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2751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诱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



背景技术:

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过对昆虫进行观察、收集、饲养和试验,昆虫学研究涵盖了整个生物学规律的范畴,包括进化、生态学、行为学、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这些研究的总体特征就是研究的生物体是昆虫,在昆虫学研究中就必须要收集各类昆虫。则诱虫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诱虫装置就是一种利用各种引诱物作饵料来诱捕昆虫的装置,针对所诱捕的昆虫,根据实验或者是科研要求,有时是需要将所诱捕的昆虫进行毒杀,因而毒瓶是针对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各种有毒物质所制作的杀虫装置,通常运用于农业昆虫研究、法医昆虫研究等相关昆虫学的研究中。在昆虫学研究中,特别是搞昆虫调查的,诱虫装置与毒瓶是必备的工具,而它们都存在着很多待改进的问题,具体分述如下:

对于诱虫装置,一般的诱虫装置都涉及了未将虫体与诱饵很好的分离,以至于诱饵同虫体混存,导致大部分的虫体被毁或污染,不利于或阻碍后续的研究开展。诱捕后期的虫体与诱饵分离是非常困难的且周期短不利于虫体的保存,也浪费工作人员的时间。

对于毒瓶,通常野外采集时的必备工具,对于野外昆虫调查工作者来说,体力是至关重要的,最好是工具齐全且轻装上阵,而毒瓶的单独存在必将增加工作人员的负载力,阻碍这一过程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装灵活,便于携带,诱虫效果好,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昆虫进行诱捕和保存的诱虫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所述诱虫装置包括有引入装置、防逃装置和集虫装置,所述防逃装置的顶部与引入装置的底部连接,防逃装置的底部与集虫装置的顶部连接;还包括有诱捕装置或毒瓶装置,所述集虫装置的底部与诱捕装置的顶部连接构成饵诱装置,所述集虫装置的底部与毒瓶装置的顶部连接构成毒杀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和呈锥形状的小漏斗,在所述瓶盖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在所述呈锥形状的小漏斗的大头端设有与所述瓶盖的小头端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瓶盖与小漏斗通过螺纹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在所述回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在所述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诱捕装置为饵料杯,在所述饵料杯的顶部内侧面设有螺纹结构;通过所述瓶盖、小漏斗、回虫杯、集虫杯和饵料杯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饵诱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和呈锥形状的小漏斗,在所述瓶盖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在所述呈锥形状的小漏斗的大头端设有与所述瓶盖的小头端相匹配的卡接结构,所述瓶盖与小漏斗通过卡接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在所述回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在所述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诱捕装置为饵料杯,在所述饵料杯的顶部内侧面设有卡接结构;通过所述瓶盖、小漏斗、回虫杯、集虫杯和饵料杯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饵诱装置。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虫杯中还设有两个密织纱网布,所述密织纱网布分别设在靠近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虫杯顶部的密织纱网布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圆形通孔。

进一步地,作为最优选的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小漏斗与瓶盖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后,并倒立状位于所述回虫杯中,小漏斗和瓶盖连接后的高度小于所述回虫杯的高度;所述小漏斗、瓶盖、回虫杯和密织纱网布形成防逃回虫区,在所述防逃回虫区中,所述圆形通孔与小漏斗顶部之间形成高度可调的阻隔通道,通过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织纱网布上的昆虫逃跑。

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饵料杯中放置有用以诱捕虫子的目标引诱剂或饵料。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和圆形瓶盖,在所述瓶盖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在所述圆形瓶盖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瓶盖的小头端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瓶盖与圆形瓶盖通过螺纹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在所述回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在所述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毒瓶装置为毒虫杯,在所述毒虫杯的顶部内侧面设有螺纹结构;通过所述圆形瓶盖、瓶盖、回虫杯、集虫杯和毒虫杯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毒杀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和圆形瓶盖,在所述瓶盖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在所述圆形瓶盖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瓶盖的小头端相匹配的卡接结构,所述瓶盖与圆形瓶盖通过卡接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在所述回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在所述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毒瓶装置为毒虫杯,在所述毒虫杯的顶部内侧面设有卡接结构;通过所述圆形瓶盖、瓶盖、回虫杯、集虫杯和毒虫杯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毒杀装置。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虫杯中还设有两个密织纱网布,所述密织纱网布分别设在靠近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虫杯顶部的密织纱网布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圆形通孔。

