三轴段343设在第二辅助面30与第二支撑架33之间。

第三轴段343端部伸出旋转筒151外并安装在铲斗14侧壁上,第三轴段343 端部伸出铲斗14侧壁并固定有调节手柄36,调节手柄36与铲斗14之间设有防止调节手柄36转动的锁止螺栓37,锁止螺栓37一端与调节手柄36螺纹连接,铲斗14侧壁上设有多个螺纹孔,螺纹孔圆弧形排布,锁止螺栓37另一端伸入到螺纹孔内固定连接。

旋转筒151与第一支撑架32同一端内固定有封板38,封板38中心处垂直固定有向外延伸的旋转轴39,旋转轴39与封板38之间焊接连接,旋转轴39伸出到铲斗14外侧壁,旋转轴39外端部固定有驱动旋转筒151转动的驱动轮40,驱动轮40由发动机22带动。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