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毒虫杯中放置有用以杀虫的毒药。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集虫杯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密织纱网布,通过所述密织纱网布可以起隔离或分离的作用;通过在饵料杯中放置不同的用以诱捕虫子的目标引诱剂或饵料,可以诱捕不同类型的昆虫,同时在毒虫杯中也可放置不同种类用以杀虫的毒药,另外,由于在饵诱装置中所形成的防逃回虫区中设有高度可调的阻隔通道,通过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织纱网布上的虫子逃跑,从而可大大地提高捕虫的效率。本发明所述的诱虫装置特别适合于野外采虫,具有结构简单稳固,使用方便,拆装灵活,便于携带,诱虫效果好,能使虫体与饵料分离等特点,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昆虫进行诱捕和保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携带方便、移动方便、结构稳固、对昆虫诱捕效果好。

2、便于将昆虫与饵料分开,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昆虫的整洁度和完整度,从而获取具有较完整特征的昆虫标本。

3、便于捕获受机械损伤较小的活体昆虫,满足实验或科研的需求。

4、充分的将饵料引诱瓶与毒瓶相结合,大大的减少制造材料与野外采标的负荷量。

5、本发明充分的结合实际捕虫技术与个人经验,在饵诱装置中所形成的防逃回虫区中,设置有高度可调的阻隔通道,通过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织纱网布上的昆虫逃跑,从而可大大地提高捕虫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中形成饵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四;

图6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五;

图7为本发明中形成毒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示意图六;

图9为本发明中的小漏斗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瓶盖、2-圆形瓶盖、3-小漏斗、4-集虫杯、5-回虫杯、6-密织纱网布、61-圆形通孔、7-饵料杯、8-毒虫杯、9-防逃回虫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是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诱虫装置,所述诱虫装置包括有引入装置、防逃装置和集虫装置,所述防逃装置的顶部与引入装置的底部连接,防逃装置的底部与集虫装置的顶部连接;还包括有诱捕装置或毒瓶装置,所述集虫装置的底部与诱捕装置的顶部连接构成饵诱装置,所述集虫装置的底部与毒瓶装置的顶部连接构成毒杀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1和呈锥形状的小漏斗3,在所述瓶盖1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在所述呈锥形状的小漏斗3的大头端设有与所述瓶盖1的小头端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瓶盖1与小漏斗3通过螺纹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5,在所述回虫杯5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4,在所述集虫杯4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诱捕装置为饵料杯7,在所述饵料杯7的顶部内侧面设有螺纹结构;通过所述瓶盖1、小漏斗3、回虫杯5、集虫杯4和饵料杯7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饵诱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1和呈锥形状的小漏斗3,在所述瓶盖1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在所述呈锥形状的小漏斗3的大头端设有与所述瓶盖1的小头端相匹配的卡接结构,所述瓶盖1与小漏斗3通过卡接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5,在所述回虫杯5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4,在所述集虫杯4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诱捕装置为饵料杯7,在所述饵料杯7的顶部内侧面设有卡接结构;通过所述瓶盖1、小漏斗3、回虫杯5、集虫杯4和饵料杯7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饵诱装置。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虫杯4中还设有两个密织纱网布6,所述密织纱网布6分别设在靠近集虫杯4的顶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虫杯4顶部的密织纱网布6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圆形通孔61。

进一步地,作为最优选的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小漏斗3与瓶盖1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后,并倒立状位于所述回虫杯5中,小漏斗3和瓶盖1连接后的高度小于所述回虫杯5的高度;所述小漏斗3、瓶盖1、回虫杯5和密织纱网布6形成防逃回虫区9,在所述防逃回虫区9中,所述圆形通孔61与小漏斗3顶部之间形成高度可调的阻隔通道,通过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织纱网布6上的昆虫逃跑。

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饵料杯7中放置有用以诱捕虫子的目标引诱剂或饵料。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1和圆形瓶盖2,在所述瓶盖1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在所述圆形瓶盖2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瓶盖1的小头端相匹配的螺纹,所述瓶盖1与圆形瓶盖2通过螺纹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5,在所述回虫杯5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4,在所述集虫杯4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螺纹结构;所述毒瓶装置为毒虫杯8,在所述毒虫杯8的顶部内侧面设有螺纹结构;通过所述圆形瓶盖2、瓶盖1、回虫杯5、集虫杯4和毒虫杯8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毒杀装置。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引入装置包括有呈漏斗形状的瓶盖1和圆形瓶盖2,在所述瓶盖1的大、小两头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在所述圆形瓶盖2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瓶盖1的小头端相匹配的卡接结构,所述瓶盖1与圆形瓶盖2通过卡接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防逃装置为回虫杯5,在所述回虫杯5的顶部和底部的内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集虫装置为集虫杯4,在所述集虫杯4的顶部和底部的外侧面分别设有卡接结构;所述毒瓶装置为毒虫杯8,在所述毒虫杯8的顶部内侧面设有卡接结构;通过所述圆形瓶盖2、瓶盖1、回虫杯5、集虫杯4和毒虫杯8从上至下依次相连构成毒杀装置。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其中在所述集虫杯4中还设有两个密织纱网布6,所述密织纱网布6分别设在靠近集虫杯4的顶部和底部,其中位于所述集虫杯4顶部的密织纱网布6的中心位置处设有圆形通孔61。

进一步地,其中在所述毒虫杯8中放置有用以杀虫的毒药。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昆虫,可以将小漏斗3设置呈不同结构形式,各种不同结构的小漏斗3形状如图9所示。当需要进行诱捕昆虫时,首先将瓶盖1的顶部与小漏斗3相连接,则形成如图1所示的倒锥状结构;然后再将回虫杯5顶部与瓶盖1的底部相连接,则形成如图2所示的结构;再将集虫杯4顶部与回虫杯5底部相连接,则形成如图3所示的结构;最后将集虫杯4的底部与饵料杯7的顶部相连接,则形成如图4所示的饵诱装置。在诱捕过程中,可通过在饵料杯7中放置不同种类用以诱捕昆虫的目标引诱剂或饵料,这样一来,就可以对试验或科研所需要的昆虫进行诱捕。另外,由于小漏斗3与瓶盖1连接后,并倒立状位于所述回虫杯5中,小漏斗3和瓶盖1连接后的高度小于所述回虫杯5的高度;同时因小漏斗3、瓶盖1、回虫杯5和密织纱网布6形成防逃回虫区9,在所述防逃回虫区9中,所述圆形通孔61与小漏斗3顶部之间形成高度可调的阻隔通道;在具体调节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瓶盖1和小漏斗3之间的连接距离,从而实现其高度可调。这样就可以通过所述阻隔通道可防止位于密织纱网布6上的昆虫直接从小漏斗3中逃跑,从而大大地提高诱捕效率。

当诱捕成功之后,将图1所示的结构从回虫杯5顶部取出,然后把瓶盖1与小漏斗3进行分开,将瓶盖1的底部与回虫杯5顶部再次进行相连接,此时则形成如图5所示的结构;再将圆形瓶盖2与瓶盖1顶部相连接,最后则形成如图6所示结构,以便对诱捕的昆虫进行保存。

当需要进行毒杀昆虫时,首先将与集虫杯4的底部相连接的饵料杯7拆卸下来,用毒虫杯8更换饵料杯7;然后通过集虫杯4的底部与毒虫杯8的顶部相连接,此时则形成如图7所示的毒杀装置。毒杀过程中,可通过在毒虫杯8中放置不同种类的用以杀虫的毒药,则可以对诱捕成功之后的昆虫进行毒杀。

当毒杀完成之后,则可以将集虫杯4拆卸下来,通过回虫杯5底部与毒虫杯8的顶部相连接,则形成如图8所示的空毒瓶装置结构。

另外,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可根据不同的目的从而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只需要进行拼装即可。在拼装过程中,由于采用可拆式结构,其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纹结构进行螺旋式连接,或者是采用卡接结构进行卡接连接,或者是常用常规的连接结构方式进行连接,实现其可拆卸连接的目的,因此,具有组装方便快捷,能反复拆装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替换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